安徽安庆结婚风俗接亲,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
安徽安庆结婚风俗接亲,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
此案之离奇、曲折,堪称天下第一。
公元1840年,在山西太原的阳曲县。
一日,人们像往常一样去井里打水,很快便有人发现不对劲。
只见,打上来的井水呈红色,明显是血。
我们知道,井都是敞开的,虽然为了防止有人坠井,做了一圈石头围栏,但是依然会偶有动物掉进去。
于是,有经验的老人说,怕是有什么牲畜、家禽掉进去了,赶紧捞上来吧,这井水过几天就恢复正常了。
大伙们丢了个钩子下去,确定勾住什么后,一起使劲拉,拉上来一看,都吓了一跳,竟然是个死人。
人们顿时慌乱了,好在有人还算冷静,这情况赶紧报官吧。
阳曲县县令姓罗,他接到消息后立刻带人前往事发地点。
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案,一旦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的考核,进而影响升迁,这罗县令不得不慎重对待。
不过,清朝的县令基本都是进士出身,你和他聊诗词歌赋、圣人之言,他可以和你聊一天。但是你让他断案,他一窍不通。
这罗县令也不例外,好在他带来了仵作。
所谓仵作,相当于现代的验尸官。由于工作关系,他们接触过太多案子,可谓是经验丰富。
所以,遇到这种命案,罗县令全指望仵作了。
很快,仵作的验尸结果出来了。
死者男,衣服是普通的青色长衫,身上没有值钱的财物。
值得注意的是,死者是个光头,且脖子上挨了一刀,其应该是失血过多而亡。
令人头疼的是,死者并非当地人,没人认识他,无法确认其身份。
还好,罗县令并不笨,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死者的光头。
在清朝,所有人都要留辫子,只有一种人例外,那就是和尚。
于是,罗县令以此为突破口,派手下衙役去附近寺庙询问,最近是否有和尚失踪。
很快,手下人回报,当地崇善寺有一个和尚失踪好几天了。
根据老方丈的说法,他们寺庙有个挂单的和尚,已经在这里呆了半年了,前几天出门去化缘,结果至今未归。
所谓挂单和尚,就是云游僧,四处化缘游历,到了一处地方便寻个寺庙借住。
这和尚和寺庙没关系,寺庙只管他住不管吃,想吃饭还是要靠自己化缘。
老方丈对这和尚的情况也不了解,只知道是河南过来的。
罗县令让老方丈前去认人,老方丈一看,死者确实就是那个挂单和尚。
虽然死者的身份确认了,但是线索也断了,罗县令又开始苦恼了。
新线索引出另一件案子就在罗县令为案情头疼的时候,仵作发现了新的线索。
其一,死者穿的鞋尺码不和,而且这鞋很奇怪,鞋底快磨断了,但是鞋面还是七八成新。
其二,死者的衣服兜里发现了几颗黄豆。
这罗县令思来想去,还真想到了一个解释:这衣服和鞋都不是死者的,它们来自豆腐坊。
长期磨豆腐的人,要围着磨盘不停走动,所以鞋底磨损严重,但是因为不怎么出门,所以鞋面磨损得慢。
而磨豆腐的时候,有黄豆落入衣兜里也实属正常。
这豆腐坊的主人必定与这件案子有关,很可能就是凶手。
于是罗县令又派人一家家的搜查附近的豆腐坊。
古代,一个县城也就那么几家豆腐坊,没用多久便查到衣服的出处了,是县城东边一家豆腐坊的。
豆腐坊就一个人打理,人称莫老汉。
就这样,莫老汉被衙役带到了县衙。罗县令本来准备治莫老汉的罪,谁知莫老汉却爆出了新的线索。
据莫老汉反映,几日前的一晚,他正在睡觉,忽然听见急促的敲门声。
他打开门一看,门外一人穿着凤冠嫁衣,一看就是个新娘子。
结果对方一张口莫老汉才发现对方是一个男人。
原来,此人是个和尚,据她所说,他一觉醒来就变成这样了,眼看再过不久天就亮了,他想找莫老汉换身衣服。
不然他一个大男人穿着凤冠嫁衣,肯定要被人抓去官府。
莫老汉是个老实人,老实人都好助人为乐,于是就用自己身上的衣服和这和尚换了。
至于这和尚后来怎么死了?莫老汉也不知道。
听到这里,罗县令既觉得这事情匪夷所思,又觉得莫老汉就算要撒谎也不会说这么离谱的谎言。
于是他派衙役去莫老汉的豆腐坊拿证物。
当罗县令看到那身凤冠嫁衣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另一个案件。
离奇的失窃案在阳曲县,有两大有钱人,分别叫姚思孝和张百万,人称姚半城和张半城。
姚思孝与张百万的二女儿张玉珠定了亲,提亲、下聘礼这些流程都走完了,就差成亲了。
结果,就在成亲的前两天却出事了,张玉珠突然就猝死了。
这事姚思孝自然不信,他要见张玉珠最后一面。
结果,这时候张家却发现,张玉珠却不见了,而她生前穿的就是那一身凤冠嫁衣。
这身嫁衣可不便宜,张家断定是有人看上这身衣服,干脆将女尸给偷走了。
于是姚思孝和张百万二人跑到县衙来报案。
起初罗县令也不想管这破事,这叫什么事呀?谁这么想不开偷女尸,这种事情太晦气了,他不想管。
但是对方是本县有头有脸的任务,不能太敷衍,罗县令只得接下这个案子,然后头疼去了。
这会看到莫老汉家里搜出来的凤冠嫁衣,罗县令才想起这件离奇的失窃案。
罗县令赶紧让张家的人来辨认这套凤冠嫁衣是否他们家丢失的,这一辨认果真是的。
但是张百万和莫老汉的供词明显对不上号,罗县令知道,肯定有人撒谎了。
在罗县令的一再逼问之下,张百万只得承认,东西不是被人偷的,而是张玉珠“诈尸”带走的。
罗县令学的是圣人之言,自然不信这些,但是因为张家有很多下人都能证实此事,他也不能随便下结论。
此事就这样暂时走进了死胡同。
罗县令的推理就在罗县令还没有找到头绪的时候,太原知府的文书却发过来了。
太原知府说,阳曲县的两件案子整个太原城都人尽皆知了,影响很不好,他责令罗县令三日之内破案。
这下子,罗县令的压力就大起来了,为了自己头顶的乌纱帽,他只能靠自己的“智慧”来破解这两个案子了。
根据罗县令的推理,凶手就是莫老汉。
他无意中得知了张家的事情,因为贪图那套凤冠嫁衣,就跑去偷尸。
当他得手后,正在把凤冠嫁衣取下来的时候,被那和尚撞见了,于是莫老汉将和尚灭口。
为了掩盖和尚的身份,他将自己的衣服给和尚换上,丢到井里。
于是,可怜的莫老汉就这样再次被带到大堂之上。
不过他却死活不肯认罪,但是这难不倒罗县令,他有的是办法。最后,在他的严刑逼供之下,莫老汉只得认罪。
签字画押一套流程走完,罗县令总算可以向太原知府交差了。
新的反转就在罗县令认为万事大吉,将此事盖棺定论、昭告天下后,新的麻烦又来了。
一大早,衙门就有人击鼓鸣冤。
来者名叫曹文璜,他自称是张玉珠的丈夫,张玉珠根本没死,莫老汉是被冤枉的。
罗县令这下子头大了,这信息量也太大了。
张玉珠不是和姚思孝定亲的吗?怎么又成曹文璜的老婆了?而且如果他没死,那张家这闹的到底是什么事?这张百万一定还隐瞒了什么。
于是罗县令再次叫来张百万,起初张百万还不可说,在动过刑之后,他就什么都说了。
结合曹文璜的说辞,罗县令总算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半个真相原来,当年曹家也是家大业大,这曹老爷子便让曹文璜与张玉珠定了娃娃亲,这聘礼早就下过了。
可惜世事难料,曹老爷子去外地做生意,因为摊上官司,最后闹得家道中落了。
张百万一看曹家不行了,便打算悔婚,反正定的是娃娃亲,也没外人知道,后来他便给女儿定了姚家的婚事。
可谁知道张玉珠是当时标准的大家闺秀,认为既然收了曹家的聘礼,那她就是曹文璜的妻子,因此她不愿嫁给姚思孝。
后来曹文璜找到张玉珠,两人一合计,干脆私奔了。
但是两人都是娇生惯养的,没跑多远就跑不动了。
正巧他们路过莫老汉家,就向他借了头驴载着他们走。
后来张百万发现二女儿不见了,第一反应便是去大女儿家找。
他看大女儿老盯着一个大箱子看,误以为二女儿藏身于此,便命人将箱子搬回府上。
谁知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没有二女儿,只有一个死掉的和尚,就是开头死井里那位。
张百万立刻明白了,大女儿和这和尚私通。
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他老张家的脸算是被丢光了。
正巧二女儿也找不到了,到时候没法向姚思孝交代。
于是张百万命人给和尚穿上凤冠嫁衣,准备第二天把他埋了,也算给姚家一个交代。
可谁知那和尚只是晕过去了,大半夜的竟然醒了过来,于是穿着凤冠嫁衣就跑掉了。
结果这和尚也跑到莫老汉家,换了衣服。
至于和尚后来怎么就死在井里了,则不得而知。
现在摆在罗县令面前的是两个问题:其一,三天内他能查清和尚之死的真相吗?其二,这案子他已经结案公布出去了,现在推翻自己的结论重查会不会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
为了自己的前程,罗县令只得委屈莫老汉和曹文璜了。
按罗县令最新的说法,此案有了新的突破。
原来真凶不止莫老汉一人,曹文璜也是同犯。他和张玉珠找莫老汉借驴的时候,被和尚撞见了。
莫老汉贪图凤冠嫁衣,曹文璜则担心自己的行踪被人发现,于是他们联手杀了和尚,然后给他换了身衣服丢井里。
最终,罗县令以这个版本的说辞向太原知府交差了。
翻案本来这案子已经定案了,结果跑出个人来,要求重审此案,此人便是新上任的山西提刑按察司,名叫陈砥节。
这位陈提刑乃曹文璜的同窗好友,两人以前一起求学过,只不过后来曹文璜一直没考上进士,而这位陈提刑则仕途顺畅。
这位陈提刑的工作,便是管着山西地界的刑狱相关事情,此案如此离奇,自然入了他的眼帘。
他一看,案犯里竟然有自己的好友,那就更要仔细审查了。
结果他一番审查下来,发现了诸多疑点:
其一,和尚是被一刀毙命,莫老汉一大把年纪了,又不是习武之人,他没那能耐。而曹文璜是个文弱书生,更没那本事。
其二,和尚又不认识曹文璜,曹文璜担心哪门子暴露行踪?
其三,此事张家两个女儿都关系密切,为何没有他们的供词?
于是陈提刑要求此案发回重审。
官大一级压死人,罗县令没办法,只得将此案重新开堂审理。
最后的真相其实吧,事情真相罗县令心里有数,现在的问题就卡在了找不到真凶。
此时,仵作汇报了新的线索。
原来,根据仵作的观察,杀和尚的刀绝不是切豆腐的刀,反而像杀猪刀,而且只有长期杀猪的屠户,才能做到一刀毙命。
仵作之前看到县令已经结案,为了不得罪县太爷,一直不敢报告此事,直到此案重审,他才敢说出来。
罗县令一听,立刻命人去搜查本县的屠户,果然有了新发现。
原来,自从县里开始查和尚的案子,有个吴屠户就失踪了,这明显是作则心虚。
于是罗县令全县通缉这吴屠户,没多久就把他抓住了。
一番审问下来,吴屠户什么都交代了。
原来,那和尚从莫老汉那换了衣服后,便路过了吴屠户家附近,正巧吴屠户的妻子在井边打水。
那和尚习惯性的上前调戏此女,正巧被吴屠户给看见了。
他一气之下,一把将和尚拉开,用手边的杀猪刀一刀解决了这和尚。
时候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闯大祸了,于是赶紧将和尚丢入井中想掩盖此事。
谁也想不到,和尚第二天就被人发现了,这才有了后面的一番闹剧。
自此,此案才算彻底告破。莫老汉和曹文璜被无罪释放,而吴屠户还有那和尚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此案最离奇的地方在于,各种巧合都撞到了一起,使得罗县令根本无法理清其中的关系,加上来自上方的压力,他不得不想办法赶紧结案。
幸亏陈提刑审查此案时发现了诸多疑点,才使得好人没有梦圆,坏人得到严惩。
安徽有哪些风俗习惯?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很多的风俗习惯,下面给大家讲一下安徽结婚的风俗习惯:
一、合肥新娘上车站糕上,亲友口念吉祥句接亲出发前需要准备门缝钱(包5元、10元的几十封以及100的几封,红包等)。新郎进门后有个小礼节,带花或给新娘穿鞋之类。敬拜父母“改口”,一般以敬茶代替,父母需给红包,一般为1001,也有少数是10001,寓示万里挑一。
新娘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背之前要给红包)背出家门,也有新郎抱出来的。上车时要在地下放糕,新娘脚踩糕上,再坐进车内(有些地方要带一条糕回男方家,寓示“高来高去”)。新娘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
二、芜湖男童持盘候新郎,新娘头上插稻穗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大厅。在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应将一脸盆挽脸的洗脸水泼出去,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有成。
礼车至后,由媒婆带着拿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然后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自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过火盆意谓去邪,踩碎瓦片则比喻“过去时光如瓦之碎”。结婚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三、蚌埠喜期挑选要注意,新娘车里脚踩糕喜期注意避开双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生之说。结婚当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礼,沿用旧时“水礼”习俗。礼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面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肉等。也有的不下水礼,是因为女家在女儿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方出钱。
一般男方下礼至女家,便带回新娘嫁妆。往返时双方均用鞭炮迎送。男家在下礼带回新娘嫁妆后,即发车迎娶新娘。新娘在轿车里脚下有云片糕两条,意为“步步登高”,沿用旧婚礼中“新人不走旧路”的习俗。
四、马鞍山新人回门吃顿饭,娘家长辈门口迎在马鞍山,定下结婚的黄道吉日后,男方要记得找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送“四四随礼”--一条猪腿、两条鲤鱼、双数的烟酒。要由男方的舅舅、伯伯等长辈带着,如果有媒人也一并上门,这搁在古代就叫“提亲”。
婚礼前,新娘家要找一个父母健在儿女双全夫妻和睦的老人帮忙缝一床喜被做嫁妆,寓意着新娘以后也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
结婚前一天,要由新郎的弟弟在新房的婚床上睡一晚,名曰“压床”,寓意着吉祥如意。除了贴囍字,还要在婚床上撒上桂圆、红枣、莲子、花生,寓意着新人“早生贵子”。而且不能随意撒,要洒在床缝里、被子里、枕头里,新人找的时间越长越吉利。新妇三天回门,就是从结婚那天算起第三天,新人们要回到新娘的娘家吃一顿饭,回家之前要由新娘的娘家长辈在家门口接回家,回家吃饭后要在太阳下山前出门,这样,婚礼就算是真正结完了。
五、安庆新娘鞋上再穿鞋,找个男孩压下床看家,女方父母及亲戚到男方家看看男方家的环境什么的。男方也要把自己家的亲戚请过来,一般是父亲和母亲的直系亲属参加。下报日就是确定结婚的日子。
结婚的时候,新娘子在接过门之前是不能脚下地的,即使要走路,也要在鞋上再穿一双鞋子。新娘子在去婆家之前,都要梳妆打扮好,躺在床上,等待新郎过来接。新娘上车时,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或者父亲背上车子。新郎这边接新人时,要先准备一个火盆,让新娘从火盆上跨过去。接新娘的老妈子一般是两个人,要求是全福人。另外,新床要有全福人压过床,或者找个小男孩先压下床。
六、宿州男方准备上车礼,女方嘴中含米粒媒人牵线后,过些天女方会和家人一起去男方家“看门户”,所谓的“门户”也就是看看男方的家庭条件及经济状况,去见门户的当天,男方家会给女方一些见面礼,一般来说男方给见面礼是一万零一元,寓意万里挑一。这门婚事就这样结成了!订婚彩礼可以事先和对方商量,一般是6条烟6箱酒6只大公鸡,如果男方大方点的话可以给双倍的彩礼,在下礼的同时男方会给女方彩礼钱,下礼时还要买糖果、衣服等给女方。
结婚时,女方一般会提出要上车礼4000--6000元不等,在上车之前女方家会给女孩子压腰钱,女孩子会坐在正屋的正门口,等待着男方给女方穿上头鞋,女方的婶子还要给女方梳梳头,同时女方还要在嘴里含米粒,寓意多子。婚礼当天,男方家带一个抱着红公鸡的小孩童去迎接新娘。
七、黄山两根丝线来开脸,新人要吃红鸡蛋旧社会,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现如今婚姻自由恋爱,家庭幸福美满。虽然很多结婚程序简化,但是传统习俗还在延续。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新郎进门后,寻找新娘。娘家人忙着招呼客人,鸡蛋、面条、托盘、茶水一一摆上,托盘里四色礼:红糕、喜糖、花生、瓜子,预示着新人红红火火、甜甜蜜蜜、花开花果、多子多孙,亲家来人吃得津津有味,口齿留香。新人红鸡蛋、长寿面吃过后,跪拜父母,表达养育之恩。新娘的弟弟把新娘背上男方准备的迎亲“车”上,到了男方家中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八、六安新娘要吃分家饭,不穿娘家一根纱以前的习俗,男方先把求婚的“书子”连同衣料、食品等“彩礼”交媒人送女方,金寨有送笔墨葱(寓“聪明”义)、松柏枝(寓“白头皆老”义)的;女方再回送男方允婚“书子”。此谓“订婚”。至此,若无特殊原因,亲事即算说定。
婚前,男方持附有具体婚期的求婚书请媒人至女家征求意见,叫“启媒”。女方若无异议,便定下婚期,并开出待嫁女的衣服尺寸由媒人转交男方。完婚当天,男方备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人员送至女家。旧时有出嫁时不穿娘家一根纱、全部换用婆家新衣之俗。
新娘离家前,与兄、弟同食装在一个碗里的圆子、粉条,称吃“分家饭”,后由兄,弟背起进上车(寿县以前由姐、嫂搀扶进轿)。
九、亳州床上四角要放枣,新娘腰上系红带要请4个媒红,要给媒红送糖果。男女双方都要各有4个来宾,来宾要送手帕。婚车要老早的去扎。车多的话,只能是双数,带给女方的衣服里有花生啊之类的。新婚的床上四角要放上枣,花生,桂圆,莲子。女方穿婚纱那天腰上要系红腰带,去接新娘的时候来回避免走同一条路,出了新娘的家不要往向西的方向开,尽量绕路。
十、阜阳大放鞭炮为催妆,新郎新娘鞋对换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
十一、滁州婚前一天舅来贺,新娘走在红布袋结婚出嫁的姑娘,要在婚期前10天“扣饭”(减饭量)。临嫁前几天,女家将陪嫁妆送往男方家,以便布置新房。婚前一天,舅舅来贺喜,要升号放炮(鞭炮)。以前,迎娶之日,男方家备花轿,雇乐队,带礼品,由全福小孩压轿,到女方家接新娘。其赠礼中必有满坛酒和连条肉,酒为“丢娘酒”、肉为“离娘肉”。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履地。接新娘妇人用捎袋(即红布袋或麻袋)两条在地下轮流翻转铺地作毯,新娘由伴娘牵引着走于红布袋上,传袋人边轮传边诵贺喜词,如“捎袋传口袋,一袋传百代……”,谓之可以传宗接代(袋、代谐音)。洞房内的被单、箱子、抽屉里摆有花生、红枣、桂圆,意为早生贵子。
安徽不同的地区,他们的跨度文化会有明显的差异,婚礼风俗会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当婚礼要进行之前,双方家长都会热烈的进行商讨。
安庆为什么没有订婚这一习俗?
很多地方都有定亲这一说法,安庆市区的姑娘要出嫁了,她们这边真的没有那么老土,倒不是不讲究结婚,你知道吗?
订婚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安庆还是很流行,特别是通过相亲认识的,就是男女恋人经双方父母认可确定恋爱关系,定亲也叫认亲,结婚前是一定要认亲的,认亲以后双方光明正大的在两家之间走动,互相熟悉。
很多呢,如果全套来的话
第一,请媒人说亲。现在都是自由恋爱了,所以这个是象征性的,由男方请一个辈分和声望都比较好,和两家也都熟悉的人作为媒人,到女方家去,询问女生的生辰八字,带回来,可以请算命先生看看。
第二,看家。就是媒人说亲后,女方父母和亲友,到男方家里,看看男方人品,和家庭环境啊,条件啊,如果觉得合适,这门亲事就基本定了。
第三,定亲。女方看家同意后,男方送点聘礼,大家亲友吃顿饭,把这门亲事定下来。请亲友的意思是,告诉大家,以后多了这门亲了,请大家互相照顾。
第四,结婚。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女方带嫁妆,男方接亲办酒席。
我家几个姐姐,是安庆市区的姑娘,要结婚,都是娘家陪嫁,你知道我们自己家出多少钱吗?一个女儿结婚,娘家自己家掏压箱子钱,条件好的十万,记住,是女孩子家出,不是跑去问男的家要钱去,然后压男孩子家的钱说是女孩子的陪嫁钱,条件不好的,也是女方家自家给陪嫁的钱,最少一两万啊,这些都是女孩子家出啊 。
在我们这边,女孩子和男孩子结婚,男方女方都要花钱的!哪是要男方给钱啊!你想想如果你男朋友家没钱呢?你往他家一坐,一耍赖的,说句,我不干,你拿十万,你不拿十万我不嫁,你们的婚姻能维持多久?你男朋友只会认为你是拿十万块换来的,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大事不是以花钱的多少来衡量的!结婚其实越简单,就越幸福。
例外,真的我们真的没有订婚的习俗,而且通常按我们这边人的习惯的话,一听到什么订婚,结婚,女方家要钱的,我们都说皮赖子!呵呵,我妈妈家一亲戚,找了一个某地的女孩子,人家女方家要钱,低于多少不行不行什么的,结果在结婚宴席上面,家里的亲戚都在说新娘的坏话,我们看到那个嫂子都是鄙视,超级超级的不屑,连新郎的爸爸向我们说他自己的媳妇都说了句,花钱向人家家买个媳妇哦。
我就是不怎么看好这些结婚要钱,订婚要钱的人家,我也是个女的,我爸爸妈妈关于我的婚事,都严重的要求,我绝对不能去花人家家的钱,结婚绝对不能不要脸的问人家要钱,在我们这边,娶个新娘问男方家要钱的,以后家里亲戚说到了,都是笑谈,实话,我没有必要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