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结婚风俗有哪些传统,开县有哪些风俗?

2023-12-02 02:00:06 34阅读

重庆结婚风俗有哪些传统,开县有哪些风俗?

开县的风俗有草锣鼓、竹枝词、灯(狮)舞、吹奏乐、号子、雕塑、端公舞、皮影、温泉赛骂、采莲船、车车灯、打连厢。

开县风俗的具体介绍:

重庆结婚风俗有哪些传统,开县有哪些风俗?

一、草锣鼓。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开县传承有《草歌》《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喷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开县号子有石工号子、抬灵柩号子、挑担号子、打墙号子、打夯号子、抬轿号子等十数种。

六、雕塑。开县雕塑技术,源远流长,是开县建筑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唐宋间宗教鼎盛,古寺庙中的神佛菩萨像,均为石雕、木刻、泥塑之作。民间实用的木床、桌椅及器皿上,雕花盛行。明清时流传下来的“罗汉椅"与”雕花床”、”葡萄床”装饰尤为讲究,有卷草流苏,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图案。大觉寺和铁桥镇的金瓶寺的神佛菩萨像独具匠心。现保存较完好的清代雕塑作品,要数温泉仙女洞壁画、中和余家大院壁画等。

七、端公舞。在开县,至今还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端公舞,这种舞由巫师一人表演,不分场所。其传承方式是由巫师设坛受徒,代代相传。神歌唱本都由手抄。其中《踩花》、《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记。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八、皮影。开县是三峡地区流布皮影戏最早的地方,在清代,开县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遗留下来的皮灯影也较多。开县皮影艺术的传播,源于开县一位开县籍朝庭官员窜俊卫告老还乡时,朝庭送他一套皮灯影从京城带回,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后逐渐在开县传播、发展。民国时期,县内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现图书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

九、温泉赛骂。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温泉镇河东、河西的居民有对骂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九即上九日开始,每晚玩龙灯,直至十五日元宵之夜。玩灯以河东、河西各一方,互相竞赛、攀比,甚至互相攻击、戏弄、"盘底”(即对骂)。久而久之,对骂之风成俗。十、登高节。开县正月初九登高习俗由来己久,延续至今23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或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便日久成俗。每年这一天,几乎成了开县人的狂欢节,全民倾巢而出,纷纷就地登高,祈求吉祥,其蔚然大观,堪称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迹。

十一、采莲船。采莲船是民间春节期间在广场玩的一种”船灯”.采莲船是用竹簇扎成船形,其形如渔民的渔船、上有顶蓬,均以花纸、彩绸裱糊,前后扎有荷花灯,工艺考究,制作精美。采莲船的旋律较简单,歌唱内容有流行小曲和即兴创作的贺春道喜之类的祝辞。一划船者或跑船者领唱,锣鼓伴奏者和唱帮腔。

十二、车车灯。开县车车灯的起源历史悠久,渊源别具特色。其道具、舞蹈动作、服饰皆起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唱词曲调源于巴渝《竹枝歌》。加之,开州人喜唱《竹枝词》,便把竹枝词和车车灯的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入到表演中,历尽若干年的传承和变迁,就形成了专门编词、作歌、配锣、舞蹈的开县民俗--车车灯,而四处传唱,流传至今。

十三、打连厢。连厢,是用一根约一米长的竹杆,上嵌六对铜钱,两头按彩须,晃动撞击时发出串串响声。连厢可由青年男女两人表演,也可由众多人集体表演,无论多少人,须要成双数,表演时,各用右手握住连厢中间,和着歌唱节奏边打边舞。连厢动作是以表演者自身的双肩,四肢和腰、背等部位作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或配对穿花,或变换队形,或改变姿式,或前抛后接,载歌载舞,情绪热烈。曲调多属节奏明快的地方小曲,歌唱形式以齐唱为主,伴以独唱和对唱。

拓展资料

开州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西邻四川省开江县,北依大巴山接城口县和四川省宣汉县,东毗云阳县和巫溪县,南近长江邻万州区。

重庆结婚铺床吉言?

铺婚床各地风俗不同,吉祥话业不尽相同。一般是这样的:…铺一条编好的红绳,“千里姻缘一线牵”。

铺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

铺八个剪好的红喜字,“八方有喜”。

铺有龙有凤的一对新被子,“龙凤呈祥”。

铺又百子图的床罩,是“多子多福”。最后,床垫铺十个铜钱,“财源滚滚来”。总之,都是喜庆美好的吉祥话。

重庆彩礼一般是多少2022?

重庆结婚彩礼一般在15-20万元左右,具体多少看个人的经济状况及当地习俗决定,彩礼钱给多少是心意,尽力而为就好,不要以次充好。

在重庆结婚有这样的说法,要是男方给了女方彩礼钱,那女方只要过年过节回家看父母,如果男方没有给女方彩礼,那新郎对女方的父母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重庆不收彩礼是为什么?

因为川渝地区的女性,自古地位就比较高。

从称呼上:妈老汉,婆婆爷爷…都是女性在前,男性在后。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先进入母系氏族公社,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而川渝地区,由于地理相对封闭,加之地形复杂,山路多,考验人的灵活性,男性在力量上的优势体现不出来,所以,转化的比较晚。甚至至今,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还维持着母系社会——据考证,《西游记》的女儿国,原型就在这里。

最早发明养蚕的螺祖,也是四川人。蜀绣巴缎,名扬四海,收入丰盈。而养蚕,明显女人更适合。所以,川渝的女人收入就不比男人少。

正是因为历史传承,加上经济基础,所以,在川渝地区,男性对女性,从未表现出其他地区那种碾压态势。

在其他地方,女性逐渐被物化,被视作工具。于是,双方结婚,更像是男方采购了一件商品,所以要出巨额的彩礼。也对女性提出一系列的要求,诸如“三从四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吃饭不能上桌、不宜抛头露面……核心无非是体现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占有,却不问女性的需求。

而川渝地区,女性地位高,所以没有那么多讲究,男女关系更加平等。女性一样可以外出工作做事(看看最近火爆的李子柒),女性可以住娘家,甚至带孩子都是姥姥居多,家里是女人管账,家里做饭主要是男的,甚至打麻将,都是女的打男的在旁边伺候,“耙耳朵”也非常有名。

既然双方平等,男方自然不用花高价去“买”。这里的彩礼和陪嫁,更像是双方家庭各给一些资助,帮助小两口组建家庭。

重庆本地人结婚有哪些风俗习惯?

重庆作为直辖市,结婚这种终身大事,其实还是有讲究的。

重庆结婚习俗:土家族“哭嫁”。

古时候,土家族的出嫁的女子在出嫁前都有“哭嫁”的习俗。为了能准备好哭嫁,土家族的女子懂事后就要开始学习哭嫁,从出嫁的女中观摩哭嫁,从中学习。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实“哭嫁”在重庆还是很少见了。

坝坝席。

如果是“哭嫁”是个别,那坝坝席可是重庆本地人结婚的必须。不管你有钱没钱,都是要请客的,最好是坝坝席。喊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一起做菜,吃饭,好酒好菜招待,一点儿都不输五星级酒店。肘子、烧白、酥肉、扣肉、蹄膀、红烧肉、夹沙肉、鸡鸭、八宝蛋、糯米饭、王八汤等。

彩礼。

在重庆,彩礼,其实是个形式,不管是男方给女方,还是女方给男方。彩礼都会个小两口!只不过,在面子上,“装个洋相”而已。但是,哪一方不给,是不行的哈!在结婚前,男女双方家长就会约亲戚朋友谈谈。总而言之,重庆人豪爽,耿直,只要面子挂得住,其他都是小事儿!啥子习惯不习惯,风俗啥子的哟,小两口过得好,爸妈就放心了!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