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结婚风俗女的必须比男的小,湖南洞口县怎么结婚的?
湖南邵阳结婚风俗女的必须比男的小,湖南洞口县怎么结婚的?
结婚的头一天,女方家里面要准备一桌酒席。以款待女方的亲戚,感谢他们参加女儿的婚礼。那天早上来男方来接你女方叫做接亲。男方需要带礼品以及红包,作为对女方父母的感恩支持。同时女方家里面要陪嫁妆到男方家,以表示对他们小家庭的支持。男女双方还要到酒店举办结婚典礼形式,以及宴请宾客。
湖南的习俗有哪些?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瑶族盘王节 年节。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最为隆重 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年饭以丰盛为要,鸡 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 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谓之“开财门”、“开门红”。燃烛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 “出方”。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龙灯的品种繁多,如长龙、 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 间,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称“玩家门灯”。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团圆和谐。 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 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一直讲到“村规寨约”。每讲一段,众人齐 声应和:“是呀!”以示赞赏。讲完款,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湘西土家族的“过 赶年”即提前一天过春节。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 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 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 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 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花垣苗族赶秋节 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端 午食品以粽子、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用苍术、白术、云香燃 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 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以 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供设时新瓜 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过节。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 八月香”之旧习。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习惯。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四月八”是纪念 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地 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 赛歌、击鼓跳舞等。“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聚 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演苗戏、耍龙、舞狮、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 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 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 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等。其中尤为隆 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 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一边用 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 “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 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
我所生活的地区,是山明水秀的江南。
据我了解,我们这里的农村传统习俗中,一年有三个属于鬼的日子: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所不同的是,清明和七月半要祭祀祖先,而三月三不用。
那么三月三,有哪些习俗呢?
首先,最重要的习俗是,这天一定要吃粑粑。不管是米粉做的粑,还是面粉做的粑。过去,在三月三的前一天,农村的家家户户都会磨米粉。吱吱呀呀的磨磨声,在小小的山村,久久回荡。三月三早晨起来,主妇们就开始把磨好的米粉,放在锅里炒熟,之后和粉、揉粉。粉揉的有粘性之后,就可以做粑了。粑心一般是腌菜炒毛笋,条件好的会加上咸肉和豆干。做好的粑,粘放在大锅的边沿,等锅里的粑粑放满了,再把柴火塞进锅灶,点燃火,不一会,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米粉粑粑了。
现在,好多人都进了城,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亲手做粑粑的人少了好多。可是吃粑粑的习俗却依然保存下来。每到这天早晨,街边粑粑小吃店就排起长龙,大家都争抢着买粑粑。哪怕平时不喜欢吃粑粑的人,家人也会强迫着一定吃一个。
为何这天必须吃粑粑呢?
据说,人有三魂七魄,如果魂丢了,那么,命将不久矣。所以,一个人要想活的长久,首先就必须保证魂不能掉。怎样才能保证人不掉魂呢?那就是吃粑粑。老人说,吃了粑粑,就可以把魂粑住,魂粑住了,就不会掉了,人也会活的长久了。所以,在我们这,每年三月三必须吃粑粑,如果这天没吃,一年都会心神不宁。而且,只有这天吃粑粑,魂才能粑住,其他日子,吃粑就没有这种效果。
其次,三月三这天不能晒衣服。如果晒了衣服,必须早早收回家。老人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鬼只能在这天才能晒衣服。所以不要跟鬼抢太阳。如果,你晒了衣服,不早早收回家,鬼就会把你当作同类,那不仅仅是大大的不吉利,还有可能被鬼叫走。如果鬼叫走了你,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三月三这天晚上最好不要外出,在外面做事的人要早早回家。因为,这天是属于鬼的。在春光正盛,鲜花肆意开放的季节,鬼白天不能出来,会在难得的这天,三五成群的外出游玩,欣赏大好春色。如果晚上不早早回家,或是晚上外出的话,说不定会看到或遇到不该看到和遇到的东西,那时,即使鬼不叫你,也会被鬼吓个半死,今后能活多久,就是个问好了。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我们这三月三习俗。当然,这些习俗中,充满了浓厚的迷信和虚无色彩。信不信,由你不由我哦。
在邵阳结婚第一年应该初几回娘家?
我们那是初三回娘家,我这是初四也行,不知道你们那风俗习惯,一般女儿出嫁了就是在婆家第 1 年每家都得去拜年,娘家就走,父母和哥兄姊妹。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也没那么多讲究,你两边征求老人的意见,合理的处理好不就行了
湖南人过年有哪些老一辈留下来的习俗?
湖南人认为春节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湖南邵阳、娄底地区有过小年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就是我们的小年。从腊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杀年猪,做年糕等。一般在除夕的前一天就开始有过年的气氛了,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贴对联等。比如吃团圆饭是湖南人最重视的,除夕那天凌晨,晚上都会吃团圆饭,以及大年初一也会吃。都是在天没亮就起床做饭,寓意湖南人起早贪黑辛勤耕作。菜肴一般有红枣鸡鸭鹅猪肉等,每一道菜都会剩下一点,寓意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当天不能打扫卫生,家里瓜壳糖纸类越多越好,这些都是财,到初二才可以打扫卫生,总之湖南过年的习俗很多,这些习俗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