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福晋(福晋和庶人哪个大)

2023-11-29 10:11:04 31阅读

大清福晋,福晋和庶人哪个大?

福晋比庶人大,一个在社会的顶端,一个在社会的最底层。

福晋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的是清朝满族皇室宗亲的正室妻子,地位高,身份尊贵;

大清福晋(福晋和庶人哪个大)

庶人在封建社会指的是无官无职的平民百姓。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一课,为您解答!

要说起清朝的八旗制度,那就很有意思了!它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可以说,没有八旗制度,就没有后金的崛起,就没有清朝的建立!欲知历史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八旗制度的建立(努尔哈赤时代)

说起八旗制度,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创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君。当年,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以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凭借政治军事才能以及过人的胆识,他慢慢扩大了自己的势力,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当时分三部,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称大汗,建立后金,最后因身患毒疽病逝,一代帝星就此陨落!

(努尔哈赤)

而努尔哈赤能够比较顺利的统一和建立后金,不得不感谢他创立的八旗制度!而八旗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在女真原有的组织形式上发展起来的。

女真人平常外出作战或狩猎时,是有组织的,十人为一组(牛录),以其中一人为组长(牛录额真总领),剩下九人负责各方的动向。努尔哈赤开始起兵时就利用了女真人传统的,比较科学的组织形式,来对外征战。后来牛录额真成为官名,这也为八旗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八旗开始时只有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每牛录增加为三百人,并设一个牛真额录管理,这时头领还不是旗主,黄白红蓝只代表旗色。在努尔哈赤吞并乌拉后,领土扩大,人口增多,努尔哈赤不得不为亦兵亦农的女真人再次改善“八旗制度”(当时只有四旗)。

努尔哈赤设置了比牛录更大的组织--甲喇,一个甲喇管辖五个牛录,首领为甲喇额真。

在甲喇之上,设置了固山,一个固山管辖五个甲喇,首领为固山额真,副首领(二人)为梅勒额真。

在固山额真之上设旗主贝勒,由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们担任,旗主可以共同商议政事。(权力要交给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并且可以信任的人,这样好管理。)

旗的数目也由四旗增加为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从此,八旗制度用于女真的政治,军事,生产等,对于女真的统治扩张和生产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ps:梳理一下八旗的“军衔”哈

旗主贝勒--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

八旗制度的发展(皇太极时期)

蒙八旗的出现!

蒙古族和女真族它们是紧挨着的,所以努尔哈赤有了一个想法,开始征服蒙古,努尔哈赤让俘虏和抢来的蒙古人入乡随俗,把蒙古人也编进了八旗。

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征服了,察哈尔蒙古,面对众多的蒙古壮丁,皇太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编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八旗蒙古出现!

汉八旗的出现!

努尔哈赤时代,后金每次进军明朝控制的地区时,依照往例,总要掳掠大量财物和汉人。他把这些汉人编入八旗,作为家奴或者生产性奴隶!同时为了补充兵源,也抽调部分汉人作为军人为“汉军户”,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而皇太极在位时,改变了努尔哈赤时代对汉人的政策,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作为奴隶了,让他们像满人一样可以生产生活,编庄别居,并且任用提拔汉人,其中也有投降过来的汉官。(可见皇太极有着作为帝王的胸襟谋略)

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汉军时皇太极将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后分为二旗,之后又成为四旗。

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把汉军从原来的四旗扩为八旗。至此,汉八旗出现。

到这里,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以上排名分先后)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

八旗的上下之分

清入关后,八旗开始有上下之分,到顺治帝时期,形成定制。

皇太极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开始分散各旗主权力,对八旗进行了整改。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了使自己的兵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只对旗号进行了改色。

皇太极原来亲领的是正白旗,后将正白旗改为象征皇权的黄色旗,正黄旗自己亲领,镶黄旗长子豪格亲领。

后皇太极将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分为正黄,镶黄二旗,自己掌管。并把其中八个牛录分给长子豪格,将豪格的镶黄旗改色正蓝旗,为所以豪格的镶黄旗主身份就成为正蓝旗。

这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牢牢掌握在皇太极和长子豪格手中。

(紫禁城八旗分布)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亲领的为正白旗,后将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豪格下狱后,将豪格的正蓝旗统领,并将正蓝,正白两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一般皇帝统领正黄,镶黄两旗,但只属于皇帝统领的是镶黄旗,所以这两旗一直没什么大的变化,变化较大的都是其他旗色。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亲自统领,加上原来的正黄,镶黄二旗,皇帝亲自统领的有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剩下五旗大都由王公贝勒统领。

到这里,上三旗为两黄旗,正白旗,此后形成定制!

随着清朝统治者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八旗制度也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不在适应政治的发展,统治者开始削弱八旗权力,而原来能征善战的八旗子弟也开始奢侈享受,到最后骑马射箭都不会了!

其实八旗旗色以及统领者和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利的变化,到头来,八旗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进行权利斗争,统治的工具。

福晋的弟弟叫什么?

福晋的弟弟叫小舅子

福晋(音译词,意为夫人),清朝皇室贵族妇女封号。清朝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称福晋,侧室称侧福晋,汉语称为妃和侧妃。“福晋”相当于汉语的“妃”。

满人皇室亲王、郡王之妻称“福晋”,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凡嫡妻、为了强调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妾室则称"侧福晋",婢妾俗称"庶福晋"。

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称“夫人”。

清代亲王、郡王及太子、世子的侧室称侧福晋,贝勒及以下只能称侧夫人,或侧太太、侧奶奶。世家更是这样。

大福晋是谁?

大福晋是清朝时期的专称。大福晋是指亲王、郡王的正室。

在清朝皇室亲王、郡王之妻统称为福晋。而又分大福晋(正室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婢妾)。

在清朝称皇帝的长子为大阿哥。其儿子都叫阿哥,按长幼顺序往下排,皇长子称大阿哥,后面的二阿哥、三阿哥……就这样排下去。

道光帝21位妻妾是谁?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生于紫禁城撷芳殿中所。年号道光。

他的后妃共21人。

皇后(四位)

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1781—1808年)[44]

孝慎成皇后佟佳氏(1792—1833年)[45]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1840年)[46],咸丰帝生母,初封全嫔。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812—1855年),初封静贵人。[47]

皇贵妃(一位)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1822—1866年),初封琳贵人。[48]

贵妃(三位)

彤贵妃舒穆鲁氏(1817—1875年),初为彤贵人。[49]

佳贵妃郭佳氏(1816—1890年),初封佳常在。

成贵妃钮祜禄氏(1813—1888年),初封成贵人。[50]

妃(三位)

和妃纳喇氏(?—1836年),初封和嫔。

祥妃钮祜禄氏(1808—1861年),初祥贵人。

常妃赫舍里氏,初封珍贵人。咸丰十年(1860年),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居圆明园,惊吓而卒。[51]

嫔(四位)

恬嫔富察氏,道光二年(1822年)十一月封恬嫔,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

顺嫔那拉氏,初封顺常在,历咸丰、同治二朝累晋封为顺嫔。同治七年(1868年)卒。[52]

豫嫔尚佳氏(1816—1897年),初封玲常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晋尊为皇祖豫嫔,光绪年间卒。

恒嫔蔡佳氏,初封宜贵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晋尊为恒嫔,光绪二年(1876年)卒。[53]

贵人(四位)

平贵人赵氏,初入侍宣宗潜邸为格格。

定贵人孙氏,初入侍宣宗潜邸为格格。

李贵人李氏(1827—1872年),初封意常在,内务府六库郎中善保女。[54]

那贵人那拉氏(1825—1865年),初封琭常在,正白旗托永武管领下,原蓝翎长那俊之女。[54]

答应(一位)

睦答应赫舍里氏,初封睦贵人。

官女子(一位)

官女子刘氏,初封曼常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