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结婚风俗礼仪最火,为何要割去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2023-11-25 00:42:05 35阅读

四川结婚风俗礼仪最火,为何要割去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南诏国在中国的云南一带,原来那里有六诏,南诏在最南边,因此叫南诏。

后来南诏在唐朝军队的支持下降服了六诏,南诏就很识趣,甘愿做大唐的臣子,反过来帮助唐朝中央政府抗击吐蕃。

四川结婚风俗礼仪最火,为何要割去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起初南诏和大唐关系是和融洽的,南诏把大唐当作保护伞,经常给唐天子进宫,还跟云南的地方官关系不错,两人经常走动。

但云南太守张虔陀不是个正人君子,看上了南诏国王阎罗风的妃子,两个人眉来眼去的,时间久了,阎罗风看出端倪,眼里哪能揉进沙子,就向皇帝申诉,谁知道这个张虔陀恶人先告状,在唐朝皇帝面前参了阎罗风一本,说他里通外国。

阎罗风百口莫辩,怒发冲冠,干脆反了大唐,在公元750年攻进了姚州,杀掉了仇人,跟吐蕃结盟。

南诏国军队虽然人数少,但没有受过孔孟之道的洗脑,个个能征善战,战斗力非常嗨皮。唐朝几次派兵镇压,都没有讨着便宜,七八方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内忧外患,无暇顾及,南诏国攻城略地,开疆扩土,把控制区域延伸到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贵州西北地区。

阎罗风虽然暂时跟吐蕃合作,但心里还是向着唐朝的,一方面他觉得吐蕃不能长期合作,一方面跟唐朝有百年君臣关系,合作还是愉快的。

于是阎罗风就在云南大理专门立碑一座,叫南诏德化碑。碑上刻下文字,说明叛唐是情非得已,愿意继续跟唐朝合作。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阁罗凤去世,因他的儿子凤迦异早死,所以其孙子异牟寻就接班了。

异牟寻继位后,初生牛犊不怕虎,率领二十万精兵在吐蕃配合下,兵分两路进攻唐朝。

一路人马从茂州(今北川、汶川和茂汶县一带)出发,攻打邛郲关,唐地方军抵挡不住,连失几城,百姓四散奔逃。

唐德宗得知后大怒,派禁卫军以及幽州军前去征讨,把异牟寻的人马打得满地找牙,斩首数千,俘虏上万慌不择路坠崖摔死的不计其数。

异牟寻被打得怀疑人生,乖乖迁都到苴咩城(今云南大理),版图大幅度缩水。

异牟寻地盘缩小后,不得不在吐蕃人面前低声下气,任人摆布,不但进贡的东西越来越多,难以承受,而且地盘也被吐蕃蚕食。

异牟寻不堪重负,整天唉声叹气。

手下大臣看主子闷闷不乐,就对他说,不如干脆改换门庭、投降唐朝吧,他们比吐蕃好共事。

异牟寻一想有道理,就下决心归顺大唐。

吐蕃一看苗头不对,立马就在贞元四年(788年),跟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秘密联系,归顺唐朝。异牟寻归顺后立马跟唐军联合进攻吐蕃,连克吐蕃十六城,南诏又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强大。

吐蕃808年,异牟寻去世,唐天子谥号孝恒王,其子寻阁劝即位。

唐敬宗李湛是个无道昏君,只知道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剑南节度使杜元颖是靠溜须拍马高升的,上任后极力搜刮民脂民膏,奇珍异宝讨好皇上。这样一来给南诏人民也带来很大困扰,惹得南诏领导人就在大和三年(829年),出兵进攻杜元颖,袭击戎(四川宜宾)、巂州(四川冕宁、越西、美姑)等州,然后攻入成都。

南诏军兵临城下城下,杜元颖还不知道,就慌忙退到内城死守。南诏人大肆掠夺,久攻不破,这时候唐朝援兵赶到,南诏兵遂焚烧外城撤走。“保和七年(830年),唐朝派李德裕前来镇守,蜀地遂安”

唐文宗李昂派使者前去安抚南诏,南诏回复说:"蜀人请求我诛杀暴虐的统帅,没有达到目的,请求陛下诛杀他,以此向蜀人谢罪。"因此贬杜元颖为邵州刺史。

南诏是829年造反的,这时候18岁的唐敬宗已经被宦官杀掉三年,也就是说唐文宗已经登基三年.唐文宗后来还派使者去向南诏示好。如果,南诏军队真的对成都人民犯下如此暴行,唐朝皇帝在“蜀地遂安”有实力摆平南诏的情况下,还会允许他求和、允许他归附吗?翻遍有关资料,仅仅有“掳走数万人”一说。没有割耳朵、鼻子的片言只语。

由此可见,成都八万人被割掉鼻子耳朵的事真实性存疑。倒是有点道听途说的成分在里面,充其量只能算野史了。而这么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的暴行,大唐的史官都不记录,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如何看待四川哭嫁这种传统婚俗?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四川农村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汉族聚居地还残留哭嫁习俗。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哭嫁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般。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闺声哭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哭嫁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哭爹妈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哭兄弟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哭嫁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哭嫁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又如流传在重庆江北区三圣乡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哭嫁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哭嫁之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在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粤西哭嫁以出稼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父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粤西信宜结婚哭嫁,在过去主要流行于新图地区,在粤西地区盛传逾千年。哭嫁歌内容极为丰富,极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积淀十分丰厚的文化景观;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哭嫁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四川人见面一般带什么礼品?

四川人见面一般带水果,如苹菓,香蕉,另外还提一件盒装牛奶,过年过节,就送瓶装酒2并,还加上水果一包最少有5斤重,家有老人家的亲戚或者朋友,还可以送红包,内装五百元或千元不等,代表送礼者的礼节及心意,四川人十分重情重礼,而且很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规律!

四川省婚丧嫁娶管理规定原文?

四川省婚丧嫁娶管理规定的原文内容包含在《四川省婚姻登记管理办法》中。 四川省婚姻登记管理办法(regulations on marriage registration management)是四川省婚姻登记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明确规定了包括婚姻登记、离婚登记以及婚丧嫁娶的管理办法。 该法规对于婚丧嫁娶的管理设有详细规定,比如规定新娘新郎必须在办理婚姻登记前进行艾滋病、梅毒、乙肝、结核病等疾病检查,并在办理登记时提交相关的检查证明;规定婚礼举行的时间从6:00至22:00;规定葬礼必须办理丧事军人礼仪等具体细节和规定。

婚嫁的花馍有什么讲究?

1、首先结婚用的花馍馍都是用五谷杂粮做,那么为什么要用五谷杂粮去做这么一个外观特别好看的花馍馍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国家以前的时候非常的贫穷,很多穷人都吃不上饱饭的,那么做花馍馍也是寓意着新人以后能够生活条件好,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的多姿多彩。

2、而且结婚的花馍馍一般都会挣很多,在我们国家的古时候只要去参加婚礼的人一新人都会赠送给他们花馍馍,让他们带回去,等于是一种回礼,花馍馍的外观非常的好看,多姿多彩,大部分都是一些吉祥的动物,或者花朵类型的。

3、那么我们在收到花馍馍之后呢,一定要注意好它的保存方法,而且花馍馍的摆放位置也要注意一下,千万不要摆放在自己家的零台上面。花馍馍一种吉祥的图腾,精雕细琢而成的面制民俗礼仪,我们也可以选择把它吃掉。

结婚蒸花馍的寓意有哪些

1、我们前面也说了,因为花馍是在我们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那个时候的人们都非常的贫穷,不像现在一样不愁吃,不愁穿,那个时候人们主要的食物都是地里面种植的,结婚蒸花馍也寓意着家产万贯,年年有余,那么同时在结婚时候使用的,也是祝愿新人,双方以后能够幸福美满,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够更加的殷实。

2、同时花模式对于新婚夫妇的祝贺,希望他们在婚后生活当中能够热爱生活,向往生活。花馍的多姿多彩,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的希望,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理与性格。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