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交友,孙策如何打下了江东基业?

2023-11-21 15:42:05 30阅读

兴平交友,孙策如何打下了江东基业?

汉末群雄中,孙策的创业速度是最快的。

195年,孙策开始创业时,仅有步兵千余,战马数十匹。然而,不到4年,他就据有江东六军郡,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兴平交友,孙策如何打下了江东基业?

其开国之迅速,后来居上,远远超过曹操、刘备。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谋划已久

孙坚战死时,孙策17岁,随母亲居住在庐江舒县。

他从十几岁时开始,就结交知名人士,在江淮之间颇有名气。

当时,父亲的部众在孙贲等人的带领下,依附袁术,而孙策则在积极谋划自己的发展。

他向名士张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投奔袁术,索还先父故兵;2、到丹阳依附当地太守,其舅父吴景,招募流民;3、攻占吴、会;4、讨伐刘表,报仇雪恨,作朝廷外藩。

张纮认为其策可行,并鼓励到:果然能如此,则能据有长江,振奋威德,匡扶汉室,成就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何止是一个外藩呢?

孙策,由此成了汉末群雄中,第一个试图以江东立业的杰出人物。

当时,曹操、刘备、吕布、袁绍等人,都集中精力在北方发展;而原本近水楼台的袁术,也把眼睛盯着豫州、徐州,没有“据长江”的意识。

而当时江东的实力人物,多为“无四方之志”的平庸人物。

豫章太守华歆“久在江表,常思北归”,其余王朗、刘繇等人,也是“各据州郡,论安言治,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岁不征”(《后出师表》)

因此,立志全取江东,并以之为基业以争天下者,孙策是第一人。

小小年纪,眼光独到!

困难的任务

尽管如此,以孙策的实力,要图取江东,看起来不过是年轻人的“痴人说梦”。

当时,仅刘繇在曲阿就有州兵数万,诸郡守许贡、王朗、朱皓等各拥郡兵,控制着江东主要地区。

严白虎、祖朗等宗族武装各有兵力万余人或数千人,加上不在编户之列的山越族,控制着深险之地。

总和起来,当时江东武装不下10万。

在政治上,孙策也处于被动地位。

刘繇等人,是东汉朝廷任命的官员,而孙策是以袁术部将的身份前来的。顺逆之势一目了然。

而且,孙策当初为袁术攻取庐江时,杀戮江东大族陆康宗族子弟数人,为江东大族及汉官所仇视!何况,袁术也绝不是一个可靠的“后台”。他当初能把孙策夺取的九江、庐江分给他人,自然也不可能看着孙策膨胀成尾大不掉!

因此,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形势对孙策都十分不利!

孙策,就是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开启了创业之路!

起步:及时调整计划

孙策原本希望从袁术处讨回先父之兵,然后联合舅父吴景,以实现其计划。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

袁术当然不愿将孙坚部众全部给孙策,只给了孙策千余故兵(利于控制),并利用其攻城掠地。

孙策遂调整计划,试图替袁术攻城略地,从而在长江以西获取一些地盘,壮大实力,再图后举。

于是,孙策为袁术连立战功。

然而,袁术屡屡“放飞机”,原本许诺孙策为九江太守,但后来却用了自己人陈纪;袁术让孙策攻打庐江时,又许诺以孙策为庐江太守,但后来却又用自己的故吏刘勋···

孙策屡立战功,但获取自己根据地的企图始终无法实现!

同时,其舅父吴景在丹阳也遇到了麻烦。

他被刘繇驱逐出江东,而后,吴景再次北附袁术,奉命与孙贲一起与刘繇作战,但连续不利···

孙策的“第一桶金”计划,不甚顺利:要讨还先父故兵,却只得千余人;要图一个根据地,也屡屡被“放飞机”;其舅父吴景也丢了丹阳···

按原计划发展,孙策恐怕没有出头之日!

于是,孙策调整了计划。

他向袁术提出:请让我帮助舅父讨伐横江之敌,然后回到吴郡招募。我在吴郡至少能招募到3万精锐,辅佐袁公匡扶汉室!

在袁术看来,这是个好提议!

当然,袁术眼中的好主意,未必是能招募到3万兵,能助他匡扶汉室。

在他看来,孙策这点兵,根本不可能平定江东!批准他去执行此策,显然可以平复孙策怨气!而且···即便孙策能“爆冷门”,在江东发展起来,袁术也有办法“夺取其胜利果实”。

于是,袁术批准!

孙策,开始了扫江东的历程!

避实击虚,联合好友,渡江破敌

孙策出发时,只有步兵千余,战马数十匹。

他先抵达历阳,沿途扎招募,兵力扩充到五六千。(从扩兵规模看,袁术虽没有补充其兵力,但应当补充了一些财力给孙策)

当然,孙策这点兵力,还是不够人家看的。

而且,由于刘繇已经与吴景沿江争战数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沿江防御体系:以张英屯当利口,樊能屯兵横江津,为一线,严守进入江东的渡口;苲融、薛礼屯兵江宁秣陵城,为二线,拱卫曲阿;此外,刘繇还以江东水军,沿江机动,控制江面。

孙策毕竟是猛将,击败刘繇在江北的一线之敌倒不在话下,很快,他就击败了樊能、张英等人,掌握了渡口。

然而,江面有敌人水军阻截,江南有坚城秣陵,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容易了。

依常理,孙策要先稳下来,先征集渡船,然后击败刘繇水军,控制江面,然后渡江。

然而,即便征集渡船,又怎能一举击败刘繇水军呢?

形势不利,但等待下去,时间更不利!

于是,孙策没有时间等待征集渡船,趁刘繇水军未至,立刻在当利口以芦苇作筏,迅速偷渡过江!

渡江后,他也没有立刻进攻秣陵坚城,而是进入丹阳郡,去会合自己的好友——周瑜。

原来,吴景被驱逐后,周尚成了新任丹阳太守。

周尚之子周瑜,与孙策情同兄弟,时为巢县县长!

于是,周瑜率军前来助战,并带来了军资粮草。

机动灵活,直扑曲阿,决战决胜

孙策与周瑜联兵,击破刘繇在江的牛渚营,缴获了全部粮谷、战具,军威大振!然后,孙策再攻坚固的秣陵城!

然而,尽管孙策屡屡获胜,但秣陵坚固,一时难以攻克!

于是,孙策干脆置秣陵不顾,折回北攻湖熟、江乘,绕过刘繇精心安排的“二线”,直扑曲阿。

刘繇本以为以曲阿为后方,依托两道防线,稳如泰山。

结果,孙策居然神速突至曲阿!

刘繇仓促迎战,当然兵败!

刘繇遂退伦豫章,企图争取曹操、刘表的支持。

如此,孙策夺取曲阿,在江东站稳脚跟!

吴郡博弈

如前所说,孙策在政治上原本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刘繇去寻求曹操、刘表的支持;而袁术也“毫无悬念”地开始掠夺胜利果实了。

袁术让从弟袁胤代周尚为丹阳太守!

于是,丹阳为袁术所控制,孙策所有,不过吴郡北部的曲阿一地而已!

显然,这个时候的孙策,仍然没有资本和袁术翻脸。

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实力不足的愤怒意义不大。

孙策意识到:更大的问题,在吴郡!

一个叫吕范的人找到孙策,提出:您进入曲阿后,部队迅速扩大,鱼龙混杂,军纪混乱。请让我帮您整顿一下!

原本,孙策在政治上就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军纪混乱,那纵然孙郎再是能战,也没有前途!

因此,孙策采纳吕范建议,整顿军纪,争取民心。

于是,百姓大喜,争相用牛酒犒军。

借此,孙策发布募兵令,并声明:原刘繇所部愿降者,一无所问!愿从军者,一人服役,免除全家徭役;不愿从军者,不强迫。

于是,十日之内,四面云集,得现兵2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

可以说,曲阿城中经历的抉择,几乎决定了孙策的胜利!

巧谋奇兵,齐平三郡

进入曲阿后,孙策面临的敌人是既分散又联合。

吴郡的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刘繇所置的汉官,控制关键地区;又有严白虎等强宗所在的深险之地。

这些势力既分散,又都与会稽王朗联合,以之为依托,长期抵抗孙策。

这时,前来投奔的舅父吴景指出:应该先彻底平定吴郡,再图其他。

孙策很清楚:舅父的意见是不对的。此时,吴郡之敌与会稽王朗已经串联,吴郡、会稽战场实际上已经合为一个战场,应视为一个整体的!

孙策认为:刘繇部控制的关键地区自然在所必取,但严白虎等强宗武装,既无大志,又难攻取,不必急着去打!

于是,孙策采取的方略是:庖丁解牛,更改进军方向。

他首先攻取了钱塘等地,切断了会稽王朗与许贡等部的联系,然后“各个击破”,消灭了吴郡南部的刘繇旧部。

随即,孙策不打严白虎,而先攻会稽。

王朗的固陵城十分险要,孙策几次攻打都不能夺取。

志向高远的孙策自然不会只计较于坚城之下,他决心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于是,他假装下令:连日大雨,饮水浑浊,士兵多腹疼,现令人马上办齐几百口大水缸,澄清饮水!

由此,孙策造成了自己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假象。

随即,孙策一面伪装兵力留在原处,一面秘密分兵迂回固陵城侧后,控制了查渎水以南数十里要道,并且由此猛攻王朗高迁屯兵。

王朗大惊,只好令前丹阳太守周昕迎战。

周昕本非孙策对手,又仓促迎战,哪里是对手?被“秒杀”了。

随即,孙策跟踪逃窜的王朗,迫降之!

如此,会稽也为孙策所夺!

夺取会稽后,孙策趁其兵威,猛攻严白虎。

严白虎虽所在深险,但失去了王朗等部的支持,孤立之中,无法抵挡,也很快被平定了!如此,会稽、吴郡,孙策全部平定!

这时,孙策回头找袁术“拿回自己的东西”。

袁胤虽作了丹阳太守,但丹阳多为孙策旧部,哪里能抵挡孙策?

于是,孙策“友好”请走了袁胤,重夺丹阳!

如此,不到一年的时间,孙策就据又吴、会、丹阳三郡了!

此时的孙策,已是袁术所不可能驾驭的了!

伐交,夺庐江、豫章

夺取三郡后,孙策暂停了扩张步伐。

一来,三郡的情况很复杂,刘繇旧部、强宗、山越都各自割据,需要时间平定;

二来,邻近的豫章华歆与曹操关系密切;庐江则与袁术关系密切,直接攻伐,需要作好与袁术决裂,开罪曹操,并同时与刘表开战的准备,条件尚不成熟。

因此,孙策一面集中精力经营三郡,平定残敌,稳定三郡,一面等待机会。

很快,机会来临。

袁术败亡了。

袁术余部企图投靠孙策,但半路为刘勋所夺。

显然,孙策是有必要进攻刘勋的。

然而,孙策却没有立刻翻脸,而是以“友军”(同为袁术旧部)的身份建议:上缭富庶,请您取之!我愿为您外援!

孙策的“建议”,抓住了刘勋的痛点:新得袁术余部,人员膨胀,军资不足。

因此,刘勋拒绝了刘晔的劝阻,前去袭击上缭。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孙策趁机袭取皖城,夺取庐江,并击败了刘勋与黄祖派来的援军。

再得一郡!

随即,孙策开始了对豫章的“和平攻势”。

太史慈去过豫章,深知其太守华歆为人:常思北归。

于是,孙策一面集兵向南昌进军,一面让功曹虞翻劝降。

华歆投降!

随即,孙策以上宾之礼待华歆,借其名望,收复其他士族。

当时,避难于江东的大族,多处于华歆之下,华歆没有说话,没有人敢发言,因此华歆有“华独坐”的名号。

借助华歆的影响力,孙策不但平定豫章,而且巩固了对江东的统治!

后来,孙策又从豫章分出庐陵郡。

如此,“江东六郡”,悉数为孙策所有!

孙策年纪很轻,他开始创业时,群雄相争已经进入“中盘”。

然而,孙策以风驰电掣之势,迅速平定江东,其发展速度,远远超出群雄!

因此,孙策平定江东时,袁曹正要决战,孙策正大有可为!

于是,孙策秘密治兵,有趁机袭许之意。

然而,正此时,孙策遇刺而死,年仅26岁。

孙策平定江东,其军事才能与其对手们完全不在一个档次,怎么打怎么有!

然而,英年早逝,他不能与曹操等顶级军事家一较长短,算是那个时代的一件憾事吧。

为何马超最后去蜀国会郁郁寡欢?

马超是三国时期的名将,他在潼关之战中,打得曹操走投无路。为了逃命,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面对骁勇的马超,曹操赞叹他不减吕布之勇,并且感叹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但是马超虽然军事能力出众,可由于年轻不通世故,中了曹操的离间之计。在战败后,他辗转投入刘备的麾下。从此马超在刘备手下变得默默无闻,直到死去也再没有显现出昔日的辉煌。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曾经威震关陇的马超。

马超,字孟起,汉朝右扶风茂陵人,他的祖上是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马超其人年少时就以骁勇善战闻名,深得关陇一带的百姓的民心。在他的父亲马腾去许昌后,他独自留在西凉,统帅父亲留下的部属。马超还被汉朝封为偏将军,都亭侯。

在他的父亲因为反对曹操被屠戮后,马超联合韩遂起兵反抗曹操。他们组成的联军多达十万人,与曹操亲自率领的军队在潼关展开了激战。在《三国演义》中对这场战役有着精彩的描写。在书中,马超连续和曹操交手四次,都取得了胜利。曹操几次都险些丧命,多亏许褚拼死相救,才转危为安。

在潼关之战中,马超与曹操手下多员将领进行了单挑。包括曹操最骁勇的将领许褚在内,都被马超打得死的死,逃的逃。其中马超和许褚交手两百多合,让许褚裸身交手的章节,也成为书中对勇将单挑描写的精彩篇章。

对于马超的胜利,当时的人们也是脍炙人口。在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中,就专门写道曹操虽然“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但是也“殆死潼关”。从此可见,马超的潼关之战对当时的影响。马超也因为这一战的表现,威名远播。

不过,老奸巨猾的曹操在军事上无法获胜的情况下,采纳了贾祤的计谋。他用离间计让马超和韩遂互相猜疑,打败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从此,马超的人生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他在潼关之战失败后,在陇上重新起兵,夺取了陇上郡县。但是这只是昙花一现,不久马超就因为部下反叛,在陇上无法立足,只得离开了故乡。

马超在关陇一带失败后,先是投奔了汉中的张鲁。在张鲁那里,马超没有得到张鲁的信任,还被张鲁的部下疑忌。因此,马超又趁着率军救援刘璋的机会,投奔了刘备。当时刘备正在攻打成都,刘备在得到马超后十分高兴,说自己一定得到益州了。果然,刘璋一见马超投降了刘备,也马上开城投降了。

在刘备的手下,马超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马超是推举的那些大臣中排名第一的。而且在封赏部下的时候,刘备对马超一视同仁,让他和关羽、张飞同列,并且将自己曾经担任过的左将军封给马超。

不过,与刘备尊重马超相对照的是,在历史上马超再也没有在战场上有过什么重要的表现。过去那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只是在汉中之战中露过几面,就无声无息了。让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闲置,对于刘备是一种巨大的浪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呢?

二、让人难以放心的马超。

曹操在宛城之败后,总结张绣降而复叛的教训时说,自己的错误是因为没有扣押张绣的人质,从今以后,我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也不会再因此失败了。这说明,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对宗族的重视程度。可是,马超却是一个异类,他根本就不受这种约束。

在潼关之战前,马超的父母宗族都在许昌。可是马超不理会家族的安危,执意起兵反抗曹操。这使得马超的家族数百口都被曹操全部杀光。这让马超背负了沉重的舆论压力。当马超自己独立做主,依然是一个独立的诸侯时,这种舆论只是对他人品的质疑。可是,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这种舆论让他安身无地。

马超在投奔张鲁的时候,张鲁作为一个地方割据的势力,北有曹操,南有刘璋。因此张鲁想要拉拢马超,让他为自己效力。他封马超为都讲祭酒,这是张鲁的五斗米教的重要职位。而且张鲁还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超,这引起了张鲁手下的嫉妒。于是有人就向张鲁进谗言,说马超这个人连自己的亲族都不爱惜,怎么可能去爱惜他人。张鲁听后,就放弃了这个打算。这说明,马超的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让他遭到了主公的疑忌。

在马超投奔刘备后,当然也让刘备放心不下。刘备出身草莽,他的手下汇聚了各个层次的人员。对于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这样的有着相同经历、理想的人,他是十分信任的。可是,在他的手下,还有着一类人,让刘备不能不用,可又不能重用。这类人的代表就是马超和刘巴。

马超和刘巴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才能出众,又自高自傲,看不起刘备那些出身平民的手下。刘巴对于巴结他的张飞,根本爱答不理。诸葛亮劝说他的时候,刘巴还振振有词,说什么不跟兵卒交往。而马超则在回答张飞的质问时则说,我家世代公侯,怎识得村野匹夫。刘备对于刘巴是气得破口大骂,而他对于马超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刘备为了利用刘巴和马超的才能、资历和声望,不能不用他们。但是除此之外,刘备对他们也十分忌惮,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不敢放手重用他们。再加上马超的性格,天性凉薄,没有可制约他的办法。刘备只得将他当作蜀汉政权的一块金字招牌供奉起来。

三、让人无处安置的马超。

让刘备感到棘手的另一件事,就是如何使用马超的问题。马超的能力出众,又出身高贵。以他的地位和资历,在刘备阵营中排名第一。这样,在马超眼中,能够指挥他的人唯有刘备一人而已。刘备心中当然也知道这个情况,因此如何使用、安置马超就成为了一个让刘备费尽思量的问题。

刘备对于马超有两个安排,一个就是跟随自己,听从自己的直接指挥。这是因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在夺取益州后,要亲自率领益州的兵力,北出秦川。这样,在关陇一带有着强大号召力的马超,就成为刘备手中的一张王牌。

在刘备称帝时,他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这中间就包含了刘备的这种意图。刘备在给马超的策书中说道,因为马超在北方信义卓著,威武盖世,因此让他率领包括羌、氐少数民族在内的民众,夺取雍凉。因此,马超在投降刘备之后,一直被刘备留在身边,准备在发动北伐时大显身手。

刘备对马超的另一个安排则是让他到荆州,去配合关羽作战。刘备在攻下成都后,让马超督临沮。这个临沮在荆州境内,离江陵二百里,是一个军事要地。它四面环山,中有盆地,河流穿过其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还沟通荆州和蜀中的联系。关羽和曹军曾经在此进行过多次争夺。

让马超镇守临沮,也是刘备的一个高明的安排。像马超这样一个让人难以放心的将领,即便是刘备亲自指挥也有疑虑。如果刘备不发动北伐,马超成天无所事事,他的才能就浪费了。如果刘备发动北伐,马超一旦回归故土,刘备也难以保证他会在实力壮大后,依然对自己还忠心耿耿。

因此,将马超安排在荆州的临沮,就成为刘备的一个高明的安排。马超来到荆州,远离故土。他面对的敌人是和他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曹军。这样,刘备就不会再防备马超会有什么异心。马超在荆州作战,也会帮关羽分担压力,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镇守荆州的关羽并不这样认为。他在得知马超投降后,马上给诸葛亮去了一封信,询问马超的情况。诸葛亮自然知道关羽的心思,他回信说马超只不过是英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只能和张飞一样并驾齐驱,远远比不上关羽超逸绝伦。关羽十分高兴地把这封信让宾客传阅。这样一来,马超要么去荆州心甘情愿地当关羽的手下,要么就不去荆州。从历史上看,马超是选择了后者。

这样,马超就只能留在蜀中,始终跟随着刘备,等待北伐的机会。可是由于荆州之战的失败,《隆中对》遭到了破坏。刘备在登基后,决定对东吴发动进攻。马超至死也没有得到北伐的机会,只能在蜀中郁郁而终。

四、英年早逝的马超。

马超在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这对于一员叱咤风云的勇将来说,有点去世的过早了。这与马超所处的环境有关,身世的沉浮和压抑的心情,让马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使得他英年早逝。

马超对于自己宗族的死,其实是耿耿于怀的。他之所以不顾曹操的要挟,起兵反抗曹操,这个原因与战国时的伍子胥是一样的。如果听从曹操的要挟,他和家族乖乖地听从曹操的摆布,连报仇的机会都不会有。但是这也使得马超背上了天性凉薄,不顾亲情的骂名。

马超在很多地方,都显露了自己对家族毁灭的悲伤。在张鲁那里的时候,马超在过年时,他的亲戚向他贺岁,马超却捶胸吐血,说阖家上百人都一天全部毙命,让咱们两个人有什么祝贺的呢?

在马超去世时,他向刘备上表,没有谈到其他的事情,只说自己的亲族被曹操杀死殆尽,只有马岱能够继承家业,请刘备予以照顾。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马超对于自己的家族还是关心的,可是由于世事变化,他也无可奈何。

马超在刘备那里,虽然刘备对待他很优待,但是这种客气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当时的很多人都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彭羕在受到刘备处罚后,就去找马超鼓动他谋反。马超将彭羕的话报告给了刘备,使得彭羕死于非命。可是,马超的这一举动,并不能让他获得刘备的放心,反而连上门的人都没有了。史书上说马超“羁旅归国,常怀畏惧”,这应该是马超当时的真实写照。

马超还怀着一种愿望,那就是参加刘备发起的北伐,打回自己的故乡。可是由于各种变故,这种愿望遥遥无期。直到刘备发起夷陵之战,马超的愿望更是化成了泡影。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的环境中,再加上壮志难酬,使得马超体弱多病,最终英年早逝。

结语:

马超的一生有着辉煌,也有着悲哀。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有着他的性格原因,也有着客观的原因。由于他不甘忍受曹操的欺压,不顾宗族的安危,使得他遭受了舆论的攻击。不爱亲族,天性凉薄的帽子,跟随了他一生。

在他投奔张鲁和刘备的过程中,这种舆论的影响处处显露出来。刘备虽然收留了马超,可是对他始终不敢绝对信任。他利用马超的名望、资历,把他当作蜀汉政权的金字招牌。可是刘备却不敢用他的过人的才干,放手让马超征战沙场。马超在这种环境中过得十分压抑,最终英年早逝,郁郁而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何看地域黑?

在地域黑的眼里,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被歧视。

总是感觉有人在带舆论,阴谋分裂中国。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分裂国人的地域性。今天吐槽这个省,明天鄙视那个省,是觉得国人团结了心里不舒服吗?

希望大家千万别被带了节奏啊。看下面我发的图,让大家看看,哪个省份不曾被歧视过。

从个性和共性角度谈“地域黑”问题

在言论自由的时代,在信息化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言论空间,有了更多的宣传展示自己的平台。我们庆幸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但是,“言论自由”不代表无道德,无法律约束地乱发言,比如说近期的地域黑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可在不同的时间犯不同的错误或同一个错误,但是所有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都犯错,更不用说是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人了。

一棒子还不让拍死一个人呢,更何况是一个地区,一个省份呢?我们可以对某件事、某个人存有偏见,但升级到对这件事、这个人所在的单位、地区存在偏见,未免太以偏概全了。

因为对一个人恨,讨厌一些人的事,就黑一个省这就是那些愚昧的人思维以偏概全。

哪都有好人。哪都有坏人。

每个人的行为和素质代表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一大群人一个省的人,要明白人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地方的人不是连体的,花有百样红,人有各种人,不要动不把一件事一个人就加入主语,㐅ⅹ怎么怎么了,别忘了XX可能是亿为单位的。

在黑X╳时得罪可能是以亿为单位的人,反之被黑的人群会舒心吗?也会反黑回去,收集对方黑材料,挖老底,进入互黑模式,这样网上就一片叫骂声。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还是会落实到自己头上,感觉如何?

"地域黑”问题,对于被黑者,应理性看待,理性应对;

对于黑人者,应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文明发声,过激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希望花儿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与人之间也许生活习惯等等稍等有差距,能不能用欣赏起码是理解的眼光去看侍,这样对方也会同样对侍,和谐多好。

不要把特例的事升级为群体,不要把XX加入,别忘了谁都不干净。

尊敬所有正常的习惯,也尊重所有人正常的行为

那些为黑而黑的人社会地位卑微,以炫耀他们的无知或舔脸自誉高洁。

山坡羊(地域黑)

红尘繁杂,昏鸦争嗓,区区无聊来生事!

南边长,北方短,叽叽歪歪纷争起。

今日晚饭可着落?

黑,也是你。白,还是你

如何看待陕西兴平15岁少年死亡?

回答:

根据少年袁某父亲描述自己儿子的情况来看:

少年袁某和梁某等6个人里面有几个学生是认识的。

少年袁某被埋的地点

袁某和他们其实早有恩怨。

梁某等6人多次对袁某实施殴打等暴力行为。

让少年袁某是苦不堪言,无法忍受。

只能休学。

少年袁某遭遇了典型的社会欺凌现象。

而霸凌者就是梁某等6个人。

他们为什么总喜欢去欺负他一个人?

和他的父亲,还有家庭其实也有很大关系。

袁某在学校读书期间遭遇到同学的欺负,为什么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向老师和学校反应。

有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

当他的孩子因为无法忍受这些的时候

孩子已经都要休学了,父亲有没有问自己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帮孩子出头去解决孩子遭受的校园欺凌事件。

还是和孩子一样选择忍气吞声,放任这件事不管。

让孩子无法解决和面对这一群欺负他的人。

欺凌者6个人根据警方的通报和调查,

梁某等6个人,因为少年袁某将陈某手机号码拉黑,把他从西安约到了他们事先约好了那个目的地,对其实施殴打至昏迷。

少年袁某为什么要拉黑他们的手机号码,

原因很简单,害怕和恐惧他们,不堪忍受他们的骚扰。

而这一回把他约出来的目的就是想要敲诈勒索和抢劫他。

但是,他未听从,先是把他打到昏迷,然后再是把他拉到一家宾馆,继续对他实施殴打,这当中袁某还曾经求饶过。

梁某等6人认为他在装痛,第二天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人已经去世了

然后他们几个人将他拉去掩埋,还挖了一个1.5米的坑。

袁某今年15岁,当时的状态已经处于休学,在西安打工。

10月29日他回到兴平,以梁某为首的6个人对他进行抢劫和敲诈勒索,索要钱财。

他事先并没有预料到那6个人还要继续纠缠自己,而且已经准备向他索要钱财。

应该相信自己认识的那个人,便从西安回来了。

回来之后,一场噩梦就降临了

要钱他不给,梁某这6个人开始对他进行殴打,打到昏迷,拉到宾馆,继续打,直到他第二天去世。

伤害袁某之后他们并未有心慌,

也没有急着跑,而且把人埋了之后在走,

心狠手辣,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没有丝毫的害怕和恐惧,

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行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心狠到底。

这不像是一群学生能干的出来的事情。

毫无人性,令人发指。

没有丝毫的罪恶感和同理心。

他们还是一群职业教育中心的学生。

职教中心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是以哪一类人为主?

未考上高中,学习不好,成绩一般,有些调皮捣蛋,只想学门技术直接出社会的这类人为主。

这群人的年龄未披露,根据职教中心的特点来看,他们应该是属于未成年人学生。

按他们的年龄推算:

未成年人犯罪,《刑法》第17条:

已经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袁某的家人所说,梁某等6人的父母在事后一直未站出来面对他们 ,或者进行道歉和赔偿。

子不教,父之过。

自己的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已经是难以原谅。

他们的父母逃避的了一时,逃的了自己良心的不安和道德的谴责和愧疚吗?

自己的孩子从小没有教育好,才会酿成现在的苦果,

为什么平时不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严重失职。

终于,一起参与殴打少年袁某6人中的杨某他的父亲站了出来面对,对儿子杨某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做父亲的管教不严,

愿意承担责任。

道歉,管教不力,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杨某所犯的错误已经是事实,无法原谅,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不管他是从犯还是共犯,他必须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杨某父亲现在能做的是什么,上门道歉,然后给予袁某父亲经济赔偿,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袁某父亲经历的丧子之痛,痛不欲生。

辛苦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就这样被你的儿子和其他人活活打死,这谁能接受。

他的心情杨某父亲能理解吗?

未成年人教育和犯罪的高发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

教育孩子要时刻记挂在心里,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放松。

法律上要提高对预防此类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同时,对这类犯罪的人提升严惩力度,以威慑和震慑这类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

面对别人的欺负和霸凌,不能忍气吞声,或者懦弱的认为对方很强大,自己没有力量还手,任其欺负。

这种软弱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和得寸进尺,让别人觉得自己好欺负。

适时的还击和还手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着想。

为什么最近黑刘备成风?

因刘备有战绩平平、反复难养、虚情假意的黑点……据专家统计,29个当时人物评价刘备,赞扬者16人,占比55%;贬低者10人,占比34%;褒贬各半者3人,占比11%。即是说,《三国志》中的刘备,就是褒贬不一的;为“55%的纯粹褒vs45%的褒贬不一”。

1、表格说话:刘备,英雄?枭雄?

本文据陈倩论文——《刘备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写成,表格均引用自该论文。研究蜀汉,四川人有优先权,先看四川专家对刘备形象的统计——55%的纯粹褒vs45%的褒贬不一。

(正史中,当时人对于刘备评价▲)

可以看出,对刘备赞扬者多评价其“雄”,如曹操评价:“刘备人杰也”,诸葛亮评价:“雄姿杰出”,贾诩评价:“刘备有雄才”;而少数赞扬其仁、信义,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傅斡:“刘备宽仁有度”,刘备自评:“宽、仁、忠、信义”(刘备大哥自我评价还是不吝美词的 ⊙﹏⊙b汗)。

对刘备批评者,多说其狡猾,甚至不讲信用:吕布:“如是儿最叵信者”,刘表:“惮其为人,不甚信用”,孙权:“猾虏乃敢挟诈”,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少数人说刘备不会用兵:赵戬:“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涛说史辛苦编著,欢迎大家点赞哦】

2、表格说话:刘备的形象一直变化,我们说说他的黑点!

《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超过两万文言文,刘备的形象必然复杂。

从少年时期的“织席贩履”,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刘备其实是个多面形象!

我们刨除刘备“宽、仁、忠、信义”的自我评价,说说刘备几个黑点。

黑点一:胜少负多,不善用兵,胜率在四成左右。

(刘备战绩统计▲)

据上表不完全统计,刘备参与的战争共有25次,失败16次,胜利9次,36%。其中,刘备亲自督战或指挥的战争19次,失败10次,胜率47%。可见,战场上刘备没有屡战屡败,但败多胜少确是一个事实。

但无论如何,刘备还是成功的称帝,建立蜀汉。

黑点二:仁声远著,却又背信弃义

(刘备背弃原主表▲)

据上表统计,刘备从31岁至5l岁二十年间多次易主。正式投奔的对象有六人之多,若加上欲往投奔、或者结盟而后破裂的,则达九人之众。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刘备是因为起点太低,才在乱世反复流浪。

黑点三:颠沛流离,四失妻子

(刘备四次丢失妻子▲)

作为一代英雄或枭雄,刘备在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间,四次丢失妻子,可见其妻子是一个高危身份……在正史和小说中被反复提及,这绝不算光彩的事情。

但我们又不得不说,刘备真是坚韧不拔,凭借超强意志建立蜀国,真不容易!

【涛说史辛苦编著,欢迎大家点赞哦】

3、表格说话:蜀汉在历代四川政权中非常突出,刘备最终的评价更应偏向英雄!

我们说了刘备很多好话、坏话,那么对刘备,涛说史的评价是什么呢?

我的评价是看山还是山:“蜀汉作为三国时代最大的三个政权之一,秉持积极进攻的军事态度,发展了四川的文化、经济,作为创立者,刘备是白手起家的英雄,应该被历史铭记!”

(刘备肖像▲)

(三国vs五代十国▲)

作为对比,我们看一下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这两个四川政权加一起,都没有刘备的政权长,且都是偏安一隅的典型;因此,我们再看刘备对魏国、吴国的进攻,再看诸葛亮的北伐,再看蜀汉对于边疆的稳固,才知道这一切地一切,有多么不易;蜀汉整体,确实一个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政权,而刘备,也担的起他皇帝称号!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