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交友网,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2023-11-20 15:42:05 39阅读

会昌交友网,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实际上对于结婚这件事情,都是十分重视的,毕竟结婚是直接代表着人类延续的严肃问题,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地方还是朝廷,对婚姻问题和光棍问题都十分重视,在古代历史上,为了解决光棍问题,大家更是绞尽脑汁。

要说解决光棍问题,其实总结来看的话,古代主要就分为三个层面的解决方式,也就是通过朝廷以及男方直接解决或者女方间接解决三种,这三种方式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于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让我为你娓娓道来。

会昌交友网,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从朝廷的角度解决

古代朝廷,为了光棍问题和人口问题,那真心是费尽心思啊,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尤其是作战当中,人口数量将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战斗能力,试想要是国家总人口只有几十万,你去哪里动辄搞出十几万大军出来的,所以想要国家在军事方面有优势,就要人口多。

既然想要人口多,自然就要解决光棍问题,要不然大家都试图晚婚晚育或者直接丁克,那还得了,所以国家在当时是鼓励早结婚的,但是要说早结婚,首先你总得有个对象吧,尤其对于那些戍边战士更是如此。

所以朝廷想来想去,就为戍边战士的婚姻问题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部门叫做“官媒”,这个组织是与民间的那些红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私媒”相对应的,民间媒婆负责民间的婚姻事情,官媒负责戍边战士以及官方的婚姻问题。

这个组织主要就是给那些戍边战士发老婆的,古代总会出现一些家庭犯错,一旦犯错就会有人被发放到边疆去,发放过去的人当中,自然是有女子的,这些女子就是官媒负责最后去说服送给戍边战士做老婆的对象。

一开始的官媒还是很正常并且公平公正的,可是随着戍边战士的数量与女子数量严重不匹配之后,这些官媒就开始从中作梗,想要收取一些好处费才会给那些士兵介绍对象,要是不给钱,也就很难介绍对象或者给你一些质量不好的对象。

这些官媒为了防止战士与女子私会,专门晚上出去“查墙子”,也就是去那些黑暗的角落看看有没有战士和女子私会的,这种场景很像当年初中谈恋爱时班主任的行为啊。

除了官方发老婆之外,更加明显有效的办法,实际上就是鼓励开展相亲活动了,比如古代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或者正月十五、七月初七这些特殊的日子开展大型相亲活动“仲春会”,活动是需要提前报名的,参加活动的男子要是找不到老婆,还会被官府处罚。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地官·媒民》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的传承历史确实悠久,从古至今依旧还是在用,足以见得这个办法的经典程度啊,今天我们也一样很流行相亲或者联谊之类的活动,以此来解决光棍问题。

从男子方面解决问题

要说解决光棍问题,光是朝廷出马,是效果不够明显的,还需要当时的男子来配合才行,大家都知道,古代是“一妻多妾制度”,也就是说一个男子可以娶一个老婆,数个小妾,原本就供不应求了,结果那些达官贵人还一个人娶了一群老婆,那穷人不就是明显成为光棍了么?

为了限制这种事情的发生,朝廷对当时达官贵人娶老婆的数量有了明文规定,比如汉朝时期规定,卿大夫可以娶2个妾,有特殊贡献的可以娶8个,受过奖赏的普通士人可以娶1个妾,普通老百姓不能娶妾。

卿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得备八妾,士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妇。—《独断》

还有明朝朱元璋时期也有过严厉的规定,他规定亲王级别的官员一生只可以纳妾一次,数量最多10人,世子以及郡王级别的一生可以纳妾一次,数量最多4人,除非无后方可再次纳妾,要不然必须严格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

有了这些规定后,对于普通男子的保护,还是比较明显的,要不然天下的好女子都被那些达官贵人娶了,那穷人不就只能成为光棍了么。当然了,只是有约束,还是不行的,所以当时人们还鼓励这些男子去接受寡妇,也就是鼓励男子去娶寡妇为妻。

因为古代也和现在一样,男女比例失调,一般还是男子多于女子,所以只有充分利用资源才可以,但是古代,在宋朝以后,又有程朱理学的影响,人们对女人的要求很高,所以这个时期男子通常不会去娶寡妇的,但是在此之前,比如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之类的 ,还是比较流行娶寡妇的。

尤其是唐朝时期,思想十分开放,对于娶寡妇这样的事情,大家认可的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只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光棍的数量自然就会减少,要不然哪里有那么容易解决光棍问题。

从女子方面来解决问题

前边说了从朝廷以及各种社会层面的解决办法,现在说一说这个从根源上进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男子要娶老婆,那当然得对女子思想进行一些改变,首先就是强制性要求女子早点嫁人,晋朝要是超过17岁还不嫁人,官方就可能直接给你找个结婚对象了,甚至家长因为对孩子的婚姻问题不够重视,也会被处理,要是丈母娘要彩礼不嫁女儿,那朝廷也是会直接干涉,收拾丈母娘的。

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武帝纪》

到了宋朝时期,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要是女子到了15岁还不嫁人,家人都要遭到惩罚,在这样严格的要求和制度下,古代的丈母娘基本是没有多少机会去为难新郎的,因此古代也很少因为彩礼问题导致不结婚。

除了对年龄有要求外,古人也鼓励寡妇再嫁,就是对那些守寡的女子进行思想教育,让她们接受再嫁这样的事实,这可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但是古人一样在努力去完成。

结语

不得不说,古人解决光棍问题的办法还是很多的,从这些办法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古人对待光棍的这种重视程度,同时对古人的很多解决办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只有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光棍问题解决起来才会更加迅速且成功!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为什么要把李白叫诗仙?

1.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2.李白,生性豪放,不拘小节,想象力丰富,超脱飘逸,喜醉酒吟诗,好游善交友。

3.李白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4.唐代另一诗家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神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

5.唐大诗人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李白好友贺知章也,因此,后人便把李白尊为“诗仙”。

6.唐代盛兴佛学,李白更是佛学追学者,且以居住地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为号,号称“青莲居士”,一个十足的佛教徒。

佛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修成正果,得道成仙。李白被称为诗仙,意在其修成了正果,得道于诗,修身养性于佛,故有“谪仙”之雅誉就不足为奇了!

7.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更是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8.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其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逸,清新飘逸,气势磅礴,大气十足。它们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诗仙诗圣诗佛诗豪诗鬼诗狂诗囚诗奴都是谁?

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被后人誉为“诗仙”。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作诗三千多首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杜甫的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诗佛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王维不少诗歌中有浓厚佛教禅宗意味,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

诗豪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诗鬼李贺,字长吉,汉族,家居福昌昌谷,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创造出了很多璀璨多彩的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诗狂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囚孟郊,字东野,汉族,唐代著名诗人,由于在官场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孟郊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作诗苦心孤诣,元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诗奴贾岛,字浪(阆)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其实不止这些,还有像中华诗祖屈原,诗魔白居易,诗神苏轼,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凌云诗才李商隐,隐逸诗人陶渊明,诗家天子王昌龄等等。

这些古代诗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浓厚地留下了一笔。也为我们炫丽多彩的民族增加了一道颜色。

陆龟蒙是哪个皇帝的?

陆龟蒙经历了至少四个皇帝,分别是:

1、唐武宗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唐宣宗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3、唐懿宗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4、唐僖宗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中国农业史上著名的农学家。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陆龟蒙的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上,农学上同样造诣非浅,他撰写的《耒耜经》是一部描写中国唐朝末期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僧俗统治集团斗争的爆发

1、赞普朗达玛的继位

朗达玛,本名吾东木赞,是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拉杰芒木杰之子,与赤祖德赞热巴巾系血亲兄弟。据说其“形如黄牛,才学浅薄,性格倔强,故民众称其为‘朗达玛’(即十达玛)"。事实上,这其中既包含朗达玛昏庸的一面,也有佛教史家因其灭法而刻意贬低该赞普的一面。

朗达玛是在其兄赤祖德赞热巴巾极力崇佛而被杀的情况下继位的,反佛崇本的大臣韦·达纳坚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执政后,任命韦·达纳坚为内大相,那囊·嘉察赤松杰为外相,管理内外大事,二人均是反佛人物。但是,在最初执政的两年时间里,朗达玛并未表现出对佛教的憎恨之情,甚至还对佛教的发展有所推动。史称“其摄国政,两年效法王法而行”。“建立祖拉康,其王妃赞莫潘修建雅隆如意树、浦且瓦拉康”。

后来,在反佛崇本大臣的影响下,朗达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文史书称,“达磨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朗达玛反佛也有个人积怨的因素,身为兄长,但此前却木被立为赞普,当政的是弟弟赤祖德赞热巴巾,其支持者又恰好是信佛大臣阐卡·贝吉云丹等人,这一点也促成了他的逆反心理。

此外,当时吐蕃农牧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霜冻,冰雹、干旱、洪水等接踵而至,继之瘟疫流行,韦·达纳坚等信本反佛的大臣们利用这一点为灭佛制造舆论,不信佛法的臣民百姓也将此归咎于佛教,最终促使朗达玛赞普走上兴本灭法的道路。

2、僧俗集团的矛盾

自从佛教传入吐蕃之后,佛教与本教之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而且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而愈演愈烈。这种矛盾常常与吐蕃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利益之争结合在一起,使斗争更加复杂化和白热化。赤祖德赞时期,双方的冲突达到高潮,连赞普本人也在这场政教斗争中丧命。朗达玛执政时,仍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可惜,他没有从其弟赤祖德赞崇佛过极亡身中吸取教训,从而重蹈覆辙,再次上演一出历史悲剧。

朗达玛时期的佛本之争,不只是一个信仰之争的问题,而且直接牵涉到僧俗贵族的根本利益。自赤松德赞人力兴佛以来,佛教寺院急剧增多,势力不断业大。亦祖德赞时,向寺院供养土地,牲畜等财产,让七户人家供养一位僧人,增加了寺院僧侣集团的财富,僧相掌政,僧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政治团体,为了维护这些既得利益.僧侣们曾经不遗余力地去参与政治,尤其是扶持一个信奉佛法、支持弘扬佛教的赞普。

而拥有土地、百姓的世俗贵族,自然不容许僧侣们过多地插手政事,影响他们的前途,尤其不能容忍僧侣阶层不受限制地掠夺本该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与属民。双方的斗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难以调和的。朗达玛灭佛,即是这一斗争的集中表现。

在世俗贵族的大力支持下,朗达玛对佛教和信教者采取了断然措施、他下达了具有煽动性的诏令:“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是印度妖魔的像,它最初在印度时印度军队打败仗,带到汉地后汉地发生许多个吉祥的事,文成公主把它带到吐蕃后,吐蕃也发生不吉祥的事。文成公主乃是魔女,她借着观测地势风水,把吐蕃好风水处说成坏的加以毁坏,想让汉人夺占吐蕃江山。因此,我们要消灭佛教和寺院,让僧人们还俗回家。”

他们从拉萨大昭寺开始破坏,将两尊觉阿佛像投入水中,信佛大臣以佛像太重为托词,将佛像埋入沙中,把绳子系在守门金刚手之脖子上,在寺院内绘制僧人饮酒作乐图。赞普下令将各寺院关闭,用泥封堵,把佛教经典或者烧毁,或者投入水中,只有部分经典由信佛百姓隐藏而逃避了劫难。

拉萨大昭寺和桑耶寺等著名道场被毁法者变成屠宰场,后来竟变成狐穴,狼窝。玛·仁青却和娘·定增桑波等许多上层高僧被杀或受到迫害,中层僧人被流放,外逃至边远地区,不少人经阿里前往青海、甘肃一带;一般僧人则成为负担差税的平民,不服从者被迫充当猎人,上山打猎,还有一些人被役为奴隶,给王臣充当马蹬。

后弘期的藏文史书将此时的叶蕃形容成地狱一般:“今幕善业之福泽仿佛春季之冰融化消失,人主之福德则犹如枯海之波无影无踪,整个吐蕃地方之国法则如暴雨毁墙一样损失尤遗,众僧众失去戒律宛如衰老之知觉迟饨无明,一切善良功德犹如夕阳西下。……"

朗达玛的激烈举措,确实使当时正在强大起来的僧侣集团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但是,他的这一过激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僧俗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且还火上烧油地加重了这一矛盾,必须指出的是,朗达玛对佛教、对吐蕃王朝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佛教为载体的文化成就,采取简单抛弃与毁坏的做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可以说,使吐蕃文明向后倒退了一步,其损失是难以估量的。他的暴虐做法不仅引起广大僧众的强烈仇视.同时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满情绪。因此,后世佛教史家不论怎么丑化这位末代赞普,人们都信以为真。

二、吐蕃瓦解的导火索——赞普朗达玛遇刺

1、赞普朗达玛遇刺

赞普朗达玛毁灭佛教、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不满情绪,信佛僧人更是恨之入骨。可是,面对暴力与强权,一般的信众只能苦苦哀求赞普不要迫害佛教 ,毁坏佛像佛殿。这时,有一位在叶尔巴岩洞中修行,名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为了维护佛法,使之不再遭受毁灭,决定铤而走险。

据说,他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来到拉萨,借着向读碑文的朗达玛赞普行礼的机会,拔箭射穿赞普前额,使其当即死亡。随后他骑上用炭灰涂黑的白马,穿着外黑内白的大氅,头戴黑帽,脸涂炭油逃夫。当逃到止地之达冬地方,渡河时水冲洗了马身上的炭灰,他又反穿大衣,让追兵无法分辨,遂得脱身,回到叶尔巴岩洞不久,知此地难以安身,又辗转逃到了朗达玛被杀,对信奉佛教的众生来说是一个福音,但对日渐凋零的王室来说,则增加了更大的变数。

朗达玛死时,他的次妃蔡邦氏怀有继嗣王统的遗腹子。长妃那囊氏担心此事将危及自己及其家族的利益和地位,也以毛布缠裹,装作有孕在身的样子。次妃足月生下一王子,因担心受到伤害,所以白昼有人守候身边,夜晚燃灯守护,故称为斡松(意为"光守")。此时,长妃买来一乞丐之幼子,称为自己所生王子,尽管孩子已有牙齿,并非刚生之婴儿,由于母亲权势大,无人敢于揭穿其伪,故称之为云丹(意为“母意”)。

2、王位之争

史书记载和学术界对斡松系朗达玛和次妃蔡邦氏遗腹子的说法,没有什么异议,但对长妃那囊氏所养之云丹,究竟是一个乞丐之子,还是王室后裔则大有分歧,如《智者喜宴》的著者即认为云丹也是王族后裔。《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会昌二年(842),赞普死,……尤子,以妃琳兄尚处力子乞离胡为赞普,始三岁,妃共治其国,大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肯拜,日:‘赞普支属尚多,何至立綝氏子邪?'哭而出,用事者共杀之。"

即云丹也非乞丐之子,而是长妃兄之子。这一记载得到藏文史书中一些记载的印证。如尼德·朗卡桑波所著《希奇历史明鉴花束》称:“朗达玛之长妃从亲兄处要来一子,声称系自已所生。大臣们说:昨夜所生之子不会有稚牙,但依顺母后之意予以确认,故得名云丹。"看来,这一说法似更具合理性。

在赞普王位继承问题上的争夺从朗达玛被刺那一刻起即开始了,亲子之争即王位之争。大相结都那因不肯拜而被杀,足见斗争的激烈程度。但是,双方争夺的结局又如何呢?

史书的记载不相同,按照上引《新唐书·吐蕃传》的说法,应该是云丹被立为赞普。依据布顿仁钦珠等人的说法,继承赞普之位的是斡松。 事实上,此时已无统一的赞普,斡松和云丹分别在各自母后、戚族及忠实大臣的拥戴下,自立为赞普,并无隶属关系,也无正统之说。

《汉藏史集》说,云丹后来占据伍如,斡松占据约如,“伍如和约如之间发生战乱,一家王室分裂为两派。他们的大臣由库.托札香斯 俄·雅松札杰意、俄?嘉多日格巴等人担任”。《智者喜宴》称,当时“母后派系的臣民相互对峙,各自拥立二王子为主,云丹占据伍如,斡松占据约如,伍,约之间时常发生火并。其影响波及吐蕃整个辖土。在各个地方也随之出现了大政权、小政权;众多派、寡少派;金枝系、玉叶系;食肉者和食精粑书等,相互进行争夺战”,大大动摇了吐蕃王朝赖以存在的基础。

吐蕃在甘、青地区的守将也纷纷参与到王室斗争中去,陷于混战局面。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约三部得万骑,击郑州节度使尚婢婢,略取渭州,又与宰相尚思罗战于薄寒山。尚思罗败走松州,与苏毗、吐谷浑、羊同等部合兵 8 万保洮州自守,尚恐热离间诸部,使之归已,兵员增至 10 万,击败尚思罗而杀之。843 年,吐蕃因赞普继立问题而内讧加剧。尚恐热自称宰相,以 20 万众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 双方的混战大大削弱了吐蕃在河陇等地区的势力,加速了吐蕃王朝的全面崩溃。

三、吐蕃平民大暴动

吐蕃王窒内部为争夺正统地位,拥戴斡松与云丹的双方展开了伍约之战 ,各地守军将领纷纷参与其中,整个吐蕃辖区陷入一片混战之中。在战争中,受奴役,丧性命,或者无家可归者,依然是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平民和身份更低的奴隶。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堪蹂躏的的广大平民及奴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相继举起义旗,把矛头指向奴隶主统治阶级和它的代表者一一吐蕃赞普及王室贵族。平民和奴隶起义在广大地区蔓延起来。

吐蕃的平民和奴隶起义,首先在远离木土的安多、康区爆发,为首者是韦·廓谢勒登。汉文史书中也记载了在河陇地区吐蕃奴部“温末”人起义的情况,称:“浑末,亦曰温末,吐蕃奴部也。虏(吐蕃)法,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居散处耕牧。”温末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吐蕃人,也有党项、苏毗、吐谷浑、羊同、白兰等诸部人,也有吐蕃占领下的汉人。他们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还饱受民族压迫之苦,所以,最先发动武装起义,并很快波及吐蕃本土地区。

在韦·廓谢勒登首义之后,韦·洛颇洛琼趁没庐氏与贝氏在伍如争战之际,也发动了起义。此后,尚杰赛聂赞在约如杀死长官玉奈;修水渠的奴隶们因在山腰开凿水渠不能迎奉王妃贝萨阿莫吉而造反,提出“砍山腰难,砍人颈易”的口号,由琛贡弥楚扫任首领。他豪放地告诉人们“去看夜间开放的核桃花吧”,遂即举起火把号召众人起义。接着,工域哲纳地区也发生了起义事件。

起义的群众,托言有先前被杀的信佛大臣阐卡·贝吉云丹魂灵相助,有占卜师为之出谋划策,他们在乌巴塘地方举行集会,宣称阐卡·贝吉云丹骑着青色的铁狼,用铁棒指着土地,对众神鬼说:要把王公达官斩尽杀绝,还要摧毁王朝的八座碉堡。

他们存消灭王公达官的同时,也任命自己的官员,试图取代旧有的统治者。依凭仲巴拉孜赞巴城堡,没庐氏和久若氏两家族担任玛恰,在藏堆地区形成一组长官;依凭昌噶切赞赞巴城堡,娘氏和囊氏担任玛恰,在如仓秀奈地区形成一组长官;依凭萨汤董巴赞巴城堡,卓氏和玛氏担任玛恰,在彭域萨康形成一组长官;依凭纳莫雅孜和玛孜二城堡,琛氏和尼雅氏担任玛恰,在上雅隆地区形成一组长官;依凭恰仓贡囊赞巴城堡,尼哇许布担任玛恰,在达木许洛扎地区形成一组长官;依凭普桂觉噶赞巴城堡,库氏和尼雅氏担任玛恰,在“却"地形成一组长官,等等,共有九种长官和长官家族,连同“却郭晋”的一个小王,合计有十个。

在平民和奴隶起义后的第九年(火鸡年,877)经过许布达孜等四名起义首领商议后,起义者将历代赞普陵墓瓜分,并将其大部分挖掘,尼雅氏挖掘了敦卡达陵墓,蔡邦尚挖掘了杰钦陵墓(丁赤赞普陵),许布氏挖掘了僧格坚陵墓(都松芒波杰陵),珍却库挖掘了珠杰陵墓,尼哇得到俄谢陵墓(即芒松芒赞陵墓),未予开掘,使之得以保留。松赞干布的陵墓为没庐氏和党氏分得,也未发掘,故而完好保存。

从上述记载来看,许多吐蕃贵族参与了吐蕃平民和奴隶起义活动,并在最后取得了起义的胜利果实。九族或十族,以及获得发掘赞普陵墓权,分取其中财宝的家族,大多为吐蕃贵族,说明贵族们很好地利用了属民起义,并以此达到了自己的最终目的。这可能与奴隶起义本身所具有的分散性和盲目性等致命弱点有关。

四、吐蕃的王朝的瓦解

吐蕃王朝在朗达玛被刺死后即处于危机状念,复经斡松与云丹伍、约之争,以及军阀混战和奴隶起义,完全陷入土崩瓦解之状态。

斡松王之子贝考赞,后来被达孜和尼雅氏杀死。他的二子因故地被云丹夺去而逃向上部,统治阿里三围。其中贝考赞长妃之子吉德尼玛衮,前往阿里时,有大臣尚巴曹仁钦德和觉若勒扎拉勒二人相送,巴曹氏送给他一件狼皮斗篷,觉若氏送给他一头骡子,洒泪道别。吉德尼玛衮表示,他若在阿里掌政,将分别迎娶此二臣之女为妃,后来果如所言。

阿里三围人迎他为地方之王,吉德尼玛衮在布让建造尼松堡,娶二臣之女为妻。由于吉德尼玛衮先行并统治上部诸地,故乃总称该地为阿里。觉若王妃之子谓之“上三衮”,即长子贝吉德日巴衮据芒域,传出拉达克王系;次子扎西德衮据布让,幼子德祖衮据香雄,传出古格王系。贝考赞次妃之子赤扎西孜巴贝据拉堆。他们的一些后裔还转至下部地区,成为多麦宗喀等地之主,确厮啰即是其中之一。

云丹的儿子是赤德衮年,后者之子有赤德日巴衮和尼玛衮。尼玛衮之子尼斡贝衮,其后世子孙多居垅雪、彭域和多堆地区。赤德农年长了赤德口巴衮之子有彼波和多吉巴。其后世子孙分别在温、俄、恰塘、桑耶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各据一方。发生在西藏本土的平民和奴隶起义,彻底动摇了吐蕃王朝的基础,起义群众杀王公贵族、掘王陵,使吐蕃王朝的基层政权组织完全瘫痪,旧有的等级制度和观念顿时丧失,阶级关系得到新的调整,一部分起义首领转化为新的贵族。

长期无休止的战争,也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吐蕃王朝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自然灾害和饥荒连年发生,各地封建主据地自守,互不统属的局面已成不可扭转的大局。

在远离本土的安多和康区,边将混战、民族压迫,导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吐蕃王朝近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吐蕃落门川讨击使尚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部下内怨不止,皆欲除之。尚恐热扬言将请唐朝兵 50万共定其乱,据渭州,求册为赞普,奉表归唐。唐朝并未满足其册封赞普的愿望,尚恐热再叛。

这一时期,唐朝西部边镇各节度使连连收复失地,凤翔节度使李玭复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复原州,取石门等六关,得人畜数万;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复萧关;凤翔节度使收秦州;山南节度使郑洼得扶州。河陇地区千余名年长老人来长安朝拜,唐宣宗御延喜楼,赐冠带,这些老人们争着解辫易服。

850年,沙州首领张义潮奉瓜、沙、伊、肃、甘等十一州地图以献。861 年,张义潮奉凉州来归。866 年,北庭回鹘仆固俊击取西州。吐蕃余众攻邠宁等州,皆被击退。后尚恐热被仆固俊所杀,吐蕃在河陇地区的统治完全消失。

吐蕃王朝以青藏高原地区的广阔地理环境和游牧业经济为前提立国,在吐蕃辖区内活动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人民,联系着他们的是吐蕃王朝的军事奴隶制和军事管理制度,维系其统治的是不断地向外扩张和密切的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当这种军事扩张结束、贸易中断之时,也就是王朝的危机和终结之时。

吐蕃王朝自身的脆弱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王室内讧、守将混战、奴隶起义和属部反抗相继爆发之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挽救它大势已去的命运。接下来,便是400余年的分裂割据。最后使之重新获得统一的,则是蒙元统治者强大的外在力量。

这一点也侧证出吐蕃王朝时期,除军事征服之外,还缺乏一个强大的黏合力量,佛教在后弘期重新复兴以后,当仁不让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并在西藏地方民族及文化的发展方面起到巨大的凝聚作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