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结婚风俗(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苗族结婚风俗,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谢谢邀请。俗话说:久旱逢甘霖,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这结婚便是人一生的大事、喜事之一。省掉从男女相知相爱直到确定婚姻关系,定亲、聘礼、择日一系列繁杂的程序和讲究不说,单就结婚这一天那也是规距多多,不容有半点马虎,否则便会好事多磨,给人留下口实与笑柄。
结婚的前一天便要邀请亲朋好友(喜帖已在半月前发出)布置婚房,贴喜联,搭拱门,铺红毯,封红纸(所有暗道、上下水口用红纸压封,寓意避邪)并聘请总管商定结亲事宜,选择结亲路线(用车已提前预定,大多为双数豪华车,以8辆为多,富豪多达几十辆),由男方委托总管全权操持各项事宜。1.与女方商定具体接亲细节,敲定女方来客人数;2.委派婚庆、礼账、车队、鼓乐、摄录像、伴郎、待客、歺厨(多在城中村)、杂役等的负责人;3.确定接亲时间后由总管全权指揮率领车队,新郎手持鲜花,穿戴一新按时启程出发接亲(不禁炮的地方要鸣炮三响);4.接亲到女方住处时仍需鸣炮告知;5.女方将紧闭房门讨要喜钱红包;6.由总管陪同新郎向女方父母行礼改口,女方文母给女婿改口红包;7.到女方闺房接亲,其时女方闺密会将女方婚鞋藏起由新郎寻找后为女方穿好;8.打开礼箱由总管唱报压箱礼金(多为66、88、99、等吉祥数字);9.新婚夫妇向女方父母行礼辞别;10.新郎怀抱新娘出门上头车(当天最昂贵的汽车,多以鲜花,双喜字帖装饰),女方以鸣炮或鼓乐相送(不禁炮地区),至此在女方事宜完成。
回程婚车不走原路返回(暗指不走回头路),讲究也不少。1.婚车到时鼓乐齐鸣,新郎怀抱新娘下车,众人护送至男方门前,举行入们仪式(城郊仍有过火盆,跨马鞍婚俗)2.新人由总管率领向男方父母行礼改口,男方父母给女方没改口红包(数字不等);3.新娘入婚房换穿婚礼服;4.乘车前往酒店迎接亲友及来宾;5.举行婚庆仪式;6.宴请来宾、7.新郎新娘逐桌向亲朋及来宾致谢敬酒,直至婚宴结朿,并恭送来宾离去,9.晚上还有地区有闹新房的习俗,直至所有宾客离去才算完成后婚大事。
以上只是结婚当天大致程序。至於彩礼,嫁妆,婚房,汽车等目前太原婚房一般由男方承担,汽车多由女方陪送,还要准备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嫁妆钱,一般家庭的结婚费用已超百万以上,说是中国人富了,不如说很多人是硬着头皮顺应这一潮流,儿女结婚已成为一个家庭最大的经济负担。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摒弃旧的婚礼习俗采用西式或旅游结婚,但费用仍然不低。
贵州盘州市原盘县苗族的婚俗有哪些?
传统上多为一夫一妻,偶有一夫多要现象。今系一夫一妻。白苗、花苗婚姻以自择为主,多以走亲访友,喜庆吉日场合一起对唱情歌,选择如意对象,约会多次,情投意合,互赠礼品,如衣、鞋、金头帕、手阀、围腰、手帕等物。然后男方请会说“四句”的长辈为媒,到女方提亲,先以“四句”表明来意,女方同意后方送聘礼,再行婚礼。聘礼以钱为主,谓之“奶母钱”。女方将钱购置嫁妆,是否使用,视其父母心意及经济状况而定。鸡场坪本歹一带的苗族婚姻与其它地方不同。即不发八字,不送日子,不坐车骑马,婚宴三天新夫妻不同宿。请媒说亲只限一斤酒,如女方有意即将酒收下,当媒人面饮酒。待婚事允诺后,男方适当给一定数量的钱给女方作父母感谢抚养费。娶亲时、新娘家的送亲客,最少是十对,最多时四十对,均为有儿女的夫妇。喇叭苗的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定,常以父辈相好订亲,有“挂八字”、“认亲挑酒”、“送日子”、“结婚”等礼节,今有改变。境内苗族,昔日不与非民族通婚,杨姓分上楼杨和不上楼杨,可通婚。所谓“上楼杨”,即杨姓妇女可以上楼,“不上楼杨”,即杨姓妇女不准上楼。
苗族和回族风俗?
一、回族婚俗不可或缺的茶礼
回族婚俗中不可或缺的茶礼俗话说,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青海地区,茶与当地回族独特的婚俗礼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族婚俗中所说的礼茶,一般指的是砖茶和茯茶。回族婚俗的主要程序有请媒人、提亲、送聘礼、娶亲、回门等。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中,茶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从而确定媒人,男方家的长辈拿着礼品去请媒人。其中,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且要拿茶的包装要新,媒人觉得两家门当户对,才会收下礼物,愿意做媒。
女方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就委托媒人与男方家协商放茶包(即定亲)的日子。男方家把崭新的砖茶用大红纸包好,一般几包砖茶要配几套时髦的布料或成衣。
新娘来到婆家后,下厨房也是一道重要的程序。麻利的新娘一会儿厨房就变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再一会儿,香气四溢的熬茶也搭好了,会得到亲友和公婆的夸赞。
其实不仅是婚礼,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茶。人们经常以茶会友,以茶馈亲。无论是砖茶、茯茶,还是三泡台盖碗茶,亦或是龙井、铁观音等,都深受回族群众的喜爱。
二、苗族婚俗恋爱自由圆房难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双方只要看到草标 ,就知道各自的行踪。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婚礼是每对新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文化,婚礼习俗也大有不同。玛丽纪带你了解一下这9种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吧!
羌族婚俗羌族民间有的地方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傣族婚俗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婚 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广西百色德保结婚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聚居着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结婚习俗,给大家普及一下。
一、壮族普遍有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的当天是在新郎家举行婚礼,并在当天晚上住在夫家,但是第二天新娘就得返回娘家住,以后只有到农忙时或节日期间才到夫家参加劳动或居住几天。直到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或是这样两三年后才可以长期到夫家居住下来。
二、在瑶族的一些地区,一伙未婚的同性青年背着米,按时限约定到一个瑶家山寨约会另一伙异性青年。即兴歌唱,眉来眼去,对眼的就成双成对到寨子边上倾吐爱慕之情,同时还得按老祖宗传下的规矩,由情郎往爱妹手背上咬一口,再由爱妹往情郎手背上咬一口。咬这一口还有许多讲究,咬重了说是狗咬,咬轻了表达不了对情人的爱,同时又不得咬着手背凸起的骨节。
三、仡佬族有“把门枋”、“追姑娘”、“打湿亲”的习俗,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