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广播长三角频率主持人,为什么江苏省省会是南京而不是苏州?

2023-11-13 04:19:05 39阅读

中国交通广播长三角频率主持人,为什么江苏省省会是南京而不是苏州?

江苏之名来源于清朝设立的江宁府(南京)和苏州府的首字,这两座城市是明清时期江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繁华都市,所以围绕这两座城市之间的话题从来就没断过。

中国交通广播长三角频率主持人,为什么江苏省省会是南京而不是苏州?

南京和苏州虽然不存在什么省会之争,苏州做省会要么是南京已成为首都,要么是分流南京一部分省会功能,达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但历史的因素终归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的现象,所以我们还得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今天的江苏来源于1952年三家合并。自近代以来,江苏省会便在南京、镇江、苏州三家之间来回切换:

1912年南京成为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省会便从南京搬迁苏州;

国都北迁,省会便又重回南京;

1927年南京再次成为首都,省会也要另择地址,终选镇江;

汪伪时期,苏州为伪江苏省会;

抗战胜利后,省会回镇江。

仅仅近代四十年不到的时间,省会就来回切换,在全国的更换频率恐怕也只有河北、安徽可比,可能两京附近的形势都是这么复杂。当然,很多省也有更换情况,多是两个城市之间,不会牵涉第三者。

1949年,当时的江苏地界有三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南京市、苏南行署和苏北行署。

苏南行署区驻无锡,苏北行署区驻泰州,无锡和泰州均为当时苏南、苏北境内工业基础最好的地方;无锡更是仅次于上海、南京的长三角第三大工业聚集区,且处于沪宁杭产业带的正中心位置,地理十分优越。

1952年11月,南京撤销直辖。南京市、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三家合并了,正式成立新的江苏省,以南京为省会,各地均按照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依次排序设市。

新江苏省再次选择南京做省会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经济基础。我们新中国讲究唯物史观,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江南的传统城市大都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其中受害最大的就要数南京、苏州这两大江苏重要城市,南京几乎被夷为平地,苏州则直接迎来了衰落。

近代的苏州始终发展不起来,人口流向上海,仅有的一点生意人宁愿去无锡做买卖,也不愿意待在苏州。连江苏巡抚最后都迁到南京,苏州的巡抚衙门早已破败不堪。

而南京则很快迎来重建。作为两江首府,南京的重建引起清廷的重视,两江总督在南京建立近代机器工业——金陵制造局,建造各类新式学校,复兴城南、城中商业,西人也在下关开设商埠,建立西式学校、洋行和医院。1910年南京还举办了“中华千年未有之盛会”的“世博会”——南洋劝业会,地位颇重。

后来还成为民国首都,比苏州的“城运”稍好。

民国参议院旧址,今省军区所在地

到苏南行署建立为止,苏州已经从东南一大都会沦为破败小县城,城市极为逼仄,基础设施稀烂。从经济基础来说,苏州无疑已经不适合再进入省会备选名单了。

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我们来说,重新建造一个大城市的成本太高。南京有着国都的底子,很多办公场所都是现成的,直接就能用。

民国外交部旧址,今省人大所在地

第二个是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差距。南京是整个长江下游、东南地区的中心,是江东的文明核心,长期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于江南丘陵台地、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四大地理板块的正中心位置,自古被称为“江南第一州”,位置无与伦比。

而苏州自古的影响力仅限于太湖平原一隅,周边腹地极为有限,偏居一方,造成苏州狭小的地域格局。其向北有宽阔大江;往南影响力被杭州抵消;东边就是大海,现在它又无疑被大上海辐射,主客地位互换;西边的影响力与南京相撞,现在更是有无锡、常州一座座“大山”。

无锡三阳广场

宁、苏地理位置上的差距不光体现在宏观上,放在江苏省内也是如此。江苏是一个南北文化并存、融合的省份,南京兼具南、北特点。苏州则只代表南边利益,还时不时声称要并入浙江,或与上海双宿双飞。

地理上南京也有一部分郊区位于江北,有数条过江通道相连,就是今天被国家赋予辐射苏北、皖中重要使命的江北新区。从地理上看,南京也是兼顾江南、江北。

当初三大行政区合并之时,放在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都不太妥,有偏向一方之嫌,选南京这个原直辖市作“中间人”,统筹局面,也是顺理成章。

南京长江宽度为扬子江段(江苏、上海段的长江)最窄,与江北联系颇为紧密,这也是南京南北兼容特点形成的原因,亦是当初清廷看中这一点,故将统辖江北各地的江宁布政使设在这里的原因。张謇等有识之士特别主张这一点。

江面较窄也可方便大量的过江通道的建设,降低成本,百年前的孙中山早已看得一清二楚。

其三则是历史传统。我们国家最终定都北京也有尊重历史传统的因素在里面,因北京是最近的元明清三大统一王朝的都城,老百姓的心理基础已根深蒂固。同样选择各省省会,也会有这层因素。

南京历史上不是都城就是首府,除了隋唐刻意压制,最少总是一个地区中心。南京不仅是江苏省会,还是东部多个省份的大区中心,至今仍有诸多大区机构存在,跨出一省范围。

明清时期,南京先后是南直隶、江南省、两江(江南、江西)的核心,这个历史传统是必须要尊重的。

况且江苏的省会在民国宁愿选择镇江也不选择苏州,足见苏州作为省会并无任何心理基础。整个几千年,苏州除了在春秋、唐、清等时代的部分时期做过政治中心,其他时候均为一普通城市,即使那政治中心覆盖的范围也仍然不出太湖流域,聊胜于无。尚不如杭州曾经还掌控过半壁江山。

其实,论述苏州为何不做省会就是一个不需要论及的伪命题,它本就不在省会备选里,谈及苏州本身就是比较勉强的。

长江三角洲主持人?

主持人有汪乐英和曹可凡,两人作为长三角之声的一员,在这个沪苏浙皖好声音共享共通共融的平台上,发起一体化“大合唱”。2020年6月,长三角之声广播调频,在fm89.9开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打造“新广播典范”。伴随着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全力推进,长三角之声将一往无前,以更响亮的声音,面向更广阔的地域,传播向上的力量。

山东省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

俗话说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人才辈出,无论是从风水角度,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还真有几分道理,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出生在有山或者有水、或者依山傍水的地方。即使从科学角度讲,也有一定道理。

因为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开阔人的视野。

"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出自山东一个刘姓知识分子之口,此人祖籍山东东平,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

这位姓刘的进士,小时候家境不好,但是他学习非常勤奋,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金榜题名考中进士。

他擅长对联创作,写下不少名联。因此他在南方当官的时候,那里的学者都想请教一下,看他的即兴创作能力如何,于是几名学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登门拜访,说要请他喝酒,他们其中一人是进士的同僚,于是刘进士欣然前往。

在宴席间,其中一名才子出了一副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要刘进士做对。刘进士斟了一杯酒,一饮而尽,从容不迫对道:"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山为泰山,一圣人肯定是孔子,答案非常明了;但是,一水是什么,却众说纷纭。

有人说,一水是黄河水;有人说,是济南的泉水。

一山

对联中的"一山",毫无疑问是山东泰安市境内的泰山,因为它是五岳之首,势恢宏,拔地而起、直上云霄,人称"天下第一山"。

因此,自古以来,天下人就对泰山非常敬畏和崇拜,素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早在秦始皇时期,泰山就成为皇权的象征,他统一中国后不惜兴师动众也要登临泰山。此后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把登临泰山祭拜封禅当做第一要务。据统计,历朝帝王在泰山封禅27次,并有不少帝王在那里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四海文人雅士,更是对泰山无比敬仰,在泰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曲阜距离泰山更近,不到一百公里,孔子跟泰山渊源很深,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就是在泰山脚下发表的,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孔子从泰山路过的时候,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泣,哭得很伤心,

孔子就问他为什么那么伤心。

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妇人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听后非常感慨,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大家给我记住了,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孔子登泰山后,还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水

有人说“一水”是黄河,因为它是诞生了华夏文明、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说孔夫子的诞生,得益于黄河,似乎不无道理。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跟黄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这样说听起来一点毛病也没有。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黄河之水流经西北华北大部分省份,根本就不是山东的专利,这水,指的应该是济南的泉水。

济南以"泉城"闻名于天下,现在是山东省省会。

它北边和环渤海城市群紧紧相连,南部和长三角经济圈近在咫尺,是京沪经济走廊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济南有名的泉水就有七十二个,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名扬四海,济南可以说泉水遍布,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济南一样,有这么多的泉水,说它是泉城,应该没有争议。

有诗赞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即使没有到过济南,也能想象出济南的美景,对它心驰神往。

有泉的地方,就有灵气,所以济南又是文化名城,诞生了邹衍、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等名人。

此外,在趵突泉不远的地方,还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30多个名泉,一道构成了举世闻名的"趵突泉泉群"。

一圣人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曲阜距离济南只有150公里左右,济南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之泺邑,齐国跟鲁国是邻国,孔子曾经出使齐国,还在齐国当过官,济南是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齐景公还向孔子请教过治国之道,孔子在那里阐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的观点。

儒学一直是中国的国学,儒学的创立者孔夫子是举世公认的圣人,被后世敬仰,即使是元朝统治者和入侵中国的日寇,对孔子也非常敬畏,不敢冒犯分毫。

孔子不但被中国人敬仰,在东南亚各国和欧美,孔子的地位也非常高。

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就刻着孔子的雕像,老夫子与两位西方老先贤摩西、梭伦哥仨一起,守护着美利坚的教育、宗教和法律理念。

三代社保卡啥样?

三代社保卡和二代社保卡在样式上区别不大,最主要的区别是三代社保卡第一排有“居民服务一卡通”字样。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工作座谈会,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实现以居民服务一卡通为载体的同城待遇。

三代社保卡的换发工作开始全力推动。三代社保卡和二代社保卡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三代社保卡可以加载各种居民服务,已经实现的比如说公共交通,文化旅游,看病就医等等。

深圳53岁特级教师辞职?

如果“编制”竟然成了一个正高级全国名师追寻“教育梦想”的枷锁,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一大早起床就看到教育界大咖们都在转发这个消息:熊芳芳老师辞职了!

熊芳芳是谁?不才连牙都没刷,赶紧上网查了一下。不查不要紧,一查,不才内心那个激动澎湃呀:

熊芳芳:深圳盐田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生命语文”的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十佳教改新星”,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入选“百年中国语文人物”博物馆,是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多家核心期刊杂志封面人物。

这么优秀的老师,教育界的地位这么高,为啥会突然辞职呢?

在熊老师的辞职报告中,熊老师是这样解释的:

生命无法重来,不想一生被人安排,我想把这7年(从现在到退休的7年)赏赐给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

刚开始,我心里想:哼!说的这么文艺,其实肯定是被校外培训机构或者教育公司用高薪给挖墙脚挖走了。

再转念一想:不对呀,这是在深圳,像熊老师这么高级的人才,年薪怕不是得有四五十万吧?恐怕她也未必是缺钱。

通过网上零零星星的一些信息,大致明白了:

熊老师可能是想探索更多的国文教育方式,但是在常规的“校园”里,教育受到很多制约,她很难放开手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比如:

假设不才在学校里,想试试用“古代的私塾”模式去教语文。家长肯定不干,说:“孩子又不是你家试验田,万一成绩下滑孩子考不上好学校你负责?”学校领导肯定也不会让你干:不才啊,年纪轻轻的不好好工作,想那些没用的干啥?这么一来,不才的想法肯定要搁浅,只有服从领导的安排,安心当好自己的“教书匠”。这个世上,绝大多数老师都会跟不才一样,在“自己的想法”跟“被人安排”之间,选择妥协“被人安排”。但,个别老师不会,她会选择服从“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跟“编制”发生了冲突,她宁可选择辞职。这事儿吧,不才觉得: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熊老师选择与“编制”决裂,去追寻自己的教育梦想,我们应该尊重她的选择权。

●2.其他人也没必要去羡慕熊老师,不管是哪个地方,都得靠实力说话,教育江湖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熊老师的能力,轻易冲动的选择辞职,恐怕会让你后悔。

●3.这个社会需要熊老师这样的教育开拓者,更需要坚守岗位有始有终的普通教师。

今天还有个新闻被大家忽视了: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退休教授王凤云隔着栅栏给毕业生讲课。

王凤云老师今年4月18日就已经退休了,这些毕业生按道理她根本就不用管了,但是她依然坚持隔着栅栏给他们讲课。

有始有终,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更加完美?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老师来说,熊芳芳的辞职,也许只会在今天让你的心里泛起一些波澜。到了明天,你还是会满怀着自己的教育初心走上三次讲台,坚守自己的岗位。

普通人就该活成普通人该有的样子,这样挺好。

只是,如果“编制”竟然成了一个正高级全国名师追寻“教育梦想”的枷锁,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我是@章不才,喜欢聊聊教育话题,欢迎关注我互相交流、共同讨论。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