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结婚风俗,苗族通婚规矩?
苗族结婚风俗,苗族通婚规矩?
1.
偷亲: 偷亲也称“偷婚”,即男女青年互相交往,自由恋爱快成婚时,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男方就采取夜晚把女方偷偷接回家成亲的办法。它是苗族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方式。 偷亲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衣物拿到离家约半里路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回家等待男方的到来。大约十点钟左右,男方和好朋友如往常一样到女家“走妹”;深夜,男方告辞,女方佯装依依难舍的样子相送出门,就趁便到藏衣物的地方取出衣物一同投奔男家去了。第二天女方父母不见妹仔,才知道被男友“偷走”了。 第三天,新郎委派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三样“洗脸品”(礼物),即鸡一只、鸭一只、蛋一枚,去女家向其父母报信、说情、赔礼道歉。如果女方父母收下“洗脸品”,说明女方家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顺便商讨举行婚礼事宜;若被拒绝,婚礼也就免了。往后待女方生儿育女,“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父母也不得不同意了。 据说这种“偷亲”的婚俗,在苗族中流行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元宝山西麓有个贫苦的苗家姑娘叫蓓衣和一个叫亨九的贫穷后生相爱,但遭女方父母反对,硬要女儿嫁给山下苗霸立凶。蓓衣不愿,和亨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由亨九悄悄接她过门成了亲。苗霸立凶知道后,带着狗腿子闯进亨九家,杀死了蓓衣和亨九。蓓衣和亨九虽然死了,但他们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精神,激励着后来千万个苗族青年。从那时候起, “偷亲”的婚俗便一直流行下来。
2.
称银婚仪: 苗家有很多种婚礼形式,最有趣的是“称银”婚仪。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家里贵宾一行来到新郎家后,“称银”婚仪就开始了,在火塘边摆上一张四方桌,桌上除备有丰盛饭菜外,桌子四周都放有一个大酒杯和一尾用芭蕉叶包好的酸鲤鱼,先由新郎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致贺词,然后将新娘家族中一位擅对山歌的兄弟和一位准备接收“奶母钱”(新郎表示对新娘母亲养育之恩而付给的礼金)的兄弟请出来;新郎家族中也出来一位递交“奶母钱”的兄弟和一位能对山歌的兄弟,四人围桌而坐,双方善对山歌的兄弟开始唱祝福歌,并且用山歌来议定“奶母钱”的数目,经过一番象征性的讨价还价,最终定下“奶母钱”的数目,两人为此换酒祝贺;接着由递交“奶母钱”的兄弟用一杆特制的小银称把硬币象征性地称一下,再交到接钱的兄弟手中,他俩亦换酒祝贺;随后四人绕桌一周换酒干杯,主持仪式的长老便将桌上的四尾酸鲤鱼分送四人作为酬谢,称银婚仪便结束了。令人称奇的是:其实这是一场没有新郎新娘参加的婚礼,因为从始至终新郎新娘都不能露面。
3.
酸鲤婚俗: 酸鲤鱼,是苗族同胞整个婚事过程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年秋后,苗家的小伙子就活跃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利用晚间走村串寨,找姑娘谈情说爱。一旦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请媒人带上两条大酸鲤到女方家说亲。定亲后,即择定吉日,举行酸鲤婚宴,结为百年之好。 婚宴前,首先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之夜,男方在本村芦笙坪上燃起堆堆篝火,篝火旁摆设数张小方凳,当接亲和送亲两支队伍把新娘簇拥到芦笙坪时,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幼闻讯都赶来看热闹,待送亲队伍坐定后,主婚人就宣布酸鲤婚宴开始。这时,只见男方两位姑娘端出一盆香喷喷的糯米饭和一碟酸鲤,一位姑娘先给新娘递上一尾大酸鲤,要新娘从头吃起,意味着新生活从头开始,生活美满,年年有余(鱼)。按婚宴规矩,芦笙坪上的婚宴“见者有份”,而且无论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分给一小块酸鲤,以示男方家中富有;接着敬酒开始了,男方叔伯兄弟都要在场招呼客人,首先,由男方最知心的男友给新娘敬上一碗糯米甜酒,祝愿新家庭像甜酒一样甜蜜,然后男方叔伯兄弟分别端起酒碗向客人敬酒。这时,酒量好的姑娘就会乘兴找小伙子对歌饮酒,谁输了就要在“呀—呜---”的喊酒欢呼声中饮尽一碗酒。酸鲤婚宴在欢呼声中延续到三更才结束。
4.
新娘回门: 苗家举行婚礼(苗语称“对在”)后,新娘不在郎家过夜,不与新郎同居,
黔东南苗族彩礼一般给多少?
彩礼5万-10万,
彩礼可能10w左右?前两年一个姐姐结婚,彩礼好像是8.8w,返多少不清楚,但是陪嫁了一套盛装,其他的不太清楚,当时在外地读书。女方普通家庭,父亲教师,母亲做小本生意,有个弟弟(早期政策少数民族可以多生一个)。男方,女方家各办了一次酒,都是在酒楼搞的,需要什么特殊东西得看女方习俗,一般都不是什么贵的
广东这边结婚为什么是晚上啊?
我试试仅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自古以来,人们遵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劳动和生活。所以选择晚上时间举行婚礼比较方便前来参加观礼的亲戚朋友,不影响白天的劳动。
第二、因为中午时分阳气最盛,古代官府一般选择午时问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般不选择午时办喜事。
第三、选择晚上时间,刚好是酉(鸡)时和戍(狗)时,取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好意头,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最实用主义的体现还在于闹洞房,这肯定是月上柳梢头才是最浪漫的时刻。办完婚礼刚好又是亥(猪)时,开始闹洞房,取其“珠联璧合”好意头,岂不美哉!
有着怎样约定俗成的要求呢?
首先,标题说到了“约定俗成”这个成语,即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那么,在结婚之前,约定俗成的要求有哪些呢?
就黔东南苗族来说,有这些。
1.游方期间,家人会对对方家庭做一个全面性调查,比如家境怎样?家庭关系怎么样?血亲家族多大?姻亲那方又有多广?家里有没有过“鬼蛊”“酿鬼”的家人或亲戚?……这些都是各自家里对自己孩子所结婚对象要咨询的要求,且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都是悄悄展开的(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有这个程序)。(黔东南苗族强大的婚姻圈,只要稍微走亲戚打听打听就可知道。答主妹妹谈了一个男朋友,带回家吃过一次饭,后来被老妈劝分,理由是男方家亲戚少,兄弟家族单薄)
2.游方一词,主要源于男性走村串寨找谈心对象而得来,“游”表示“游荡”,“方”便是指村寨地方了。因而,对于游方来说,只能是小伙子走村串寨,姑娘必须守在自己的寨子里等待小伙子们的到来。小伙子来到姑娘的寨子,在对门坡会吹哨子,进寨子后不能吹了,之后进了游方场(每个寨子都有一个作为年轻男女游方的固定地方)才能吹(如果在寨子里吹,对于本寨来说,是一种挑衅行为)。姑娘们听到哨子声,会结伴来到游方场,然后对歌,从歌里询问彼此的信息。对于小伙子来说,游方对象可以有很多个,每个寨子一个姑娘都行。对于姑娘来说也同样如此,她也可以有很多个游方对象。青年男女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比较,最后选择一个最合心意的人结婚。当然,姑娘也有可能去别的寨子游方,但那种情况,便是姑娘去姑妈家或者舅舅家做客时,把自己当做本寨姑娘,跟着其他人去本寨游方场游方。
3.偷亲的青年男女(晚上游方的时候,姑娘悄悄带上自己的嫁妆就跟小伙子回家了的情况)。男方家第二天会请家中长辈(大伯 二伯之类)带上鸭子、酒等来女方家告知女方父母此事,请求女方家父母原谅并同意这门婚事。有的姑娘会在出嫁之前跟父母商量,有的不会。不管如何,最后女方家父母同意,便杀鸭宰鸡招待来人;如果不同意,来人只能把鸭子带到自己亲戚家吃了,那么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断绝往来。当然,也会有重归于好的情况。
4.草鞋钱。女方出嫁的时候会带上自己几个好姐妹相陪一起到男方家,男方家则需要给这些同伴草鞋钱,一般以“12”数字为吉。
5.不落夫家(旧习俗)。男女结婚后,女方不住男方家,会回到娘家,男方家有农活要忙时会过来请女方回去,直到女方怀孕生子,才会长住男方家。(答主妈妈也是嫁过来五年后有了答主,才长住我家的。当然,就这个问题,答主访问过老人,老人回答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得害羞,233333333)
(后三幅图选自钟涛先生著作《中国苗族》)
为什么苗族人穿蓝衣服?
蓝色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苗族和汉族一样,传统服装以蓝色居多,这是因为当年蓝色的染料较便宜易得,且耐脏耐洗。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