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结婚风俗和现代结婚风俗,南阳嫁女之前有哪些规矩?

2023-11-09 15:18:04 60阅读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和现代结婚风俗,南阳嫁女之前有哪些规矩?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

男方: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和现代结婚风俗,南阳嫁女之前有哪些规矩?

1.新郎母亲 a.做被子单数条, 其中一条要在结婚当天铺在新床上,其余的偶数双被子则 在结婚当天摆放在新床上。 b.做被子时,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新郎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的媳妇) 前来帮忙,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就需在主家吃饭。

2.新郎父亲 结婚前天需要有新郎的父亲或其他男性长辈去借瓷器, 所谓的瓷器就是结婚 当天酒席上用的筷子、 盘子、 碗之类的, 同时还要借桌椅板凳, 瓷器和桌椅板凳, 都是租借的, 每个村里都有做这类生意的人家,其租借费是按一桌酒席所用物品 计算的,(一桌酒席上一般坐八个人)。

3.结婚前夜 需有本家族一小男孩需睡在新床上,称压押床娃儿,压床娃儿,一般是新郎 长兄的儿子,新郎长兄若无儿子,可用次兄的儿子,也可以是新郎的弟弟或叔伯 家的弟弟。

4.结婚当天: 男方准备好婚车, 去女方家接新娘.同时还有一部分人需随婚车前去接新娘。 【押轿娃】和压床娃是同一个人,拿着“一束花”,到新娘家后,由压轿娃进新 娘得房里把花送给新娘。 【媒人】媒人需提着“马灯”(普通的手提灯即可代替),和迎亲的人一起去 新娘家。 【管事的】随婚车一同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负责到新娘家发红包,遇到女 方不满意的事可找他协商解决, 以求能把新娘顺利接上婚车。一般是由男方中一 个比较会处理问题的长辈担当。 【接的人】 一般还要有两个女性随同一起去接新娘, 一般有新郎的嫂子、 娘, 婶,两个。

女方:

1. 做被子双数条, 以求吉利, 做被子时, 主家需邀请本家族妇女(新郎伯伯、 叔叔、哥哥、弟弟的媳妇)前来帮忙,一般情况下若一直忙到中午,就需在主家 吃饭。

2.嫁妆.可由女方去购买,也可由男女双方协商后去购买,或由新郎和新娘 去购买,嫁妆费用,一部分是男方的彩礼,一部分是女方的陪送,因此只要双方 合在一起的的彩礼多,女方的嫁妆也就会更多一些。

“谈到南阳城的婚俗,已经‘失落’的‘夜娶’不能不提。”在南阳师院, 民俗专家高二旺向笔者介绍,南阳人“夜娶”是古代“昏礼”和抢婚习俗的再现, 在明、清、民国一直沿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废除。在清光绪《新修南阳县 志》上这样记载:“居民逼其虐势,不敢白昼婚娶”。高二旺说,这里所讲的恶 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朱柽(唐王),他在 1408 年来到封地南阳。 每日无事即登王府山,看到谁家有喜事就率人强抢新娘。为了使新妇免遭蹂躏, 百姓只好“灵活”地把娶亲改在夜晚。而在《仪礼·士昏礼》上,也有先秦时期, 男方黄昏时率车队到女方家迎亲的记载。这些典故和传说,让“夜娶”历史感与 神秘感兼具。

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对于南阳各地的人来说,婚俗程式中 “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6 大步骤,却都能娓娓道来。现实 中,男方送见面礼、送订婚礼、挑吉日等项目仍然“流行”,只是一些细节有了 新的解释。如女方在订婚回礼时送出男衣男鞋,寓意已由过去的寄托生育希望, 变成了岳父母对于新女婿的喜爱和娇宠,以及对男方聘礼的回赠。

与此同时,一些存偏见的婚俗已被摒弃:如成亲之日,嫂子不准相送,因嫂 与“扫”同音,不吉利;男方迎娶时,坐一男童当“压轿娃”,希望女方生男; “新婚三天无大小”,婚礼上捉弄新郎父母;“闹洞房”来驱邪避灾等

以下为旧时南阳婚嫁习俗供大家参考一下

南阳民间婚嫁程式有“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六大步骤, 称为“六礼”,前五项属于定亲范畴,最后一项为婚礼程式。

程式化就是文化,新郎新娘在程式化的“摆布”之中,逐渐找到结为夫妇的 感觉,其间程式相连,喜珠相串,透着喜气。此篇主要讲迎娶前的定亲过程。

一 现在的青年男女,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成家,只要达到婚龄,就可领 取结婚证书。而传统婚礼远没有如此简便,是必须符合“六礼”的。

“六礼”早在周代已见雏形,所谓“六礼之仪始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正好与南阳婚俗中的 “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相对应,叫法不同,内容相似。

婚姻程式为何如此复杂?为弄清楚这个问题,记者专门到老城申藩契先生家 中请教。申先生今年 79 岁,世居南阳,颇解婚俗。他说:“过去南阳民间对未 婚者均称‘娃子家’,意思是‘未成年人’。一个人如果结了婚,就有了质的变 化,等于由‘娃子家’变成‘大人’了,这是人生的重大事件。所以自古以来, 人们就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视为人生三大快意之事,隆重 庆贺,形成程式,并长久地沿袭下来。其中的婚姻程式,尤为严谨。”

联姻的第一步是说亲,又叫提亲,这只是联姻的意向,遵循的原则是“门当 户对”。申先生说:“民国时期,南阳老城娃子家找对象,主要看对方家庭的社 会地位及经济状况;而乡村则主要看对方的土地、房产数量。你该说财产多寡, 属个人隐私,怎好打听?不必担心,自有人专门打探这方面的信息,这类人就是 ‘媒人’,也叫‘冰人’或‘红娘’。”

旧时男婚女嫁皆属于包办,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 男女互不见面,俗称“隔布袋买猫”,只有靠“媒人”从中说合。因“媒人”大 多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所以又称“媒婆”。媒婆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探男 女双方的家庭状况,并根据求亲者的要求搜寻目标,配对组合,促成好事。

男女双方不熟悉,全凭媒人一张嘴。所以媒人不论给谁家说媒,男方、女方 都会殷勤招待,不敢怠慢。烟茶自不必说,有钱人家还要好酒好肉款待媒人,临 走时还有所馈赠。所以南阳民谚云“媒婆媒婆,吃吃喝喝,临走手不空着”。俗 话说“吃人家的嘴短”,如此款待的结果,不免使媒婆嘴上抹油,把招待者夸得 滴溜溜转,甚至把麻脸汉说成英俊小生。

讲究门当户对,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听门第”,这在唐河、内乡一 带特别讲究——这个门第,不是指“世家门第”,而是特指一个家庭有没有狐臭 (腋臭)遗传史。如果有,则属于“门第不清”或“门第不好”,是万万不能与之 “做亲戚”的。

只要“没有门第”,意即“没有狐臭”,双方家庭条件又相当,就可以达成 联姻意向,接下来就可以“合婚”了。

二 合婚,南阳民间俗称“合八字”,在“六礼”中与“问名”相对应。

所谓“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也叫“生辰八字”。八字 相合,才能议亲;八字不合,前功尽弃。当时,各地都有专门“合八字”的人, 根据八卦相克相生原理,把十二属相分为十二相克、十二相冲、十二相合三种类 型。相克的为:“羊鼠相逢一旦休,兔子见龙不长久;金鸡不与犬相配,白马不 能见青牛;虎蛇相斗必惹仇,猴子遇猪泪长流。”相合的有:“马羊相逢寿命长, 蛇猴和合出将相;酉鸡辰龙龙凤种,戌狗见兔状元郎;猪虎相遇多福禄,鼠牛无争 幸福长。”

今天看来,这种逻辑滑稽可笑,但在过去,这却是民俗意义上的“婚姻法”, 非得遵守不可。在西峡一带,凡缝制结婚被褥,主家都要弄清缝制者的属相,只 有与新郎新娘属相相合的人才能参与,否则即使你来义务劳动,人家也不承情, 还要怨你不懂规矩,破坏了新郎新娘的幸福。

“合八字”之后,若没有大碍,就可以相亲了。

旧时相亲,男女双方不能见面,由双方父母或家中近亲长辈“替看”,俗称 “相媳妇”或“相女婿”。除看相貌外,还要通过谈话,判断对方的智力和今后 的发展潜力。如果满意,就是“相中了”;如果不满意,就是“没相中”,方城 人称为“没睖中”,吉利人则说“相脱了”。

民国以后,男女双方才“亲自相亲”,但也只是“偷相”,即在一方不知情 的情况下, 让另一方偷偷观察一次。上世纪 60 年代之后, “偷相”变成“见面”, 男女双方可以面对面交谈,但不能自行约定时间、地点,须由介绍人约定首次见 面的时间和地点,见面时间长短也有一定限制。

见了面,若彼此有好感,两个人就会没话找话说,往往是你看着我,我看着 你,只看得姑娘脸颊绯红,小伙子头上冒汗。只听女的羞羞答答吐出来 3 个字: “哪庄儿哩?” 男的急急忙忙回答 3 个字:“李楼哩。”男的回答完以后,便拿 眼来问姑娘,姑娘明白这是在问自己呢,于是赶快说:“二十三,没意见!”

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市的一个经典“相亲对白”,非常有趣。其间男女双方仅 用了几个字,以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解决了一生一世的婚姻大事,看似简单, 却有内涵,这是“相亲”方式由“家长代替”变为“亲自相亲”后,当事人手忙 脚乱而又忐忑喜悦的真实表露。

相亲之后双方满意,就可以“定亲”,这在“六礼”当中叫“纳吉”。南阳 人对“定亲”非常重视,要择吉日“换允帖”,这是一种书面约定。男帖中要这 样写:“不揣鄙陋,妄攀高门;倘蒙金诺,曷胜雀跃。”女帖中要这样写:“敬 接冰语,联姻高门;幸蒙俯允,曷胜忻舞。”

“换允帖” 要靠媒人传帖, 男方女方都要款待传帖者。 所以媒人这时最高兴, 甚至两顿饭不吃,把胃腾出来准备大撮一顿。若是路途遥远,媒人还要借一头小 毛驴,叫上个本家小子在前面牵着驴,自己优哉游哉地坐在驴背上,一路哼着小 曲去传帖。熟人见了打趣道: “你可真精啊!吃肉喝酒不忘带着本家小子!还带着 一头叫驴,去吃人家的草料啊??”媒婆一看对方不怀好意,就笑着回答:“你 放心,你放心!酒肉我们吃了,草料留着让你吃,省得你眼红!”??于是路人都 哈哈大笑,大家也就知道谁和谁家定亲了。

有趣!媒婆的招摇过市, 竟然是为了发布信息!所以南召民间换帖时,好赖都 要请一次客, 目的是发布消息。 女方要用面条招待媒人, 男方则以酒肉款待媒人。 男女两家还要互送压帖礼物,男方多为绸缎、头绳、耳坠、戒指;女方则回敬笔 墨、折扇等物。桐柏民间换帖则要交换酒杯,以示应允对方,俗称“换杯”。

这一步走过了,接下来便是“下聘”,换“龙凤帖”的日子迫近了。

三 如果说“换允帖”是允准的意思,那么换“龙凤帖”就等于领取《结婚证》, 确定了配偶身份,具有“法律效力”。“龙凤帖”一交换,即使不举行婚礼,若 一方突然亡故,另一方也得以配偶身份相吊。旧时,不少女子在换“龙凤帖”之 后“守寡”,原因就在于此。

“龙凤帖”制作考究:八面龙凤柬,大红色,封面烫金字,上写“龙凤大启” 4 个大字。内文皆书谦词,写上男女双方的姓名、籍贯、排行,还要写上曾祖、 祖父、父亲三代年庚名讳及媒人的姓名。其格式如下——

谨将小儿(女)三代年庚开列于后:

曾祖× × ×, 祖父× × ×, 父亲× × ×。 儿(女)名× × × , 行× , × 属相,× 年× 月× 日生。

今凭

大老月翁× × × 先生做媒,与× × × 阁下令爱(郎)结为婚姻,永偕伉 俪之好。

姻眷弟× × × 顿首

冰人× × × 同押

× 年× 月× 日大吉大利

换“龙凤帖”时,男方要向女方送衣料、首饰等物,谓之聘礼;也有送一定 数量的银钱的,谓之彩礼。在信阳,女方收下聘礼后,还要回送男方自己亲手做 的鞋子,意为有了夫妻名分。换帖后,男方要设宴答谢媒人和女方家人。一门亲 事的说合,到此才算完成,其中程式多多,花费多多,实属不易。

也有简便行事的。上世纪 70 年代,男女青年定亲,互换物品作为信物时, 仅仅互换一方手帕而已,俗称“换手巾”,这是当时男女定亲的重要仪式。不过 在“换手巾”之后,男方必须“出一次血”,攒着劲儿花费一笔钱。南召、唐河、 社旗一带,时兴男方领着女方进城买东西,俗称“撕衣裳”,到县城或到南阳的 百货大楼, 一天之内为女方买大量的布料或服装。而陪同女方进城的往往是个厉 害角色,不是她的嫂子就是她的婶子,到了商场之后,便“狮子大张口”,要这 要那,没完没了。男方跟在后面,格外陪着小心,任务就是埋单,尽量满足对方 的要求。如果女方满意,这门亲事就稳稳当当了;如果女方不满意,以后的日子 就会别别扭扭。也有当场闹翻,女方扭头就走,从此闹崩了的。从上世纪 80 年 代始, 南阳市区有了婚纱摄影, 城中男女把照婚纱照作为定亲依据, 拍完婚纱照, 就去登记。登记过后,万事俱备,就要举办婚礼了。

且慢,旧时在举行婚礼之前,还有“送好儿”这一关呢。

四 “送好儿”,就是男方通知女方完婚的日期。

如今,结婚日期由双方商定,过去却是由男方确定,称为“看好儿”,事先 请算卦先儿算过了,定下来,然后到女方家“送好儿”,以征得女方的首肯。这 在“六礼”当中称为“请期”。

“好儿”一般集中在腊月下旬,多选逢三、六、九之日,南阳民谚说“三六 九,娶媳妇,嫁闺女”。镇平县风俗,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之后,在回 礼中要放一块发酵的面团,企盼女婿将来发财。“送好儿”的帖子,要比“龙凤 帖”简单明了一些,类似今天的结婚请柬,其格式为——

全吉 择定于× 月× 日嫁娶吉日良辰大吉

右启

大姻望翁 老亲家阁下 眷姻弟× × × 顿首拜

× 年喜月吉日良辰

女方如果接纳“好儿”,就表示答应如期完婚,其同宗近门和亲友街邻便来 “添箱”。 “添箱”就是送礼,礼品有衣料、首饰、梳妆用具。西峡、内乡一带, 旧时贫困,没什么可送的,就送烧饼、花生、干果之类,略表心意。所有礼品, 都要随嫁妆抬送至婆家,送的多,说明娘家富,人缘好;送的少,女方就感到没 有面子。

南召县旧俗, 结婚前十几天, 男方须给女方家抬一食摞盒, 盒内装红布、 首饰、衣物、油炸馓子、花米团、烧饼,配上礼酒、棉花和柏枝。在该县桥端乡, 结婚前男方须向女方 “过礼” 礼盒中要装 1 丈 6 尺红布和 1 斤白酒, , 另有手巾、 袜子、肥皂、肉等。这些礼物已经大有生活况味,暗示着小夫妻的家庭生活即将 开始。接下来,男方家就要来一顶花轿,吹吹打打,把新娘子娶走——一场盛大 的婚礼,就要上演!

一些地方娶媳妇为什么要抱或者背新娘呢?

我老家农村前些年也有这样的习俗。

老家是江南水乡平原,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沿河而居。老底子,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结婚时女方得随行嫁妆,不像现在可事先放在婚房。结婚那天连人带嫁妆一大帮,必须坐船,一般都是挂机船。

船靠岸后,新娘不直接下船,需要新郎的舅舅抱着,一路小跑到男方家里。途中不能休息,新娘必须脚不沾地。那时农村姑娘大多比较壮实,这可是个体力活,一般由力气最大那个舅舅承担。当然,由于靠船地方一般离新郎家较近,也就二三百米,舅舅又是干农活出身有把子力气,因此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完成。

当然,如果新娘太胖或者舅舅年老力气不够,这就伤透脑筋了。我表叔结婚时,他母亲是老幺,两个舅舅一个身体不好,一个年老,而新娘又比较壮实。没办法,只好中途铺张大红纸,上面当一长条凳,凳子四脚缚上染上红色的丝绵条,新娘途中站在长条凳上,让舅舅歇歇力喘口气。

新娘为什么要新郎长辈抱进家门,又为什么必须是舅舅呢?

据说,长辈抱进家门是为了维护新娘的地位——我不是自己主动进你家门的,而是你家长辈抱进来的,因此以后过日子不能欺负我。为什么必须是舅舅,而不是伯伯叔叔呢?按照我老家的规矩,伯伯叔叔是大家庭成员,是一个大家庭的利益攸关者,因此不便出面。而舅舅既是长辈,又不是大家庭成员,相对中立,由他出面,最具公信力。我们老家,兄弟分家、家庭纠纷调解,一般都由舅舅出面。现在政府组织的民间调解员、志愿者都美其名曰“老娘舅”。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舅舅抱新娘进门的习俗已经在老家彻底消失了,改为新娘进男方家门时,由舅舅扶一下胳膊,没有舅舅的人家,叔叔伯伯也可以。其中含义跟舅舅抱进门一样。

老底子,结婚充满了“算计”。

结婚两家规矩有冲突怎么办?

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网络图片

中国地方大了,各有各的风俗,这很正常。

网络图片

虽然大家都在讨伐彩礼,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彩礼,还真的不行。所以,我们还是直接讨论怎么送彩礼而不讨论该不该送彩礼。

网络图片

不知道你和女方是有媒人介绍还是通过其他途径直接认识的。如果有媒人或者中间人,男方先找媒人,有媒人居间沟通协调,跑跑腿,动动嘴,媒人干的就是这个活,吃的就是这碗饭。双方有什么话都好跟媒人说,这样就比较好办了。

网络图片

如果没有媒人或者中间人,你和女孩你们两个应该先沟通,沟通出一个大概,再有男方家长下女方家长提,这样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网络图片

最后,一定要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男女处对象的过程中,要优先要尊重女方的风俗。

所以,你们如果沟通好,最好不过,如果沟通不好,你们又是真爱的话,那就按照女方的要求办。

网络图片

祝你们一生幸福!

漳州结婚都有什么风俗?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结婚风俗。而在漳州的婚俗中,有这两项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婚礼中的引路鸡和带尾蔗。

引路鸡也叫““主婆鸡”。是女子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引路鸡并非能引路,而只是一种寓意,把新婚夫妇引向幸福美满生活的意思。因为这样,引路鸡不但成双成对,而且还要是健康的:一只是即将下蛋的母鸡,一只是刚会啼叫的公鸡。而且鸡在闽南话中与家、佳同音,两头鸡,寄托两家亲。在女子出嫁前由父母事先挑选好,到了出嫁这一天,用一根9尺长的红头绳子,一头绑住小母鸡腿上,一头绑住小公鸡腿上,双双放入篮子中,由伴娘细心护送到新郎家。红头绳用9尺,隐喻久亲之意。到了新郎家,人们要称这对引路鸡为“夫妻鸡”或“公婆鸡”。当新娘入洞房后,将一对夫妻鸡放入床下并解开红头绳,让它们自由走动,人们撒下一把米,争着看是公的先走出来还是母的先走出来。若是母鸡先露头,意味新娘先生女孩,人们笑笑,有人会说,先来姐姐再有小弟;若是公鸡先出来,意味新娘先生男孩,人们多鼓掌欢呼,“不久有阿哥”。如果小母鸡当天生蛋,那将是轰动乡里的大喜事。

引路鸡表示永恒爱情永久亲,所以一家人对这对鸡甚为爱惜,不能杀掉,即使将来有一天老死了,也不能烹食,而要加以“厚葬”。

而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带尾甘蔗。带尾甘蔗是新人新婚第三天,就是是新娘回门的时候,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做“客”,黄昏前返回新郎家,这时丈人家要让女婿带上两根有头有尾的甘蔗。和引路鸡一样,也用一根9尺长的红头绳绑住,甘蔗尾要拖地,叫拖青,拖到家后放在新婚床上。这个对甘蔗是有要求的,不仅要甘蔗节比较多的,而且还要很甜的。丈人家送甘蔗给女婿有两重意思,一是表明女儿贞节,二是祝福新人以后得日子节节甜美。

现在在漳州不少地方还流行着这样婚俗。(闽南网 连培煌)

创建于2018.1.29

聊城结婚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现在结婚的习俗太多了,有地方这样有地方那样,一个县城下面的乡镇都有可能不一样,大致的可以有几个主要的环节应该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如果两个人是自由恋爱,那相对就简单一些,如果是有媒人介绍的话又分为小定,大定等!

1、小定是指通过媒人认识,双方做个初步了解,说说话,最主要还是看一下眼缘。

2、大定,就是双方家人找个稍微好一些的饭店摆上宴席,家人正式互相介绍,让家人见证男女的恋爱关系,这时会给一些订婚彩礼,如果之后一方又反悔,如果是男方则彩礼不在退回,女方反悔则彩礼需要退回。

3、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交往双方确定是自己的爱人和伴侣的话男方就会去“要好”,然后找人看过后确定一下时间,在给女方送去。

4、结婚前要准备聘礼,三金等。然后在当地派出所登记拿证,结婚当天,男方要送“节礼”到女方家,女方则要在当天把娘家陪送的嫁妆拉到男方,娶亲队伍非常讲究.遇见井,要用红纸蒙上,并鸣炮辟邪;遇见送丧出殡者,要早早避开;新娘中途都不得下车或下轿;要在午时前赶到男方家正式举行婚礼仪式,之后宾朋入席开饭,席间,新郎父亲、大哥和新郎、新娘都要向贺礼亲朋敬酒,敬烟,分发喜糖等.晚上,年轻小伙子们还要闹新房,听洞房。

5、回门:婚后第三天,由女方的兄弟或堂兄弟二人到男方家,请自己家的姑娘回娘家拜见父母,小住几日.当天,男方要大摆筵席,热情招待女方兄弟们,然后,礼送新娘和舅兄弟回门。

大概就是这样吧,现在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礼金的问题,娶个媳妇恨不得能穷三代,什么万紫千红一片绿,外加一动不动,三金改为三斤百元大钞!有房有车有存款,哎这要不是富二代的真不好娶个媳妇!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