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风俗败坏,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糟粕?
中国结婚风俗败坏,有人说科举制度是封建糟粕?
这种说法有偏颇之处!任何一种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科举制之所以生存了一千多年,正是因为它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科举的没落并非开科举士的制度出了问题,而是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逐步僵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要正确评价科举制,必须以全面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
科举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大约起源于隋开皇年间。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世卿世禄制,合称中国四大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政治结构相匹配的人才进阶门槛。
世卿世禄制,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世袭制,一个人要想做官,做多大官,那就要看祖上的阴德。
察举制,是秦朝和两汉时期采用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选拔制度,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场的垄断,以举荐和考察相结合,给平民阶层打开了进阶之门,是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初年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流于形式,事实上被豪门士族所垄断,九品中正制其实是门阀士族,与寒门士族相互妥协的选举方案,他既强调了门阀集团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也给平民阶层开了一扇窗。
相对于以上三种选拔制度,科举制最公平。科举制的历史价值,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打破阶级限制,给平民阶层创造了平等晋升的机会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表面上也给了平民机会,其实那只是局部范围内的开放,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科举制则不然,只要不是非自由人,你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种选拔制度,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作用不可估量。
2.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的公平性,体现在针对对象的公平性、考试内容的公平性、封闭阅卷的公平性和张榜录用的公平性。这种公平精神,直到如今还在使用。
如今,我们一直在说高考制度的落后,可是又迟迟找不到替代方案,原因就是这种方式的公平性很难替代!
3.人才选择面的广泛性,对人才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历代历朝为何走向没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层统治阶级走向没落腐化。由于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导致既得利益阶层可以不劳而获,他们的后代必然是低能化趋势,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却被压制在社会底层。这种畸形的人才制度,必然导致重大社会危机。
科举制改变了这个僵死的模式,它让人才选拔形成了动态机制和竞争机制,成了人才宝库的活水源头!
4.科举制也让皇权摆脱了权贵势力的“绑架”,有利于皇权集中
我们还发现一个“恐怖”的现象,这四种官员选拔制度的更迭,都经历了长期的动荡,甚至流血牺牲或政权更迭!
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开始于商鞅变法,代价是商鞅的血;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才有了曹丕受禅代汉;科举制推行,加速了隋朝皇权与门阀集团的矛盾,进而亡了大隋!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每一种选拔制度的革新,其本质就是对既得利益基层开刀,为皇权摆脱利益集团的束缚服务,所以,它就是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
世卿世禄制下的宗室势力、察举制下的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九品中正制下的门阀势力,都是“绑架”皇权的“政治老虎”。而科举制以后呢?没有了,所有政治势力集团,全部被一扫而空!
科举制度走向没落的原因那么,这么好的选拔制度,为何最终走向了没落呢?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科举的形式走向僵化
提到科举,第一个蹦出来的字眼就是“八股文”,这就是科举考试形式僵化的体现。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发展,一直强调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代圣人立言”成了科举最神圣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八股文诞生的原因。
过于强调表现形式的趋势,让考生失去了创造性,把精力都放在了形式的追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形式完美的书呆子。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人才选拔的空壳化!
2.科举的内容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科举考试的内容围绕五经,五经是社会科学。如今我们都知道,推动社会发展的,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恰恰在科举制的框架里,自然科学被视为“奇巧淫技”,瘸了一条腿的科举制,必然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要求。
3.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
古代社会,将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士,才是社会最尊重的阶层。社会的发展打破了这种认知,人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社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科举制还扮演着死守开科取士,维护“士”的社会地位的角色。
总之,科举制的没落根源,在于其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逐步被历史淘汰了,而不是科举制精神核心的问题。
为何科举制会留下封建糟粕的印象科举制之所以容易被人当做封建糟粕,是由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它被赋予了太多的封建糟粕的内容。
比如,提到科举,就会联想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做官,阶级特性的糟粕。再比如,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又比如,“修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的就是为了附皇权之属;等等。
客观来讲,科举制度虽然是帝制社会的产物,有它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认为它就是糟粕的代表。我们之所以容易把目光盯在其糟粕的层面,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其发展的末端,而没有关注到其起源。假如我们身处隋唐以前,作为一位平民子弟,你还觉得科举制是糟粕吗?
所以,看待科举制的历史价值,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完整分析,同时还要看到决定科举制背后的政治环境。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科举制除了糟粕的成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
今天偶尔聊到他们家江西那边习俗是说必须得先怀孕再结婚?
你好,我是头条号情感领域创作者,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未婚先孕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对女生的不尊重。你们都恋爱5年了,他才跟你说这个风俗,是几个意思。
女孩子在恋爱中要硬气一点,不要因为太在意对方而凡事将就。
将就来将就去最后委屈的还是自己!
先不要谈风俗,你先问问自己如果真的要你未婚先孕,你愿意吗?
如果有一点不愿意,都要大声的说出来,千万不要闷在心里自己瞎寻思。不解决问题不说,对身体也没好处。
结婚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不是风俗的基础上。给他说,请不要拿风俗说事!
刘荷娜被曝在家时躺在公公腿上?
太应该保持距离了。
题主这个问题,说的应该是韩国明星刘荷娜将自己穿着婆婆的衣服,在沙发上躺到公公腿上的照片贴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的事吧。
这事在我看来,十分不妥。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二人没有血缘关系媳妇嫁过来,孝敬公婆是必须的,尊老爱幼,赡养老人,那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公公婆婆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他们对媳妇的疼爱,多半是看在儿子和孙子的面子。
媳妇嘴上喊着「爸妈」,心里面的态度多少与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是有所不同的。
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和媳妇,如果关系过于亲昵,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那就相当不妥了。
为什么?
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做出亲昵的举动,特别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虽然有身份关系作为约束,但是如果突破了这层关系呢?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现实生活中也常见这种畸形的关系。
其次,从古至今不乏闲言碎语历史上,公媳关系逾越正常界限的,不在少数。
卫宣公,楚平王,唐玄宗,梁太祖,宁国公,贵为天子,仍因此事被人议论,普通百姓更是被人嚼烂舌根。
而且,对于这种关系,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扒灰」。
说的也正是这种不道德的关系。
如若公媳不保持应有的距离,不无这种关系产生的可能。
最后,为了家庭和睦,成员和谐,公媳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话说,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为了家庭和睦,成员和谐,避免一些捕风捉影、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我认为,公媳之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然,从始至终,我并不是指媳妇与公公保持距离,对公公不闻不问,而是应该尽到一个做媳妇的义务与责任。与丈夫相亲相爱,与孩子友好相处,对老人彬彬有礼,才是一个合格、称职的媳妇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历史上有哪些惊世骇俗的事?
“干什么的?”一国军连长拦住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成功已化装成商人的饶漱石一行人,此刻饶漱石等人正从山间小路前往盐城新四军军部。被这个国军连长带队拦下后饶漱石等人并未惊慌,这样的场面一路上他们已经经历过几次了。
于是饶漱石掏出了些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塞到国军连长怀中,并说道:“我们是商人,遇到打仗后我们就躲进了山里,无奈在山中迷了路!”
这样的话在这个关键时期无疑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但在银元这些通关“利器”面前,国军连长望了望饶漱石等人的皮衣、皮鞋后点了点头说道:“嗯!你们从这里下山后往东走就安全了!”看在通关“利器”的面子上,国军连长并没有为难饶漱石等一行人,就此放行了。
但就在饶漱石等人往前走了不到20米的时候,这个国军连长像是突然发现了什么大声朝着饶漱石一行喊道:“等等!”说完就朝着他们走了过来。饶漱石等人以为暴露了,刚准备暴起反击,国军连长一边走一边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就这样下去,是过不了关的,这是路条,拿着这个你们才能顺利走出去!”
就这样,饶漱石一行顺利到达了盐城新四军总部。饶漱石也成为了“皖南事变”中为数不多突围成功的新四军高级干部之一,在后来重建新四军的艰难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饶漱石“皖南事变”的悲壮“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途径安徽泾县时遭遇国军7个师8万人袭击,新四军战士奋起反击,惨烈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在随后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新四军高层决定分头突围,这样突围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就这样,一路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率领;一路由军长叶挺和东南局副书记、新四军副政委饶漱石率领的新四军余部开始了艰难的突围战。
突围的第七天,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掩护主力突围,身中数弹,倒在了一旁的草丛中,当天晚上被突围至此的军部卫士连发现并救起,但随后在章家渡渡河过程中,卫士连被敌人察觉,不少战士牺牲在了湍流的河水中,就算如此,战士们也没有放弃重伤的袁国平,而是将他举过头顶顺利渡过了河,袁国平此刻虽然重伤在身,但意识还是清醒的,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他几次要求战士放下他突围,但都遭到了拒绝,最终袁国平趁着大家不注意之际,毅然决然拔出了随身的配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扣下了扳机。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一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壮烈牺牲。
袁国平“皖南事变”后第九天,新四军军长叶挺及副政委饶漱石等人翻过火云尖,来到一处狭长的深谷中,这里正是国军108师驻地所在,叶挺和饶漱石带领着身边的千余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激战。过程中,队伍再次被困,饶漱石和其他战士们一度要求叶挺带一部分人先行突围,但被叶挺拒绝了。
正当队伍就快弹尽粮绝之际,只见国军方向一个举着白旗的人朝新四军跑来,口中还喊着:“叶军长,自家人不打自家人,你们可以派个人来谈谈。”见状,时任政工部部长的林植夫不待叶挺开口,自告奋勇地说道:“我和国军108师的高层有点旧交,我去谈谈!”结果林植夫一去不复返。
叶挺叶挺身为军长,戎马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早就将生死看淡了。此刻他为了手下的战士,决定亲自去谈,这一去就被扣押了,身陷囹圄多年。至此,“皖南事变”后第二位新四军高级干部被扣押。
一个多月后,已经成功隐藏在赤坑山蜜蜂洞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等人正在筹划向江北突围的计划。由于蜜蜂洞太小,只够容纳4个人,警卫员只能到蜜蜂洞的四周进行警戒,谁也没有料到会有意外发生。
项英一天夜里,叛徒刘厚总趁项英、周子昆等人熟睡之际,悍然朝二人开枪射击,两位新四军高级干部就这样壮烈牺牲在了蜜蜂洞。
到这里,新四军的高级干部中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扣押,已经没有几人了,饶漱石无疑是幸运的,叶挺离开后一段时间,饶漱石知道情况不对,不能继续等下去了,他深知聚集在一起目标太大,突围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下令大家化装后分散突围,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周子昆匪夷所思之处首先,“皖南事变”的爆发就很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当时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但战斗力依旧不可小觑。在这样的情况下,老蒋竟然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皖南事变”。当然,如果站在老蒋的角度考虑,或许没有毛病,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决定做的并不是时候。
主要就是此时国军已经和八路军及新四军并肩作战了数年,底层军官和战士们已经结下了深厚了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友谊,正是同仇敌忾之际。老蒋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不至于有人敢违抗命令,但一定会对国军士气产生影响,以及对他自己的威望产生影响。当然,全世界、全国的舆论也不可能站在他这边,所以老蒋的这个决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老蒋其次,就是“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高级干部几乎被团灭让我觉得匪夷所思。要知道已经已经到了他们那种层次,虽然避免不了还要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牺牲的概率却是很低的。回过头去看他们的牺牲过程,袁国平为了不拖累队伍突围毅然决然开枪自杀殉国、叶挺为了队伍亲赴敌营谈判就是那一带革命家大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钦佩,所以也没啥好匪夷所思的,只是新四军高级干部在这一次事件中差点被团灭让我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项英和周子昆的死同样让人匪夷所思。要知道那个年代的枪是没有消声器的,而且警卫员就算不能在洞里休息,肯定也不会距离洞口太远,而是在四周警戒,枪声那么大,他们听不到吗?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事后刘厚总竟然还能安然无恙地下山投敌。
蜜蜂洞最后,饶漱石等人被国军连长放走的事。这个事情也很让人匪夷所思。首先就是能成为连长的人自然不傻,他一定看出了饶漱石等人的身份,而且能拿出那么多银元以及一块表和一支金笔的人,在新四军中地位自然不会底,如果把饶漱石等人抓了送回去,自己的仕途岂不是一片大好,但这个国军连长并没有这么做,这是为什么?明显不符合常理,难道说这个国军连长的觉悟很高?换做是正在看此文的你是当时那个国军连长,你会怎么做?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国军连长觉悟确实很高。就像上面说的,老蒋的这个决定是不得人心的,国军连长和新四军部队一起抗击日军那么多年,有感情基础也可以理解。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感情基础,饶漱石作为新四军的高级干部,认识他的国军战士怕不在少数。就算不认识,老蒋既然要发动“皖南事变”,会不将饶漱石等新四军高级干部的照片或者画像分发到基层搜山队伍中?就算国军连长有放走饶漱石的心,其他某些有心的小弟怕是也不乐意。所以这个事情让我觉得匪夷所思。饶漱石结语几乎经历了革命所有时期的饶漱石,可以说绝对是坚定的革命家,而且已经身居高位的他自然是经受住重重磨难和考验的,思想上也不应该会出现问题。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一位革命家在后来竟然犯了错误,让自己身陷囹圄。
盐城官方发文要追究婚礼上强吻儿媳公公的刑事责任?
梳理一下这个今年最火事件的来来去去。
2月22日,视频流出,引爆网络,铺天盖地都是“盐城公公婚礼醉酒强吻儿媳”报道。网上一片热议,舆论大多是谴责这种“有伤风化”的行为,置疑当事男子“私德有亏”。也有部分当地网友说,这是当地结婚习俗,只是这位大叔做的有点过。2月27日,当事人授权律师发表“严正声明”,称网传内容不实,只是按盐城地方传统的闹新娘子习俗,做了“看似亲吻儿媳,实为假亲儿媳”的表演,并没有吻到。声明还指出,希望不要“歪曲传统习俗”。声明一出再次引发探讨,盐城的婚礼习俗是这样的low?
3月5日,盐城市精神文明办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婚礼司仪,节目演员的培训和监管,引导其切实履行“倡导文明婚礼,抵制陈规陋习”的责任。通知表示:
这个通知,是对网络热议盐城婚礼习俗的回应,也是对当事者律师声明“歪曲传统习俗”的官方回答。
我也看了视频,公公的举动让我恶心,真正让我悲哀的是如图,“在坐座宾客不但未阻止,反而高声欢呼鼓掌较好”。如果盐城的婚礼传统风俗真是如此,如果这个风俗深得人心还要继续,那么我的女儿坚决不嫁盐城男子!我想会有很多人这样决定。
还好,盐城官方给出了答案。我举双手赞同。各地都有各地的传统习俗,入乡随俗是句常话。但不是所有的传统习俗都要遵从,陈规陋习需要摈弃。不然哪来的社会进步?
挺好的一场婚礼,搞得如此轰轰烈烈,从民到官一一进去。不知道当事人还会不会冤屈——我是维护传统。闹剧结束吧,希望一对新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