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重品德故事,关于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2023-11-08 07:36:05 44阅读

交朋友重品德故事,关于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1、一诺千斤”的由来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交朋友重品德故事,关于诚信的故事有哪些?

2、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3、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乐羊子妻的故事是怎样的?

乐羊子妻的故事选自《列女传》,《烈女传》是《后汉书》首创的一种富有特色的类传,范晔为“才行高秀”的女性立传,是对女性的重视与尊敬。乐羊子妻虽只是一个普通的民妇,却有着不同常人的气节。他不贪小利,支持丈夫,孝敬公婆,不畏强暴的性格至今仍显可贵。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羊子曾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坚守节操之士不喝盗泉里的水,有志气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何况捡别人丢失的东西贪图小利,来玷污自己的德行呢!”羊子十分惭愧,把金子扔到荒野中,然后就远离家乡拜师求学了。一年以后,羊子回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什么要回来。羊子说:“出门太久,想念家人,没有什么其他原因。”妻子就拿着刀快步走到纺织机前说:“这些仿制品是从一个一个蚕茧抽出丝来,用机杼织成,把一根根的丝累积起来,才织出一寸,一寸一寸再累积起来才织成一匹布。现在如果剪断织好的纺织品,那就前功尽弃,浪费时光。你正在积累学识,应当每天都要学一些原来不懂的东西,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而废,那和割断纺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听了很受感动,又回去修完他的学业,七年都没有回家。他的妻子亲自辛勤侍奉婆婆,还给远方的羊子寄去各种物品。有一次,邻居家的鸡误入他的菜园,她的婆婆就偷偷把鸡抓来杀了吃,羊子的妻子看着鸡,一口也不吃就哭泣起来。婆婆感到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哭了。她回答说:“我很难过自己这么穷,吃的东西里有别人家的肉。”婆婆最后把鸡肉丢掉了。后来,有强盗想要玷污乐羊子妻,就先劫持了她的婆婆。羊子妻听到动静,拿着刀就冲了出来。强盗说:“放下你的刀顺从我就可保全你们的性命,不顺从我,那就杀了你的婆婆。”羊子妻仰天长叹,举起刀来自刎而死,强盗也就没有再杀她的婆婆。太守听到这件事,马上就逮捕并处死那个强盗,赏赐给乐羊子妻许多缣帛,按礼仪安葬了她,并赐给她“贞义”的称号。

这就是《后汉书》中记述的乐羊子妻的故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孟母教导孟子的故事是什么?

[编辑本段]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编辑本段]2、买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编辑本段]3、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举案齐眉来自哪个历史典故?

谢谢你的提问,我奉上自己一知半解,愿能有帮助。

在古代历史上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男人可以在婚姻里三妻四妾,女人在自己丈夫去世后,就要守寡,为家族争取荣耀,用几十年的光阴去争取官府的封号。

举案齐眉出处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有权势的人相中了他的品性,有很多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全都拒绝不娶。

同县姓孟的有个女儿,长得又胖又丑还黑,力气大到能举起石臼,由于挑剔配偶一直没嫁,一直拖到三十岁。

父母问她原因,她说:“我想嫁象梁伯鸾那样贤德的人。”梁鸿听到这件事情后就向她下娉礼求婚。

她要求父母准备好布衣,草鞋,纺织用的筐缉绩这些用具。

到了出嫁的时候,开始她精心打扮之后进门,可七天过去了梁鸿却并没有搭理她。梁鸿妻于是端跪在床边,说道:“私下曾听说过夫君高尚的品德,寥寥几句便就打发数位女子。我也曾回绝刁难过几位男子,如今却不知道为什么被你责怪,特地过来向你请教我的过失。”梁鸿说道:“我想求娶的是那种朴实的,能勤俭持家的伴侣,是能够和我一起归隐到深山里生活的人。可现在的你衣着华丽,脸上涂满粉黛,怎么会是我梁鸿所希望找的那个人!”梁鸿妻说道:“我这么做就是要考察你的节操而已。我也是有那能隐居深山的服饰。”于是将发髻梳成椎髻,穿上布衣,提着器具来到梁鸿面前。梁鸿非常开心地说:“这才是我梁鸿妻子真正的样子,定然能够侍奉好我呀。”梁鸿为妻子定表字德曜,取名孟光。于是来到吴地。投靠到大家皋伯通门下,住在廊庑之内,受雇帮人舂米作为营生。

每天回家,妻子为他准备饭菜吃食,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小故事,在这里面,梁鸿寻求妻子不是美若天仙,而是踏踏实实过日子,可以勤俭持家,一生一代一双人。将故事中梁鸿妻子将装满食物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拟化成举眉。

在《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结合这个故事,现在举眉齐案示尊敬,用来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这就是这个词语的典故,以及出处之地。

古代婚姻地位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存在五大弊端:无自主性,承嗣性,抑女性,买卖性,繁缛性。

我们知道在古代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己的选择,在父母眼里,只有门当户对,婚姻中一般赋予了利益的考虑。

能做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自由恋爱,并且走进婚姻,这样事情真的是少之又少。

其次通过古代婚姻中弊端承嗣性,抑女性等知道,在古代婚姻中,女子不能要求有追求爱情的,更为是为了继承香火。

在古代男子可以可以参加科学考试,然后不断的封官加爵,给家族带来荣耀,广耀明媚。但是女子从小就是要求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不等同于男子地位。

在各个方面,男子都比女子地位高。

虞育德主要事迹?

虞博士的性格特点

虞博士是真的君子。虞博士的名字很好地诠释了他的为人,《易传·象传上·蒙》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虞博士对于功名,不像杜少卿那样故作清高,不参加科举。虞博士该考试就考试,考不上的时候,不像范进那样自怨自艾的猥琐,考上之后,当然也没有范进那样高兴地发疯,一切淡然处之。对于人情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当官之后从没有以权力压人,帮人之后还不愿承认。

虞博士是怎样的人

虞育德五十岁进京去会试,中了进士,当下补了南京的国子监博士。这个官是个闲置,没有多少做官的好处,但是虞育德高兴,高兴是因为“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我此番去,把妻儿老小接在一处,团集着,强如做个穷翰林。”他懂得生活的乐趣所在。正如迟衡山评价的那样:“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你会见他便知。”也正因为此,庄征君和他一见如故。虞博士爱庄征君的恬适,庄征君爱虞博士的浑雅,两人结为性命之交。

一次,应天府送下一个监生来,犯了赌搏,来讨收管。实际上这个监生是冤枉的,弄明情况后,虞博士把他留在书房里,每日同他一桌吃饭,又拿出行李与他睡觉。第二天,到府尹面前替他辩明白了这些冤枉的事,将那监生释放。那监主叩谢,虞博士只说:“这有甚么要紧?你既然冤枉,我原该替你辩白。”

有一次考试,虞老师和其他人一起值场,恰好一个作弊的考生上厕所时把卷子和夹带一起教了上来,虞老师揭卷子,看见这文章,忙拿了藏在靴桶里。巡视的人问是甚么东西,虞老师说不相干。等那人出恭回来,悄悄递给他,并提醒他方才上堂不该夹在卷子里拿上来,考上后,着考生来谢虞老师,虞老师却推不认得。为什么呢,他的考虑是:“读书人全要养其廉耻,他没奈何来谢我,我若再认这话,他就无容身之地了。”

还有一件事情,他的衙门中有个奴才,虞老师从前并不曾要他一个钱,白白把丫头配了他,看见衙门清淡,没有钱寻,前日就辞了要去。虞老师知道后并没有谈价钱,只是说:“‘你两口子出去也好,只是出去,房钱、饭钱都没有。’又给了他十两银子,打发出去,随即把他荐在一个知县衙门里做长随。”

这三件事情的核心其实正是虞育德的美德,也正是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真精神。他做了善事和好事情,是本着自己的心去作的,这样做了,他并没有想着要得到回报和报答,甚至他并不需要这些人记着这些事情,他体现了礼义教化以德服人的最高境界。这也难怪,泰伯祠隆重的设祭大典大家邀请他作为首祭来主持,尽管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显得和迂腐,可是就个人魅力来说,他就是当时的真儒。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