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手抄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交朋友手抄报,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要强化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们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在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
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调整的目的。对“对抗型”学生,班主任要放下架子,与他们交朋友,以诚恳地谈心代替粗暴逆耳的训斥。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从善向上的愿望。而对于“主动型”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关心集体,多帮助同学,开拓创新。在行动上,要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要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制订公约,还可以通过各种兴趣小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强化自我教育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教育,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纪律涣散的、厌学的学生,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原因,尊重他们的人格。通过主题班队会、墙报,树立学习标兵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思考。这样学生容易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愿望。
三、强化自我提高
自我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又一个培养目标,是班主任的又一工作重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美好事物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不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总想予以尝试。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加以适当的扶持、引导,保护他们可贵的求知好奇心,为他们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尝试机会。课外活动和主题班会都是学生自我提高的好形式。要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学习兴趣小组。如:科技小组、文艺小组、板报小组等,可以为同学们提供自我表现,自我提高的机会,更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唤起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你有哪些管得住学生的方法?
作为一名冲锋在教学第一线23年的教师,见识过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方法,感慨良多。
书本上的学生管理方法只是一个美好而远大的目标,在现阶段,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午夜梦回的时候,我有一种错觉:书本上描写的学生管理方法为什么我没有遇到过,顶多只是坐在报告厅的台下听到过?
在这个基础上我一度灰心自责:或许是我的问题,是我资质平庸,悟不到其中的法门。
然而,23年弹指一挥间,我终于不再迷惘:一个人能有多少个23年?既然我23年间看到的都是这个样子,或许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就像题主一样:不去汗牛充栋的教科书里寻找答案,偏偏来到不怎么为庙堂欣赏的“头条问答”里来求真觅宝,归根结底还是认为那些可以藏诸名山的典籍只能作为典籍,并不实用。
我刚刚上班那会儿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界树立起的典型人物是魏书生。那个时候,很多校长的案头都有一本儿魏书生的专著,往往有砖头那么厚,比如《班主任工作漫谈》。不过也就是摆着,是办公室装饰的一部分。
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自述,自己每个学期只利用一到两周时间就上完了一个学期的课,剩余时间都是全国各地作报告,由学生们自学。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是,据说他的教学效果还非常好,学生的纪律性还非常强,一些细节甚至被传为奇谈。
比如,由各地教育部门组织的观摩学习小组到魏书生任教的班级去参观,班级里的学生对在窗户外、教室后面的参观人员毫不为意。该学习还学习,头都不抬,丝毫不受影响;下课遇到参观的老师还能大大方方地打招呼。
彼时,“素质教育”的说法刚刚兴起,学生们不像今天这样敢于随时随地挑战老师的权威,往往都对老师保持着足够的敬畏。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老师一直感慨:啧啧,看看人家的孩子,得体又大方!
而今想来,当时的我们多么单纯:难道全国各地的观摩小组去参观,被参观的学校会一点都不准备,原汁原味把这个班展示给你看?即便魏书生自己不在意,学校其它老师、学校的主管部门也不可能不在意吧?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给自己抹黑吗?
而且,只要浸淫在学校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学校boss是不会允许一个班级长期没有老师的。即便是一些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时候长期吃“空箱”,学校也会配备上代课教师。我们怎么就单纯地相信魏书生的话:“学生们一个学期都在自习”呢?开个玩笑:起码,学生们的迟到、早退、上下课就会成问题。
如果这一切都不成问题,那么魏书生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总之,现在想来,可能魏书生的东北人基因,让他的口才着实了得,不但为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当地也乐见这样的典型——毕竟是为当地教育增光添彩的事情嘛!
窥斑知豹,有一句古话绝对颠扑不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来呢,我还真听过几场魏书生带队的一些著名教育专家的专场报告会。这些人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些还是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我当然不能说人家讲得不好,人家讲得非常好,那种高度我绝对难以企及。
一位专家讲了一段示范课,我的感慨是:如果一名普通老师一字不差、神情细节都惟妙惟肖地这样讲同一节课,得到的评价大概率会是:自我发挥过多,完全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
当然了,正是因为人家身份特殊,相关解读就可以是:人家重新解构了教材,并不拘泥于教材,特别具有创新精神。
至于魏书生当时的讲座,我只记得他集中在讲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就根本不可能热爱祖国。——太正确了!
不过,除此之外,我觉得他的演讲非常讨巧,既有网文标题党的嫌疑,又有讨好听众的味道——毕竟坐在台下的听众,大多数都已经有了子女,甚至于子孙满堂。
我说这些有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们从1979年高考恢复以后就开始研究学生的管理方法;在2000年之后,“素质教育”提出并全面实施,学生管理到底是较之以前简单了,还是复杂了?
如果是简单了,我想题主不会来问这个问题!
毫无疑问,现在学生的最大问题在于“特别难管”!
有时候,我们国人走路就喜欢走极端:不是太靠左,就是太靠右。
八十年代之前、甚至于九十年代之前生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特别“惧怕”老师,说是“战战兢兢”都不为过。
那个时候,无论老师如何教育孩子,学生家长都和老师站在一起,学生往往没有发言权。孩子只要回家反映自己在学校被老师“收拾”了,那么迎来的极可能是“男女双打”。有鉴于此,那些“聪明”的学生往往选择“什么都不对家长说”。
这种教育管理方法是不是先进,这里不做讨论。但是,现在的学生,显然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不但不惧怕老师,顶撞老师都是常态,偶尔还能见到一些“学生打老师”的相关报道,让人扼腕叹息。
可以说,此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老师开始怕学生了。
正因为如此,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生惩戒规则(试行)》——这还不说明问题吗?这说明在此之前,许多老师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惩戒权,学生的管理似乎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所认为的学生管理方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我始终以为,既然是管理,就一定有身份上的区分。
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完全平等,是一种“朋友”式关系。
这种说法只能用来写作文、写诗歌,事实上绝对无法实现。因为谁都知道这个世界之上不存在绝对的平等,朋友之间也有利益纷争。
我记得在“学习强国”的慕课里,清华大学的一名老师讲到教育管理时说:“某种程度上来讲,学校和监狱有一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则,其中的人们要遵守这个规则,这个规则具有强制性。比如,义务教育本身就带有强制性;而且,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就要进教室;学生就要按时到校等等,都具有强制性。”
大意如此,当时就让我耳目一新——这样的说法应该让学生家长多听一听,让学生多听一听才是。学校不是一个过分张扬自我的地方。
身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面前保持威严感——“恩威并施”是最高准则。
很多新入职的教师特别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觉得自己对孩子这么好,学生应该感受到自己的爱,从而加倍学习。
我不能说这没有用,但我们不要忘了:只要是一个人,天生就排斥知识学习。不相信你可以问问自己,你已经是一名成年人了,现在让你学习一些东西,你会发自于内心乐意吗?
你更喜欢的是“吃鸡”和看小姐姐吧?
如果你觉得我的这种说法还很单薄,我给你举一个丝毫不掺水分的例子——卢安克。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人,事实上他可是2006年感动中国的候选人。如果你在2006年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对他有很深的印象。
卢安克在1997年来到中国从事教育工作,在广西的大山里待了18年,辗转多个村庄,生活简陋。
他真真正正做到了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甚至和他们在泥地里打滚。
在这里,我们必须对他的精神表示肯定和赞扬,始终让我们热泪盈眶。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他的这么多年坚持有没有显著提高孩子们的成绩,答案应该是“没有”。
我还记得当年的采访片段,他自述在一些教学点,正是因为自己这些和学生亲密无间的做法才导致孩子们成绩不升反降,不怎么教育管理者的待见。他的希望一直是:不被打扰,不被报道。
他就是单纯地希望和孩子们相处——就那么单纯。可我们呢,我们需要“成绩”,学生家长也需要“成绩”,十五年寒窗之后的孩子们同样需要成绩。
希望每个人正视这个现实,不要在该谈成绩的时候,跟我谈情怀。
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不是主课老师,我所担任的学科没有任何考核压力,我也会和孩子打成一片,我也会在每一个家长面前伸出大拇指:“你的孩子是最棒哒,加油!”
冷酷到底——在学生面前,“不要笑”是一个准则。
这个建议应该还会受到很多指责: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我承认:这句话是一句漂亮的诗歌,对今天的学生好像不那么适合。
我的经历是:只要我在孩子们面前板起一副面孔,喜怒不形于色,学生的成绩往往比较好。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不为孩子们高兴,我会在走出教室之后,回想起一些可爱的孩子的脸庞笑出声来。
我看到的景象是:那些从来不笑的老师,班级成绩往往名列前茅;那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带第一个班级时,往往因为自己的笑而让考试成绩不如人意。
有的老师说:“如果老师不笑,学生还试图想笑;如果老师微笑,学生们就想大笑;如果老师大笑,学生们就会疯掉。”我觉得虽然偏颇,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生治生”,这或许是一个办法
“以生治生”是我看到身边一些泼辣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办法,表面看起来非常有效,但我没有试过。
具体做法就是:挑选出班级里的刺头儿,他们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惩罚起自己的同学来非常有一套。而且,同学之间的惩罚往往还不容易被学生家长挑刺。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违反纪律的学生被班级里这些学生揪出队列各种“收拾”,甚至于“脚踢”、“手扇”的行为(我特别不赞成,特别恶心)。奇怪的是,这种方法往往还比较奏效。
唉,一声叹息。
敬畏,敬畏,敬畏总之,我始终认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敬畏之心。想要管住学生,必须让他们生出敬畏之心,最好是让学生家长也生出敬畏之心。
如何给孩子合理安排暑假生活?
孩子假期可以做以下我三个安排:
1、都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学,增长见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才会学好,开阔视野。
假期是给还是放松心情的,所以在假期里需要安排时间让孩子出去玩一玩。
要和孩子一起做计划,一起做攻略,一起准备旅行的东西。
想要的到孩子的尊重,让孩子听家长的意见好好学习,那么前提是我们要尊重孩子。
2、假期给孩子安排兴趣班,让孩子学习更多的有趣东西。
假期可以学习东西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想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我建议还是让孩子去专业的培训机构,有规律有计划的学。
但是假期真正比较好的学习方向但是可以学习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绘画班,舞蹈班,跆拳道班。选择的选择是孩子感兴趣的班,而不是家长觉得有用的。
未来的孩子都会懂一两门艺术课。
3、家长多陪伴孩子,增加亲自感情。
我身边现在有很多家长都是把一年的假期留在暑假、寒假,陪孩子出去玩。去很多地方旅行,或者陪孩子参加活动。
还有很多家长会多陪孩子一起学习,学习力特别好的学生,我深入了解发现,那些学习力好,学习认真的都是家长有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有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去。
比如:专注力的培养就是要家长长期陪着一起练出来的。
对自己有要求,或者是做事认真,也是家长陪着每天去养成的。
综上所述:假期安排,以玩、乐、学为主,家长陪伴为辅。寓教于乐,劳逸结合。
得知当初比你成绩差好多的同学现在比你混得好得多的多的时候?
作为一个会读书但穷的潮汕人,早已被小学、初中、高中的土豪打击到百炼成钢了……
每次同学聚会,都会发现当年的学渣们是如何壕气冲天的——
有次同学聚会,选了新开的一家大酒店,就是一二楼是吃饭上面是娱乐的地方,超大面积新城区里的装修得金光闪闪,高中学渣开的,我连他的名字都记不清那种……
小学初中高中聚会,已经开厂的土豪学渣抢着买单已经见了无数遍…
小学时经常被老师罚的某个男生,据说在华强北混得风生水起……
初中时因为不交作业常常被骂的某同学,十几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厂,出口瓷器……
高中时经常抄我作业的后桌,生意已经做到东南亚……
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可以说班上有一半人都混得比我这个当年的尖子生好。每次回老家见同学,名车豪宅的一堆堆。而我这个当年的学霸,还在一线城市为生活努力……
羡慕吗?不羡慕的,因为知道自己没那个命。
过得比我好的同学,要么比我会投胎,要么比我努力,前者我不能选择,后者我没有拼命。怎么比呢?
分数只是代表学生时代的我。
同学中也有过得非常苦的,每天为三餐奔波,愁孩子学费,见到我会说“如果当年认真读书就好了”。
以我家里的条件,如果书没读好,成为后者的可能性比较大……估计早就嫁人生孩子带孩子在家务琐事中沉沦了。
从这个角度,我已经通过读书好改变了自己和孩子的命运,这波不亏。
对了,不论我去参加哪个阶段的同学聚会,大家都很喜欢找我聊天,以前问养孩子,现在问教孩子……毕竟我是育儿百事通嘛😁
和一个你很喜欢但她并不喜欢你的人谈恋爱?
和一个你很喜欢但她不喜欢你的人谈恋爱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
每年大专院校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高年级的学生义务接待新入学的学弟学妹。话说当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我也被一个本院系的学哥照顾的无微不至[呲牙]。从下火车出站找到接站牌开始,上车提行李,下车提行李,进校报道,领铺盖,领水壶脸盆,进宿舍……全套星际标准服务了,当时我感觉大学就是不一样哈,对我们新生照顾的太周到了,太贴心了。晚上,初次见面的舍友都做了自我介绍后开始聊天,我对她们说我们学校真好,今天从下火车到搬进宿舍都是高年级的帮忙,太让人暖心了。她们五个诧异的说没有啊,三个就是在火车站接到校车上,到学校后她们按照指示牌办理了相关手续,两个是在家人帮助下把学校发放的东西搬进宿舍。经她们一说,我吓的再也不敢说这个话题了,害怕在她们眼里自己会与众不同[打脸]。
入学后不久,学生会征集板报,我在晚自习时候写完一篇文章就上交了,没成想竟然被采用了。有一天是在阶梯教室上课,那个接待我入学高一届的学哥也和我们一起上课,下课后他在楼梯看到我说“还挺有文采啊,板报的小文章我看到了!”,我笑笑说瞎猫碰见死耗子了! 在这之后,晚自习大教室里我只要去就能看见他也在,而且下课后他会主动攀谈。十八九岁的年龄多少懂点什么了,但是我知道就是谈恋爱我也不会选择他,因为他不是我的菜,所以开始刻意避着他,但是他不自知,依然兴高采烈的期待“偶遇”,依然制造在他看来是惊喜的事情! 有时候在学校食堂或者操场遇见,他非得没话找话说几句,碰见他的同学问我这是谁啊,他每次嬉皮笑脸的抢话说“我女朋友啊”,我每次反驳,但是他们那些同学都起哄“人家害羞了啊”。
入学后的第一个生日,那天恰逢周末,秋高气爽,班级爬山回来后晚上都在教室里看电视,忽然一个同学抱着一束花和一个大蛋糕站在教室门口大声说我的名字,说有人让他送给我,鲜花里面还有一封信。当大家看向我的时候我感觉尴尬无比,无地自容!虽然班级里那时候也有谈恋爱的,但是如果一个不是你也喜欢人主动接近你,你会反感无比。那天的那封信他彻底的说明了他就是想和我交朋友谈恋爱,从见到我第一天开始他就有这种想法。也就那天,我也明确的告诉他我们俩不合适,我高中已经有朋友了,我真的希望从此以后他不要再无事献殷勤了。之前没明说,现在他挑明了,我当然也要说明,不想让他陶醉在自己的一厢情愿里,不想让他越陷越深,不想让他自顾自的认为我们是两情相悦。
可是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死心,还幼稚的认为只要他坚持追,就一定能成功! 直到他毕业,到另一个城市工作,终于明白我们终究不是一路人。他工作后第一个十一假期来学校,我们坐在校园里畅谈,他说他终于明白他终究走不到我心里,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一定能做到,既然情侣做不了,普通朋友更做不了,因为他不想再欺骗自己,怕玷污了普通朋友的情义,他控制不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就此别过,希望以后彼此都好好的。
今天早已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其实我想说的是,单相思它不叫谈恋爱,那感觉就是你以为的你以为。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见彼此合认为适的人,两情相悦那才叫谈恋爱。提醒适逢恋爱阶段的人不要沉迷于单相思,要清醒的面对纯洁神圣的爱情。
一 爱情中,不要偏执。 有的人控制欲极强,我爱你,你就得无条件爱我,你不爱我就是你对不起我,这种想法万万要不得。有些事情,特别是爱情,不是付出就能得到回报,要有“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的宽阔胸怀,不要钻牛角,以免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二 丢掉不该有的虚荣心。无论男女,被追的一方不要居高临下,姿态高高在上。要知道别人喜欢你,是因为你自身有好的一方面,有吸引异性的优点,且不可利用别人对你的好,肆无忌惮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边享受别人对你的好,一边又和他人暧昧不清,这种虚荣害人害己,爱就大大方方的爱,不爱就不要玩弄感情。
三 爱情不要掺杂金钱。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大学时候除了生活费,爸爸还会额外给我一笔“活动经费”,他说女孩子不要占别人金钱的便宜,特别和男同学一起逛街玩耍时候买东西,聚餐等活动你要主动买单,付得起你该付的! 所以,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交朋友特别是谈恋爱时候,我从不想着站男生金钱的便宜。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大家都能找到两情相悦、彼此欣赏的爱情,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