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戏剧的形成和特点?

2023-11-06 05:18:09 34阅读

戏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戏剧的形成和特点?

形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从形态上而言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原始戏剧,初级戏剧和戏曲。这三种戏剧形态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虽然具有历史的阶梯和承递性,即先后承接的源流关系。

戏曲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戏剧的形成和特点?

先秦时期的舞蹈、宗教祭祀和徘优,这种装扮模仿虽不同程度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素质,但还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的纸阶段,也缺乏对故事情节的演述。因此只能算是戏剧的孕育阶段。

初级戏剧: 汉唐时期汉代百戏、魏晋优戏、唐代歌舞剧、唐代参军戏不仅角色与表演有固定程式就是角色的化装服饰也达到了程式化水平。

宋金时期戏曲形成 宋金戏曲之所以能够形成,除了前代戏剧遗产的不断积累,还离不开当代所提供的一些重要条件。最根本的一个,是由于宋金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队伍迅速壮大,急剧增长的对文艺娱乐的社会需求所导致的艺术消费商业化。

特点: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1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2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3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戏曲绘画表达什么?

戏曲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画来表达戏曲的情节、角色和氛围。它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布景和动作表演,传达了戏曲的情感和故事内涵。

戏曲绘画不仅展示了戏曲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风格,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是对戏曲艺术的一种再创作和再表达,同时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教育。通过戏曲绘画,人们可以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

戏剧对于生活有哪些意义?

感谢邀请。我是媛媛有戏,对戏剧特别的喜爱,她豫剧成了我生活的主要一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戏剧性元素,所以当我们戏剧里的剧情的时候会有亲切感,产生共鸣。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戏剧性元素,戏剧艺术就成了无水之萍无本之木。所以,我认为戏剧与生活就是相辅相成携手并进的。

那么什么是戏剧呢?我认为从精神层面上讲,戏剧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是让我们活得更从容、更自在、更超然、更积极。更从容,因为我们会游戏,我们知道生活中需要游戏,也就是说再严重的事情也可以被抽象出来,被讲述,再现,传说,也有可能被形式化、程式化、格式化。 更自在,因为与戏剧在一起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境更宁静、安定,我们不再躁动、焦虑、纠结,我们可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更和谐,我们知道个体生命存在于结构之中,系统之中,团体之中,人的自身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世界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知道人生在世,有问必有答,有问则有答,有呼必有应,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会激发新的刺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知道个人是生存在关系之中,人与人互相依存,他人与自我,相互生发,对自我的最深刻认识是以对他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对自我的深刻认识又是认识他人与社会的前提。 更积极,我们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一直在转动之中,我们的世界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就是戏剧的精髓——行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戏剧与我们每个人密切相关,所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处在戏剧状态而不知道。开启对戏剧的觉悟是身心健康的高级境界。在发达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是戏剧素养。西方的戏剧教育在专业教育之外,基础教育中的戏剧教育也很正规,宗教活动中的戏剧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他们的戏剧扮演与戏剧观赏活动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戏剧对于生活的意义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一起弘扬我国优秀的戏剧文化艺术,让她永远靓丽鲜艳。

京剧中的西皮流水二黄等都是什么意思?

西皮和二黄(簧)是京剧唱腔中的两大主要声腔。

所以早年的京剧也被称为“皮黄”或“皮簧”戏。

类似于音乐作品中的调式。

流水,是京剧唱腔板式中的一种有板无眼、中快速的节奏类型。

西皮流水板相当于音乐作品中的1/4节拍。

我国当代的剧种有三百多个,大部分以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四大声腔为基准。

其中京剧最主要的声腔就是皮黄腔。

京剧中共有39种板式,而题中提到的流水就是这些板式之中的一种。

据《中国京剧史》:“京剧的前身是徽戏(徽调)、汉戏(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

特别是徽戏和汉戏的声腔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最大。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开始,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先后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来到北京演出,史称“四大徽班”,“先后到京的汉戏艺人多搭徽班演唱”。

二黄(簧)是徽戏的主要声腔之一;

而汉戏声腔以西皮和二黄(簧)为主,是皮、簧合奏的。

随着徽戏、汉戏进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黄(簧)声腔进一步融合,迅速发展,形成丰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

“西皮”,初称“襄阳调”,起源于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了西皮。

因湖北人称“唱”为“皮”,故名“西皮”。

西皮明快、刚劲,适合表现激昂的情绪。

为“西皮”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为“6~3”(la~mi)弦,E调(1=E),里弦为带一个点的低音6(la),外弦为中音3(mi)音。

二黄是由吹腔,高拔子演变而成。

“二黄(簧)”之说多数人认为来自地名,即湖北的黄冈、黄陂二县。

二黄(簧)声腔则比较沉着稳重、凝练平稳,适于表现感叹、沉思、悲愤等情绪。

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二黄快三眼唱段《光辉照儿永向前》。

李玉和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

为“二黄”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为“5~2”(so~re)弦,G调(1=G),里弦为带一个点的低音5(so),外弦为中音2(re)音。

反二黄基本上是把二黄的曲调降低4度来唱的腔调。

擅长表现慷慨悲壮、苍凉凄楚的情绪。

由于反二黄的调门比二黄低,故其上下句经常提高5度演唱。

京剧唱腔的板式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

除了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西皮二黄共同拥有的板式之外,

西皮之中还有二六、流水、快板、滚板等等。

二黄反调也包括导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较二黄为大。

原板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

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而来的。

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为四分之四拍之后就变成了慢板。

加快速度,改为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了快板。

如果把强弱拍节唱得再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上下句的结构是不变的,每句的落音与原板都一样。

西皮流水的板式是四分之一拍,是由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

譬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其结构是第一句从板上开口,最后一处亦落板上,随后的句子无论上下句,均从板后开始,最后一字落板上。

西皮流水的唱句节奏比较紧凑,故在每个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太明显,各分句的落音变化亦较多。

西皮流水是叙述性较强的一种板式,适合表现轻快的或是慷慨激昂的情绪。

譬如传统京剧《玉堂春》中的西皮流水唱段《苏三起解》。

流水和快板都是1/4拍的节奏,但是习惯认为,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

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拉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这就是本提问的简单答案,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戏园子的雅称?

1、古代戏院雅称乐楼、舞楼,突出戏台本身的实用功能。根据我国礼俗,祭祀酬神往往要演唱大戏以助祭,乐楼、舞楼都是是作为祭祀神灵奏乐、献戏的舞台。

以奏乐为主的叫乐楼。如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澄城县乐楼,便是祭拜城隍鼓乐祭神的场所。

2、古代戏院雅称水镜台、悬鉴楼、干秋鉴等,突出的是戏台上演戏曲的教化功能。水能照人,鉴即镜子。

把戏楼比做高悬之镜,借演绎再现前朝故事,如镜子—样照出忠奸善恶美丑,以此借古喻今,教化后人教人向善。

3、古代戏院雅称畅音阁、清音阁等,突出戏曲的娱乐功能。清代的三大戏楼,即紫禁城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和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都是皇家戏楼。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