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北结婚风俗,是安徽地区的风俗吗?

2023-11-05 07:00:05 28阅读

安徽皖北结婚风俗,是安徽地区的风俗吗?

安徽北部~皖北,这边有一种习俗叫剪燕尾,女孩剪燕尾叫剪满发,男孩剪燕尾叫剪牙移(普通话不知道怎么讲),过去剪燕尾纯粹是为了热闹 喜庆,现在剪燕尾纯粹是为了捞钱。女孩子从出生头发从未剪过,然后留到剪满发那天剪掉,一般女孩5-8岁时剪。现在女孩子留满发的比较少,这是皖北农村重男轻女的缘故吧!感谢邀请,请采纳

清明节后还能上坟吗?

怎么能不可以,只要内心真正爱戴和敬畏逝去的祖宗和亲人,只要条件允许,什么时候都可去亲祖上坟,去缅怀他们,与看望他们,对他们倾诉一下你想说的话,都应该受到公众乡亲的支持和赞扬!

安徽皖北结婚风俗,是安徽地区的风俗吗?

而不必太拘泥于一年四节,毕竟现代社会,万事繁杂、时间匆匆,身不由己、难遂人愿的事情数不胜数,如若不能清明节前上坟,清明后应该也是可以的,总比不去的好。对不对?

另外,大家更要注重生前尽孝,生前端一碗饭胜过生后放万挂鞭、生前见一次面胜过生后上百次坟!生前尽孝比生后上坟更有意义、更具情义、更让人钦佩!

安徽涡阳结婚习俗?

“过轿”是皖北地区的一种婚庆习俗,结婚前一天下午,新郎家会车载人拉,把一些结婚女方要招待客人的烟酒和肉等礼品备好,送到女方家,礼物的多少,一般双方约定,这也是结婚前,男方最后送的一趟大礼。如果有响班子,这个时间,也要到女方家去,热热闹闹地吹打一个晚上,让女方家庭也热闹一些。

结婚当天,送走新娘后,娘家人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回门宴,这也是女方“待客”的时间,女子结婚第二天,要和新郎一起回到娘家,这时出嫁前,来送嫁“添箱”的女方亲戚,也会在这一天,登门“吃大桌”,这也就用到了“过轿”所送的礼品招待客人了。

安徽人的饮食习惯?

3、日常饮料:有饮茶习惯,还有用糖水招待客人的习俗,喝用糯米、大麦酿制的烧酒,甜酒.4、特色节令饮食:吃腊八粥、蒸年糕、做米花糖. (二)皖北饮食习俗.

你家乡农村的婚丧宴请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

我来给大家说说我们家乡皖北,农村的一些婚、丧,风俗规矩。

1,婚礼程序。青年男女相亲成功后,是由四大红媒(四个红娘)做中间介绍主持人。会经历:订婚、下鸿书、结婚,这三部曲。

可能很多人都不懂“下鸿书”是什么程序意思,我来介绍一下:订婚以后,到男女双方家长商讨,谈婚论嫁的时候了。男方先请算命先生给新郎新娘算命合生辰八字,推算出两位新人结婚的黄道吉日。再请村里老族长、或有私塾学历的老人、或年轻读书人,按照算命先生提供的黄道吉日,用毛笔在红纸上写一封文言文“择期书”,大致内容是:恭谨某某(女方长辈父母大人),两位年轻人姓名,喜结连理,龙凤呈祥,双方生辰八字,某年某月某日,大吉大利,黄道吉日,举办完婚大礼等等,装入用红纸裱糊一个信封,由四大红媒送到女方父母手中。

女方父母家人商讨后,答应婚期,并对男方提出婚期当天需要多少彩礼钱、多少礼品、用品等等。四位红娘再返回男方回复、汇报情况,男方要设全席款待四位红娘,接下来,男方按照女方要求和择期的日子,开始准备彩礼钱和婚礼用品。

2,婚礼当天讲究。

在婚礼当天:一大早,男方派一队人马、车辆去女方家拉陪嫁嫁妆,据说越早越好,只要夜里凌晨十二点过后,开始抢期,因为婚期日子好,结婚的人家多,谁抢先谁得先,代表吉利。比如本人结婚当天,村里有四家同时举行婚礼,我堂哥他们凌晨一点就去我丈母娘家拉嫁妆,新娘我老婆八点钟进家门,后来我就生了男孩,大吉大利,其他三家新娘生的都是女孩,其中有一家新娘进门后一直生病多年、另有一家新娘的孩子流产了。

还有很多婚礼规矩:比如,女方会按照鸿书期单上看家人亲戚朋友们,谁的属相和新娘相克,新娘出嫁时,属相相克之人要回避一下。还有,男方接新娘队伍,去时要带一只公鸡去女方,回去时,再带上女方准备好的一只母鸡,公母两只鸡伴随新郎新娘一起到男方家里,鸡的谐音是:大吉。还有:新娘的伴娘是由一位已婚已育少妇、一位未婚少女去迎娶进门。还有,新娘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前被娶进门,(中午十二点以后进门的都是二婚或纳妾),新娘进入门口时,要从袖口里散落出提前准备好的硬币,寓意带来财气,旺夫旺家旺财。新娘娶进门以后,男方家设的喜宴正式开始。等等还有很多细节规矩,由于篇幅问题,无法一一详述。

下面再说说丧事习俗,去世者的年龄划分:轻丧和喜丧两种。

1,轻丧,是指逝者年轻,因病故或伤亡,场景极其悲伤,按照一些规矩,都是简办,早早入土为安。

2,喜丧,是亡者年龄80岁以上,儿孙、曾孙满堂,会大事操办。亡者的女儿出钱请唢呐班子,在灵堂吹吹打打,接三平四,要三天、四天,才能举行葬礼。四天的悼念仪式,所有来宾们的每日三餐,都是要东家安排,亡者的儿子承担所有活动期间的费用,所以开支很大。

亡者去世后,会请村里主丧事司仪,进行洗澡穿寿衣,在逝者口中放一枚“含口钱”硬币,意思是让亡灵顺利通过冥河。

所有参与悼念活动的人员一律带孝:孝子当然是披麻戴孝、孙子穿白布孝袍,曾孙穿红布孝袍、玄孙和来孙都是穿绿布的孝袍。一般老人都是四世同堂比较多,玄孙是五世、来孙六世,很稀少。

从老人去世当晚开始,孝子贤孙们要给老人暖材,就是晚上要睡在棺材两侧,代表后代孝顺,不忍心让亡者尸体变冷。棺材顶头放一碗米饭,竖着插一双筷子,意思是亡者离家吃的最后一碗“倒头饭”,再点燃豆油做的长明灯,指引亡灵回家,不会在外漂泊做流浪的孤魂野鬼。

亡者出殡入土前,要请当地阴阳师看坟墓阴宅地势,有利家族后代兴旺发达。从玄学上来讲,东南方为:巽、西南方向为:坤。坟墓的朝向以龙穴走向,和人间阳宅房屋一样,大都坐北朝南,但也也要看坟头前方地势如何。孝子求请八位“承重”者,(农村对专门为亡者修墓和抬棺材人的尊称)在挖墓穴完毕后,在墓穴里放一只活公鸡,用公鸡血祭奠。

出殡前,亡者长媳要扫棺米,丧事司仪把一把大米小麦撒在棺材上,长儿媳去收集、连同倒头饭一起收着,给后人小孩吃一口,据说能让亡者孙子后代去灾免难、长寿。

出殡时亡者长子摔“老盆”,就是装满冥币灰的瓦盆,长孙扛幡引路,其他子孙拿哭丧棒(用庄稼杆或小竹子和彩纸糊的小彩旗)。女性后代只能送葬到墓地路上,就要去孝衣、头巾,返回,不能进入墓地,只允许男性参加棺材入土埋葬仪式。

棺材入土后,用铅锤校正方位和水平后,撒硬币陪葬,孝子长子把第一锨土捧到棺材上,承重人员进行培土合墓。把陪葬品纸马、纸房子、纸家电等焚烧。

最后沿墓土堆一圈插上哭丧棒(五色小彩色旗子),按《周易》奇门遁甲和八卦上说,叫迷魂阵,亡魂不会跑出来,在阴宅安息,孤魂野鬼进不去捣乱。送葬队伍纷纷脱去孝袍和头巾,亡者入土为安,世人节哀顺变。

由于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农村的很多婚丧宴请习俗都在逐步简化,逐渐被新时代、新农村、新风尚所替代。

声明:文中选用照片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