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相亲,你最喜欢的一两首古诗是什么?

2023-11-04 13:39:04 36阅读

沁阳相亲,你最喜欢的一两首古诗是什么?

[玫瑰][玫瑰]我是燕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谢谢@百木摄影修图匠提出的这个问题,因为我非常喜欢并热切的想回答这个问题[捂脸];因为我非常愿意与共同爱诗的友友们分享我之所喜,并期待你们的分享吆[泪奔]。

我最喜欢的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沁阳相亲,你最喜欢的一两首古诗是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儿?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一:我喜欢这首诗的意境。身处闹市而心态宁静,面对山水田园悠然自得。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也表达出了我们的心声,对于生活在现在的我们而言,面对的有外界繁华以及物质的诱惑,面对的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职场的压力,背后的艰辛无法描述,即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得学会默默承受。人前无坚不摧,人后独自流泪,幸好有这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慰疗内心的焦灼和烦躁。

第二:我喜欢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一是情景理相互交融,即写了田园风光,山中黄昏美景,又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归隐之情,隐含着诗人对人生之真意的探求。

二是语言纯朴平淡,自然清新,文浅意深,高远脱俗,耐人寻味。

我喜欢的第二首诗是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喜欢的是这首诗的意境和气势的浩大磅礴。在困境中成长,在逆境中解脱,这种坚强奋起的精神力量以及自己必胜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特别是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唱入云,表达出了对未来的乐观与展望,勇往直前,无所畏惧,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不愧为千古名句。李白不愧被后人誉为“诗仙”,享有崇高的诗坛地位!

你听到过最温柔或孤独的古诗词是什么?

不知苏轼的这首词算不算真正的孤独

公元1079年4月,苏轼到湖州任命后,在向皇帝谢恩的奏表中写道:

“我深知自己愚笨不合时宜,终究无法跟随那些新进提拔之人;体察自己年纪大了,不至于多生事端折腾,这样的我或许还能治理教化小民吧?”

苏轼此表因触及了“新进提拔之人”,立即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的见习监察御史何正臣首先向其发难,上奏弹劾苏轼愚弄朝廷、讥讽新政、妄自尊大。当时宋神宗并没有特别在意。御史们却一口咬定了苏轼。见习监察御史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再度上章弹劾苏轼,国子博士李宜之也写了举报状,要求正式审查苏轼。

御史们颇费周章,查阅苏轼过往诗文,罗列了详细证据。宋神宗终于被激怒。下诏在御史台审查“苏轼反动言论案”。

因御史台官属内种植许多的柏树,柏树上经常有乌鸦在上面筑巢栖息,“御史台”又称“乌台”,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距湖州上任仅3个月后,于7月28日被捕,下狱103天,当时救援活动也在朝野激烈地展开。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最后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在定慧院时写下的。

析意是:

一轮冷冷的弯月仿佛悬挂在疏疏落落的梧桐树上;夜深了,四周寂静无声。有谁能看到幽居的人在这里走来走去,像一只孤单的大雁在凄冷的天边飞过呢?

黑夜无声,孤鸿却总是像受到了惊吓,回头四顾张望,心里的怨恨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寒冷的枝桠间飞来飞去,不选择在任何一个树枝上栖息。只甘愿在这由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小陆地上忍受寂寞凄冷。

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

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其主要作品是什么?

诗歌号称文学之母,我国历来是诗歌国度,唐代近300年间,诞生了一大批诗人,他们把诗歌一步步推向了高峰,为后人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滋养了一代代读者。除了要考虑诗歌水准,对诗歌语言的贡献,诗人的影响力和个人魅力之外,个人的喜好和认知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经过多年领悟,我认为唐朝著名诗人有:

一 李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别名李十二,唐代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静夜思》、《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风格豪迈奔。

二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的诗兼备众体。

三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为龟兹人,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的父亲曾任襄州别驾,早逝。白居易幼年聪敏过人,五、六岁开始学诗。他10岁时,又逢河北、淮南的几个节度使发动叛乱。主要作品:《长恨歌》。

四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别名王右丞,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代表作有《王摩诘文集》等,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

五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今沁阳)人。祖父迁居郑州荥阳,商隐生于其父做获嘉县令任所,3岁随父居浙江,度过6个春秋,10岁时,其父病故,随母返回故乡。自述当时境况为:“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从叔李某,不从禄仕,商隐与弟此后数年由从叔“亲授经典,教为。主要作品:《李义山诗集》、《无題》等。

六 王昌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籍贯旧有三说:太原、京兆、江宁,《旧唐书》昌龄本传以昌龄为京兆人,较为可信。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主要作品:《王昌龄集》、《出塞》。

七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八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主要作品:《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九 杜牧:唐代晚期著名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士族。晚唐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十 陈子昂:唐朝著名诗人

陈子昂 (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生平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 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 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 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主要作品:《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

十一 王之焕: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十二 岺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岑参主要作品:《岑嘉州集》、《岑参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十三 李颀: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主要作品:《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

十四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字长吉(公元790年——816年),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阳)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因他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主要作品:《神弦曲》、《雁门太首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十五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主要作品:《燕歌行》、《别董大二首》、《精卫》。

十六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武康(今德清武康镇清河桥)人。生于昆山(今属江苏),少时居嵩山读书。及长,在湖州参加诗僧皎然组织的诗会,刻意吟咏。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唐贞元七年(791)秋,在湖州举乡贡。十二年始中进士。时作《登科后》一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主要作品:《游子吟》、《征妇怨》、《感怀》、《伤春》。

十七 宋之问:初唐著名诗人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 656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词源论讨”。主要作品:《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廋岭北驿》等。

十八 刘长卿:唐代著名诗

刘长卿(709~7) 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从南巴返回,旅居-。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主要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澈上人》。

十九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主要作品: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吟"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以上内容本人亲自归纳、整理,

不到之处,请见谅。

谢谢大家!

为什么甘肃庆阳农村彩礼这么高?

不光甘肃庆阳农村彩礼这么高,其实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都是非常高的。

众所周知,甘肃省地处西北部地区,该省由于远离海洋,所以导致了常年降水稀少,而且气温较为寒冷,不利于水稻植被的种植,这就造成了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很贫穷,经济发展非常缓慢,人们整体生活水平都不高。

那么,造成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彩礼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甘肃省地处大西部偏北,地理位置较差,常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寒冷,很少有姑娘想要嫁到这里来,所以这就导致了彩礼钱水涨船高,在这里你没有钱没有车没有房是娶不到老婆的,除非女方家庭大发慈悲不收你的彩礼钱。

第二:由于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地区比较贫穷,经济发展落后,而且做什么都要亲自头顶太阳背朝地下田起耕种,在这里生活都很劳苦,所以很多姑娘都不想嫁到这些农村里来,主要是怕受苦受累而且还没有钱,这就造成了想要女方家庭把女儿嫁给你,那么你就得支付高额的彩礼钱,如果你没有高额的彩礼钱支付给女方家庭,那就变相说明你家里很穷,如果把女儿嫁给你,那么以后女儿肯定会跟着你受苦受累得不到辛福,所以很多女方家长都不愿意把他们女儿嫁到这些农村地区来。

第三:由于该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所导致的彩礼钱水涨船高,有些省份的彩礼钱就相对比较高,比如江西省和甘肃省,这些省份的彩礼钱就非常的高,娶老婆很难;有些省粉的彩礼钱相对较低一些,比如云南省和贵州省,这些省份所要的彩礼钱就相对低很多,娶老婆就相对容易得多;彩礼钱的高地每个省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根据该地区的风俗习惯所致。

总之,无论你是哪个省的人,只要你没有车没有房没有存款,那么你是很难娶到老婆的,彩礼只不过是敲像婚姻的‘钥匙’而已,如果你家境贫寒,那么娶到家的老婆最终还得跟你一起受苦受累。

对比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人生经历?

这是我写的最长的一个回答,七千多字,结合新旧唐书,对比了哥舒翰和安禄山的整个人生轨迹。虽然写的比较调侃,但史料都是有依据的!

一提起哥舒翰,熟悉唐史的朋友脑中,一定会浮现出以下标签,“石堡城”、“横行青海夜带刀”。

而提到安禄山,类似的标签就变成了“安史之乱”、“胡人”、“皇帝大胖儿子”、“跟贵妃洗澡”。

同样都是胡人、同样都是节度使、同样都是异姓王,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据说安禄山就长着这么一副烧麦脸!

不过估计同样有人会疑惑,战斗力满格、血条无限的哥舒翰,怎么会打不过安禄山这死胖子呢?

今天,我就对比分析一下,看看这两位,都过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吧!

要说哥舒翰的人生经历,那起点可不是一般的高,这哥们可是货真价实,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

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赤水军(今甘肃武威)使,其母尉迟氏是于阗王的公主,大富之家的生活环境,让哥舒翰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号称文武双全。

哥舒翰文化水平如何,我们后面引用了他写的诗,大家自己评判!

优裕的家庭环境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先人一步,也会让人迷失。至少在哥舒翰的前半生里,他纵情酒色犬马之间,似乎准备在混吃等死的溜光大道上,一路狂奔下去了。

就这么混着,一直活到了四十岁,按照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这岁数真该混吃等死了。

结果,哥舒翰被人刺激了(“为长安尉不礼”),发愤图强毅然从军,准备干点正经事儿。

而与之相比,安禄山就惨多了,前半生基本就部屌丝奋斗史。

安禄山是混血胡人,据说爹是个康姓胡人,老妈是个突厥巫婆。

传说中,他老妈多年没生娃,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祈祷,结果很见效,呱唧生了一个儿子,故名扎荦山,就是日后的安禄山。

因此,有学者认为安禄山的父亲可能是个粟特商人,也不知怎么就一发种的,生下了安禄山。

自幼缺少管教的安禄山一直在草原野蛮生长,估计他有点语言上的天赋,长达后居然通晓六国语言,成了草原互市中的牙郎。(也叫牙侩,生意上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掮客)

本来干个草原掮客太太平平过一生也挺好,可安禄山手脚不太干净,跟着别人跑去偷羊,被时任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捉住,准备乱棍打死。

安禄山挣扎中,高呼:“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

张守硅看他长得肥壮,颇有勇力便收其于帐下,令其与史思明专门干捉俘虏(捉生)的勾当。

还别说,遇到人生第一个贵人后,安禄山干的蛮出色,不但当上了副将,还第一次光荣的成了干儿子(张守硅)。

之后,二人的经历就差不多了,都深得各自领导信赖。

哥舒翰在王倕、王忠嗣、安思顺(历任河西节度使)账下时,分别在新城、苦拔海、积石军,大败吐蕃军队,杀的吐蕃望风披靡。

当老上级王忠嗣,因反对唐玄宗硬夺石堡城而获罪。哥舒翰展现了极为难得的品质,在玄宗面前声泪俱下的苦苦哀求,使王忠嗣仅以阻挠军功之罪贬为汉阳太守,苟得一条性命。

经过此事,哥舒翰的侠义不但朝中官员交口称赞,河陇边兵更是乐为之死。

随后,继任河西节度的哥舒翰走到了人生的顶点。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六万三千唐军在石堡城周边嗜血搏命,以死伤万余人的代价,硬生生的拔下了这个战略据点。

关于石堡城之战,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唐蕃之间的城堡攻防战,从唐朝夺取石堡城后,只获俘四百人来看,石堡城内并没有多少守军,也不可能对唐军造成如此重大的伤亡。

这场大战,应该是以石堡城为核心的包围与反包围、突击与反突击战役的集合,这也符合新旧唐书中“吐蕃举国之守”的定义。

占据石堡城后,唐军在河西九曲之地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回转空间。在随后的洪济、大漠门等地,唐军连败吐蕃,重夺战场优势地位。

至天宝十三年(754年)时,唐蕃边境已经推进到青海湖以西。哥舒翰在新夺取的九曲之地上,设置了洮阳(今甘肃临潭西南)、浇河(今青海贵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军。

这个神策军,就是日后被宦官控制的禁军,也是唐朝宦官能够废立皇帝的根本。

凭借在西部的赫赫之功,文艺界兴起了歌颂哥舒翰的浪潮。

最开始是署名“西鄙人”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高适(哥舒翰的书记)先是写了《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

而后,又用《九曲词》来了个三连击:

铁骑横行铁岭头,

西看逻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

紧接着李白同志,也不甘寂寞的来了一首《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这诗写得实在有点狗血,卫青、白起跟哥舒翰一比都成竖子了。不知道,李太白得知了哥舒翰的晚节,会不会不好意思。

这么多大咖都出手了,要是哥舒翰再不表示一下,似乎有点不够意思。他也写了一首《破阵乐》: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违背生心。

神将驱兵出塞,横行海畔生擒。

石堡岩高万丈,雕窠霞外千寻。

一喝尽属唐国,将知应合天心。

写的咋样的就不说了,至少能写出来,就比安禄山强,安胖子估计就是憋死,也写不出来!

安禄山虽然不像哥舒翰混的名满天下,但也没闲着。甚至,他上达天听的时间还早于前者,这源于一个人想要他的小命,而另一个人想保住他。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奚和契丹反叛,张守珪派安禄山讨伐。结果这胖纸轻敌冒进中了埋伏,全军尽墨仅得身免。

第一任干爹张守珪不忍杀之,又不好违背军规,便使了折中之策,将其绳捆索绑押至长安请“圣意定夺”,按照古代官场的潜规则,这其实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长安早就有个人惦记着安禄山,准备找个机会弄死他,这人便是时任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画像

张九龄和安禄山并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三年前安禄山奉命入朝奏事时,张九龄一眼便看出此人生有反骨,当时便对侍中裴光庭说;“日后乱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这也算安禄山运气好,要是换成李林甫,安禄山早死一百次了,但张九龄是个严谨的正人君子,做事必须有理有据。

这下证据送到眼前了,张九龄焉能错失?

他在张守珪的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你看这就是文化人的范儿,要杀人都搞的这么文艺,四句话用了两个典故。

但呈文送到唐玄宗面前,情节却发生了反转。果不出张守珪所料,玄宗认为安禄山尚有可用之处,可以网开一面,将其降职留用。

张九龄据理力争,李隆基百般劝慰。这段君臣奏对,被唐人刘肃写入了《大唐新语》中,“﹝九龄﹞因奏曰:“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之意,误害忠良。”

玄宗用了“王夷甫识石勒”这个典故来说服张九龄,其实颇为不妥。石勒确实不曾叛西晋,但他是前赵的叛臣,在灭前赵后,与西晋军队大战,消耗了西晋全部主力,间接导致了西晋灭亡。

另外,玄宗这时候用这个典故,将张九龄比作王衍,也隐隐有指责其没有真凭实据信口雌黄之意。

就这么着,安禄山因祸得福,不但保全了性命,还在大BOSS心里留下了印象,为他日后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

应该这么说,安禄山能被唐玄宗如此宠幸,肯定不完全是因为他长得胖,能逗乐。要是仅凭如此,他也不过就是个弄臣,如何能混成大军区的主官?

在东北边境面对契丹和奚,安禄山还是真刀真枪的拼过命的。

类似的记载也屡见于新旧唐书之中,所以说到行军打仗,安禄山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官至平卢节度使,三年后,接替裴宽任范阳节度、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751年),安禄山又兼任河东节度使,封东平郡王,还第二次做了干儿子(此事正史无载)。

与此相对,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接替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天宝十二载(753年)接替安思顺兼任河西节度使,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

这时的哥舒翰、安禄山都已位极人臣权倾一方,很多人都误以为哥舒翰曾做过朔方节度使。

其实并没有,这段时间里,朔方一直都是安思顺的地盘。虽然李林甫曾一度遥领朔方节度使,但在朔方军中深耕多年的安思顺依旧深敷人望,平定安史乱局的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安思顺账下的大将。

这时,唐朝最有实力的边军,实际上已经分成了四大军区。

西部军区——安西、北庭坐镇西域,抵御吐蕃、突厥,拥兵四万四千;

西南军区——河西、拢右坐控九曲之地,防御吐蕃,拥兵十四万八千;

北方军区——朔方节度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拱卫关中北方,防御突厥袭扰,拥兵六万四千七百;

东北军区——平卢、范阳弹压契丹、奚诸部,拥兵十二万八千九百;

(理论上河东节度也算东北军区,但安禄山只能控制其北部一隅)

除此之外,剑南节度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拥兵三万零九百,本为防御吐蕃而设,但在“天宝战争”中,屡败于南诏国之手,基本被打残。剩下的岭南节度使治广州,只有一万五千人,在诸节度使中实力最弱。

从这个角度上说,唐朝当时军权最重的四个军头,分别是哥舒翰(河陇)、安禄山(平范)、安思顺(朔方)、封常清(安西)。

这其中,哥舒翰和安禄山封郡王(安、封始终未封王),可见玄宗心中,二人一东一西为朝廷干成。

不过,两位朝廷梁柱之间的关系可真不算和谐。

期间,安禄山还曾尝试拉拢过哥舒翰,对他说:“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颇同,何得不相亲?”

结果哥舒翰翻着白眼,说了这么一段:“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苟见亲,翰敢不尽心!”

安禄山以为哥舒翰是以“野狐(胡)之喻”来嘲讽他,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咬着槽牙对哥舒翰说:“突厥敢尔!”

旁边的高力士一看事儿要闹大,以目示意,哥舒翰假装喝醉告辞而去。

其实,哥舒翰不光看不上草根出身的安禄山,跟自己曾经的上级,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关系也很紧张。

至少在这一点上,哥舒翰是聪明的,虽然《资治通鉴》写着“上常和解之,使为兄弟”。但别忘了,您哥仨手里掌握着唐朝最能打的三个集团军,你们成了兄弟,皇帝佬该睡不着觉了。

从唐朝整体的军事布局来看,西部军区的权重明显过大了。

安西、北庭、拢右、朔方、河西五大节度使,坐拥精兵二十五万余人,占全军总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诏、吐蕃的剑南节度使,整个西北军队数量占比超过六成。

即便吐蕃、突厥对唐朝的威胁确实很大,但有异动堪称“变起肘腋”,直接便会危及关中。但西部军势过重,也必然是朝廷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吕思勉先生对此的解读非常精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禄山是唐朝用来平衡西北军权重的一颗棋子,也是唐朝对东面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羁縻政策的一种延续。

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终唐一世,共有18为公主下嫁外族首领,唐玄宗时期便占到了一半(开元时期6位,天宝时期3位)。其中,下嫁奚和契丹就达到了7位。

由此可见,玄宗对于东方的游牧政权长期采取的都是羁縻政策,而对安禄山的宠幸,或许可以看成是这种羁縻政策的一种延续。

但不成想,严防死守的西北诸镇相安无事,作为棋子的安禄山反了。这才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几近癫狂的根本原因,自以为天纵英明的他,被一个胡人胖纸耍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755年12月16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这死胖子反了。

随后,二人的生命轨迹开始交叉,并各自走出了一条诡异的曲线。

安禄山起兵后,进展可谓势如破竹,旧不闻战鼓之声的中原驻军望风披靡。封常清在叛军打击下三战三败,不得不和高仙芝领残军退守潼关,凭天险死守。

对此,玄宗在兴庆宫内气的蹦高,这时他想起了,久已病废在家的哥舒翰。

按说,哥舒翰和平叛应该没什么交集。这哥们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就已经不灵了。

是年二月,哥舒翰自任上入京面圣,走到土门军时,喝酒唱歌洗澡弄大发了,突然中风昏厥,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后只能闭门不出在家休养。

当然了,如果他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初次领兵平叛估计也就没封常清什么事儿,虽然高仙芝、封常清都是一时名将,但和网红哥舒翰比起来,人气指数得差几个数量级。

玄宗所以会启用病废在家的哥舒翰,不过是对封、高二人连战连败怒不可遏,已起了杀心。但手中实在无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慑诸军而已。

但可惜,这时的哥舒翰,已不再是“横行青海夜带刀”的那个哥舒翰了。

他的人生开始呈现断崖式的跳水轨迹,有点像某朝的股市。

最搞的是,您一个胡人边将,领兵打仗是您的本职,把这事儿研究明白,自然可以平步青云,就像您十几年来的经历一样。

可哥舒翰来到潼关后,军队带的乱七八糟不说,还脑袋一抽,玩儿起了危险的政治游戏。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找人伪造了一封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信,构陷安思顺谋反。

要说安思顺也是够倒霉的,一辈子对大唐忠心耿耿,结果摊上了这么一个堂弟。虽然他屡次上奏告诫朝廷,安禄山有谋逆之心,但哥舒翰的这一击要了他的性命。

这下,前来潼关助拳的朔方军不干了。作为唐朝最有战斗力的一军,朔方军的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还在敌后跟叛军玩命,结果前任朔方节度使含冤被杀。

而后,哥舒翰又开始和权相杨国忠内心眼,夺了心腹的兵权还斩将立威。这下,唐朝最重要的将相间各怀心腹,斗的一包欢乐。

之后,玄宗在杨国忠的撺掇下,一日三使逼哥舒翰领杂兵出关野战。无奈下,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嚎啕大哭着带兵出了潼关。

灵宝之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哥舒翰驭下的十几万唐军惨败,无数人坠入黄河淹毙,活着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

这下,网红人设崩塌,再也没有水军发帖助威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给了他一记重拳,他在《潼关吏》里写道: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这就完了吗?别着急,哥舒翰还没跌到谷底呢!

在逃回潼关的路上,哥舒翰本欲整军再战,他最信任的胡将火拔归仁,对他说:“您都混成这样了,丧师辱国,回去还有好?不如我们别寻他途吧?”

这时,哥舒翰还想跟手下瞪眼睛,结果火拔归仁哥几个七手八脚把他绑在马上,投降了安禄山手下大将崔乾佑。

注意,灵宝之战安禄山根本就没出手,都是手下将领干的。

那这时候,安禄山干嘛呢?

这胖纸几个月前,已在东都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叫圣武,三宫六院、大封群臣,日子过得正美。

当他在洛阳宫廷见到哥舒翰,胖子嘿嘿狞笑,神气活现的对他说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这只斗败了的鸳鸯,只能垂头低言的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

安禄山一听也是啊,李光弼几个都曾是哥舒翰账下之将,如果真能来降也省去很多手脚。

还别说,李光弼真回信了!信中他恭敬的问候了老上级,“你丫怎么不去死?!”

到此时,哥舒翰总算是触底了,但反弹就甭想了,就等什么时候退市了。

结果,哥舒翰还在底部盘整,安禄山先退市了。

安禄山起兵之前身体就不算太好,胖子嘛!有点高血压、糖尿病啥的也算正常,起兵后心情跌宕起伏,让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全身生出疮疖。

这让他的心情愈发狂躁,动辄鞭打大臣近侍,谋臣严庄和安庆绪一合计,干脆弄死丫算了。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被人用刀在大肚子上一顿乱捅,结束了从屌丝到重臣,到叛将,再到皇帝的诡异人生。

不知道,安禄山被捅了,哥舒翰有没有喝点。不过,他的人生也快走到头了。

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整合了朔方军、安西佰刀军和回纥骑兵,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大败叛军于香积寺(今陕西西安南),歼敌六万余人,次日克复长安。

而后十月间,又连败叛军收复洛阳、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河内(今河南沁阳)、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

安庆绪见势不妙,逃出洛阳,奔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北)固守。临行前,将包括哥舒翰在内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尽数斩杀。所幸是在唐朝,还算够意思,追赠其为太尉,谥“武愍”。

至此,哥舒翰的人生大幕落下。纵观其一生,从富家子弟,到毅然从军,再到战功赫赫名满天下,最后兵败投降为众人唾骂,可谓高开高走,崩盘退市。

时耶?命耶?运耶?势耶?渔樵煮酒,几度夕阳,长江逝水,转头皆空!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