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结婚风俗,看了一部电视剧黄土高天?

2023-11-04 08:13:04 35阅读

鲁西南结婚风俗,看了一部电视剧黄土高天?

不光是陕西,在甘肃部分地区也有这种称呼。在这些地区,三四十岁的中年人称呼父亲时比较常见,年龄小的人已经改变了这种称呼,代之以爸爸这样的称呼。还有类似的“二大”(二叔),三大(三叔)一类读物称呼,或者将与自己父亲同辈,单比父亲年龄小的叔叔统称为“大大(叔叔)”

至于这一称呼的来历,据说与蒙古语“达达”一词有关。这个词在蒙古语之中本来是对长辈的尊称,在元代蒙古统治时将这一称呼留传了下来,其意思也发生了改变。

鲁西南结婚风俗,看了一部电视剧黄土高天?

这样的称呼,也反映除了西北地区历史上的多民族杂处与融合的历史现象。理解这些方言,对于理解西北的历史文化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正月初四各地传统风俗?

全国正月初四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例如山东鲁西南地区正月初四闺女回年家,父母预备韭菜水饺线代女儿女婿。

华北地区初四有逛庙会的习俗,忙年结束了,逛一下庙会放松一下自己。

山东人听什么戏?

听山东梆子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流传

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

山东梆子

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一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

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九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三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五,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一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

山东鲁西南地区儿子结婚彩礼要十万到三十万之间?

首先,先搞清楚一个问题,鲁西南指的是那?主要是指位于微山湖西侧的山东南部地区,大体指的是菏泽地区,如果泛指,也包括聊城南部地区,济宁地区,枣庄地区。

从你的”彩礼10w-30w“信息中,可以判断出你指的是菏泽地区。那我们就来看一下菏泽地区彩金多少,从这个图片中可以看到

菏泽地区,一般礼金至少10w起,当然我说的是我了解到的情况,在菏泽呆过一段时间,所以当时很多菏泽地区的礼金确实是比较高的,一般家庭结婚礼金也在10w往上,这是个普遍现象,尤其农村地区更甚。记得当时菏泽的朋友给我们聊天,说他们村上的普遍价格,订婚10-18w,结婚10-15w,说实话我听了很震惊,没想到结婚这么高。这不是最高的,当时一个人光订婚就要18w,我真无语了,关键这个钱女方家庭大部分留着给家里用了,结婚时,陪嫁时只带少部分钱。听当地人说,彩礼也是最近几年涨上来的,以前没那么贵。现在这股风气挂的很厉害。因为菏泽地区家里的孩子普遍多,至少2个,有的3、4个,女方要彩礼多是因为家里的男孩子结婚时也要拿出彩礼给别人,所以有点恶性循环了,毕竟那么高的彩礼,一般家庭真的承受不起,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借钱。我的朋友找了一个菏泽的女朋友,好像也是彩礼10w,当然也看家庭,有的对方要的少,礼金在结婚时让女儿再带回自己小家。当时有一个菏泽的朋友她结婚时就是这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可能要高价彩礼的多一点。

济宁地区,靠近菏泽的嘉祥、汶上、梁山稍高一点,其他地方都差不多,不算高,根据自己家庭情况,给10001也行,多一点也就1w-5w吧。

枣庄地区,基本都差不多,彩礼1w-5w,枣庄没有彩礼一说,也就是女方第一次区男方家要给见面礼,这个不定按你家庭情况给多少都行,基本不多。关键给多少无所谓,也就是图个吉利数字,因为你给多少最后还是回到结婚后的小家,父母不会留一分,最后还要贴补一些嫁妆,但是男方最好有房,或者结婚一起买房都行。

实际上,每个地区的彩礼,没有什么可比的,彩礼每个家庭要求不一样,要多少彩礼主要看双方家庭,男女双方商量,我们不能用地区进行划分,可能一些地区多一些,一些地区少一些,但每个个体不能按这个来,如果双方真的选择在一起组建家庭,就要考虑父母的承受能力和家庭状况。毕竟如果父母已经养育了这么多年,最好少给父母增加负担。

最后,彩礼这个事中国自古有之,这是中国的传统,不要矫枉过正,网上老有一些人对山东存在误解,认为山东封建,我想既然自古有之,那么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不可能存在上千年,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风俗或多或少会显的与现在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中华文化传承了这么多年,显然是有其魅力的。我们只需要留给时间去解决,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就行了。只要这些风俗不伤害人,我想保留一些特殊记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是好事,难道全国所有的地区风俗都一样就好看了。中国那么大,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同样的事情,我想反问,山东的这些风俗难道其他地区真的没有吗?中国建国也不过70年,不需要多,30-40年前,我不相信这些风俗只有山东存在,如果真的不存在,那么你一定在国外。 好比现在过年很多人说现在的年没有年味了,为什么?答案很简答,就是传统文化的消失! 怎么才有年味很简单,把家中一切电子设备全部扔掉、把一切现代工具扔掉、过年期间在家呆1个月,我想年味立刻就有了。只有自己动手制作食物,把时间消耗的多了,自己体会到辛苦才会有感觉。有人要求改中国的新年风俗了吗?没有,30年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才是真正改变的原因。所以对待中国各地的风俗和习惯,哪怕它有一些不好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发展总会改变。到时,可能我们会怀念一些失去的习惯和风俗。中国本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文化碰撞融合才造就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

你家乡话怎么说吃饭?

条友这个问题提的很有用很有趣!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坐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建水县。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我们单位组织职工到海南岛斿游。海南方面接团的是一个年轻女导游,汉族,宋庆龄女士家乡人。我们这个旅游团大多数人也是汉族,但女导游却对我们说,我们最怕接待你们云南省建水县的旅游团了,你们说的话太坑人了,哪怕你们用普通话说,我们也根本听不懂。我们这边有人问为何?女导游说,有一次,海南一个饭店接待了一个云南建水的旅游团,是乡下的村干部。吃饭的时候,有人对服务员说,提两只烤鸭来甩甩。于是服务员就提丁两只烤鸭来,在饭桌上空甩了几甩,又提回去了。餐毕算账的时候,双方起了争执,旅游团说多算了两只烤鸭钱,服务员说没有。旅游团说你们是提了两只烤鸭束来了,但没给我们吃,又提回去了。服务员说你们不是叫提两只烤鸭来甩甩吗?我们提来甩了啊,每个人的面前都甩到了。旅游团说,甩是甩了,但没给我们吃。服务员这才似有所悟:哦,你们说的甩,就是吃啊?!旅游团回答:是啊,我们说的甩,就是吃,甩甩就是吃吃的意思。于是双方都笑,重新商量,是扣掉两只烤鸭的钱呢,还是重新提两只烤鸭来给大家甩甩?

女导游说的我们都笑,于是又七嘴八舌,教了她许多我们这儿关于吃饭的另外叫法:

甩饭,干饭,整饭,搗脖子,塞脖子,吃忙忙(读平声),揣肠子,揣肚子,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叫法,等等。

这些另外的叫法,都有点土,有点粗鲁,只限于男性这祥说,女同胞们一般是不这样说的,她们仍叫吃饭。其中,捣脖子和塞脖子是饿急了时恼火的叫法;吃忙忙是哄幼儿吃饭时的叫法,和好朋友铁哥们互邀时的叫法。干饭,汉族互相之间不这样说不这样叫,否则会被认为没文化,太土帽。

建水东门楼

建吵西门大板井

建水三眼井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