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女士征婚,哪个省的美女最好看?
南昌女士征婚,哪个省的美女最好看?
第十名杭州妹子
第九名长沙妹子
第八名安庆妹子
第七名大连妹子
第六名米脂
第五名武汉妹子
第四名长沙妹子
第三名重庆妹子
第二名哈尔滨
第一名三亚
你知道哪些民国逸事?
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刘知几《史通·杂述》
1
俞樾
俞樾、俞陛云、俞平伯,俞家三代皆为大师。俞樾会试考试,试卷中有一句诗“花落春仍在”,被曾国藩赏识,得以中试。此后,俞樾就将他的书斋名为“春在堂”。“花落”,意为西学传来,国学不盛;“春仍在”,意为中学为体。 俞樾与李鸿章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径庭。李鸿章一心从政,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俞樾埋头文字,“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
曾国藩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也不愿意像俞樾那样专攻学术。
但俞樾倒是自得其乐,他的著名自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与曾孙俞平伯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冷泉亭,悬有一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一日,俞樾与夫人游灵隐,小坐亭上,共读此联。夫人道:“此联问得有趣,请作答语。”
俞樾应声而答:“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夫人道:“不如改为: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言毕,夫妻相与大笑。
数日后,次女来,俞樾要她试为冷泉亭旧联作答。女儿沉思良久,笑道:”可答为: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惊问:”‘项’字何指?”女儿道:“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 2
王闿运 王闿运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名弟子杨锐、刘光弟、廖平、宋育仁、杨度、齐白石等都卓有成就。 福州诗评家陈衍刻薄,曾对清末民初人物作过一番品评。钱锺书将这些评论记录下来,名为《石语》。其中,尤为陈衍所津津乐道的,是湘潭王闿运逝世后,上海某报刊出的恶作剧式挽联: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可见,王闿运的确长得难看。 王闿运做客两江总督府,曾国藩听他畅论天下大势。王闿运认为平定太平天国后,曾氏应利用此时天下重望,麾军北上,推翻满清。曾国藩闻此,一语不发,径直端茶送客。后来,收拾桌椅的下人发现,满桌都是曾大帅用手指蘸着茶水写下的“妄人”二字。 王闿运80岁,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史馆馆长。进京途经武汉,段祺瑞来访,请求指点。王说:“世上最容易的就是做官,一个人若官都做不好,那就一无是处。过去我年富力强,有许多大事要我去做,现在我老了,无用了,便只好去做官。” 3
林纾 林纾任教北大,有一门在下午两三点钟,是人一天精神最不好的时刻。某日,当看到底下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林纾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振奋,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经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神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干,请他继续。他说:“没什么,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学生的睡意,也被他驱走了。 林纾翻译《茶花女》,实出偶然。1897年,林纾46岁,其夫人刘氏去世,郁郁寡欢时,适逢友人王寿昌由法归来。
王精通法语,劝之合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以解愁绪。但林不识外文,遂由王寿昌口述,林笔录之。
林凭藉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以文言意译,文笔流畅而优美。每每口述者甫毕,其译文亦竟,不加改动润色而完美如独创。此为中国翻译的第一部外国小说,译书一出,洛阳纸贵。 林纾的书房里,左右放着两张桌子。右边一张普通的桌子,是写作和翻译用的。他坐着写作或翻译,累了,就到高桌子旁边站着绘画。绘画站累了,又回到矮桌边写作或译书,以此调剂精神。
4
辜鸿铭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给年轻的辜鸿铭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进一步悟到:精神的洗礼,品德的修炼,思想的改造,无一不如此。他决意废旧图新,追求中国精神,并使之完美。
于是,借用“汤之盘铭”的话,给自己取字鸿铭。鸿者,大也。商汤王在盆上刻写警语,辜鸿铭将之放大,刻在心中,使之成为座右铭。 辜鸿铭以其出色的智慧和外交才华,协助张之洞创办名闻全球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等洋务,为湖北新政立下汗马功劳。张之洞尝与左右说:“辜先生经纶满腹,是真正的杰出之才。”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林语堂曾评价他说:“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凌叔华在《爱山庐梦影》中回忆,辜鸿铭晚年居于北京,常去她家做客。有天忽然对她父亲说,想刻一个图章,印上他一生的履历:“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5
康有为 康有为在《自传》中说,六岁时,家人出对子“柳成絮”相试,他应声答以“鱼化龙”。在场的客人很惊讶,赞誉此子定非池中之物,遂赏以纸笔。 康有为批评清人普遍认可的“识字—通经—达道”治学方法,称其为“磨砖作镜”、“蒸沙而欲成饭”。康氏主张先从古圣贤心志入手,读通微言大义,然后再谈具体的考据问题。 1890年春,在同学陈千秋的引荐下,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33岁的康有为。此时,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康有为则科举考试不顺,不过是一名监生。
按当时的科举习惯,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所以梁启超有些沾沾自喜。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于是拜康有为为师。
6
陈黻宸
陈黼宸,是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 在北大,他不但讲中国哲学史,还在中国历史门讲中国通史。他讲的是温州话,无人听得懂。于是他就以笔代口,先把讲稿印出来。
上课时候,他登上讲坛,一言不发,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得非常快,学生们抄都来不及。下课铃一响,他把粉笔一扔就走了。
妙在他写的跟讲义上所写的,虽然大意相同,但是各成一套,不重复,而且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恰好写到一个段落。最难得的是,他有一番诚挚之意,溢于颜色,学生感到,他虽然不说话,却是诚心诚意为学生讲课,真像《庄子》说的:”目击而道存矣。”说话倒成了多余的。7
蔡元培 蔡元培字写得不好,很多人都知道。在《石屋续瀋》(瀋,读作“审”)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其入翰林也,试者得其卷大喜,评其文盛称之,而于其书法则曰:”牛鬼蛇神。“ 辜鸿铭曾对罗家伦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之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蔡元培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时,对学生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无数金子。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 蔡元培书房中挂有自己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数字。 8
章太炎
章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许寿裳先生的《章炳麟》中,认为章太炎“是革命元勋,同时是国学大师”;而在国学大师方面,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列于首位。许寿裳说:“章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洵可谓集一代的大成。”章太炎被袁世凯囚禁,不少人想去营救他。有个人转求袁世凯最亲信的张秘书,说:“袁总统手中握有精兵十万,还怕一个书生不成?干脆就把太炎先生放了吧!”张秘书听罢,瞪大眼睛说:“这可不行!太炎的文笔,可横扫千军,也是可怕的东西!” 囚禁的章太炎,在桌子上书上“袁世凯”名字,每日击打数次,以泄心中之愤。1915年,章太炎书“明年祖龙死”,而袁世凯恰恰也就是1916年死掉的。 章太炎在成都时,有一客叙述之贫,请求他向四川当局推荐。章太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一贫已至此,若至穷时又将如何?”在座的赵熙以为是章的旧友,为打圆场,就说:“贫与穷亦有异乎?”章太炎说:“异甚,所谓贫者,以其贝(古人以贝为钱)分之于人,而己身尚不致一无所有;若穷则弃家而无有,孑然一身,藏身穴内,安能与贫并论乎?”后来,赵熙对他人说:“我读书数十年,今日方才懂得贫穷两字字义啊!” 9
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说:蔡元培先生好比宋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批英雄,以图大事;梁任公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自己冲锋陷阵,所向无情。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启迪了好几代人。梁启超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先生自认:“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两样比较,学问兴味更为浓些。”由于时势变迁,前期著述只求觉世,以政治论学,变法图强为其宗旨;后期著述意在传世,以人格修养为其归宿。
康、梁神离貌也不合时,康有为曾访周善培,问周:”我真佩服你,言必称赵先生(指赵熙)。你为什么那样服从赵先生呢?“
周知南海恨任公不服从他,就答复说:”赵先生只同我讲学问,学问的道理是方的,我无法违背他,只有服从他;你同任公变法以前也是讲学问的,变法以后,就专讲政治,政治的道理是圆的,你有你的办法,他有他的办法,自然他对你就从有违。还有一个重点:我做官是做的我的官,不是替赵先生做官。我做了六年官,赵先生从来未向我要过一个钱、荐过一个人。你对任公是否如此,请你反省一下。”康有为听了,很不满意。 10
张伯苓
南开是私立学校,经费需向社会各界募捐,有学生提出:“我们不要官僚军阀、土豪劣绅的臭钱!”张伯苓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张伯苓鼓励学生苦干,但又怕年轻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他以炖肉为例说:“炖肉要慢火,长炖,不能性急,肉自然又烂又好吃。若心急,一会儿揭开看看,一会儿揭开看看,这锅肉是炖不好的。” 1929年,南开女中部第一届学生毕业,张伯苓的讲话既幽默又深刻。他说:“你们将来结婚,相夫教子,要襄助丈夫为公为国,不要要求丈夫升官发财。男人升官发财以后,第一个看不顺眼的就是你这个元配夫人!” 张伯苓常讲:“人可以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还编了句顺口溜:“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张伯苓特别注重仪表,他信奉这样的理念: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南开有四十字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大家所在区域的婚嫁文化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
我现在居住的地区是山东青岛即墨区,本地婚嫁文化大致同北方地区一样,但也有其地方特色。
一、结婚前要定亲、送日子1、定亲是正式结婚前必须的程序。一般在小夫妻登记前,由双方父母见面,共同议定结婚的日期,婚礼的方式等具体事宜。在定亲时,一对年轻人要向对方的父母改口叫“爸妈”,当然双方父母要准备数目不菲的红包,一般男方父母给女孩的红包是10001元,寓意”万里挑一。
2、送日子也是结婚前的程序,有时可以同定亲一并进行。是在结婚前,男方父母到女方家中把根据男、女方的生辰八字而查定的结婚吉日,写一张小纸条送给女方。这一天,男方去女方家中带的礼物也很有讲究,记得有八样东西,其中:粉条——寓意白头到老,还有什么记不起来了。
二、结婚当天要拜天地,祭祖坟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多是土洋结合,除了穿婚纱、上礼堂以外,在举行西式婚礼之前,中国传统的拜天地、祭祖宗一样也不能少。这在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不赘述了。
都发生了哪些有趣难忘的故事?
十年前,在网上,与一个叫玫瑰的女子聊的很投缘。
她只打字,不语音,不视频。头像很漂亮,瓜子脸,明眸,高鼻,笑起来,嘴角上扬,那两片唇弯得就象初三初四的月牙儿,贝齿微露,很是迷人。
我在键盘上打字问她:头像是你本人吗?
他用打字回道:“是啊,怎么样?好看吗?”
我道:“很漂亮,长的象酒井法子。”
她道:“漂亮又有何用,一朵花看腻了也会生厌,我对我的容颜很自信,还是留不住他。你知道吗?他的那个情人,长的那个丑,那他也愿意,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鲜花再美再艳,花期也就那么长,也会凋零,一阵疾风吹过,残瓣就会随风飘散。
女人也如这花一般。你看行在街头的老妇人,弯腰驼背,白发苍苍,年轻时又何尝不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年迈了,老树皮似的脸,满是皱纹,看上一眼,有谁会看第二眼?”
这女人思想深遂,说话有见地,忽然有种想见她一面的冲动,对她道:“能见你一面吗?你放心,我有家庭,还有个可爱的女儿,不会越雷池一步,只是与你谈的来而矣。”
她道:“来吧,我把地址发到你手机,不能成为恋人,做朋友也好。”
以是立秋时节,道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金色的稻穗低垂着头,有风拂过时,田中就掀起层层黄色的涟渏。
按导航提示,路东侧有个路口,下道约三公里,就到达目的地。这是条宽约三米水泥的水泥路,蜿蜒曲折的盘山而上。
在半山腰,路西有一片院落,四周是随着山势起伏的院墙,门楣上方悬着个牌匾,上书“蓝莓种植园”五个大字,铁笔银勾,一看就知是名家手笔。
大门紧闭,我下车扣门上的铁环,不一会,右首侧门“呀”的一声开启,从院内走出一个中年少妇,这少妇约三十二三岁年纪,生得眉目如画,身姿绰约。
她见了我,嘴角上扬,浅笑嫣然,道:“贵客临门,篷壁生辉,快请进。”
走进门,路的两侧满是蓝莓树,穿过蓝莓树林,听到流水声,山路忽的一转,银练似的河水飞珠溅玉,击打着河中的卵石,发出哗哗的声响。
一座木桥飞架南北,桥对面,是一栋二层别墅,红砖碧瓦,古朴中透着典雅。
房内却是欧式装修,豪华气派。我笑道:“这里好,没有尘世的喧嚣,繁华都市识有的,这里都有,电视,电脑,空调,手机一应俱全。”
她笑,很迷人的样子,道:“就缺一个老公,四处寻觅,却寻不到。”我对她道:“这要看缘份,一切随缘好了,不做作,不强求。”
她侧头看我,眉间掠过一丝哀怨,道:“你是饱汉子不知恶汉子饥。你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我一无所有,白天忙碌还好,到了晚上,碾转难眠,寂寞难耐。”
我道:“那你就喝酒,用寂寞下酒。”她道:“我天天饮些,还好。今晚咱俩共饮,可好。”
时值初秋,一轮满月挂在树巅,晚风拂柳,花香薰人。绕过一个小土丘,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池塘呈现在眼前,塘内满是荷花,此刻花儿开得正艳。偶尔能吃到几声蛙叫。
塘旁,有个八角亭,飞檐环拱,造得甚是精巧,亭内有一桌两椅,桌上放着四样精致小菜,一瓶五粮液。
在亭中椅上坐定,她斟酒与我对酌,谈天谈地,谈人生,聊得很开心。不知觉,一瓶酒己经见底,她要去拿酒,我还有二分醒,道:“不喝了,再喝就醉了。”她站起身,向前迈步,脚下踉跄,我忙扶住她右臂,道:“我送你回房休息。”
她痴痴笑道:“好,回房继续喝。”将她送了房间,服伺她睡下,刚要转身出去,她道:“你别走,你别走,陪我。”
我回头看她,她说的大概是梦话。重又坐在床头,只见她笑生双靥,一定做着美梦,忍不住低头吻了一下她的双唇,她侧过头,脸上依旧含笑。
第二日,她问:“我酒后失态了罢?”我道:“没有,你很好,是我不好。”她道:“怎么?”
我道:“那晚,我在你唇间吻了一下,犯了色戒。”她格格一声,笑了出来,道:“你真逗,你又不是和尚,持什么戒?还色戒,你戒色,我家嫂子还不跟你急?”
她道:“有个哥,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哭?我呀,有个毛病,喜极就会落泪。”
我道:“我小时候,就希望有个妹妹,我这人,性格内向,若是有个妹妹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她笑道:“好,从今天起,我是你妹,你是我哥,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共担。”
她问:“若是你没成家,我要做你妻子,你娶我不娶?”我道:“这么个美人,秀色可餐,我若不娶,不真的成了和尚。”
她哈哈大笑,忽然,眼角滑过两滴清泪,她忙转身伸衣袖拭泪。我问:“怎么哭了?”
她道:“有个哥,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哭,我呀,有个毛病,喜极就会落泪。”
她立在一株柳树之下,将一支玉笛放在唇边,吹奏起来,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婉转,幽怨,带着些许无奈。
你的表姐长得漂亮么?
我另外一个表姐,有人喜欢吗?这是她刚拍的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