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交友,泗水县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2023-11-03 11:52:06 50阅读

泗水交友,泗水县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简介:泗水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和数据中心服务的一家网络公司。泗水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主要经验范围:域名注册、中高端网站制作、软件系统开发、服务器托管等法定代表人:周长恒成立时间:2014-05-28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工商注册号:370831200012734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公司地址: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济河办金域中央第S5幢1单元111号

京杭大运河是如何穿过长江黄河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泗水交友,泗水县天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历史上运河的开凿既然主要是为了弥补天然河流之不足,其选择河道的路线,就是要沟通两条不同的天然河流。例如,通惠河是为了沟通永定河和潞河(北运河),元明清会通河是为了沟通黄河和卫河,江淮运河是为了沟通长江和淮河,江南运河是为了沟通长江和钱塘江等。但天然河流水量的丰枯、河道的深浅、泥沙的淤积、主泓的摆动都有各自的特点,与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完全适应。因此,人工运河和天然河流的交汇口则成为历史上运河通运上的一大难题。

一、山东运河的南北运口问题

今山东临清市是会通河北口所在,会通河在此与卫河交汇。卫河虽然经过人工改造,但基本上是天然河流,尚未形成地上河,所以“闸河地亢,卫河地洼”。每年3~4月时,闸、卫两河水都很浅,“高下陡峻,势如建瓴”。

当时会通河人卫河口有两闸:砖闸和板闸。板闸在北,砖闸在南。卫河低,会通河高,所以漕船从会通河进入卫河要十分小心。明人万恭指出:在闸河口必须留一浅(浅,指河道中淤积的浅滩),“长数丈,戒勿浚。以蓄上流,以一浅省多浅”。目的是由河口的浅滩先挡住河水,不让一泄而下,同时“闸漕与(卫)河接,若河下而易倾,则萃漕船塞闸河之口数重,闸水为船所扼,不得急奔,则停迴即深。留一口牵而上,递相为塞障而壅水也,命曰船堤。以船治船也”。就是由河口的浅、漕船,先挡住闸河的水流,不致一下而尽,留出一口,让漕船以次渐渐而出,不使其他漕船搁浅。

清人张伯行说:

“山东四十余闸放船皆易,惟板闸放船独难。盖板闸之下即系外河,更无闸以蓄水也。而独外河水小时放船尤难。盖板闸一启板,则塘内之水一泄无余,粮船每致浅搁,须于砖闸灌塘之时,板闸放船之时,砖闸多下板块,无使水势下泄,直至塘内浅阻不能出口,然后亮砖闸板一块或二块,以接济之。然又不可待其既浅而后亮板,则粮船一时恐难行动,顺于将浅之时即行亮板,如放二十只后始浅,则放至十五只时即行亮板,则水足接济到底不浅矣。”

从前每次只放二三十只船,后每出口一百二三十只。由此可见,闸、卫两水在交汇处,由于河流状况不一,转运是十分困难的。

会通河的南口,在明万历以前,是在徐州南茶城与黄河交汇。黄河含沙量高,河床高于运河。每年涨水季节,河水就倒灌入运。

“茶、黄交汇之间,黄水逆灌,每患淤浅。”“茶城口之浅,十年患之。盖闸河之口,逆接河流,河涨,直灌入召淤耳。”于是茶城运口年年开浚,年年淤塞。当时规定北上漕船一过,即行关闭运口闸门禁行,待秋深黄河水退,方可启闸,放回空船南下。这一段时间内,会通河就不能使用。

从徐州以下至淮阴河段是京杭大运河中“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但就是这段河道中巨石林立,有徐州洪、吕梁洪两处险段。徐州洪又名百步洪,在徐州城东南3里处、分中洪、外洪、里洪三道,形成“川”字形河道,“汴泗流经其上,冲南怒号,惊涛奔浪,迅疾而下,舟行艰险,少不戒,即破坏覆溺”。

吕梁洪在徐州城东南50里,分为上下两洪,绵亘7里余,水中怪石林立,过船必得纤夫牵挽。明袁桶《徐州吕梁神庙碑》称,吕梁洪“涸则岩崿毕露,流沫悬水,转为回渊,束为飞泉,顷刻不谨,败露立见,故凡舟至是必祷于神”。

徐价《疏凿吕梁洪记》亦云“舟不戒则败而莫甚于吕梁”。明代漕运过此而覆舟者屡见,所以万历三十一年开加河,就是为了避开这段运道。

二、黄淮运交汇口运口的变迁

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今江苏徐州以下原泗水河道和淮安市以下淮河河道都成为黄河河道,淮河变成黄河支流。于是淮南运河的北口为黄、运、水的交汇点。黄河夺淮后,河床淤高,而淮南运河水浅,漕船北上,难以入河。

从洪武至永乐初年,在淮安城北先后筑仁、义、礼、智、信五坝,南来漕船至此需将粮食卸下,车盘过坝,然后进入黄河。五坝虽为软坝,漕船过坝均需牵挽,重载还需用卸货,转输十分劳苦。于是在永乐十三年(1415年)曾循着宋代沙河的旧迹,开了一条清江浦河,长60里,从淮安城西通往运口,因运口置新庄闸,故称新庄运口。沿河置五闸,据水势涨落,迭为启闭,节水通流,水流满槽放行,放后即闭。

但是黄河自北来高于淮河,淮河自西来又高于清江浦河,如逢河淮并涨,必然倒灌入新庄运口,淤塞清江浦河。以后运口不断地调整、变化,几乎数年一变。即便新形成的运口,由于黄水的倒灌,垫高运河,年年疏浚,然漕船过闸仍十分困难,“粮运一艘,非七八百不能牵挽过闸者”。这里最典型反映的是天然河流与人工运河交汇形成的运输困难。

清江浦开凿之初,为了防止黄河浊水内灌,造成闸口淤塞,除经常疏浚河淮交汇的清口外,对船闸的启闭也控制甚严。船闸只在漕运季节开放,并且只许过往粮船,船过即行闭闸。其他官民船只一律仍由仁、义、礼、智、信五坝车盘过淮。但后来闸禁松弛,浊水倒灌入运河,水退沙存,闸口日益淤塞。嘉靖十五年(1536年),督漕都御史周金“请于新庄更置一渠,立闸以资蓄泄”,目的为使运河纳清流拒浊流,以期不淤。

这条新开的河渠名三里沟,在清江浦南“淮水下流黄河未合之上”。此渠开后,清口闭塞,船只由通济桥(闸)溯沟出淮,以达黄河。

但是,夏季黄水涨溢,时常倒灌入淮数十里,仍灌入新河口。至隆庆末,三里沟也遭淤塞,每年需发丁夫加以挑浚。又原来运舟由新庄闸出淮,穿清入黄,费资较少。改从三里沟出淮后,运路纡远,船只胶浅,更为不便。

为此,万历元年(1573年)总河侍郎万恭主张不必疏浚新河口,理由是“防一淤,生二淤,又生淮黄交汇之浅…又使运艘迂八里浅滞而始达于清河”,不如出天妃口(新庄闸)便利。他请“建天妃闸,俾漕船直达清河,运尽而黄水盛发,则闭闸绝黄,水落则启天妃闸以利商船”。

于是恢复天妃闸,运舟仍由此出淮。不久,又依御史刘国光之建议,增筑通济闸,在夏秋时节用于通放回空漕船,以减少天妃闸的压力。但也因闸禁不严、启闭无时而淤塞日甚。

万历六年(1678年),潘季驯拆毁新庄闸,在甘罗城南(今淮阴市码头镇北)另建通济闸作为运口,也称天妃闸。然而此口距河淮交汇处也只有二百丈,黄水仍不免内灌,运河河床由此日高,年年挑浚无已。其次,因运口离河淮交汇处较近,水流冲激,重运出口危险异常。当时从南岸清江浦过闸北上,漕船一艘非七八百人牵挽不可。

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靳辅察看清口形势后,再次将运口南移到武家墩烂泥浅上(今淮阴市码头镇南)。此处距河淮交汇处约十里,黄水难抵运口。同时,还在烂泥浅以上引河内开两条河渠互为月河,以舒急溜。史言“由是重运过淮,扬帆直上,如履坦途”,实际上情况远非如此。据靳辅《治河方略》记载,重运过闸,每艘常七八百人,甚至千人,“鸣金合噪,穷日之力,出口不过二三十艘”。

嘉庆年间有人自北京南下已至淮河南面的马头镇,因风紧流急,“舟人畏三坝五闸之险”,停船七日,待水散落,方过闸至清江浦镇。可见当时漕船通过运淮交汇口有多么困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以运道行经黄河,风涛险恶,遂从骆马湖南端凿渠,历宿迁、桃源(今泗阳)、清河(今淮阴)三县后,由仲家庄出口,称为中运河。

中运河开通后,漕舟出淮河“迳度北岸,度仲家庄闸,免黄河一百八十里之险”。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仲庄闸“清水出口,逼溜南趋,致碍运道”。两江总督张鹏翮将中运河口移到杨家庄。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利津人海后,对淮、运两河的威胁不复存在,为便利起见,其后淮南运河的运口又移到与杨庄相对的今淮阴船闸。

三、江淮运河南端与长江交汇

汉魏六朝时期,江淮运河南端与长江交汇处发生过变化。《水经·淮水注》:“自永和中,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至于“江都水断”的原因,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云:“江都古城在县(今扬州)西南四十六里,城临江水,今为水所侵,无复余址。”

又乾隆《江都县志》卷一:“江都在城西南四十里,别自为城……三国时,江都城圮于江,县废。”近年来考古界有人根据扬州出土的文物,认为不存在江都古城,但其说尚嫌证据不足。

《水经注》既称“江都水断”,应指运口淤塞,水流不通。而运口淤塞则与江岸变化有关。根据目前材料,汉末以前邗沟的引江口可能在今扬州市东北蜀岗南缘的湾头镇以南,证据是考古发现扬州地区的古代墓葬和遗址随着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移。

汉代及其以前的墓葬和遗址都在城北蜀岗上,蜀岗下的今扬州城内始有六朝青瓷被压在唐代文化层底部的江岸淤土上。这说明汉唐时期,长江扬州河段的岸线一直在南移。六朝时,人类的活动已移到了蜀岗以南的平原上,这与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檀道济出任南充州刺史时,见广陵“土甚平旷”相吻合。

蜀岗下这片平旷的冲积平原当然非一朝一夕所淤成,有理由认为在东汉后期江滩开始淤涨,致使顺帝永和年间,江都运口已不甚畅通,所以《水经注》说“江都水断”,需要将运口移到离广陵60里的欧阳埭。欧阳埭在今仪征市东北10里,东晋、南朝时,它是进入广陵的门户,因其地位冲要,当时于此置欧阳戍。运口移于此处,大概考虑到六合一仪征河段行经丘陵地带,岸线比较稳定的缘故。自欧阳埭至广陵的这段运河即今仪扬运河的前身。

终六朝之世,邗沟的南运口一直在欧阳埭。由于江边沙淤,自汉魏起,今扬州以南的长江江道逐渐南迁。隋代,岸线已伸展到今扬州市南20里的三汉河——施家桥——小江一线。当时,镇扬河段中有包括瓜洲在内的不少沙洲将长江分为两支,南为大江,北为曲江。位于曲江北岸的扬子津(今邗江县南扬子桥)临近广陵,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它成为隋至唐代前期邗沟的另一运口,地位较欧阳埭更为重要。

但是由于今镇江市北近南岸的瓜洲逐渐向北扩展,至唐中叶,从京口渡江需绕道瓜洲沙尾,纡行60里,船只多遭漂损,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润州刺史齐瀚在瓜洲开伊娄河25里,直达扬子津。这是邗沟由瓜洲入江的开始。伊娄河又名新河,唐中叶后出入广陵多经此河。伊娄河开凿后,扬子津仍为重要港口。

明清时期,仪真运河与瓜洲运河汇于扬子湾,来自上江湖广、江西的漕船走仪河,来自下江两浙的漕船走瓜河。清代,长江北岸仪征、瓜洲一带遭受强烈冲刷,江流北徙。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瓜洲城南门塌陷,民居、河道悉沦于江,瓜洲运道因此而中废达二十多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才开瓜洲后河通运。光绪十年(1884年),瓜洲城完全坍没,运道改由瓜镇出江。1958~1960年间,再次改建瓜洲运河,运口移至六圩。

由此可见,江淮运河与长江交汇口,因江岸的摆动和江中沙洲的变迁,南北渡江并非十分顺利的。

四、江南运河北端与长江的交汇

此段长江经镇江、扬州间,江面辽阔,北抵蜀冈脚下,南抵北固山,呈现喇叭形向外开展入海。六朝时“广陵潮”是为名胜。江南运河北口引江潮为源,出现很多问题,宋代江南运河运输任务繁重,为了解决京口河口常淤的问题,故在丹阳以北运河河口段开凿了许多支渠,作为漕渠的辅渠。

见于记载的就有:

1、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修凿的润州新河;

2、宋仁宗时(1023~1063年)修凿蒜山漕河,在镇江府西三里蒜山下;

3、嘉定七年(1214年)郡守史弥坚在修筑京口闸的同时,在城东北北固山下修筑甘露港,约在今甘露寺东,并置上下两闸,以时启闭;

4、嘉定八年(1215年)郡守史弥坚又修海鲜河,在城西北京口闸,东南接薄渠,既通漕运,又可泊防江之舟;

5、庆元二年(1196年)总钦朱晞颜以漕渠乾涸,创建丹徒、谏壁二石,引江潮入渠。

两宋时期不惜劳费,在江南运河北口京口附近开凿诸多辅渠,其目的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运河河口主渠京口港常易淤塞,故在其附近分凿支渠以引江水,目的是丰富漕渠的水源,在主渠淤塞时,替代主渠的作用。

2、京口港狭窄,往来舟楫壅挤,故于咸淳六年时规定,江南漕船由京口港出口,回船由甘露港入漕渠。

3、、运河口江浪阻险诸渠可作为避风港。

此外,历史时期不仅在河口段修筑支渠通江,即在丹阳以南常州境内也修筑了许多支渠与大江相通,并引江潮济运,如孟渎、九曲河、烈塘、申港、利港、黄田港、夏港、五斗港、灶子港、泰伯渎、赵港、白沙港、石头港、陈港、蔡港、私港、令节港等。

这些支渠今天大多间接或直接沟通运河与大江,都曾起过调节运河水源和沟通江北的作用。其中孟渎是京口运河最早的一条支渠,即今丹阳境内的孟河,唐时已开,宋时孟渎已漕淤塞,屡有疏浚,明代初年镇江运河“至常州以西地势渐高仰,水浅易泄,盈涸不恒,时浚时壅”,故永乐年间,“漕舟自奔牛溯京口水涸,则改从孟渎右趋瓜洲抵白塔以为常”。

宣德六年(1431年),又“从武进民请疏德胜新河四十里,八年竣工,漕舟自德胜北入江,直泰兴之北新河,由泰州坝抵扬子湾入漕河,视白塔尤便。於是漕河及孟渎、德胜三河并通皆可济运矣”。

德胜新河即烈塘,宋时已有记载,宋元明三代都曾疏浚过,在漕渠、孟渎、得胜新河三河中,明时还以孟渎最为方便。

原因为:一是不易淤浅,漕渠在京口入江,与对岸扬州运河接口,理应最为方便,然漕渠最易淤塞。故多走孟渎。二是孟渎出口虽然要经过一段宽阔的江面,但“江流甚平,由此抵泰兴之湾头、高邮仅二百余里,可免瓜仪不测之患”。

嘉靖以后,为了防御倭寇,在孟渎口建立孟河堡,孟河贯其中,自后孟渎渐易淤塞。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屡有修浚,入江处亦有改道。道光年间一度改道超瓢口入江即今出江的江港。但河口淤沙日积,水流缓慢。道光时一度淤为平陆。“民田失灌溉者数万顷”,其价值已远非明时可比。

其他如九曲河“在丹阳县北,首起漕渠尾距江口委折七十里”,也是为了“利灌溉,资漕运”而开,元时已废。江南运河自唐宋以降,是全国水运网中最为繁忙的一段,直至今日,除了长江水运外,如以运河而言,仍然是全国水运最发达的河段。可是在历史上,北端与和长江交汇,南端与钱塘江交汇,从自然条件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历代王朝为此也费尽心机、耗尽财力,以维持其畅通、反映了我国历史上人工运河的自然特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刘秀建立东汉后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吸取周朝因大封诸侯而导致中央王权衰弱最终灭亡,以及秦朝因废除分封制使得宗室云集咸阳而被团灭,致使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政策,即在承袭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将宗室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以拱卫中央皇权。

在汉朝建立初期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分封制的确对中央皇权起到了保障作用。比如在平叛“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天下的稳定,人口的繁盛,分封的在各地的诸侯王实力开始逐渐增大。当时仅齐国、吴国和楚国三国就拥有160多座城池,而且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属于富庶之地,其人口和财政收入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一半。随着诸侯王的坐大,逐渐对中央皇权产生了威胁,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当时的诸侯王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依然威胁着中央皇权。为了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吸取了“吴楚之乱”的教训,采取了一种更为温和的削藩方式“推恩令”。

按照汉初分封制的规定,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儿子也可以在封国内封侯,并且将封地进行分割,由诸子分别继承。

按照汉朝的制度,“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不再受诸侯王国的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而郡县是由中央直接管辖。至此以后,郡县穿插进诸侯国土之间,郡所属的土地与诸侯国的土地犬牙交错,使诸侯国不能连成片。

“推恩令”导致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从最初的“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到后来的“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与此同时,汉武帝还通过各种借口来继续削弱诸侯的势力。比如通过酎金夺爵,一举就拿掉了106位列侯,占到当时列侯总数的一半。从此以后,分封在各地的诸侯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也不复存在。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到了汉成帝时期,汉朝仅剩19个诸侯国,管辖123个县,而直属中央的84个郡,管辖着1587个县。

此外,汉武帝还推出“附益法”,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其聚敛财富、谋取利益;颁布施行《左官律》,规定在诸侯国任职的官吏,其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而且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中央的官员也不得私自到诸侯国任职。

这些法律的颁布,使得诸侯王在财政上无法聚敛;限制诸侯王对人才的招揽;以“阿党法”监视诸侯王的一举一动;禁止诸侯王私自出封地,不得私自与其他诸侯王进行交往。在种种限制政策下,基本把宗室势力隔绝在中央的核心权力之外。

随着诸侯王封地经过一代代的分裂,到了西汉中后期,已经微乎其微,有的宗室已经落魄到出行乘牛车,更有甚至,已经和普通的平民百姓无异。

“推恩令”的施行,彻底打破了汉初以来诸侯势力、外戚势力以及官僚势力之间的平衡。由于具有血缘上的亲近,皇权选择和外戚势力联合,来抗衡官僚势力。由此一来,“外戚干政”成了两汉时期的政治特色。皇帝强势时,可以驾驭外戚势力,一旦皇帝处于弱势,外戚势力就会控制皇权。

汉武帝时期,虽然外戚中的窦婴、田蚡先后成为丞相,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先后成为大将军,但是始终都在汉武帝的控制之下。汉昭帝即位后,由于年幼,朝政大权被外戚霍光把持。

西汉后期可谓是昏君辈出,汉元帝刘奭是个糊涂皇帝,只知追求享乐,不问政事。他的继任者汉成帝刘骜更是荒淫昏庸,任命他的大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揽朝廷大权。汉成帝还在一天之内,同时册封他的五位舅舅为侯爵。

虽然此时的宗室已经势微,但是外戚势力还是时刻提防他们。汉成帝刘骜和他的弟弟定陶王刘康感情非常深厚,想把他留在长安,但是遭到了外戚王凤的极力反对,最终找借口将定陶王赶出京城;汉成帝想任命宗室刘歆担任中常侍,也遭到了王凤的反对,因为中常侍是皇帝的近侍,他可不想让宗室和皇帝走的太近。

当东平王刘宇请求朝廷提供诸子百家的典籍及《史记》时,同样遭到了外戚王凤的拒绝,原因是这些书涉及到了地理关隘的信息以及纵横权谋。由此可见,外戚势力对宗室的防范和打压之深。

王凤的侄子王莽,虽然出身外戚王氏家族,但他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个“勤身博学、行甚敕备”的儒生。随着权势的不断扩大,他仍坚持以公认的儒生修养标准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呈现出了与“圣人”标准的高度吻合。

在王莽看来,外戚势力的荣辱兴衰决定于皇后或者太后,虽然虽然一时煊赫,但根基十分浅薄,摆脱不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运。而刘姓宗室却代表着汉室,与政权息息相关。

为了拉拢刘姓宗室,王莽在执政期期间,推出“兴灭继絶”这一春秋古制,对那些自汉朝立国以来因罪除爵等原因,丢掉爵位及封地的刘姓宗室的爵位予以恢复,并大批量对宗室进行封赏。

王莽先后册立因遭受冤案而被除去封国的东平王刘云之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册立东平思王刘宇之孙、桃乡顷侯之子刘成都为中山王;册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为广宗王;册立江都易王刘非之孙、盱眙侯刘宫为广川王;册立广川惠王刘越的曾孙刘伦为广德王。

除了恢复那些落魄刘姓宗室的爵位外,对于所有绝嗣的宗室,王莽下令从近支中选择继承人承袭爵位;王莽还更改法律条令,放宽宗室继承爵位的条件,对于那些没有嫡子的诸侯王,允许庶出的儿孙承袭爵位;对于获罪的宗室不再除爵,而是换做家族其他人袭爵。同时,王莽还册立了三十六位自汉宣帝之后,没有资格继承爵位的宗室子弟为侯爵。

王莽的这些举措拉拢了一大批的刘姓宗室,他们把王莽看作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者,成为了王莽坚定的拥护者。随着王莽篡汉目的的暴露无遗,刘姓宗室也开始分化为“倒王”和“挺王”两大派。

在“倒王”派看来,王莽早晚会篡汉称帝,到时候刘姓失去天下,他们所拥有宗室特权也会丧失。“倒王派”以王子侯(汉朝皇子封王,诸王之子被封为侯者,称王子侯)为主,即所谓的的“少壮派”。

王莽自称假皇帝之后,距离篡位就一步之遥,部分刘姓宗室对王莽的行径不满,并付出行动。长沙定王后世孙、安众侯刘崇率领宗族举兵反对王莽;东平王刘云之子、武平侯刘璜与翟义起兵,立兄长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反对王莽;胶东恭王刘授次子、徐乡侯刘快举兵数千人,反对王莽。

这些“倒王派”的刘姓宗室,因为实力弱小,又星散各地,无法联合起来,他们的举义最终被消灭,并没有对王莽篡汉进程造成影响。

“挺王派”的刘姓宗室则是完全倒向王莽,并为王莽的篡汉举动宣传造势,他们吹捧起王莽来简直是不遗余力。

长沙定王后世孙、泉陵侯刘庆向皇帝上书,建议王莽应该像当年的周公辅佐成王一样代天子行事。

安众侯刘崇起兵失败后,他的族父刘嘉自发赶往长安请罪,在获得赦免后,专门上书皇帝,赞颂王莽功德,骂刘崇是乱臣贼子,并把王莽的篡汉行为称为“藩汉国,辅汉宗”的盛德大功。

菑川靖王后世孙、广饶侯刘京上书献符,称他收到了上天使者的信息,说假皇帝当为真皇帝。王莽知道后大悦,并且在篡位后对刘京网开一面,让他保住了侯位。

这些“挺王派”的刘姓宗室真是花样百出,从各个角度对王莽篡汉的合法性做出解释。

王莽之所以善待这些刘姓宗室并非出自真心,只是为自己篡汉的目的做铺垫。当王莽篡汉成功,建立新朝,天下姓王而不再姓刘时,刘姓宗室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作为前朝的宗室,他们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在王莽建立新朝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前朝刘姓宗室待遇急转直下。在新朝立国将军孙建的建议下,王莽把原本是诸侯王爵的刘姓宗室降为公爵,公爵降为侯爵,以此类推逐步降爵,而大量原本就因为推恩令只保留了身份的刘姓宗室,更是直接沦为了平民。对于那些原本担任地方主官的刘姓宗室,则全部调为没有实权的官职。

王莽推行的超前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于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士族豪门,“人心思汉”。随着改革的失败,社会经济破产,大量的百姓被迫落草为寇,造就了赤眉和绿林两支起义军。

以刘姓宗室为代表的地方豪强,也逐渐成为了“反莽兴汉”的主力,他们与农民起义军相结合。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几股起义军,都是以刘姓宗室为首领,南阳刘秀就是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举兵而起。

刘秀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刘发一生有十六个儿子,在汉武帝的“推恩令”下,除了长子刘庸继承刘发的王位以外,其他十五个儿子都被封为列侯。

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刘买,被封为舂陵节侯,于是刘买便带着族人从长沙迁至南阳郡的蔡阳县。因此,史籍中也称刘秀为蔡阳人。

随着宗室子弟的一代代繁衍,封地缩小的同时,爵位也不断降低。刘买之子刘外,被封为郁林太守;刘外之子刘回,被封为巨鹿都尉;刘回之子刘钦,只当了个南顿令(县令)的小官,刘秀就是刘钦的幼子。

虽然县令只是一个小官,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是随着刘钦的早逝,年仅九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为了孤儿,生活无依无靠的他们,只能投靠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成了普通的平民,只保留了一个士族的名号。

王莽篡汉后,使得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纷纷举兵反莽。刘秀和胞兄刘縯组织了七八千人的宗室子弟,以此为班底拉起一支队伍正式反莽。因起义的地点位于刘姓宗室大本营舂陵,故得名“舂陵军”,他们的口号是“复高祖之业绩,定万世之秋”。

刘秀有一个族兄叫刘玄,当年舂陵侯的爵位是由刘玄的曾祖刘熊渠继承,而刘秀的曾祖刘外,失去了继承权。早在刘秀兄弟起事前,刘玄就已参加了绿林军。

为了形成了合力,刘秀兄弟的起义军主动与刘玄所在的绿林军联手。为了“反莽兴汉”的合法性,双方同意以刘姓宗室子弟为首领,由于舂陵军的人数远少于绿林军,再加上刘秀的胞兄刘縯过于严厉,使得那些农民出身的豪杰忌惮,最终拥立绿林军的刘玄为帝,称更始帝。

当时还有一支实力强大的起义军,即赤眉军。起义之初,一个叫刘盆子的人和他的两个哥哥都被强迫拉进了起义军的队伍,专门负责放牛。刘盆子也是刘姓宗室,其先祖是刘邦之子刘肥。

随着赤眉军队伍的不断壮大,为了提升“合法性”,赤眉军也拥立刘姓宗室子弟为帝,最终,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被选中,成为了赤眉军的傀儡皇帝。

刘秀的胞兄刘縯勇武刚毅、威名赫赫,这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和忌惮,于是杀害了刘縯。刘秀忍辱负重,在骗取了刘玄的信任后,成功脱离了绿林军,北上河北自立门户,开始了称帝并一统天下之路。

最终,绿林军率先攻入长安,杀死王莽,新朝灭亡,刘玄号称天下之主。刘玄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在赤眉军和刘秀的汉军夹击下,刘玄兵败投降了赤眉军,不久就被赤眉军杀死,刘盆子便成了关中新的君主。

刘秀所率领的汉军击败赤眉军后,刘盆子沦为了阶下囚。对于这位被赤眉军将领玩弄于股掌之间,且终日战战兢兢的“本家”,刘秀深表同情。刘盆子投降后,刘秀并没有为难他,还让他担任了郎中,厚加赏赐。后来,刘盆子因双眼失明失去养活自己的能力,刘秀便将荥阳每年所收的租税赐给刘盆子,使他衣食无忧地了却了残生。

当年被王莽立为皇太子的刘婴(孺子婴),王莽篡汉后,并没有将其杀死,而是封为安定公,囚禁在长安城内的大鸿胪府,命人每日按时送去饮食,但不允许任何人和他讲话。

刘婴长大之后,由于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导致其智力低下,形同儿童。为了堵住悠悠众口,王莽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刘婴为妻。刘玄进入长安后,当时只有21岁、且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刘婴被杀,弃尸野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刘秀称帝之后,国号仍然用“汉”,定都洛阳,刘姓宗室也开始得到了册封。叔父刘良抚养他们兄妹,亲同生父,被封为广阳王,后改封为赵王;刘秀的亲侄子、胞兄刘縯的嫡子刘章被封为太原王;刘縯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兴过继给了刘秀的二哥刘仲为子,被封为鲁王;作为舂陵侯家族的掌门人的刘祉被封为城阳王。

刘秀认为自己建立的政权,只是恢复汉朝的统治,延续汉朝的国祚,而不是“取汉而代之”。所以,为了团结,刘秀对于西汉的那些刘姓宗室的地位和身份基本上都是认可的。因此,刘秀把所有被王莽废除的西汉宗室的封爵全都恢复,包括王爵、侯爵、伯爵等等。

西汉时期,刘秀这一脉属于远支旁庶,到了东汉,刘秀这一脉成了直系皇族,而西汉时期的那些皇族则成了远支旁庶。随着政权的稳定,刘秀开始集体给刘姓宗室子弟降封,理由是他们与皇帝的亲缘关系疏远。

对于西汉时期皇族宗室,要么爵位降一等,要么直接废除,就连刘秀本支系的舂陵侯嫡系旁系王爵也不例外。他的叔叔刘良被降封为赵公;侄子刘章被降封为齐公;侄子刘兴被降封为鲁公。

在刘秀看来,除了皇子,所有人都不能被封王,王爵应该由皇帝直系一脉继承。之后,刘秀先是册封自己的儿子们为公爵,然后又改封为王。至此,东汉的王爵,全部由刘秀的儿子们占据。

刘秀在给西汉刘姓宗室降封的同时,又学习王莽,下令为所有已经绝嗣断封的刘姓宗室续封,共有137人被封为侯爵。

总的来说,西汉刘姓宗室子弟的命运还算不错,王莽篡汉之后,他们非但没有被杀戮殆尽,还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礼遇。刘秀建立东汉后,对他们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的,虽然失去了实权,但还可以继续做个闲散的皇亲,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为何能够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他艰苦奋斗,从一名草根平民逆袭成为统一天下的帝王,开创汉王朝400多年的基业。刘邦能够统一天下,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刘邦的智谋和从谏如流是项羽不能比拟的,刘邦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笔者今天逐一为大家解说。

(刘邦剧照)一、善于交朋友《史记·高祖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是沛县人(今徐州西北部),战国中期秦国不断东扩,迫使楚国也向东发展,灭了越国,从此以后,刘氏一族便成为楚人。刘邦虽然出身农家,但是他重来不干农活,喜欢喝酒赌钱和交朋友。后来通过朋友谋取一份泗水亭长的职务。亭长是秦国基层管理人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治安人员,没有地位,俸禄也不多。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亭长,但是刘邦不这么看待,他认为做了亭长以后,可以更方便的出入官府,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当地的流氓无产者吆三喝四。这样一来就有机会跟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更为方便的交朋结友。

刘邦虽然浮夸爱吹牛,但是为人豁达仗义,这样的性格就容易受到人民的拥护,所以刘邦在沛县混得不错,跟当地的官吏关系也很好。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也在沛县揭竿而起,当时有近百人追随他。

不久沛县县令欲起兵反秦,结果在刘邦的朋友萧何和曹参的策划之下,沛县老百姓将县令杀害,拥护刘邦为沛县的领导人,刘邦不敢称王,于是自称沛公。

(萧何剧照)二、项羽失人心,刘邦得人心《史记·高祖本纪》闻项梁在薛,从骑百馀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

刘邦起兵后,队伍逐渐发展壮大,由原来的百人部队发展到万人部队。名将项梁来到泗水以后,刘邦便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项梁。项梁总结陈胜起义军失败的原因,他认为是因为陈胜没有拥立楚王的后裔为君而触怒天意。于是项梁找到楚怀王之孙熊心,因为楚国老百姓都很怀念楚怀王,所以熊心仍然沿用爷爷的谥号楚怀王。虽然楚国有了新的君主,但是大权还是掌握在项氏手中。

大泽乡起义后,各地反秦势力揭竿而起,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秦国赦免全部骊山囚徒,临时组建70万人的敢死队。秦将章邯依靠这支敢死队一路上所向无敌,还偷袭项梁的部队,项梁战死。

章邯率领秦军北上与王离的军队会和进攻赵国,赵王无力抵抗退守巨鹿,秦军乘胜追击包围巨鹿。随后,齐国、燕国纷纷派兵增援赵王。

楚怀王熊心命楚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项羽率领向北支援赵国,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进攻关中。与此同时,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楚怀王熊心剧照)

项羽率领楚军直奔巨鹿,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惨败,按照秦国当时的法律兵败者死,秦军剩下约20万士兵,他们为了寻求一线生机,全部向楚军投降。项羽怕秦国的虎狼之师诈降,于是将20万秦兵全部击杀,秦国主力军被消灭殆尽,秦国名存实亡,项羽击杀降军引来百姓的不满。

刘邦跟项羽的战略方法有所区别,项羽更多是与敌人拼命,刘邦却善于智谋。刘邦率军西进,攻开封、洛阳未果,于是南下进攻南阳、武关,南阳降楚,刘邦封守城将领为侯,不久南阳下属几十座城池见风使舵,纷纷投降。刘邦并没有击杀降军,而是接受他们的投降。随后,刘邦派人贿赂武关守城将领,武关不战而降,刘邦通过武关进入关中直奔秦国首都咸阳。

公元前206年左右,刘邦不杀降者的消息传得满城皆知,当刘邦的军队来到关中之后,秦军已无斗志,在秦王子婴的带领下秦军纷纷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此时表现非常大度,接受子婴投降,并没有像项羽那样大开杀戒。

刘邦入关后废除秦朝严刑峻法, 只留下杀人偿命,伤人和盗窃低罪三条,刘邦此举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关中局面得以稳定,为他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刘邦剧照)三、刘邦足智多谋

项羽在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后,率军向咸阳进发,来到函谷关得知刘邦占领关中,一怒之下破关西进,驻扎在离咸阳不远之处的鸿门,准备第二天进攻刘邦,此时刘邦大概有10万军队,而项羽有40万,加之项羽还是天下义军的共主,刘邦凭实力无力与项羽抗衡。

项羽的叔叔项伯为好友张良担心,张良此时是刘邦的属下,于是一个人骑马偷偷找到了张良劝其投降项羽。张良视刘邦为英雄,誓死追随刘邦,张良认为只有刘邦才能成就大业,项羽称帝只会天下再乱。于是张良拉着项伯见刘邦,刘邦为了拉拢项伯向其求亲,希望与之建立儿女亲家,并表明对项羽绝无二心。项伯听后很是感动,临走时让刘邦第二天到鸿门向项羽道歉,项伯回到项羽营中劝说项羽,项羽也被说动,愿意接受刘邦的道歉。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与百名骑兵来到鸿门向项羽道歉和解释,刘邦见到项羽又是鞠躬又是喜笑颜开,项羽更是觉得自己亏欠刘邦,便留下刘邦举行宴会。宴会上范增发现项羽并没有杀刘邦之意,范增先前并不知内情,他以为项羽是借宴会杀刘邦。范增几次提醒项羽杀刘邦,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派项庄借舞剑之名杀刘邦。

(鸿门宴插图)

项庄在宴会上一边舞剑一边找机会杀刘邦,项伯发现了范增的诡计,立刻起身拔箭与项庄一起舞剑,张良眼看形势不对通知帐外的樊哙,樊哙冲入营中对项羽说:“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沛公克秦入咸阳,丝毫没有夺取城内财富之意,而是等待大王的到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大王听信小人之谗言杀有功之臣,不是在效仿秦国吗?”项羽越发的觉得理亏,随后刘邦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开了项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楚军进入咸阳,烧杀抢掠,放火烧城,杀秦王子婴,咸阳城宫殿被烧毁殆尽,咸阳城瞬间变成一片废墟。随后项羽又分封跟随他一起灭秦的各路将军为王,封楚怀王为“义帝”,将其迁往郴地,后来义帝在郴地遇害。

项羽为了控制关中,在关中分封三个诸侯王,目的是为了阻挡刘邦。随后,将刘邦封于汉中,刘邦返回汉中之时,为了打消项羽的顾虑,烧毁栈道。

(项羽剧照)四、刘邦从谏如流,善于用人

刘邦能够赢得天下跟他善于纳谏密不可分,对于张良和萧何的劝诫,一向是虚心接纳。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韩信本来在项羽手下谋事,因不得志便投靠刘邦,最开始在刘邦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萧何便劝诫刘邦重用韩信,他认为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刘邦虽然心里没底,但是还是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统帅。

向来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关中是帝国的政治中心,刘邦想要夺取关中必须翻过秦岭。刘邦采纳韩信之建议,偷偷从陈仓返回关中,出其不意的击溃雍王章邯的军队,章邯战败后关中其他两位诸侯王落荒而逃。

关中老百姓看见昔日的沛公来了,纷纷赶来迎接刘邦的到来,刘邦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占领了关中地区,加上刘邦以前的封地,整个秦国原来的领土全部归刘邦所有。

(韩信剧照)五、楚汉之争

刘邦在平定关中三王以后,率领汉军来到洛阳为义帝熊心发丧,笼络人心。项羽灭秦后分封诸侯王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就是任人唯亲,引来很多诸侯的不满,逐渐沦为天下之公敌。刘邦来到洛阳以后,公然宣称项羽是天下的公敌,刘邦在道义上占据领先地位。诸侯纷纷背项奔刘,刘邦的军队多达56万。

公元前205年,刘邦乘项羽在齐国平息内乱,率领56万大军攻占西楚彭城,项羽听闻后立即班师回朝,偷袭汉军,刘邦惨败,其家人被俘,刘邦退回荥阳。同年冬,项羽率军围困荥阳,刘邦使用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范增一怒之下返回家乡。刘邦为了延缓楚汉交战的时间,派人向项羽诈降。不久关中的援军赶到荥阳,各路逃兵也纷纷集聚在荥阳。此时韩信也成功拿下赵、燕、齐,占领整个河北地区。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困于垓下,70万汉军与10万楚军大战于垓下,楚军惨败,项羽自杀,刘邦取得楚汉相争的绝对胜利。

(项羽剧照)六、总结

笔者认为,项羽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分割的局面,也结束了常年不断的战争。但是项羽灭秦后,仍然进行分封,分封了18个诸侯王,乱世再现,项羽腐朽的思想影响他了的格局。

最关键的是,项羽击杀秦国降军20万,项羽的所作所为跟当初的虎狼之秦没有什么区别。项羽入关中之后,焚烧宫殿,杀子婴,关于楚怀王之死也很蹊跷,是不是项羽所杀,史料并没有记载。但是项羽将楚怀王迁移至郴地,就很可疑,这也是项羽不得人心的主要原因。

而刘邦老谋深算,他知道天下反秦是因为“百姓苦秦久矣”,所以他入关以后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受到秦国的荼毒已久,突然来了一批仁义之师,对于老百姓而言,汉军就是解放军,是他们的救星,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高帝纪》

《汉纪·汉高祖皇帝纪》

《资治通鉴·汉纪》

三十岁一无所有?

首先你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心态不好啥也做不了,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在自己手里把握着。

第一、工作可以先找个能挣钱养活自己的,不是没有工作只是你自己可能不愿意做,没有找不到工作的人。连看门大爷都能找到工作。从村里出来的也能找到工作。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必须要挣钱。不然回去的路费都不会有。

第二、自己先找个单位,从基层慢慢做起来,进入这家公司好好研究下公司的业务,和你所做的工作岗位的内容。把事情做好,不可能不晋升的。

第三、不要总换工作,我们都是30几岁的人了。换一家工作就要从新适应一个环境,每个公司的业务模式也不一样,从新学习只能从基层做。最后奉劝一句兄弟,好好找个工作养活自己。不要总闲着。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