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野蛮结婚风俗,是否表示如今爱情不存在?
山村野蛮结婚风俗,是否表示如今爱情不存在?
彩礼和爱情是两码事,彩礼牵扯到两个家庭之间的事,爱情纯粹是两个人的事,要区分来看待。
彩礼在《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创于西周,而后世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农村彩礼过高是现实,难道这仅仅是女方的事吗?没有男方“推波助澜”下,这事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彩礼。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度废除“彩礼”,但是,在民间这种习俗还是顽强的流传了下来。如今,彩礼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甚至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失去了讨喜的本意。为此在婚姻法中也有规定,不能“买卖包办婚姻”。那么,为什么彩礼越来越高呢?因为农村单身女性太少了,再者,婚姻属于私事,在:“周瑜打黄盖”的情况下,别人怎么去干预?
好比说男方如果说,因为高彩礼把女方告了,男方的婚姻基本也算黄了,在娶媳妇和娶不到媳妇之间,通常男方会尽量满足女方的彩礼需求。这就是为什么高彩礼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女方要,男方尽量满足,双方的私事,没人说,法律也不好介入。因为这个彩礼的事,在我们当地,女方要彩礼,并不是卖女儿,就是为了给女方一个保证,而且女方会把彩礼全部带到男方,通常还会倒贴一些嫁妆,男方也喜闻乐见。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说你出高彩礼,就能娶到媳妇,而是很多时候,你有彩礼也送不出去,别说没彩礼了,这事就尴尬了。
至于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如果说双方不认识,全部靠媒人撮合,爱情需要双方慢慢培养;如果说双方自由恋爱,或多或少会有爱情的成分,有多少感情当事人心里比较清楚。而关于彩礼和爱情不是对等的,彩礼牵扯到当地风俗,也牵扯当双方的家庭情况等;而爱情说到底,是关于两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
大山里的特殊婚俗?
大山里的婚俗就拿我们当地来说,男方要到女方家的叔伯都拜一轮,女方家人一般要拖到晚上天黑才让男方把人接走,女方进了男方家门就先祭拜祖先,然后改口叫爸妈,新婚第二天就必须回娘家。
你见过最不可理喻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最不可理喻的是有些地方长期以来给死人出缤分等级。由于旧的封建传统思想象枷锁一样套在人们的头上,去世的人在有些地方要看男的是否佳婚?是否生子?是否当爷爷?女儿是否出嫁?媳妇是否当奶奶?等等一大堆杂事。决定着抬棺的人数,是否能上大厅?特别是抬棺者要生有男孩的男劳动力等等。由于如今青壮男外出打工的很多,有时候丧事还真缺少抬棺人选。因些有人提出是否改用车推?但也有人反对,说是贬语说是德性不好死后自己滚出?。看到其他地方抬棺全由妇女,出棺也已用推车。真是不可理喻,无语!
你们当地结婚有哪些习俗?
结婚的习俗即结婚的礼节。在中国的古代婚嫁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之说”。到了现代,受西方婚俗文化的影响及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过去一些古老的和繁琐的礼节礼俗渐渐的消失,形成了具有中国现代的婚嫁习俗。不过“十里不同风,百里各异恰”,各地的结婚习俗还是不同的。
这里说说我所处的陇东中部一带的结婚习俗:
祭祖
本来祭祖拜宗是每年的清明节和大年三十的事。是缅怀和纪念先祖和新逝老人的一种方式,也已经成为习俗。不过,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是传宗接代的头等大事。因此,新郎要在结婚前三天上坟地烧纸,燃放鞭炮,把自己的喜讯首先告诉先祖。既让他们分享这快乐,也是寻求先辈的庇护。迎亲
娶亲人员:结婚的前一晚,事主与总管及至亲长辈商议娶亲人选。一般来说,娶亲的8——10人(含要娶回的新娘)。具体的人员确定还是有原则的:大小外家人须各有1人,其余的从“五服”之内的本家挑选。每家至少有1人;娶亲主事的夫妻俩必须是亲门之人,且有子嗣,非离异重组家庭者;如果本家人还凑不够数,有爷辈的可一家去两人,实在不行可考虑外爷(当地还没有男方亲自去女家娶亲的风俗)。其他:两斤猪肉(叫礼交子)、两根大葱、两瓶白酒(拆盒),这些都要用红纸缠着。上头(新娘梳头)麦子(半袋)、针线钱(陪嫁衣服鞋等)(提前商议,也有万元、几千的),另外再准备红包(每包至少100元)。
迎亲车队一字排开,新郎燃放礼花。正式出发。
娶亲
车行至女方家门口,早有人等待。一行人进得门去,便招呼在客厅坐定。娘家人已将女方拿来的两瓶酒互换,并装进一点小米。男方家买得衣物、化妆品等及女方陪嫁的被子、衣物也摆开展示。稍后迎亲之人开始坐上酒席,娘家父母向娶的人千叮咛,万嘱咐,都是客套话。并将上头麦子、针线钱一并交过(有的娘家人还会第二次要点彩礼,叫上道坡),为了息事宁人,娶亲的还是尽量答应其“无理”要求。娶亲的女人,即“娶娘婆”进得新娘的“闺房”。那“闺门”早有娘家兄弟“把守”,沒有两三个红包连门帘也揭不开。进得门去,娶女婆象征性地给新娘梳头,便搀扶出来。门口早有娘家人撒在地上的筷子,新娘要独自走过去,不能跌倒。新娘及娶亲的都坐上了车子,娶亲的车队在礼炮声中缓缓而去。
拉车、抢鞋子
当娶亲的车辆即将到达时,早有多人等候。最亮丽的风景莫过拉车。说这拉车,其实是给公公婆婆架上了牛儿犁地的那些家什,旁边还有一人拿着鞭儿赶着,正在弓着腰拉着新娘子的车子。而司机佬故意低档、踩个刹车啥的,有时还会将公公婆婆弄个“人仰马翻”。想干啥呢?红包拿来,一次又一次。抢红鞋是新郎的男女好友,一古脑儿去脱新娘穿着的红鞋子,是想看新娘下车后没鞋子怎么走路,让她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没办法新娘一开车门,新郎便立马去背着就走。但是这红鞋子迟早还是要讨回来。还是那套路,沒有几个红包想也别想。过门
过门指新娘由娘家出门正式踏入婆家。当新娘过门后,先要到公公婆婆房间问好。进得门去,只见婆婆正襟危坐于炕上,屁股底下还压着一把小笤帚,叫“压阵”。彰显婆婆的“威风”和气势。之后便与“娶(迎)女客”‘同进入新房,由专人侍候,端茶倒水。约摸个把钟头,她们两位便将女方陪嫁,男方婚娶的物品分开并井井有条的摆放出来。不过,“娶女客”没有红包还不打开包袱。这时娘家弟弟又“闪亮”登场,拿着一个大红喜字的门帘要挂到姐姐的新房后,一次、两次、三次……故意挂不住,每“掉落”一次,都要新郎官的姐夫掏红包。婚礼、酒席
在家自办酒席,正式开席是在新娘子娶进门后。新娘子来了,腾出了很多的帮忙人,他们会一心投入了酒席中。端菜斟酒、招呼一个个前来随份子钱的乡邻亲友。
当酒席正酣时,约摸12点钟,婚礼正式开始。司仪就是主持人,当仪程进入拜高堂时,嘎然而止。儿媳妇改口叫爸妈,在主持人的周旋时,都会以“声大小,沒听见”、“不温柔,硬邦邦”等借口,一次次的重复。重复一次公公婆婆要掏钱,本就准备了足够的红包,还让眼尖的主持人发现了。叫呀,掏啊!公公婆婆兜底了,现钞也没了,还让儿媳妇叫,还让"公公婆婆掏,出尽了洋相,赢来了现场一阵阵的喝彩,院里院外洋溢着欢声笑语。化着古典戏曲脸谱的公公婆婆才喜滋滋的退场。婚礼仪程继续进行着,当主持人说“送入洞房”,才是婚礼的尾曲。
一场声势浩大婚礼宴席成了主角。猜拳行令的,你一句他一语的。热闹、杂嘈,酒香味、饭菜的香味沁人心脾。这时新郎新娘挨着酒桌敬酒了。两杯是双喜临门,四杯是四季发财……这新人的双杯酒还非喝不可。特別是娘家人,这是第二次坐席,叫重席。重席一毕,也该是送他们按原路返回(迎娶车队不得改变来去路线)的时候了,只是新娘袒护娘家人,不喝也行。“闹洞房”、撒床
晚上还要燃放一通烟花,既是庆祝大功告成,也是闹洞房的序曲。不过,现在也没有那闲情雅兴去蹭那场合。闹洞房还真是想不到的冷清,不得已“扫床婆”左右抡番用笤帚扫着床,边撒看核桃、枣,还念念有词“双双核桃双双枣,生下娃娃滿炕跑”。也是稍纵即逝,做个样样。吃“四刀面”、“回门”、“坐十”
结婚第二天早晨,婆婆早早起床收拾厨房卫生。然后和下了一个很大的面团。这是要招呼亲门本家的一顿特殊的饭,主打食品是面条。当面擀好卷起时,由新媳妇隔山差五切下四刀,再交给婆婆妈妈用很长的刀切成细细的面条。这在当地叫吃新媳妇的“四刀面”。结婚第三天是回门日,也就是新郎新娘双双入对“回娘家”。就是串门子,下午双双回家。结婚笫十天该轮到“坐十”了。又是去娘家串门,这一次男方下午要赶回来。女方呢,在娘家要住十天。说实在的,还是为年轻人的身体着想。现在的年轻人才不管呢,如胶似膝的,下午还是双双把家还。每个地方都有它们那里的结婚习俗。以上是小编带来的当地结婚的习俗。你们当地又是怎样的,欢迎交流、分享!
令人费解的山里结婚习俗?
1.儿子结婚,邻居往父母脸上抹黑灰。
在河南中部北部(其他地方有没有我就不清楚了)的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家里的儿子要结婚,儿媳妇娶回家办完仪式之后,周边的邻居就开始用农村烧地锅烧成的木炭灰往这家儿子的父母脸上抹。然后的流程就是邻居硬抹,父母乱跑。一般情况下,不能不抹,不然周边的亲戚朋友都看着呢,不抹显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但又不能被抹的太多,不然显得又笨又傻。
2.抱着新媳妇儿跨越正在燃放的鞭炮。
这个习俗我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我觉得实在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就会被鞭炮炸到。在陕西西南部那边儿子结婚,新娘子从女方家接到男方家之前,在胡同口放一排燃着的鞭炮,新郎需要抱着新娘子从鞭炮上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