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交友网,每次我去图书馆都被室友讽刺?
泰州交友网,每次我去图书馆都被室友讽刺?
去图书馆学习却要被讽刺,这是一种校园欺凌。
我的一个朋友有过一样的经历。听完他的故事你就会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的朋友小梁从偏远农村考到北京一所985高校,和7个家境明显优于他的同学住在同一间宿舍。
刚入学时,小梁不会说普通话,遭到了室友的嘲笑。
然后,小梁发现大部分室友经常逃课、躲在寝室里玩游戏。他很疑惑:“上课时间难道不应该去上课吗?”
室友们白了他一眼,说:“真是书呆子!” 然后接着打游戏。
渐渐地小梁就被一些室友孤立了。每次他要去图书馆上自习的时候,总会有室友阴阳怪气地说,“哎呀,我们寝室的学霸又要去学习了!哪像我们这么堕落啊!哈哈......”
一个学期下来,差距就出来了。小梁的成绩是年级第一、拿了一等奖学金。他的那些室友中除了小张拿了三等奖学金外,其他人都是考前临时突击了几天、勉强过了及格线。
不过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成绩差,觉得只要及格就好了,继续不分昼夜地玩电脑游戏。
他们依然对爱学习的小梁和小张冷嘲热讽,只不过小梁和小张对待冷嘲热讽的态度不一样。
小梁认为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去提升自己,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因此他特别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从不旷课,还特别喜欢问老师问题。课余时间要么在做兼职要么在图书馆里学习。
小张却有点受不了室友的冷嘲热讽,他不想成为一个和大部分室友不一样的“另类”。很快他也不再去图书馆学习了,终日和室友们一起在宿舍打游戏。
天道酬勤,不一样的大四老天是公平的。天道酬勤,小梁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大三时他好事连连,他将在毕业后被保送到北大读研究生,还交了个聪明漂亮的学霸女朋友。
其他室友除了长大了几岁,似乎没什么变化,还是常常逃课打游戏,还是不去图书馆学习。
到了大四,因为报送的事情已经敲定下来了,小梁成了宿舍里最轻松的人。平时做做兼职、提高生活水平,其余的时间他还是习惯性地去图书馆读书、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经历。
到了大四,前三年都在混日子的室友们多了两件事:考研和找工作。
对于考研的事情他们一般是按下面的方式处理的。
先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考研,从父母那里要来考研的费用,包括报名费、资料费、和营养费。
然后他们信誓旦旦地要戒掉游戏,从明天开始起好好准备考研。
接着他们打算在用功学习之前,好好地再玩最后一次游戏。结果一不小心,又打了个通宵。天快亮的时候才去睡觉。
第二天早上的闹铃怎么都吵不醒他们,原定的学习计划泡汤了。醒来的时候已经下午了,心情不是很好。先打会儿游戏调节一下心情再开始学习吧。结果一不小心又打到了半夜。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考研的那天。闹铃吵了半天还是起不来床。想想自己估计也考不上,算了,去了也是白去,还不如多睡会儿。
接下来,他们从打游戏中抽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没考上研究生,需要找工作了。
很快,除了小张,大部分室友都在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小张的家境普通,自己又成绩不好,成了宿舍里唯一的就业困难户。
坚持自己、提升自己才是王道年轻人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是大一新生,正好不幸遇到了很不靠谱的室友们,第一招是“走为上”。找辅导员问问看看能不能挑换宿舍。
如果不能从物理距离上和不靠谱、不上进的室友分开,那就走第二招:除了睡觉,尽量少回宿舍;在宿舍时,带耳机或耳塞;尽可能少地和他们来往。
同时,你需要在宿舍之外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留心一下谁在课堂上表现突出、和老师同学互动良好,这样的人才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融入自己的宿舍而改变自己的好习惯。只有坚持做自己,才能吸引到和自己同一类的人。
写在最后大学是最美好的时光。是珍惜,还是虚度?是读书,还是挥霍?每个人做出的抉择不一样,也就有了后来几十年不一样的人生。
前面故事里的小梁在北大读了研究生,然后出国读博士,在北美一所大学做教授。
故事里的小张最后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三线城市的中学老师。
他们的差距就是从大一时对待去图书馆学习的不同态度开始,一点点拉开的。
我是安子心,以赤子之心,安身立命。聊高等教育、说职场。欢迎关注我!
2018年泰州有相亲会吗?
感谢邀请。
泰州离我还挺遥远的。
不过据我所知,很多城市现在都开始重视青年人才的留住。举办相亲会应该也算一个方面。比如我们这个企业基本每年都要搞一次。
所以我想,虽然目前没有相关方面的消息,但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也还是蛮适合搞相亲会的。或者需要再等等。
为什么有些男人会做菜会分担家务活?
您说得都对。别人教自己学,生活逼你学。我一岁患病成了limp,现在评为二级肢残,但年轻时能独立跛行。所有家务活我全会做,二脚盆衣服一小时内手工洗完,拎水拖地板,生煤炉烧饭烧水,还烧得一手好菜,今年七十七岁,还蹲着洗马桶和浴池。活是干了学会的。记得当年二十几岁时过年,恰逢母病卧床,父不做家务,我要烧饭,过年政府配售的一只冰冻鸡,我看了半天无从下手,邻居奶奶手把手教我,由此开始,我一步一步掌握了全部厨艺,包括杀活鸡活鹅活鱼,有一次一人处理了一只五斤重的大甲鱼。我的聀业是坐办公室,依次做过财务,统计,供应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兼合同管理,销售总监(那时叫科长),业余在厂校教语文,街坊四邻老的请我代笔书信,小的要我辅导作业。被人誉为文武双全,盖因我休息天就摞起袖子干家务,那时住在市中心大世界游乐场对面,老房子干什么事邻舍紧挨着看在眼里,尽管住房逼仄,干甚都要留心,但是,好像比现在住商品房舒心,现在只能玩手机,可手机上的美人再多,不及以前鲜龙活跳不离左右的邻家小妹。
泰州哪个论坛比较有名除了泰无聊?
bbs.tznews.cn 泰州百姓论坛 www.dj973.com 泰州论坛----泰州经广俱乐部 bbs.tzsz.net 泰州师专论坛
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的我们总是用“限江自保”来概括孙吴的基本守国政策或是它的某种军事策略。如果用来表示作战的谋略,那么“限江自保”一语比较笼统,未能准确地反映出孙权是怎样以弱敌强,守住绵延数千里之长江防线的。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不仅吴国和魏国,凡是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都不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这就要说到一个军事地理学上的词语——“临江塞要”。
一、“临江塞要”与东吴守江战略
根据历史记载,孙权没有平均分散部署有限的兵力,而是把它们集中屯戍到几个边防要镇,以阻挡魏师进据江畔。如阮瑀为曹操所作书信中所称:“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
因此,用“临江塞要”来概括孙权的守江战略是更为恰当的。
所谓临江塞要”,即阻塞位于长江北岸的“要地——位处交通枢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其为“衢地”,即道路汇集,通往各方的要衢。“四达者,衢地也。”占据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并左右战局的发展。
孙吴江防采取“临江塞要”的策略,这在吴甘露元年(265)晋王司马昭与吴使纪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其事见干宝《晋纪》:
(司马昭)又问:“吴之戍备几何?”对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曰:“道里甚远,难为坚固?”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吴国的江防重镇有哪些?纪陟在上述谈话中只提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和江都(即汉广陵郡属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南)两处,其他地点并未明言。
沿江诸镇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四座左右,“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从三国历史记载来看,曾经屡次爆发残酷战 斗并被孙吴屯驻重兵的要塞,应该是位处江北且阻遏交通要道的四处, 如曹操“四越巢湖”受阻的濡须(今安徽含山县),孙策、孙权进攻多年 才从黄祖手中夺取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吴国与蜀、魏多次 激烈争夺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以及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今湖北 宜昌市,后改称西陵)。
吴军占领邾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和广陵 较晚,且从未在当地阻击过魏师,其地位显然要稍逊一筹。
皖城(今安 徽潜山县)虽然也较为重要,但严格地说还不是“必争之地”。例如孙权 在建安五年(200)、十九年(214)两次攻占该地,随后即撤往江东或北岸的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未在那里设置军镇。
后来诸葛恪自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进驻皖城,以此为据点袭扰 魏境。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反击,孙权即命令诸葛恪放弃城守,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没有尽力保卫该地。
濡 须、沔口、江陵、西陵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们地扼南北交通或东西来往的水运干道。
孙权的“临江塞要”,主要是守住长江北岸的西陵、江陵、沔口和濡须四个交通要枢,辅以皖口、邾城等地,来抵御曹魏的南下进攻和防备蜀汉可能从三峡发动的袭击。
就东吴与魏、蜀交战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从赤壁之战(208)到孙权去世 (252)共有四十四年,在此期间曹、刘两家对吴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 或以失败告终,或是无功而返。
二、孙吴“临江塞要”战略的特点
1.背依长江拒敌,而非隔江对峙。
从六朝南北割据对抗的形势来看,南方政权总体上处于弱势,通常不敢出动主力与北方敌人在中原决战,故往往利用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东西流淌的河道作为天然水利防线,来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具体到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 则根据自身的国力强弱来决定据守哪一条水道。
综合实力越强,其防线就越靠北边。如李焘所言“吴之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 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六朝的政治地理格局大致相同,都是立国于江 东,即以建康(或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以富庶的太湖流域 为根据地。为了保障都城与三吴经济重心的安全,南方统治集团总是力 求将其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向西控制长江中游的荆州。
“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其中占领淮南地区 尤为重要,像东晋、刘宋文帝以降及南齐、梁朝,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天堑来抗击敌人。
如果仅仅是和北寇划江而治,那么国都就和敌境只有一水之隔,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唐庚曾对此议论道:“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敌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又说:“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也。”顾祖禹亦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 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渡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
综观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的用兵,也是在淮南和荆州两个战略方向努力, 以求将国土向北边和西方延伸。由于上述原因,“故孙权擐甲胄,冒矢 石,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
但是他在扬州的作战收效有限,虽然迫使曹操放 弃了江北沿岸地带,但是始终未能攻克合肥,越过江淮丘陵以全据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而求其次,被迫采用了“临江塞要”的策略,在濡须、沔口、江陵等地设置重兵,以阻止敌兵来攻时顺利抵达江 岸。
如胡安国所言: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 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今黄冈是也。
赵范曾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而退守江南,让敌兵完全占领北岸,那 么南方政权的防御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孙权在江北沿岸要地戍守御敌,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出现。张栻称赞这一决策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 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2.封锁水运干道,弃守若干渡口。
按前引纪陟所言,长江上下自西陵峡口东至广陵有五千七百余里,其北岸可以设港通航之地甚多,而孙权的兵力有限,不能处处部署重兵,因此他对沿岸渡口的防守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
像西陵、江陵、沔口、濡须等交通枢要之地极 为重视,会与敌人拼死争夺而绝不放弃。但是有些渡口,虽然也很重 要,他却没有设置军镇以拒敌。例如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曾为东汉扬州治所,有著名的乌江渡、横江渡和洞浦,对岸为牛渚,即采石矶(今 安徽马鞍山市),距离吴都建业只有百余里,精骑驰骋朝发夕至,在军事上很有影响。
王应麟引张虞卿曰:“考前世盗贼与夫南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孙权占领该地后 仅留守少数部队,并未像其他要镇那样派遣督将率众镇守。
其中原因就是当地与北方没有水路相通,魏军自合肥南下入巢湖后,就要从居巢走陆道东行,过大小岘山而至历阳。到达江边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不能拥有众多船只随行,这样即便占领江滨的数座港口,也无法组织大规模 的航渡,因此给孙吴造成的威胁并不严重,只要在南岸的牛渚驻守一些 人马,防御敌人小股兵力的渡江袭击就可以了,用不着在北岸的历阳留 驻重兵。
黄初三年(222)九月,魏国大军三道征吴,曹休率张辽、臧 霸等将率舟师经中渎水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入江,然后向西占领了 历阳的洞浦港口,并未受到阻击,可见那里没有驻扎多少吴军。
尽管曹休进展 顺利,魏文帝却下令阻止他派兵渡江,这应是战船和运舟不足的缘故, 若仅以轻兵涉渡,则容易被吴国水军或牛渚守兵消灭,故董昭认为此举 是“自投死地”。
另外一个战例是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之役,在晋朝制订的作 战计划中,是由扬州都督王浑率领的部队进据历阳的横江渡口,准备过江攻占要镇牛渚,向吴都建业发动最后的总攻。
他在前往历阳途中也没有受到吴军的阻击,孙皓的反攻兵力是从建业派来的中军。“吴丞 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
王浑击溃吴军主力之后不敢渡江,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 以步骑为主,没有大量船只和水军,所以需要等待王濬的舟师前来接 应,朝廷命令会师后由王浑担任主帅。“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扬州刺史周浚建议不要等待王濬而先行 过江,当即遭到王浑的拒绝,其理由就是朝廷的作战计划规定不让他的 少数部队贸然进行涉渡,以免遭到歼灭;必须要等王濬到来后提供大量 船只,共同渡江发起攻击。“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 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上述战例反映出,如果是单纯的步骑兵种前来进攻,即使占领了不通北方水路的渡口,对孙吴的江防也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陆军无 法渡江和在水上作战,对吴国真正致命的是强大的水军和运输船队。
所 以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孙权与其后代统治者并不在历阳这类港口屯驻重兵,而曹操及其魏国后继者也不把当地作为南征的主攻方向,而 是将大规模的用兵放在邻近有水道沟通北方的濡须和东关一带。
杜佑列举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属于吴国境内,曾经作为庐江郡治,但实际上屡得屡失,多次被孙权放弃而没有在那里坚持戍守。 该地往北有道路经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舒城可以分别通往六安与合肥,往东南则有发源于潜山的皖水流入长江,水口即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因而也是处于江淮之间的交通枢要。
皖城以北的皖水航道受潜山阻碍,至其终点后需要改为陆行绕过大别山脉东麓继续北进。太和六年(232),陆逊沿此道北上进攻庐江,魏国扬州 都督满宠即认为不用急速赴救。他说:“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 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曹魏大军若从寿春、合肥经这条道路南下,中间 有一段路程无法利用水运,兵员和给养的投送不甚便利,所以魏国征吴 通常不选择这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即使投入大规模部队占领该地,也会由于后方辽远,粮饷转运难以为继而被迫撤退。
鉴于以上情况,皖城 多次成为魏、吴双方的弃地。在孙权的“临江塞要”战略部署当中,皖城 属于可争可弃的据点,而非“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对待皖城的攻防策略 很明显:如果敌人派兵驻守,那么必须要将其消灭或逐退,以保证江防 的安全;若是魏军不在当地久驻,自己也可以暂时弃守皖城和皖口,避 免与强敌交战,借此来保存有限的兵力。
在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当中, 皖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如濡须、江陵和沔口,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在 的这条南北交通路线是半水半陆,其运输的效率要低于汉水及肥水、施 水、濡须水。由于这个缘故,魏军主力很少从这里南下进攻,对吴国江 防的威胁相对较轻,因此孙权并未在这里设置军镇。
(正文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