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地区结婚风俗,清末流行的典藏妻是什么?

2023-10-20 00:49:03 48阅读

凤阳地区结婚风俗,清末流行的典藏妻是什么?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典妻”就是封建社会中的糟粕。顾名思义,典即“典当”之意,或卖或押,但与物品典当不同,收妻方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典妻方则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收益。虽然封建社会中男权为贵,但妻子毕竟是一个家庭单位的女主,不到万般无奈,又怎么能随意押出?所以此现象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财富分配严重失调,即使是盛世,穷人间的典妻调配只不过是为满足典当双方的需求,即典妻方赚取利益,收妻方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

典妻形成因素

“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汉书·贾捐之传》

凤阳地区结婚风俗,清末流行的典藏妻是什么?

典妻并非是清朝专属,在封建社会里,它是对婚配制度的一个补充,在今天看来,将妻子典当完全属于“贩卖人口”,但在封建社会,一纸婚约就将女子沦为丈夫的私产,怎么处置就在于丈夫的家庭决策。正所谓封建枷锁的“三从四德”,其中“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强调的就是男权主义。而“四德”之首便是妇徳,是对女子贞洁的道德约束,因此典妻是与该道德标准相违背的,历朝历代的法律没有支持典妻行为的。但也都没有过多的干预这种行为,原因很简单,典妻行为有伤风化的同时却能够带来人口的增加。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礼记·内则篇》

典妻往往是由男方家庭的主动行为,古代婚姻中,男子娶妻的成本并不像今天,普通家庭虽然需要通过“三媒六聘”才能讨一个老婆。但女方会以嫁妆的形式来抬高女儿在男方家中的地位,而且在古代,女方的嫁妆往往是男方彩礼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举个例子,男方订婚时要给予彩礼,假设价值100两银子,则女方出嫁时在彩礼的基础上增加至1000两以上,这些增加的东西,会跟着男方先下定的彩礼一同送至男方家,而且这些都属于男子私产,女子再无所有权,继承权也只有女子所生儿子所有,与其娘家也没任何关系,如《宋刑统·户婚》规定的“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并不得追理”。

这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古代男子娶妻是能达成收益的,但并非上述举例那样丰厚,普通家庭的彩礼嫁妆是很微薄的,只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算赚了一笔。另外,女子对财产没有支配权,而且女子被视为男子的私产,这是典妻行为产生的两大内在因素,通过典妻赚钱是娶妻赚钱的延伸,二者皆有获利的性质。

“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即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唐律》

前文也提到了彩礼,一般家庭有能力拿出彩礼做一回“投资”已算不错了,若妻子不育,该当如何?那么可以按照“七出”的休妻规则休妻再娶,也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纳妾。但这些都有一定限制,比如《大明律》规定的“凡男子年四十而无后嗣者,得纳妾”。由唐、明法律可以看出古代对女子的保护,年龄约束是在中年,且不说古代人的寿命长短,男子到了40多岁纳妾,50多岁休妻,还有多少机会生育子嗣呢?而且娶妻是要有彩礼投资的,纳妾也非影视剧中那么简单,古代纳妾也是有正规文书聘娶的,成本是普通家庭难以承受的。所以这就激发了另一种模式——“借腹生子”。

也就是说有传宗接代需求的家庭,等不及子嗣繁育的问题,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又没有休妻纳妾等打算的,则寻求典妻家庭,借助典妻家庭的妻子,帮助自己繁育子嗣,这就形成了一个供需两全的“市场”。有句话叫“富人典业,贫子典妻”,典妻者往往是不务正业、受亲人犯罪连坐被查没家产、经营失败、丈夫生病失去经济来源、天灾致农耕绝产等原因,使生活产生了危机,无奈之下向有需求的家庭典妻,这种典妻往往是丈夫主持的。

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公婆主持的典妻,比如男子受朝廷征召战死,赡养公婆的义务落在妻子身上。妻子则被典当出门,由公婆获取一定钱财,待契约到期,妻子再回公婆家照顾两位老人。再有一些丈夫早亡,公婆也不在的,娘家又不接受女子回家的,女子无依无靠时会主动寻求自典,为的只是有个活路。

“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元史·刑法志》

这种陋习在古代很少有法律明令静止,因为涉及人口繁衍,这是解决当政者的现实问题,毕竟人口就是税收和徭役的代表。但这种情况发展至宋元时期已经成风,所以从尤重风化的宋朝开始,就出台了一些法律干预,因无实际案例记载,所以这种干预的效果应该不佳,或者朝廷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的状态。据清朝《清律辑注》记载“今之贫民将妻女典雇于人服役者甚多,不在此限”,从法律上默许了贫民的典妻行为,而又另行规定,约束富人借此淫乐,算是针对典妻行为的贫富区别对待。

典妻的形式

典妻并不是随意的买卖行为,它确实扮演着古代婚姻制度的补充角色,因此在仪式上也是有讲究的,媒证、订约、送聘、迎娶这些环节都会遵守。“媒证”是指典委的中间人,相当于婚配制度中的“媒婆”、“证婚人”,在典妻签订契约时,媒证也是要在契约上画押的,否则典妻契被视为无效。这里的契约主要涵盖典妻的时间期限、租价、备往事宜。典、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租的期限一般为一至两年;典的期限一般为三至五年。

典租的价格是按照妻子的年龄、约定期限来计算的,年轻则生育能力强,价格就高。不是任何人都具备典租条件的,契约中一般会约定生育子嗣,若不生育,则会退还一定租金。契约中还规定一些约束机制,如出典者在合同期内不得回原夫家中,但也有一些富人家中之妻较为凶悍,因此就在契约中约定到出典者原夫家中同房,此种称为“坐堂招夫”。

契约达成后,受典者会像娶妻一样,给予出典者下“彩礼”,但不会太过贵重,只是重于礼仪形式,比如一些新衣服、头饰等,富贵人家也有送金银的。然后再以“迎娶”的方式,将出典者抬回家,富者有花轿、贫者有骡车,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相当于明媒正娶。若是想图个吉利,鞭炮、锣鼓、宴请宾客都不会少。古代的闽浙一带,受典者家里还会于祠堂上香,族人都会参与,如果认为这是给予出典者尊重那就错了,这种大操大办是为了生下的孩子有名有份!

“男子家贫,嫁卖妻子以自活,女家概不干涉。且卖至某姓,女家与某姓依然以亲戚相往来。其不讲礼教之过,有如此者”。——《琢县志》

典妻其实在汉代就有记载,之所以清代的典妻如此出名,就是因为朝廷在法律上开放了贫困人家的典妻行为,所以说典妻在清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清朝一些地方史志记载过很多典妻行为,大多数是记录贫困家庭的出典行为,这也是贫富差距所造成的。清朝虽有康乾盛世,但正如英国马嘎尔尼访华回忆录所言,乾隆末期的百姓骨瘦嶙峋,每日无有荤食,只有绿叶食物,所谓盛世只不过是少数人的盛世,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遇上饥荒年份,卖儿鬻女的现象都不为奇,更何况是典妻了?

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使两极分化严重,典妻行为可以说是财富两极分化的外在表现,穷人出典,富人受典,这已经不是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枷锁了,而是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征兆。因此典妻行为越是盛行,越是象征社会架构即将崩塌,清朝的典妻正说明了这一点。

石敬瑭为什么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不是大方,是为了自保。当时,对于石敬瑭而言形势危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没有足够的价码,石敬瑭很可能会被消灭。

首先,我不否认石敬瑭是千古罪人,早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任何人都无法为其翻案。但石敬瑭并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所以,石敬瑭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汉奸。

另外,石敬瑭在当时是手握一方重兵的军事将领,在生死攸关的节点上,他也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任人宰割,必定会想尽所有办法自保。而他之所以能够献出幽云十六州,一来是迫于无奈,二来也是后唐的外交策略出了问题。

石敬瑭出身于西域石国,从个人品质上来说,这个人属于五代时期中上水平。史书中的描述为朴实稳重,寡于言笑,而且喜欢读兵书,非常崇拜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和汉朝时的周亚夫。

成年之后,石敬瑭得到了时任代州刺史的李嗣源器重,也就是后来后唐的第二任皇帝。

追随李嗣源期间,石敬瑭还娶了李嗣源的女儿,之后,石敬瑭对李嗣源可谓是忠心耿耿。

公元923年,后唐立国。

后唐国主李存勖和李嗣源是兄弟,但不同的是,李存瑁是李克用的亲儿子,而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

李存瑁军事能力还行,但治国能力却烂到了极点,他在位时期,不仅沉湎声色,重用宦官,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其次,李存勖还还屠戮功臣,搞得士卒离心离德,最终因为猜忌李嗣源而迫使李嗣源造反。

李嗣源造反后,石敬瑭奋勇争先,在辅佐老丈人登基的路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犯边,石敬瑭便被李嗣源任命为了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

石敬瑭上任河东节度使的同年,李嗣源病逝,石敬瑭如丧考妣、悲痛不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石敬瑭也算是一个知道感恩的汉子。

李嗣源病逝后,其子李从厚继位,但很快就又被李从珂推翻。

李从珂继位后,猜疑心非常重,他认为石敬瑭权力太大,迟早是个祸患,不如找机会除掉他。

石敬瑭身为执掌一方的统帅,自然不肯束手就擒,于是上书试探李从珂,说自己愿意调任别的地方节度使。李从珂一看当即同意,下令调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还多次下旨催促其离开盘踞多时的根据地。

此时,石敬瑭知道了,李从珂迟早要处理自己,应该早做筹划。但李从珂身为皇帝,实力比自己强太多了,自己又该怎么呢?

显然,找外援是唯一的出路。

此时,北方的契丹兵强马壮,如果可以争取到了契丹人的支持,一定能够抵抗李从珂,说不定还能够逐鹿中原。但外援不是随便来的,人家也要工资的。

这一方面,石敬瑭知道,李从珂自然也知道。因此,双方为了争取到契丹人的支持,那就看谁的价码高了,或者说,那就看谁卖国卖的更彻底了。

李从珂实力相对要高一些,只需要稳住契丹人不支持石敬瑭即可,所以卖国的价码自然也就低了。因此,李从珂开出的价码是给岁币十余万缗,归还契丹酋长荝剌以及和亲。

但后唐枢密直学士薛文遇不干了,说李从珂身为天子,不能纡尊降贵,契丹人有十万大军,咱们也有十万横磨之剑,不能干有辱尊严的事。

听了薛文遇的一番说辞,李从珂犹如打了鸡血,血气翻涌,根本不理会契丹了。就这样,契丹人抛弃了李从珂,自然而然的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不得不说,李从珂勇气可嘉,但不识时务,这也造成了他后来悲惨收场。

反过头来,我们来说说石敬瑭。

虽然李从珂拒绝向契丹人献媚,但石敬瑭在契丹人那里也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他还有一个竞争对手赵德钧。

赵德钧是沧州节度使,治所在幽州,也有着相当大的军事实力。这个人也有相当大的野心,唯恐天不不乱。如今,李从珂和石敬瑭即将兵戎相见,赵德钧自然而然也准备趁乱起兵,逐鹿中原。

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德钧也想借助契丹人的力量。于是,他也开出了条件,不仅给了大量黄金布帛,还声称只要契丹人帮助自己称帝,即与契丹称兄弟之国,而且与你们交好的石敬瑭,将会永远镇守河东地区。

其实别为密书,厚以金帛赂契丹主,云:“若立己为帝,请即以见兵南平洛阳,与契丹为兄弟之国;仍许石氏常镇河东。

石敬瑭实力弱小,要想不被消灭,不得不开出更高的价码,因此,石敬瑭允诺了契丹人割让幽云十六州,并且以儿皇帝自居。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这里就不谈了。

但即便石敬瑭开出了这么好的价码,契丹人也一度想要帮助赵德钧,因为对于契丹而言,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坐镇幽州的赵德钧也不是轻易能够拿下的,况且石敬瑭的目标还是拥有强大实力的李从珂。因此,契丹人一度想放弃石敬瑭。

关键时候,石敬瑭的心腹卖国帮凶桑维翰力挽狂澜。他对契丹人声称“将竭以中国之财以奉大国”,颇有一种“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态度。而且在契丹军营,桑维翰长跪不起,涕泪纵横,最终契丹国主耶律德光被感动,才没有抛弃石敬瑭。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就清楚,石敬瑭在这场竞标赛中赢了赵德钧,他的契丹爸爸也就坚定的支持了儿皇帝石敬瑭。最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援助下攻灭后唐,做了后晋的开国皇帝。

而李从珂则自焚于洛阳宫殿,赵德钧也成了契丹的俘虏。

所以,综合来说,石敬瑭之所以将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一是李从珂在“削藩”的问题上没有考虑周全,二是因为还有一个竞争对手赵德钧。最终迫于自保,石敬瑭选择送出了幽云十六州。

多说一句话,无论说什么,石敬瑭确实是千古罪人,但石敬瑭后世长期的骂名是来自于宋朝时期。由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长期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导致整个宋朝军力不济,无法拿回幽云十六州,从而引发了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的事情。

最终,这些失意的赵宋帝王为了推卸责任,必须找一个情感的发泄口,因此,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事情才会不断地被提及,也因此导致石敬瑭被骂上千年。或许,宋朝皇帝如明朝朱元璋一样勇武,仅用一年就可以攻下幽云十六州,赵宋皇帝也就不用发泄了。

明朝为什么把故宫建在北京?

故宫就是旧时的皇宫的意思。它是历史上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王朝皇宫的称呼。就像明代的时候,就对元大都称为故宫,明朝灭亡以后,紫禁城由清朝来继续使用,直到清朝灭亡以后才称为故宫。

要说起过这个故宫的由来,那先要从“靖难之役”说起。当时明朝的首都在南京,“靖难之役”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直到1401年,南京皇宫内的一个宦官将南京城的真实情况报告给燕王,原来南京城早已没有抵抗的能力,如果燕王发兵,轻而易举就可攻克。燕王当机立断,率军直取南京,燕军一路势如破竹,渡过长江后一举将南京城包围。僵持了没几天,南京城的将领见大势已去,就打开了城门投降,皇宫也因混乱而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燕王率军进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查找建文帝的下落,在皇宫废墟中,人们只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身份。燕王一边哭一边说:“我只是想帮你除掉身边的奸臣,事情怎么会弄到这个地步啊!”然后下令,把这些尸体按照礼制下葬。

没过多久,国内局面稳定下来,燕王登基为帝,年号永乐。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其实他就是篡夺的皇位而已。明朝也正式进入鼎盛时期。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原在今天的中国南京。而朱棣和他的旧部熟悉北平,也对这个地方充满感情。朱棣杀了不少建文帝的旧臣部下,十分不安。而且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而这件事也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有一次上朝,朱棣还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剌杀。后来,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更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这时候正好有个大臣对朱棣说:“北平是圣上龙兴之地,山峦起伏,呈虎踞龙盘之势,可以用来控制四夷,平定天下,是帝王之都啊。”他建议迁都北平。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三十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方入侵的蒙古人,还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于是朱棣就开始谋划他迁往北平的计划。他在朝堂上提过迁都建议,却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后来,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在朱棣谋划迁都北平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徐皇后去世了。陵墓理应建立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前往北平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昌平以北20公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帝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下诏兴建北平宫殿,次年正式开始修建北平城。朝廷调集了工匠三十万人,民夫近百万,云集北平。这个工程十分浩大,所有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木材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汉白玉石料来自北平房山;五色虎皮石来自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曲阳县;宫殿内墁(man,铺饰)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所烧;宫殿墙壁所用的红色颜料产自山东鲁山,加工在博山;室内墙壁上的杏黄色颜料则产自河北宣化的烟筒山。

为了方便南粮北运,1411年朱棣又命令工部尚书等官员主持疏通会通河,使得运河水量大大增加,接着又成功地整治运河淮南段。从此,运河的运输能力大为提高,漕运在南北运输中开始起主导作用,海运逐渐罢废。

1420年,建都的工程竣工第二年,迁都的准备都已经做好,朱棣及文武百官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新京城以皇宫为中心,以前门、午门、景山、钟楼为中轴线,官衙、民居、商铺分布四周,大路宽广,街巷整齐,气势雄伟。

那么紫禁城的名字从何而来呢?

故宫又名紫禁城。禁是不许进入之意。古时候,人们是不允许靠近宫门的,文武百官到此也要下马等侯。紫禁城的来历传闻很多,说法不一。有说古代皇宫宫女巧妆华贵、丰艳媚丽,犹如五彩云在宫中飘来飘去。再加有宫廷富丽建筑点缀,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故称“美如画”用“紫”字来形容。有紫城提法,以后又有紫禁城的说法。但据出土文物资料记载,远在公元400年前的晋朝就有此传。当时的大画家顾恺之,任散骑常侍。有一次,晋孝武帝司马曜命其在健康瓦棺寺作画。在《维摩诘像》壁画中,提笔一挥光彩照人,跃然壁间,轰动京城。画中宫殿堂皇、卫士威武、宫女娇美,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此壁上方又提“一缕香飘带,仙凡紫禁间”的诗名来衬托画意。当时人称这幅壁画是“传神写照、意在紫禁。”按我国古代人们风俗习惯,将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才能称紫微宫。兴时它的位置在北斗星的东北方,被认为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常常以真龙天子自诩,他们所生活地方,也就变成了地上的权力中心。而紫禁城的“紫”字,也就是取的天帝之宫之意。又因皇宫是戒备森严之地,严禁百姓进入。紫禁城的“禁”字,又体现了皇家的威严。

在民间关于故宫有”半间“的传说,是永乐皇帝在开始修建的时候,就把宫殿总数定为一万间,但是,却因为一个梦不得不改掉了原来的计划。什么梦呢?原是遇见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告诉他:“天宫的房间才一万间,你作为人间的皇帝怎么可以和天宫一样?”于是,在修建之时朱棣有意少了半间。这样一来,皇帝的威严和颜面也保住了,玉皇大帝也没法挑毛病。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

朱仙镇为何和汉口佛山景德镇并列为四大名镇?

古代的“镇”是个军事单位,类似的还有“营”、“旗”等。

这四大名镇因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在明清时期商贸繁荣、经济发达。

这四大商贸重镇分别是汉口镇、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

1、湖北汉口镇(商贸中心)

现在的武汉市。处于长江与汉水交口,作为码头、商业重镇,汉口经济繁荣,现在仍然是经济重镇。20世纪初,五个国家在此开设租界,逐步发展成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现在是中部地区金融、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发达,享“九省通衢”美誉。

2、江西景德镇(瓷器)

现在的江西景德镇市。景德镇是四大名镇之首,也是唯一不是依靠水运兴起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被李约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景德镇瓷器闻名世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国著名的文化符号。

3、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现在的佛山市。处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水路位于广州上游及北江、西江的下游,是通往省城的必经之地,又毗邻港澳,水陆交通发达。明清时期处于交通枢纽,以手工业为主的制造业特别发达。不仅如此,佛山还以药材之乡、舞狮龙舟、铸造、陶瓷闻名,更是南方武术之乡,著名的有黄飞鸿、咏春拳等文化符号。

4、朱仙镇(年画、版画)

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是目前四大名镇中唯一的乡镇建制。朱仙镇历史悠久,名字来源于战国的朱亥,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闻名。岳飞在此取得朱仙镇大捷,大败金兵,也是在此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朱仙镇以年画、版画闻名,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齐名。贾鲁河穿镇而过,水路可达扬州,曾是北方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后来朱仙镇的衰落也与水运有关,乾隆年间黄河决口,拥塞河道,当地饱受水涝之苦,朱仙镇自此衰落。

现在的朱仙镇虽然建制级别不高,却在2007年被评为“十大最美村镇”之一,建有文化生态旅游区,是个好地方。

明朝为什么没有控制西域?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明朝自疆域最盛之时,在明初的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和明仁宗时期。

此时的明朝疆域根据《明史》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虽然明朝疆域听起来很大,但是对于西域,则并未纳入版图,明朝极盛时期在哈密等地的新疆东部设置“关西七卫”,对于新疆中西部以及中亚则没有征服。

西域地区,自前60年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到唐朝,曾两次被中原王朝统治,然而,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却并没有将西域重新纳入版图,这是为什么呢?

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明朝实力的相对较弱;

二是政治中心的相对东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明朝实力相对较弱,不具备虽远必诛的能力

这里的相对减弱,主要指的不是明军战斗力的孱弱,而是游牧民族的相对强悍。

在汉朝时期,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匈奴,作为游牧民族政权,匈奴本质上是部落制政权,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因此在汉朝的猛烈打击下,匈奴内部开始分裂。

在匈奴走向衰落时,汉朝得以将匈奴逐出河西走廊,打开了深入西域的窗口,并将匈奴势力逐出西域,确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宗主权。

到了唐朝,对手主要是突厥。因为突厥也是和匈奴一样的部落制政权,因此在隋文帝的挑拨下,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而在唐朝国力获得空前增长之后,唐太宗和唐高宗分别消灭东西突厥,将唐朝势利延伸到西域广大地区。

但是从13世纪开始,蒙古汗国建立后,开始了一系列封建化的改革,这意味着蒙古和匈奴突厥相比在社会制度上已经出现了极大的飞跃。

进行了封建化的改革之后,蒙古形成了强有力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集中资源和兵力,同时汲取中原文化的营养,因此蒙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相比之下,从汉朝到唐朝再到明朝,中原王朝的社会制度一直是封建社会,除了在专制集权方面进行了不断强化,在技术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但是总体而言,社会性质并没有出现大的改观。

这意味着从汉唐以来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因制度形成的碾压优势不复存在。

此时的明朝,面对的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分裂之后的东察合台汗国,这是一个蒙古后裔建立的王朝,和部落制度的匈奴和突厥完全不一样。

所以,不是明朝太弱,而是游牧民族太强!

不过虽然明朝也不是很弱,但是因为制度的掣肘,本来可以建立虽远必诛、封狼居胥的伟业的明朝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为什么呢?

因为从朱元璋时代开始,“以文制武”再次成为帝国的基本国策。参考宋朝的遭遇,就知道明朝在“以文制武”的道路上已经做得很好了。相比之下,汉唐基本都是文武并重!

因为“以文制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强化,因此决定明朝开疆拓土能力和面积的只有明朝初期,而因为此时的东察合台汗国的阻挡,明朝没有能够征服这里,也就意味着后期更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们看明朝后期,疆域不仅没有拓展,反而不断收缩,到明英宗时期,疆域基本限定在“两京一十三省”!

除了“以文制武”的影响,在经济方面,朱元璋的改革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比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打压商业发展,重新拾起“重农抑商”的政策,这意味着从宋元时代以来的重商主义国策被抛弃,农业再次成为帝国之本。

虽然想法很好,但是因为对农业的依赖,随着可耕地的减少,加上明朝的农业税率一直不高,导致明朝的财政收入水平一直非常感人。我们知道打仗本质上是拼国力,也就是烧钱,所以没钱的大明走不了那么远!

2、政治中心相对东移,向西扩张鞭长莫及

从周朝开始,关中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从周朝之后,秦、汉、隋、唐都以关中作为政治中心。

唐朝之前,陆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原王朝以大陆型经济为主。

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通向西域、西亚和欧洲的陆上商路,此举被司马迁称为“凿空”,张骞开辟的陆上道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自长安开始,穿越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越过天山南北,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等世界各地。因为西域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枢位置,对于丝绸之路的兴衰至关重要,因此中原王朝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这里。

前60年,汉宣帝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36个城邦小国,西汉取得了西域地区的统治权。

西汉末年,匈奴入侵西域,西汉和东汉与匈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终于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重新归于东汉统治。

此时的海上商路虽有开拓,但规模太小且路线很短,根本无法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此时的陆上丝绸之路是各国使节和各国商旅的必经之路,是中西交流的重要桥梁,所以地位至关重要。

东汉时期,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新起点,但是长安的地位至关重要,帝国的政治触角呈东西方向延伸。

但是在唐朝之后,长安彻底衰落,再也无法重现帝都辉煌,长安的衰落从唐朝中期就开始了,因此唐朝实行“长安-洛阳”二京制。这标志着以长安为都城的时代开始走向没落。

因此关中地区的持续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无力支撑帝国的都城,唐朝前期,渭河水位已经难以行驶大船,所以都城外迁势在必行!

907年唐朝灭亡,开封成为后梁都城,此后到北宋,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开封成为继长安和洛阳之后的新的政治中心。

元朝建立后,大都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这一都城被明朝继承,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实行南北两京制,标志着中原王朝的政治触角开始呈南北方向延伸!

政治中心的位移直接决定了开疆拓土的方向,明朝开始,对东北地区进行经营,还收复过交趾,这说明明朝开始注重南北方向的扩张,对东西方向的开拓则稍显乏力,这是明朝难以向西域开拓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宋朝之后政治中心的东移,陆上丝绸之路也走向衰落,特别是丝绸之路上出现了西夏、花剌子模等国家。宋朝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繁荣,属于中原王朝的海洋经济时代到来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