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泽市区结婚风俗,菏泽为啥跟山东其他市不一样?

2023-10-19 23:14:04 37阅读

荷泽市区结婚风俗,菏泽为啥跟山东其他市不一样?

菏泽地区的外来人口多,所以山东话不是很正宗,其中菏泽的东明县满嘴河南口音,而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有关,早年间当地黄河泛滥,很大一批人移民到了山西,之后又辗转去了河南和山东等地。

时间一长以后便分属不同的地带,形成了现在的局面,所以东明县不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俗都与河南极为相似。来到这里完全感觉不到山东气息,人们会误以为去到了河南,因此才有菏泽人不像山东人的说法

荷泽市区结婚风俗,菏泽为啥跟山东其他市不一样?

现在农村结婚摆酒席?

我是河南巩义的,我们这发展一般,办酒席一般人家都是在家办,现在好多都外包给了流动酒席公司,主要图省事,一般按桌算,一桌三百左右,也有有钱的会办五百左右的。

我们这办喜事,头天晚上酒席就开始了,主要招戴主家朋友和同事,酒席不会多,少则六七桌,多则一二十桌,如果主家朋友多可能就多达几十上百桌了,这种一般就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人了。

第二天正场就是婚礼后的酒席了,主要招戴十里八村的乡里乡亲和亲戚,以及娘家陪礼的亲戚,这个酒席数量少则二三十桌,多则几十上百桌,都是分几轮就餐,也叫流水席。

这样算下来,婚礼花费酒席这一块一般少则一二万,多则三四万,加上酒水,烟,其它花费,一般人家三五万都能搞定。

不过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家选则在酒店办,多是己在乡镇买了楼房的,自办场地不好弄,费用上可能多花上一两万,这些人一般也算是先富起来的,可能也不会在乎多花这点吧。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这些,有知道更多的朋友,欢迎评论。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洪洞大槐树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这次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组织的最大一次移民活动。据史料分析,这次移民的数量超过了百万人口,而且移民的安置地区也遍及了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苏等各个地区。

移民原因

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和某些特殊的寺院对百姓的压迫无以复加,他们大肆兼并土地,残酷剥削压榨广大的劳苦百姓。据记载,仅蒙古安西王非法侵占的土地就达到了30万顷,大护国仁王寺、大承天护圣寺等寺院占据的良田也都在10万顷以上。

土地兼并导致无数的百姓破产,他们被迫卖身成为驱口(元朝特殊产物,基本等同于奴隶)。

面对元朝残暴的统治,逼上绝境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尤其是中原一带,仅至正元年就爆发了上百次起义。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起义。这一次彻底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郭子兴、张士诚、朱元璋等人纷纷响应。其后十几年的时间,农民军与元朝军队在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展开拉锯战。

为了维护腐朽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地主武装竟然残忍的下令屠城;

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

除了劫财屠城之外,元朝末年的天灾也是接连不断。大家翻开《元史·顺帝本纪》可以发现,元顺帝当政时期,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旱灾、水灾、蝗灾。灾情严重时,就连京师都会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洪洞(tong)移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百姓损失达到了80%,名城扬州由于兵祸、天灾,更是仅剩十八户人家。

与中原地区的残破相对应的是山西。当时的山西受战火波及很小,而且山西地区也没有遭遇很大的灾情。于是为了恢复生产,巩固大明江山,朱元璋酝酿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活动。

这次移民从洪武初年开始,最初的目的地是安徽。比如洪武六年和九年,朱元璋分两次从山西移民到了安徽凤阳垦荒,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

但在移民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对移民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心里,这让朱元璋想费劲了心思,大体上采取了三个办法,即鼓励、欺骗、强迫。

最初朱元璋采取鼓励政策,只要大家向中原移民,都会有所奖励。比如曾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袁公正,他主动带领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到了山东,朱元璋很高兴,直接升官三级,还赏赐了一块玉碑。

很快,奖励政策不起作用了,于是朱元璋开始了诓骗。比如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从山西招募了2.4万户百姓从军,结果这些人被安排到了中原一带后立刻复员,成为了百姓,并且在当地垦荒。

欺骗也不行的时候,朱元璋采用了强迫的行为,给山西各府县配给名额,规定当地官员招募一定数量的人移民。比如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山西泽州、潞州等地招募田少或者无田的百姓迁往河北和山东地区。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都是被迫从山西各地迁往中原一带。其中洪洞县因为一棵千年的大槐树而让过往移民牢记,人们可能来自于四面八方,但却深深的记住了这颗树,从此大槐树成为了明初大移民时影响力最大的标志物。

朱元璋去世后,由于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再次让中原地区惨遭蹂躏。朱棣登基后,为了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延续了朱元璋的政策,继续由山西向中原移民。直到永乐末年才终止了这一移民活动。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相传,小脚趾的指甲盖是两瓣的人都是山西移民的后代,不知大家是不是?

老人家过世为什么要戴红布?

我们山东菏泽如果父母去世,都是穿白孝衣,从没见过带红色地孝子,(如果是订婚,没举行婚礼的新女婿也是白孝,再放一块红布条,很小很小的)象这全红的孝衣没见有孝子穿过,这一家老人去世,可能大喜吧?叫喜丧吧?都穿红孝服,也可能是当地的风俗吧?

菏泽女婿不叫岳父母爸妈?

我大姐生孩子时,我和我妈来看她,姐夫热情地上前就喊“妈”,大姐婆婆却不高兴了,拉着姐夫说“叫婶子”。姐夫情商比较高,连忙说“两个妈容易混,我就叫孩子奶奶和孩子姥姥吧”。

姐夫家是山东菏泽的,我也有大学同学是菏泽这边的,以前上大学时,倒是听他们说过这么一嘴。

说在菏泽那边,结婚后,女婿不改口,叫老岳父“大爷或者叔叔”,叫岳母“大娘或者婶子”。

以前听的时候没感觉怎样,这次亲身经历了,才觉得这样叫挺伤人的。

自己家闺女养了二十几年,嫁到别人家里,要改口叫公公婆婆“爸爸妈妈”,而自己男人,见了生养自己的父母,却叫“叔叔婶子(或者大爷大娘)”,这怎么听怎么都别扭。

当然了,既然是当地人的习惯,我也表示尊重。只是我觉得,陋习是可以破的,关于改口不改口,男人应该尊重一下妻子的意见。

我们这边结婚,是要改口的,也就是在婚礼当天,双方父母都要出席,新人要改口叫“爸爸妈妈”,然后双方父母要各自给改口费。

关于结婚要不要改口,这个也没明确规定必须如何,我觉得主要看个人意愿。

比如说,一对比较新潮的新人,都不乐意称呼别人父母“爸爸妈妈”,那么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由被双方父母认可同意,可以不改口。

但倘若因为改口的问题,夫妻意见不合,还是以家庭和睦为主。

何况,你开口叫“爸爸妈妈”的那个人,是养育了你另一半的人,他们担当得起这个称呼啊。

你们当地有啥风俗,怎么称呼配偶的父母呢?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