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交友,南宋马上就不行了?
内乡交友,南宋马上就不行了?
襄阳之战的胜负,对于南宋来说,绝对不是一场局部战争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几乎可以称得上蒙宋战争的主力决战了。
对于南宋来说,最为精锐的军队,几乎都被派去了襄阳前线。而襄阳被攻破之后,南宋最为精锐的一部分军队,几乎就被彻底消灭殆尽了。此战之后,南宋虽然还有几十万大军,但这几十万军队,基本上就是杂牌军。和襄阳守军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另外,对于南宋的常见防线来说,襄樊地区更是重中之重。一旦襄阳丢了,就等于是荆湖地区都丢了。而荆湖地区丢失的结果,就意味着自此之后,元朝大军可以直接攻击长江防线本身。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多年打造的长江防线,已经是危在旦夕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襄阳失守,意味着南宋在自己最擅长的战争领域,一样不是元朝的对手。连自家的看家本事,都不是敌人的对手。这种信心上的打击,远比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为致命。
襄阳丢了之后,几乎等于整个南宋,都彻底丧失了信心。自此之后,大家在心理上就不认为,南宋还能再挡住元朝的进攻。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南宋的败亡,自然就会变得特别快了。
要想说清楚襄阳之战的影响,以及这一战的前因后果,我们还得从当年宋蒙联手灭金的时候说起。
公元1234年,蒙古帝国和南宋联手,联合对已经摇摇欲坠的金国,发起进攻。在宋蒙两国的双面夹击下,本就已经走到王朝末路的金国,自然再难支撑,很快就彻底被灭了。
而金国被灭之后,原本作为盟友的南宋和金国,关系就开始微妙了起来。
按照原本双方的协议,金国被灭之后,南宋有权取回北宋丢失的所有故土。但是,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壮大。
所以,在金国被灭数月之后,南宋首先开始行动,派遣大军北上,打算收复商丘、洛阳以及开封。因为这场军事行动,是发生在南宋端平年间,所以后世便将这场军事行动,称之为端平入洛。
客观来说,当时南宋的整体战略,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当时的蒙古大军,在灭金之后,已经北撤,并未完全占领金国的地盘。而对于南宋来说,一旦收复了商丘、洛阳以及开封这一线,便可以趁势依托黄河,组织起一条黄河防线。
只要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起这条黄河防线,后面就算南宋和蒙古撕破脸,双方开战。蒙古大军想要跨过黄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三座重点城池,重新组织起一条有效的防线。
南宋的这个战略规划,虽然确实没多大问题。但南宋的统治者却忘了,很多计划实际操作起来之后,会和理想状态不太一样。
在这场端平入洛的军事行动当中,南宋很快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是在蒙金战争当中,战争对北方的漕运体系,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而当时南宋往北方运军粮,最主要的运粮方式,就是漕运。
这个错误的出现,直接导致南宋的精锐军队,在几乎没有军粮的状态下,进入了北方战场。而这个错误,也成了后来南宋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错误,则是南宋军队的战斗力,确实要比蒙古大军差太多了。尤其是在北方战场上,几乎没有骑兵的南宋军队,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实在是太吃亏了。
随着南宋的精锐军队,开始逐渐占据洛阳和开封等地,蒙古大军开始翻脸了。原本按照双方的协议,这些都是南宋应得的。但蒙古帝国这边,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南宋强大起来。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时的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直接宣称南宋违背了盟约,再次指挥蒙古大军南下,进攻南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蒙宋战争,就此开始了。
南宋这边,因为既无粮草,也无骑兵,再加上占领的城池,几乎已经成了一座座空城,根本得不到任何补给。所以,接下来在和蒙古大军交手的过程当中,南宋军队很快就彻底溃败。而且,因为这些北上的军队,大都出自江淮地区。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也直接导致江淮地区,变得无比空虚。
南宋在北方战败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南下,打算直接一口气拿下南宋。而接下来的战斗当中,南宋军队虽然打得十分顽强,精神确实十分可贵。但双方的整体战力,实在是差得太远,所以只能是被横推的命运。
就在这种战争状态下,蒙古大军很快就一路推到了南宋国境之内。就连襄樊地区,也被蒙古第一次拿了下来。此时的南宋,已是危在旦夕,灭国已经是近在眼前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大军的东路军主帅阔出,忽然病死了。阔出的死,直接导致蒙古东路军的进攻,出现了空档,这就给了南宋机会。
阔出死后,南宋这边趁势进行反击,以南宋名将孟珙为首的一众大将,经过奋力拼杀之后,迫使蒙古东路军暂时后撤。而随着东路军后撤,原本在四川地区进展神速的蒙古西路军,也不得不撤退了。
就这样,原本差点被打到京城的南宋,终于还是艰难地守住了。但同时,谁都知道,蒙古大军的下一次到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运气这东西,不可能总是在南宋这边。如果蒙古大军再次南下,到时候南宋又该拿什么去抵挡呢?
就在这个时候,以孟珙为首的一些军中老将,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思路:既然端平入洛行动失败,组织黄河防线肯定是不可能了。那接下来,何不以长江天险为根基,组织起一条长江防线呢?
在孟珙的主张下,很快,南宋开始迅速布置这条长江防线。在这条防线当中,南宋依托长江,抵抗蒙古大军南下。不过,想要守长江的话,就必须在长江以北占据一部分地盘。不然的话,蒙古大军随时可以进攻长江,那这条防线被突袭攻破,几乎就是近在眼前的事情了。
长江下游地区,自古有着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所以,江淮地区,南宋是必须要占领的。而长江中游这边,最关键的便是荆湖地区。只有占据了整个荆湖地区,南宋才有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而守荆湖的话,襄阳就是重中之重了。
至于长江上游,则是直接和四川地区相连。南宋在四川那边,也是进行了大量的战斗。
随着这条防线成型,接下来,当蒙古帝国重新选好主帅,再次进攻南宋的时候,蒙古帝国就没那么好打了。
首先,江南多河流。蒙古大军最擅长的是骑兵作战。而骑兵在南方这种河流遍布的地形下,根本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至于四川那边,蜀地多山,自古便有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种地理环境,更不适合蒙古大军作战。反倒是南宋军队,在南方擅长水战,在蜀地又有本土作战的优势,优势实在是太大。
所以,当蒙古大军再度来袭的时候,这时面对的南宋,就仿佛成了一个刺猬,根本无从下手。
于是,在之后的整个窝阔台时代,蒙古大军虽然一直在进攻南宋,但却始终没有什么战略性的进展。当然,在此期间,蒙古大军还是靠着自己彪悍的战斗力,拿下了不少城池,进一步压缩了南宋的战略回旋空间。
不过,就在蒙古帝国这边,刚刚取得一点优势之后,窝阔台忽然死了。
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内部,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汗位争夺战。此后的十年当中,蒙古帝国内部,先是由窝阔台的妻子掌权,然后汗位又被窝阔台的长子贵由继承。但贵由刚刚上位三年之后,又病重去世。
而贵由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内乱。最后,经过数年的汗位争夺战之后,窝阔台四弟家的大儿子蒙哥,成功夺得汗位,成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
直到这个时候,蒙古帝国才得以再次抽出足够的精力,去进攻南宋。
不过,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南宋这边也不是什么都没做。长江防线沿线的几个关键城池,被打造得几乎如铁桶一样,进攻难度极大。而接下来,当蒙哥率领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时候,也没取得多大进展,最多就是进一步压缩一下南宋的战略空间而已。
所以,后来蒙哥不得不换了个思路,直接绕道往更南方打,先去云南灭了大理,然后再从云贵高原这边,开辟第三条攻宋的路线。
当然,就在蒙古大军刚刚取得一点成果之后,蒙哥本人,却在进攻四川钓鱼城的时候,意外战死了。而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内部,再次陷入了汗位争夺战。而南宋这边,也因此再次得到了几年的喘息之机。
直到十年之后,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忽必烈开始正式指挥蒙古大军,再次进攻南宋。
以上这些,就是襄阳之战的全部时代背景。也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襄阳之战的特殊性,才会被拔高到那个程度。
公元1267年,蒙古大将阿术,率兵进逼襄阳。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自此拉开了帷幕。有着之前数次进攻襄阳的经验,此时的蒙古高层深知,想要攻下襄阳,绝不是单靠人命去填,或者单纯猛攻就能拿下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断绝襄阳和外界的联系,切断襄阳的补给线。襄阳本身并非产粮地,一旦补给线被切断,用不了多久,襄阳本身补给耗尽,自然不战而降。所以,战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切断襄阳的补给线。
而在南方水道密布的战场上,想要切断襄阳的补给线,就势必需要一支强大的水军。对此,蒙古高层早有准备。在正式进攻南宋之前,忽必烈就已经下令,命人开始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在整个蒙古帝国的专项突破下,蒙古水军的战斗力,被迅速提升了上来,补上了最后一块短板。
所以,此时的蒙古帝国,想要打断襄阳城的补给线,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除此之外,早在数年之前,忽必烈便采取了麾下谋士的建议,对南宋在荆湖地区的高层管理人员行贿,希望双方休战期间,蒙古大军可以在襄阳周围,修建榷场。所谓榷场,就是指双方进行贸易的一个边境市场。原本这倒也不算什么,但蒙古帝国建造了榷场之后,又以防盗为名,在榷场周围建造城墙,直接将榷场打造成了一座小型城池。
于是,就这样,蒙古大军兵不血刃,便在襄阳城的防御圈内部,建造了一座战争堡垒。有了这座战争堡垒之后,蒙古大军后面再想围困襄阳,或者与南宋对峙,就容易太多了。
不得不说,南宋的灭亡,真的是自作孽不可活。都到了这个份上,南宋竟然还有高层,贪图敌方的贿赂,直接允许敌方在自家眼皮子底下建城。这样的南宋,不亡才怪呢!
而当阿术率军抵达襄阳前线后,首先便率军入驻了这座榷场城池。有了外围城池的防守,蒙古大军便可以长时间和襄阳守军对耗,而无需撤退。至于襄阳守军这边,眼见蒙古大军主力开始逼近,也没有能力反击,只能继续坚守襄阳城。
而在这一年六月,南宋方面,派遣五万大军,护送军粮进入襄阳。但在军粮入城期间,阿术却识破了南宋将领的计策,直接从水陆两线进攻,一口气击溃了这支补给大军。
这一战之后,蒙古大军趁势在襄阳城西侧,建造了第二座城池,堵住了宋军从汉水增援襄阳的道路。与此同时,蒙古大军又向襄阳城的东侧进攻,并且在襄阳城的东侧,成功再次筑下一城。
至此,襄阳城已经是三面受敌,三面被蒙古大军封堵的局面了。
对于这个局面,南宋将领自然也知道有多危险,所以便开始准备反击。一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率军进攻襄阳西线,打算冲破蒙古大军对汉水的封堵,但最后却被蒙古大军击退。此后不久,南宋援军又出动两千艘战船,打算一举突破蒙古大军封锁,为襄阳运输补给。但遗憾的是,同样被蒙古大军击败了。
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南宋又两次援救,打算突破蒙古大军的包围圈,为襄阳守军运送补给。但结果,这两次救援,同样也被蒙古大军击退了,最后反倒是死伤惨重。
客观来说,此时的襄阳,其实还没有彻底被蒙古大军围死。如果南宋这边,全力救援的话,其实是有很大的成功可能。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内部斗争,却成了压垮襄阳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南宋在位的宋度宗,是个典型的昏君,根本不问朝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里。而贾似道又是一个出了名的奸臣,内斗是行家,外斗则是怂包。贾似道掌权期间,虽然多次组织宋军,增援襄阳,但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一些小心思。
比如说,襄阳城内的守将,和他不是一个派系,后来增援襄阳的大将,也和他不对路。因为这个原因,贾似道便给他们设置重重障碍,生怕他们立功。而贾似道的亲信增援时,贾似道全力支持,但亲信的能力又不够。
于是,就这样,南宋错失了增援襄阳的最后良机。
几次增援失败后,蒙古大军则是步步紧逼,继续建造城池。一年多以后,蒙古大军已经在襄阳城周围,建造了十多座城池,彻底封死了襄阳地区。与此同时,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了元朝。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蒙古大军也可以称之为元军了。
随着襄阳地区被彻底包围,接下来,蒙古大将阿术,开始率军进攻汉水北岸的樊城。樊城和襄樊之间,只隔了一条汉水,向来是存亡与共。一旦樊城丢了,襄阳的陷落也就成了定数。在元朝大军的围攻下,樊城守军很快不敌,被迫退入樊城内城,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但是,即便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仍是没忘了内斗。当时南宋在荆湖地区的最高指挥官李弘芝,甚至调不动麾下的大将,只能去募集民兵作战。在这种战斗条件下,宋家想要打破元军的封锁,自然是痴人说梦。
如此,在彻底包围了襄樊地区一年多以后,襄樊地区的补给,已经彻底断绝。与此同时,忽必烈又从中亚那边,调来了几位阿拉伯兵器大师,为元军改进了投石机。改进之后的投石机,威力倍增,可以直接攻破襄阳城墙。这就为元朝大军最后的进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273年正月,元军正式发起了总攻。在改进投石机的帮助下,元军最后攻破了樊城。而樊城被攻破之后,襄阳就成了一座孤城,再也没有抵抗的能力了。
于是不久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终于放弃了抵抗,彻底开城投降了。
对于南宋政权来说,襄樊地区的丢失,无疑是致命的。自此之后,元军可以直接进攻长江。而且,从之前襄樊之战的战况来看,元朝水军的战力,也逐渐赶了上来,可以和南宋水军正面战斗。如此一来,南宋最后的一点水上优势,也没了。
另外,在之前数十年的经营当中,南宋为了打造一座坚固的战争堡垒,几乎已经称得上是倾尽全力。在这种条件下,襄阳城已经被建造的坚固到了极点。但即便是这样的襄阳城,依然挡不住元军的回回炮。那南宋的其他城池,又怎么可能挡得住呢?
这种信心上的打击,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在襄阳失守数月之后,元军突破了宋军防线,由汉水进攻,顺利跨过了长江防线。又过了一年之后,元军攻破临安,宋恭帝出城投降。残存的南宋势力,只能不断向沿海地区撤退,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接下来的一年里,便是元军不断压缩南宋残余势力的追击战。一年之后,随着一场崖山海战的发生,南宋的最后一部分水军力量,也被元军全部歼灭,南宋末代小皇帝,更是跳海而亡。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了。
从襄阳被破,到崖山海战,这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年。
纵观襄阳攻守战的经过,我们不难发现:襄阳的战略意义,对于南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襄阳的丢失,几乎就意味着,长江防线彻底被迫,南宋再无任何回天之力。
但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依然还是没忘了内斗,主帅甚至指挥不动下面的大将。
这样的南宋,被元朝灭掉,似乎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那些成功人士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正在做什么?
孔子的三十而立,让我们这些而立之年的人们,备感焦虑,而立之年的主力军们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压力,物欲横流的社会压力,人与人之间利字当头的社交压力,我们该如何立,怎么立?这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问题,我们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
先看看我们国家成功人士的三十而立:马云196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经历过失利的高考,1994年30岁的马云创立翻译社,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直到1999年,35岁的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开启了开挂的人生。王健林1984年刚满30岁是一名军人,32岁在房地产行业还是一名小小的业务员。马化腾30岁遇到互联网泡沫期,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创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宗上,三十而立的他们也只是在而立之年在默默的奋斗,但是他们的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已然是正确的。我是一个80后,白岩松在一场演讲中说到80后只用了两个字“同情”因为我们“不敢辞职,不敢生病,更不敢死”,有人说我们野心太大,努力不足,说我们就该甘于奉献,我说凭什么,起码我们还有残留的青春来寻找我们人生第二春,大家不要误解,我说的是我们的事业。我以前在机关单位上班,最近辞职了,虽然迷茫过焦虑过,但是现在的我在现实中憧憬着更美好的将来,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感到未来可期,人活得更有尽头,感觉自己更加充实,在而立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至于立或不立那要顺其自然,最主要的突破年龄的局限与困惑,相信不死终会出头。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胜地值得推荐?
每逢节假日,我基本都选择不出门,因为人太多。如果出门,一定要选择人少的地方。给您推荐长城,当然不是八达岭,而是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山海关景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与辽宁省接壤,它是古代陆海防御一体的战略城关,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景区目前已经恢复5A,环境整洁干净,我曾经去过一次,给您分享一下出行体验。
一,海上日出
去山海关可以考虑玩一到两天,首先第一天出发,夜里到达山海关站,打车住到老龙头景区靠近大海的地方,这是为了看日出方便,9月的天气有点凉了,去那边疗养院的人也不多,所以比较清幽。
早上起早点,走着去海边,感受海风的清凉,如果天气好,可以看到海上日出。
二,老龙头
看完日出吃过早点,然后就可以去老龙头景区了。山、海、关、城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老龙头景区得以整修,重现了长城雄姿。
景区内的澄海楼有明孙承宗所书“雄襟万里”、乾隆御笔“澄海楼”匾额,蔚为壮观。
据传楼前“天开海岳”碑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当年东征高丽时所立。
西侧的海神庙深入大海124米,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地方。
三,天下第一关镇东楼
从老龙头出来,有开往第一关的专车,凭门票免费乘坐,第一关景区内还有许多小景区,比如王家大院、钟鼓楼、长城博物馆等。这里的四条包子很出名,10几块钱吃到撑。
来到山海关城楼心情有些沉重,1933年日寇就是从这里入侵华北的,据说原来的匾额也被他们运走了。
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下午可以去孟姜女庙,庙内的“天下第一奇联”一般人念不上来,晚上就是赏月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第二天可以去角山和燕塞湖。总体来说,山海关各景点距离都不远,消费不高,住两天,看关山万里,寻月影千重,是很不错的体验。
你怎么理解?
先来说一下这几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慈不掌兵是指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掌握兵权,带兵打仗。义不掌财是指喜欢讲义气的人不适合掌握财权,处理财务问题。情不立事是指过于重感情的人不适合处理一些棘手的难题,难以让事情变得更圆满。善不为官是指过于善良的人不适合成为一名官员,难以在官场上混得开。
从刚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到这几个词语实际上是分析了四种性格不适合做什么事情。这样的说法有根据吗?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指导意义?
总体来说,这样流传下来的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虽然有些时候它可能并不适合某些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有根据的。比如,慈不掌兵。我们都知道战场就是杀场,大多数时候都是刀光剑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一个人特别仁慈,看到打仗就觉得心里难受。或者看到有人受伤就要退兵,那这仗就真的没法打了。同样的道理,“义不掌财”也是如此。讲义气的人在关键时刻总是会舍财取义。如果让他们掌握财权,那不论是单位还是家庭,都将会面临着财产随时被散尽的可能。正所谓“仗义疏财”会让一个人留下美名,但同时,也会让其他跟随的人失去保障。“情不立事”是因为太重感情的人在很多事情上往往拎不清,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不去按规则办事,却以亲疏远近为准。这样就破坏了公平公正,从而让事情的发展无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前进。试想,如若真让《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掌管家里的大事,那你想想结果会是怎样?“善不为官”是因为当官既需要冷静,也需要果断。一个善良的人容易失去基本的判断,被一些不怀好意作秀的人牵着鼻子走。善良被人利用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寓言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和狼》以及《农夫与蛇》。你看,这样的人当官岂不是很可怕?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你想要选择一些人和你一起工作,那你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一下他们的性格,看看他们适合做什么,从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让每一个人都各得其所。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引言:西汉初年,洛阳的行宫里,即位称帝的刘邦正与一帮文臣武将在那里举行着盛大的宴会,酒过三巡,刘邦问道:“弟兄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他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众臣面面相觑,只有高起,王陵起身回答说:“陛下平日虽然爱骂人,但是您每次攻下城池都愿意和别人分享,而项羽虽然看似仁厚,可他为人自私,嫉贤妒能,这就是他失败而陛下成功的原因!”刘邦摇了摇头,对王陵说道:“你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众臣听闻,山呼万岁!
汉高祖刘邦剧照
想当初,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在已经四十八岁的“高龄”情况下举兵反秦,走上了争夺天下的道路,并且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竟然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在王陵看来,刘邦得天下是因为他的无私,而在刘邦看来,自己能够得天下是因为擅于用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刘邦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呢?
一.四十八年草根不白混刘邦虽然做了皇帝,可他只当了八年,他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沛县那一带混日子,一直到四十八岁才起兵反秦。但是,这四十八年的草根生活刘邦可不是白混的,他养成了一股浓浓的市井之气,为他后来的行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文化水平不高,平日里说话非常爱骂人,基本上除了张良以外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他骂过,所以王陵在说刘邦得天下时先说刘邦爱骂人,在王陵看来,爱骂人是刘邦的一个缺点,这个毛病也确实给他惹了大麻烦,因为骂了女婿张敖,张敖的丞相贯高气的想杀了刘邦。可同样的,骂人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他。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的手下,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婴是车夫,曹参是狱吏,都和刘邦一样属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和这样一帮人打交道你搞得文绉绉的反而让人感觉另类,可如果像刘邦一样说说脏话,骂骂人反而觉得格外亲切,非常有助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沛县老乡集团在刘邦夺去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史记.高祖本纪》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对世俗的礼仪制度并不感冒,在沛县的时候就用一句“贺万钱”骗来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吕雉,后来起义以后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鸿门宴上谎话连篇把项羽耍的一愣一愣的,编写项羽十大罪把项羽气的要命,结果用弓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可刘邦却说射到自己的脚。这些都是他说谎的证明,却也是他聪明的地方,鸿门宴上如果他实话实说早就被项羽砍了,两军对峙如果刘邦说自己被射到要害马上会军心大乱,可刘邦都通过撒谎顺利度过了危机,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刘邦靠谎言骗来了吕雉做老婆
所以说,虽说刘邦这四十八年草根生活穷困潦倒,却养成了他身上独有的气质和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他成功路上的关键!
二.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还要看你的心有多大,前北京男篮外援马布里在加盟北京后一直以夺冠作为努力的标准,而此前北京只是一支弱旅,可最终马布里和北京队在那个赛季成功夺冠。同样的,刘邦可以夺去天下,也是因为他的心就如同天下这般大小。
对于刘邦而言,在一开始他就和别人表现的不一样,当初沛县起兵,萧何和曹参明明地位和威望并不输给刘邦,可偏偏让刘邦做了沛公,因为萧何和曹参有顾虑,他们害怕失败,可刘邦却不管这些,自己之前已经是一个囚犯土匪了,再带头造反顶多就是一死呗。在众人皆畏惧强秦的时候,刘邦却毅然接下沛公的位置,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心气,确非常人所能及。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史记.高祖本纪》
同样的,在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成为天下盟主后,天下诸侯都成为项羽的附庸,唯独刘邦继续向咸阳挺进,最终在项羽之前进入咸阳,并且称自己为“关中王”,虽然派兵把守函谷关这一手确实非常失败,可敢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公开和项羽叫板的也只有刘邦一个而已。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自始至终,刘邦的心就和别人不一样,有的人畏首畏尾,苟延残喘,有的人卑躬屈膝,跟随他人。只有刘邦一直目的明确,他的心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
三.政治高手,“正义”与我同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而刘邦非常明白,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心丧乱,所以想要取天下,就必须收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于何处?在于道德的制高点,在于正义的一方,因此,在夺去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始终是“正义”的化身!
最开始反抗秦的暴政,刘邦打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而自居,在西征咸阳的路上秋毫无犯,进入咸阳后更是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评。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更是成为“道德”的楷模,先是指责项羽弑君,杀害天下诸侯的共主义帝(其实换刘邦自己也会杀),随后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弱者的形象,指责项羽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在自己先入咸阳的情况下违背怀王的约定把自己赶到了偏僻的巴蜀。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史记.高祖本纪》
同时,刘邦也非常擅于使用“三人成虎”的规则,也许我是错的,可如果其他人都说我是对的,那我就是对的!所以,刘邦在夺去天下时极力增加盟友,灭秦时先是投奔景駒,又投奔了项梁,最后投奔了怀王;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更是联合五路诸侯讨伐项羽攻打彭城,因为刘邦笃信“人多力量大”。
楚汉战争示意图
虽然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是屡败屡战,彭城之战几乎输掉了家底,可却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站了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老百姓支持刘邦,兵源和粮食自然不成问题。
四.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才难得当然,刘邦自己分析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并不全面,在刘邦看来,自己攻城略地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筹措钱粮不如萧何,可是自己能够很好的使用他们,使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这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刘邦特别会发现人才,在刘邦起事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了一批人才,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同乡,能够加入刘邦的阵营是因为和刘邦以前关系就好。这说明刘邦在草根时就非常擅于发现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而这批人也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其次,刘邦在使用人才时不拘一格。争夺天下就不能只局限在沛县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人才的获取也是同理,刘邦的手下同样的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其中不乏跳槽高手叔孙通,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还有在老家有过道德问题的陈平等,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毛病,而这些毛病是为人所不齿的,可刘邦却并没有在意这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汉初三杰是刘邦麾下重要的人才
最后,刘邦还特别擅于听取人才建议,最简单的就是张良的下邑画策给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三个人才。现在听听没什么问题,可当时除了韩信以外,彭越是齐国的将军,英布是项羽的大将,这个建议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刘邦却听取了张良的建议,顺利拿下了彭越和英布。同时,在韩信请封假齐王时,刘邦气的大骂韩信,在陈平和张良的示意下马上改变了态度,这份机敏睿智,临机应变的能力天下罕有。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史记.高祖本纪》
结语: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那个秦朝末年的乱世,时代选择了刘邦成为终结乱世的英雄,同时,这也是刘邦自己努力的结果。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