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交友群,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2023-10-17 22:35:04 41阅读

舒城交友群,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提及三国中的东吴,“江东六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因为它是东吴能够三分天下掩有其一的根基所在,甚至东吴的奠基者孙策也被称为江东小霸王。要搞清楚三国的“江东”指现在的哪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江东”?

什么是“江东”?

在古代,如同常常以“河”指代黄河一样,提到“江”而不加限定词,一般都特指长江,是故“江东”一词自然与长江有关。虽然万里长江自冲出虎跳峡后,大致呈东西走向,并不存在如同黄河晋陕段那等几乎呈笔直的南北走向的江段。然而自江西九江至南京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且更偏向于北,给古人以南北向奔流的错觉。于是乎,800里皖江成了古人分割长江东西岸的标志性江段。

舒城交友群,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

位于皖江东侧的区域,也即包括皖南、苏南、上海及浙江在内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被称为江东,广义上也会把赣东北囊括进江东这个概念中。

有江东自然就有江西。隋唐以前的江西与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江西属于行政区划,隋唐以前的江西则是一个地理概念,特指皖江以西的皖中地区,一个位于江南、一个位于江北。

由于古人以南为尊,所以划分地理上的左右时,以面南而为标准,是以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江西又称江右。

东汉时期广义上的江东、江西范围,与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辖地重合。东汉扬州本辖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六郡,汉献帝时期,孙策、孙权兄弟又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鄱阳郡,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故汉末扬州共辖九郡,其中九江郡、庐江郡位于江西,其余七郡位于江东。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指哪六郡呢?

小霸王的进击

孙坚虽然是东吴势力的肇始人,但真正奠定东吴根基的是其长子小霸王孙策。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的刘表,结果被江夏太守黄祖的部下射杀,所部除一部分由其妻弟吴景及侄子孙贲统领外,皆落入袁术之手。

孙策结束守孝后,继续为袁术效力。但袁术见孙策能力过人,唯恐其脱离自己的掌控威胁到自己,于是一直提防着他。不仅拒绝交还孙氏旧部,孙策两次交涉才仅仅要回千余人,还屡屡不讲信用,将许诺的好处吞没。摄于袁术的实力,孙策只能一面为他效力,一面苦苦等待机会。

黄巾军起义后,天下乱象丛生,各地军阀势力开始抬头,掌控淮南的袁术就是其中之一。朝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妄图通过任命宗亲为刺史、州牧,来扳回主动权。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之后刘繇,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于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然而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已经落入袁术之手,成为其老巢,刘繇在吴景、孙贲的支持下在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建立幕府。

次年,野心膨胀的袁术准备攻略扬州的江东诸郡,袁、刘之争就此爆发。自觉机会到来的孙策毛遂自荐的主动向袁术请命,表示愿领兵攻打刘繇。袁术虽不放心孙策,不过觉得单凭他手中的小猫三两只,压根掀不起多大波浪,遂准其所请。不想,此举竟是放虎归山。

孙策自寿春出兵时,手下仅有步兵千余、骑兵数十,进抵历阳时,部众队已增至五、六千人。于此同时,他的好友,那位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也率部前来与他汇合。凭借着周氏在丹阳郡的影响力,孙策迅速突破长江天险,在丹阳站稳脚跟。

以丹阳为此为攻略江东前进基地的孙策,先后在牛渚山(即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刘繇部将,进而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于曲阿之战中,成功击败刘繇,占有此地。随即,孙策令孙坚之前部将,已经效忠自己的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塘(今浙江杭州)进攻吴郡,在由拳(今浙江嘉兴)击败吴郡太守许贡。战后,朱治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而吴郡也成为孙策拥有的第一块地盘,算是在江东站稳了脚。

击败刘繇后,孙策将矛头转向会稽郡,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出兵进攻会稽。会稽太守就是汉魏之际著名的经学大家,《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王朗手下苦劝其不可与孙策交锋,然而王朗固执己见坚持要打,结果惨败。占据会稽后,孙策兼任会稽太守,随即转身收拾严白虎等残余割据势力。至此,吴郡和会稽郡完全为孙策所掌控。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正式脱离袁术阵营自立。次年孙策派徐琨攻打丹阳郡,驱逐袁术之弟、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随即亲自领兵攻打丹阳郡西部,擒获当地山越势力首领祖郎,及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据有丹阳全郡。

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吕布的攻势下,众叛亲离的袁术病死,其势力分崩离析。袁术跌倒,刘勋吃饱。袁术的部将、庐江太守刘勋,借机接收了袁术很大一部分遗产,实力因此迅速增强,以至于形成了“兵强于江、淮间”的局面。

孙策对此相当忌惮,决定解决掉他。不过面对强大的刘勋,孙策明白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恰巧,因实力膨胀过快,刘勋陷入了缺粮的境地。而豫章郡在华歆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余粮众多。于是孙策以假意向刘勋示好,鼓动他攻打豫章。刘勋中计,孙策果断率重兵袭取皖城(今安徽潜山市),击败回师的刘勋,并西进击败前来救援的江夏太守黄祖所部,据有庐江郡一部。

当年十二月,击败黄祖的孙策,回师途中征讨豫章郡,驻军椒丘(今江西新建县),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出降。随即孙策分豫章郡南部设庐陵郡,治西昌县(故城在今江西太和县西北1.5公里),任命堂兄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孙贲之弟)为庐陵太守。

至此,孙策占有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及庐江郡一部,大半个扬州落入他之手,江东孙氏的基业初现雏形。

江东六郡

新都和鄱阳两郡为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所设,所以“江东六郡”指的就是上节提到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及位于江西的庐江六郡。

吴郡:郡治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区为包含苏南中东部、上海、浙北在内的太湖平原地区,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核心区,开发较早,算是江东地区的精华地区之一。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可以说是孙氏的起家之地。

会稽郡:郡治为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会稽郡始建于秦代是江东地区最早的两个郡之一,由于地域过于广大,东汉中期以钱塘江为界一分为二,北部为吴郡,南部继续称会稽郡。辖区包括浙江钱塘江以南及福建大部。

丹阳郡:郡治为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秦代为鄣郡,西汉改名,与会稽郡并为江东地区最早设立的两郡。辖区包括皖南大部,南京市及其周边,浙北西部山区,及江西婺源县。曾被袁术称为 “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的丹阳兵就出自于此。东吴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也位于丹阳。

豫章郡:郡治为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区早期几乎与现在的江西省区域相重合,汉末分南部设立庐陵郡后,只剩下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北部区域。

庐陵郡:郡治为西昌,为汉末新设之郡,辖区主要为现在江西吉安、赣州两市所在的赣南地区。

庐江郡:郡治早期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市),汉末迁移到皖城,辖区包括皖中西半部,及湖北、河南一角。东吴只占有南部半个庐江郡。

六郡之中,位于江东的五郡处于不受重视的江南,远离汉末战乱的风暴中心,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成为东吴势力的大后方,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精兵和钱粮。

同时江东地面人士自古深谙水性,使得南方可组建起北方所不具备的军事力量——水师。春秋时代的吴国就拥有一支战力不俗,可远航千里跨海攻击齐国的水师。两汉时期,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可独立作战的战略力量。半个庐江郡、长江、水师三合一,构成了东吴的对抗曹操等北方势力的重要防线,奠定了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的基础。

曾国藩的湘军是如何攻破太平天国天京的?

天京的失陷,十分特殊。他是在兵力占优、对手犯错、运气不错的情况下,被敌人攻破的。

以犯错开局的天京围城战

1862年5月,曾国荃一路猛攻,抵达天京城外。可是,一到城下,曾老九就傻眼了。

原本,曾国藩制定的是四路齐进的战略。

可是,鲍超、多隆阿等军遭到太平军的节节抵抗,行动迟缓,长期没抵达天京附近。

抵达天京城下的曾国荃,只有24000人,周边两百里没有友军,成了一支冒进的孤军!

曾国荃后悔了,他在给郭昆焘的信中写到:经过安庆之战,我以为贼怎么都搞不定我,所以我敢孤军深入。可是,谁能想到,鲍超、多隆阿,他们居然远在两百里以外呀!

各怀心思,太平军错过第一次机会

敌孤军冒进,正我歼敌之机!

洪秀全急招李秀成,决心趁曾国荃营垒未固,立刻发起进攻,摧毁曾国荃!

李秀成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湘军有水师之利,现在不好打,我们稳定好苏浙,过个两年,等湘军师老兵疲了,我们再去搞他。

讨论来讨论去,耽搁时间。

当李秀成终于来救天京时,已经过去了3个月!

初来乍到的湘军已经扎稳营垒,严阵以待了!好运来

运气来了,挡了挡不住。

就在曾国荃击退天京守军的反击,扎稳营寨时,瘟疫来了。

这场瘟疫对湘军的杀伤,比太平军厉害得多!

曾国荃军,病倒一大片,每营无病者,不过一二成队,难以制贼。

本应来会合的鲍超,病了6600多人,死者数千。

在一片伤病中,曾国荃迎来了李秀成的大军。看起来很热闹的雨花台大战

李秀成率13王,号称60万大军(实际30万左右),而对面的湘军,能战者不过万人!

李秀成不只是人多,装备也好!拥有洋枪多至二万支,曾国荃惊呼:“贼之火器精利于我者数百倍”。

此战,打得十分热闹。太平军地上猛攻,低下挖地道,猛攻46日,湘军营垒险象环生。

46日后,湘军战死5000余人,太平军,伤亡也不满万!

死战,打了四十六天,才损失这么点人?

曾国藩给出了解释:现在的太平军,和当初不同了。他们就喜欢放炮造势,不喜欢肉搏!

所以,这场让人迷惑不解的恶战,其实,只是看起来热闹!

即便如此,湘军此时能战者总共不及万人,已经战损5000,再加把劲,曾国荃也扛不住了呀!而太平军既然伤亡不满万,为何撤了呢?

原来,李秀成得知听王在上海战败,苏州空虚,率军去救了!次日,太平军全线撤退!

稀里糊涂的进北攻南

攻坚不好打,那打运动战好不好?这总是太平军所长吧!

洪秀全制定了一个计划:1、趁湘军云集天京附近,令李秀成迅速北上,看看能不能引走湘军;2、进入淮南,给天京补给粮食;3、会合西北陈得才50万大军,一起解围!

李秀成反对无效,不情不愿地带着50万大军,开始了进北攻南计划。

李秀成一出发就傻眼了,这是淮南吗?哪有粮食呀!多年战乱,这里已经残破不堪,此时,又正直青黄不接之时,大军能找到吃的就不错了,哪有余粮补给天京呢?

虽然湘军在北面兵力不足,只能以少许兵力做重点防御,但太平军疲劳饥饿之师,还就是打不开局面!

就在这无意义的耗费中,天京告急,洪秀全又急召李秀成率军回来!九洑洲,李秀成主力被歼

得到李秀成退军的消息,清军决心趁机全歼李秀成大军。

李秀成抵达长江北岸,开始渡江。湘军集中兵力,对正在渡河的李秀成军发起猛攻!

太平军渡河慌张,正直长江大水,淹死者数以万计!未过河的太平军一起到九洑洲躲避。

结果,江水上涨,洲上一片汪洋,太平军没柴可用,饥饿难耐。湘军发挥水师之利,轮番猛攻!太平军被杀的、溺死的无数!

当李秀成回到天京时,带回1.5万人!

李秀成大军,在此战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让城别走被拒,带着幻想消极防守

李秀成的大军覆没,还有一个严重的附带结果:九洑洲丢了。

太平军,与外围的水路粮道彻底被断了!

诺大的天京城,就只能靠肩膀扛担子来运粮了,哪里够呀!

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天京守不住了,我们跑出去吧!

洪天王才不会搞“逃跑主义”呢,他表示:朕之兵多如水,谁说没兵?朕的江山,你不扶,有人扶!

带着幻想,太平军开始了消极死守。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被破城

最后时刻,李秀成是名副其实的无力回天。

湘军挖地道,试图爆破进入。李秀成就用各种方法,玩起了反地道战。

7月18日深夜,李秀成发现湘军在外的地道大垒,马上突出破坏!

可是,太平军此时能机动的兵力已经很少,力气也不够,被清军击退了!

次日,就在昨夜激战的太平门,一声爆破,湘军突入天京!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无力回天呀!明明发现了,就是阻止不了!

最后时刻,太平军与湘军进行了最后的巷战,虽英勇顽强,却已无甚意义了。

总的来说,在天京保卫战中,太平军运气真的不错。湘军孤军冒进,又遭瘟疫天灾,可是,太平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掣肘,最终丧失良机!城破国灭!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年轻时的孙权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不失为明君的称号。对外,他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拒曹操,火烧赤壁,一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内,军事上他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作大都督,定国安邦。在政治上,他重用张昭等一班老臣,把吴国治理的井井有条。连曹操都发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到了老年,孙权的猜忌心很重,他为了监视文武大臣,专门设了两个官职:校事和察站。很多大臣无辜受到陷害。晚年的他,更是翻脸无情,逼死陆逊,并且杀了很多与陆逊有关的人,这是为什么?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世居江东,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陆逊20岁入孙权幕府,因为杰出的军事才能,被孙权赏识,很快就把陆逊提拔到重要的军事岗位上来。陆逊协助吕蒙夺取荆州,击杀关羽,立下大功,被吕蒙赏识,在其逝世前向孙权推荐陆逊,接替了他的大都督一职。

作为军事将领,陆逊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夷陵之战。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劝阻,执意东下进攻东吴。

陆逊知道哀兵必胜的道理,怕被蜀汉大军气势所压制,于是决定用缓兵之计,避其锋芒,吴军一退再退。

刘备寻战不成,天天派人在陆逊营前叫骂,陆逊就是坚守不出,并且传令三军,有敢出营接战者,崭!

曹沫论战里说:一而鼓,再二衰,三而竭。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蜀军士气越来越弱,等到天气炎热的时候,刘备大军士气大降,而刘备为了振奋士气,选择让大军进入山林避暑。

陆俊抓准时机,在蜀军的营帐周围用茅草火攻蜀军,因为是夏季,山林缺水干燥,瞬间,山火烧蜀军800里联营。

蜀军一败涂地,刘备羞愧难当,在白帝城托孤后撒手而去,一代雄主,就这样败在了毛头小子陆逊手下。

陆逊一战成名,从此,孙权对陆逊重用有加。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拜陆逊为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公元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

那么,为什么孙权后期对陆逊的态度急转直下,最终陆逊郁郁而终,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有以下三条。

➤官居要职,功高盖主,名门望族,尾大不掉。

孙权称帝后,表面上是个不错的君主,实际上他有不少君主都有的冷酷无情,对任何人都不是真正信任,同样的,他对陆逊始终有着戒备之心。

当时的陆逊在朝廷里集三公于一身,如果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该担任如此多的职务。历史上,当臣子的如果已功高盖主,就到了人头不保的时候了。

汉高祖时期,刘邦御驾亲征黥布,在打仗的过程中数次派人打听萧何的情况,萧何的宾客知道这件事后,赶忙对萧何说:“相国您距灭族不远了,您在关中这么久的时间,民心所向,皇帝担心您可能谋反关中,现在为什么不兼并土地,让皇帝看出你没有造反的端倪呢?”

萧何听从宾客的建议,于是贪污金银,抢夺土地,以求自污。他的所作所为传到刘邦耳朵里,刘邦甚是高兴,从而也就减轻了对萧何的猜疑。

当时的孙权,对陆逊也是这种心情。陆逊官居丞相一职,又担任着大将军的职务,把政治军事大权全掌握在他手里,真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除了孙权,再没人能制衡他了。

老年的孙权不得不考虑他的身后事,如果他不在了,他的子孙能否镇得住陆逊?毕竟,曹丕篡汉的故事发生才几十年,作为见证人的孙权,陆逊在他心里的阴影面积,你说该有多大?

更何况,陆家在江东是名门望族,陆家很多子弟在孙权朝中担任要职。如果他不在了,一旦陆逊起事,陆家子弟肯定会一呼百应,江山易主还不是跟玩儿似的。

并且,孙策还跟陆家有杀父之仇的仇恨。很早时候,孙策曾经在一段时期内担任袁术的将领,而那个时候陆逊一家还住在庐江郡,后来孙策进攻庐江郡,陆逊祖父战败,孙策几乎把他全家杀光。

虽然陆逊在孙权朝里忠心耿耿,但老年的孙权猜疑心很重,他怕陆逊是韬光养晦,等他不在了,图谋东山再起。这也是他对陆逊绝情的原因之一吧,因此在他有生之年,说什么也要罢了陆逊的官职。

➤掺和皇帝家的私事,站队太子,触犯皇帝大忌。

如果说上面这些都是次要原因的话,那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陆逊在孙权立太子这件事上掺和进来,算是彻底得罪了孙权。

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孙权立孙登为太子。在孙权的儿子们当中,他最喜欢孙登了,把孙登作为未来的国君培养。

可是天不遂人愿可是,孙登在公元241年死了。第二年,孙权只好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封孙和的弟弟孙霸为鲁王。

相比于孙和来说,孙权更喜欢儿子孙霸,对孙霸的待遇,同太子没有什么两样。

孙和与孙霸这俩兄弟为了皇位,十分明争暗斗,大臣们也分为两派。正统派以陆逊为首,诸葛恪、顾谭等维护太子孙和。孙权长女鲁班公主杨竺等则拥戴孙霸,他们常常为了孙霸诋毁太子孙和。

历来在位的皇帝都很忌讳太子与大臣们的联合,认为这是篡权谋逆。当孙权知道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皇位斗的你死我活,朝廷大臣也分为两派时大怒,于是废了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

陆逊出于维护封建正统的考虑,站在孙和这一方,对孙权废孙和的太子位,多次表示反对。由此也交恶孙权。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適庶之分,以匡得失。既不听许,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

虽然孙权没有杀掉陆逊,但还是把顾谭、顾承等发配流放,太子太傅吾粲因为与陆逊有书信来往,被孙权投进监狱后死去。

孙权对陆逊也就此绝情,他“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就这样,一代名将陆逊最终忧愤而死,享年63岁。

司马光对陆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在《通鉴辑览》说:孙吴人才,周瑜而后,当推陆逊。白围之战,持以镇静,实不可及。若瑾之举措惊皇,适足偾事。

客观地说,虽然陆逊在军事上谋略很深,但他在政治上还不太成熟,尤其在太子这件事上,不懂得避其锋芒,以致引祸上身。

当然,他自己会认为,此举是为了孙家的江山社稷着想,无奈人家孙权却不这样认为。

➤封建时代家天下,最是无情帝王家。

陆逊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封建时代是家天下,皇帝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做稳江山,不惜要把他认为危及江山安稳的大臣杀掉。正所谓,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也是孙权绝情对待陆逊的根本原因吧。

成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是全国十大古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境内金沙遗址有3000年历史 ,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故名成都;蜀汉、成汉、前蜀、后蜀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饶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成都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中国汉赋四大家,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

2.卓文君

卓文君,本名卓文后,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蜀中四大才女。

3.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4.常璩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

5.杨玉环

杨玉环(719年6月22日—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追封齐国公杨玄琰之女,宰相杨国忠堂妹。

6.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唐代乐伎、清客,蜀中女校书、诗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7.袁天纲

袁天纲(生卒年不详),益州成都人,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袁天纲工于相术,据新旧《唐书》记载,他曾给年幼的武则天看相,言其“可为天下主”。

8.张俞

张俞(生卒年不详),《宋史》作张愈,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

9.章惠皇后

杨氏(984年~1036年),谥号章惠皇后,通称杨淑妃,益州郫县人。宋真宗的皇后,宋仁宗的养母。祖父杨瑫,父杨知俨,弟杨知信,隶禁军,为天武副指挥使。

10.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 -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11.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12.岳锺琪

岳锺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原籍凉州庄浪(今兰州永登)。岳飞二十一世孙,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名将。

13.刘湘

刘湘(1888年7月1日-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14.孙震

孙震(1892.2.5-1985.9.9),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939年),谱名孙定懋,后改名孙楙,再改名孙震,字德操,别号梦僧。出生于四川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华阳街道)。他是孙元良的叔父,秦汉叔祖父。

15.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

魏国和吴国的分界为什么不是长江?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今天的我们总是用“限江自保”来概括孙吴的基本守国政策或是它的某种军事策略。如果用来表示作战的谋略,那么“限江自保”一语比较笼统,未能准确地反映出孙权是怎样以弱敌强,守住绵延数千里之长江防线的。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不仅吴国和魏国,凡是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都不是以长江作为分界线,这就要说到一个军事地理学上的词语——“临江塞要”。

一、“临江塞要”与东吴守江战略

根据历史记载,孙权没有平均分散部署有限的兵力,而是把它们集中屯戍到几个边防要镇,以阻挡魏师进据江畔。如阮瑀为曹操所作书信中所称:“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渡。”

因此,用“临江塞要”来概括孙权的守江战略是更为恰当的。

所谓临江塞要”,即阻塞位于长江北岸的“要地——位处交通枢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孙子兵法•九地篇》称其为“衢地”,即道路汇集,通往各方的要衢。“四达者,衢地也。”占据它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动权,并左右战局的发展。

孙吴江防采取“临江塞要”的策略,这在吴甘露元年(265)晋王司马昭与吴使纪陟的对话中也能得到清晰的反映。其事见干宝《晋纪》:

(司马昭)又问:“吴之戍备几何?”对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又问曰:“道里甚远,难为坚固?”对曰:“疆界虽远,而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虽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文王善之,厚为之礼。

吴国的江防重镇有哪些?纪陟在上述谈话中只提到了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和江都(即汉广陵郡属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南)两处,其他地点并未明言。

沿江诸镇当中最为重要的也就是四座左右,“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从三国历史记载来看,曾经屡次爆发残酷战 斗并被孙吴屯驻重兵的要塞,应该是位处江北且阻遏交通要道的四处, 如曹操“四越巢湖”受阻的濡须(今安徽含山县),孙策、孙权进攻多年 才从黄祖手中夺取的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吴国与蜀、魏多次 激烈争夺的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以及陆逊大败刘备的夷陵(今湖北 宜昌市,后改称西陵)。

吴军占领邾城(今湖北武汉市黄陂区)和广陵 较晚,且从未在当地阻击过魏师,其地位显然要稍逊一筹。

皖城(今安 徽潜山县)虽然也较为重要,但严格地说还不是“必争之地”。例如孙权 在建安五年(200)、十九年(214)两次攻占该地,随后即撤往江东或北岸的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未在那里设置军镇。

后来诸葛恪自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进驻皖城,以此为据点袭扰 魏境。赤乌六年(243),司马懿率兵反击,孙权即命令诸葛恪放弃城守,退往南岸的柴桑(今江西九江市),没有尽力保卫该地。

濡 须、沔口、江陵、西陵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们地扼南北交通或东西来往的水运干道。

孙权的“临江塞要”,主要是守住长江北岸的西陵、江陵、沔口和濡须四个交通要枢,辅以皖口、邾城等地,来抵御曹魏的南下进攻和防备蜀汉可能从三峡发动的袭击。

就东吴与魏、蜀交战的情况来看,这一战略实施得相当成功。从赤壁之战(208)到孙权去世 (252)共有四十四年,在此期间曹、刘两家对吴国的多次大规模进攻 或以失败告终,或是无功而返。

二、孙吴“临江塞要”战略的特点

1.背依长江拒敌,而非隔江对峙。

从六朝南北割据对抗的形势来看,南方政权总体上处于弱势,通常不敢出动主力与北方敌人在中原决战,故往往利用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东西流淌的河道作为天然水利防线,来弥补自身军事力量的不足。具体到各个朝代的统治集团, 则根据自身的国力强弱来决定据守哪一条水道。

综合实力越强,其防线就越靠北边。如李焘所言“吴之备魏,东晋之备五胡,宋、齐、梁之备 元魏,陈之备高齐、周、隋,力不足者守江,进图中原者守淮,得中原而防北寇者守河。”

六朝的政治地理格局大致相同,都是立国于江 东,即以建康(或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以富庶的太湖流域 为根据地。为了保障都城与三吴经济重心的安全,南方统治集团总是力 求将其外围防线向北推移到淮河,向西控制长江中游的荆州。

“不得淮则无以拒北寇之入,不得荆则无以固上流之势。”其中占领淮南地区 尤为重要,像东晋、刘宋文帝以降及南齐、梁朝,基本上是以淮河为天堑来抗击敌人。

如果仅仅是和北寇划江而治,那么国都就和敌境只有一水之隔,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唐庚曾对此议论道:“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敌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又说:“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

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谓唇亡齿寒也。”顾祖禹亦总结道: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 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渡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

综观赤壁之战以后孙权的用兵,也是在淮南和荆州两个战略方向努力, 以求将国土向北边和西方延伸。由于上述原因,“故孙权擐甲胄,冒矢 石,转斗合淝,以为满宠争上流之地;陆逊、吕蒙相与赞其决,以蹑取荆州,全据长江。”

但是他在扬州的作战收效有限,虽然迫使曹操放 弃了江北沿岸地带,但是始终未能攻克合肥,越过江淮丘陵以全据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已而求其次,被迫采用了“临江塞要”的策略,在濡须、沔口、江陵等地设置重兵,以阻止敌兵来攻时顺利抵达江 岸。

如胡安国所言: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 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今黄冈是也。

赵范曾指出,如果失去淮河流域而退守江南,让敌兵完全占领北岸,那 么南方政权的防御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

孙权在江北沿岸要地戍守御敌,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形势的出现。张栻称赞这一决策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 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

2.封锁水运干道,弃守若干渡口。

按前引纪陟所言,长江上下自西陵峡口东至广陵有五千七百余里,其北岸可以设港通航之地甚多,而孙权的兵力有限,不能处处部署重兵,因此他对沿岸渡口的防守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

像西陵、江陵、沔口、濡须等交通枢要之地极 为重视,会与敌人拼死争夺而绝不放弃。但是有些渡口,虽然也很重 要,他却没有设置军镇以拒敌。例如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曾为东汉扬州治所,有著名的乌江渡、横江渡和洞浦,对岸为牛渚,即采石矶(今 安徽马鞍山市),距离吴都建业只有百余里,精骑驰骋朝发夕至,在军事上很有影响。

王应麟引张虞卿曰:“考前世盗贼与夫南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三之二。”孙权占领该地后 仅留守少数部队,并未像其他要镇那样派遣督将率众镇守。

其中原因就是当地与北方没有水路相通,魏军自合肥南下入巢湖后,就要从居巢走陆道东行,过大小岘山而至历阳。到达江边的军队是以步骑为主,不能拥有众多船只随行,这样即便占领江滨的数座港口,也无法组织大规模 的航渡,因此给孙吴造成的威胁并不严重,只要在南岸的牛渚驻守一些 人马,防御敌人小股兵力的渡江袭击就可以了,用不着在北岸的历阳留 驻重兵。

黄初三年(222)九月,魏国大军三道征吴,曹休率张辽、臧 霸等将率舟师经中渎水至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入江,然后向西占领了 历阳的洞浦港口,并未受到阻击,可见那里没有驻扎多少吴军。

尽管曹休进展 顺利,魏文帝却下令阻止他派兵渡江,这应是战船和运舟不足的缘故, 若仅以轻兵涉渡,则容易被吴国水军或牛渚守兵消灭,故董昭认为此举 是“自投死地”。

另外一个战例是太康元年(280)西晋平吴之役,在晋朝制订的作 战计划中,是由扬州都督王浑率领的部队进据历阳的横江渡口,准备过江攻占要镇牛渚,向吴都建业发动最后的总攻。

他在前往历阳途中也没有受到吴军的阻击,孙皓的反攻兵力是从建业派来的中军。“吴丞 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

王浑击溃吴军主力之后不敢渡江,也是因为他的军队是 以步骑为主,没有大量船只和水军,所以需要等待王濬的舟师前来接 应,朝廷命令会师后由王浑担任主帅。“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

扬州刺史周浚建议不要等待王濬而先行 过江,当即遭到王浑的拒绝,其理由就是朝廷的作战计划规定不让他的 少数部队贸然进行涉渡,以免遭到歼灭;必须要等王濬到来后提供大量 船只,共同渡江发起攻击。“

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 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上述战例反映出,如果是单纯的步骑兵种前来进攻,即使占领了不通北方水路的渡口,对孙吴的江防也不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因为陆军无 法渡江和在水上作战,对吴国真正致命的是强大的水军和运输船队。

所 以在兵力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孙权与其后代统治者并不在历阳这类港口屯驻重兵,而曹操及其魏国后继者也不把当地作为南征的主攻方向,而 是将大规模的用兵放在邻近有水道沟通北方的濡须和东关一带。

杜佑列举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虽然属于吴国境内,曾经作为庐江郡治,但实际上屡得屡失,多次被孙权放弃而没有在那里坚持戍守。 该地往北有道路经夹石(今安徽桐城县北)、舒城可以分别通往六安与合肥,往东南则有发源于潜山的皖水流入长江,水口即皖口(今安徽安庆市南,皖水入江处),因而也是处于江淮之间的交通枢要。

皖城以北的皖水航道受潜山阻碍,至其终点后需要改为陆行绕过大别山脉东麓继续北进。太和六年(232),陆逊沿此道北上进攻庐江,魏国扬州 都督满宠即认为不用急速赴救。他说:“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 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悬),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

曹魏大军若从寿春、合肥经这条道路南下,中间 有一段路程无法利用水运,兵员和给养的投送不甚便利,所以魏国征吴 通常不选择这条路线作为主攻方向;即使投入大规模部队占领该地,也会由于后方辽远,粮饷转运难以为继而被迫撤退。

鉴于以上情况,皖城 多次成为魏、吴双方的弃地。在孙权的“临江塞要”战略部署当中,皖城 属于可争可弃的据点,而非“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对待皖城的攻防策略 很明显:如果敌人派兵驻守,那么必须要将其消灭或逐退,以保证江防 的安全;若是魏军不在当地久驻,自己也可以暂时弃守皖城和皖口,避 免与强敌交战,借此来保存有限的兵力。

在孙吴的长江防御体系当中, 皖城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不如濡须、江陵和沔口,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所在 的这条南北交通路线是半水半陆,其运输的效率要低于汉水及肥水、施 水、濡须水。由于这个缘故,魏军主力很少从这里南下进攻,对吴国江 防的威胁相对较轻,因此孙权并未在这里设置军镇。

(正文完)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