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结婚风俗有哪些,苏州人烧香习俗?
苏州结婚风俗有哪些,苏州人烧香习俗?
苏州人有一个传统的烧香习俗,被称为“烧头香”。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在皇宫的做法,后来在东岳庙兴起,并逐渐广泛流传。在每年的新年期间,苏州人会在大年三十晚上 11 点至年初一凌晨 1 点之间,前往寺庙烧第一支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其中,西园寺是苏州著名的烧头香地点,每年都有大量市民前往烧香祈福。
苏州正月十五放烟花吗?
苏州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灯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放烟花、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赏灯与放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结婚门上挂的红布条叫什么?
结婚时门上挂的红布条叫挂红。
1、结婚时的挂红,一般就是挂在家里大门门头上,也有的地区是直接系于新人的腰上。挂红一般选择的是红布、红绸,结婚挂红的习俗,就是气球趋吉避凶的美好寓意,给新人一份祝福。
2、类似于挂红的风俗讲究还有很多,比如说在新娘上婚车之前,用手电筒和镜子将婚车上照射一遍,有将邪祟赶走的含义。在传统婚俗中,被称为扫轿环节。
3、而无论是挂红还是扫轿,都是人们对新人未来生活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是结婚当天很有仪式感的环节。虽然背后并没有明确的科学逻辑,但是是非常有特色的婚俗讲究喔。
儿媳不回家过年?
大家好,小河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共识:期望孩子们过年回家是每一个父母正常的心理需求。是需要我们理解和尊重的。
有的人一听到、看见这种话题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想在哪过年就在哪过年,别人管不着。”
如果是这种心思,那这个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因为他不理解或者是根本就不愿理解父母思念孩子的那种心情。
对这种人说的再多也是白费力气。
为什么父母期待孩子们回家过年?首先,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族。
家以及家族的传承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第一位的。“家”文化,是中国人情感归属,家能让人感到温暖与亲情。
在世界范围内,如此重视“家”的民族并不多见。三世同堂,甚至四世、五世同堂,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并不在少数。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却是都是极其罕见的。
数千年来,中国人对家的认同已经深入骨髓。无数游子或在酒醉后或在睡梦中,或醉卧沙场,或梦回连营,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家的思念。
其次,“年”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是国人对家人和家庭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体现。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过年就是要阖家团圆,这是人们对过年的最基本的期待,与身份、地位、财富等等都无关。
当中国最重要的两种传统文化产生了交集,受中华文化熏陶数千年的中国人,怎能不受影响?
不论是公婆,还是岳父母。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期待孩子们回家过年,都是人之常情,需要作子女的尊重和支持。
过年回家难不难?对很多人来说,难!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员流动小,大多数人穷极一生可能都不会离开家乡,也就体会不到离家的忧伤,过年不回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交通的便捷使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也使得更多的人离家乡越来越远。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那么多人都想回家过年,肯定是问题多多,会不会没有买到票?会不会堵在路上?假期短、距离远,时间够不够?想想都头疼。
过年难回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过年回家,不论是国家还是很多群体,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世界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春运”。
为了满足国人回家过年的愿望,国家和政府承受了巨大的交通运输压力,也有许多行业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牺牲了自己与家人共同过年的机会。
什么样的人不回家过年首先是不能回家的。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总不能都“老婆孩子热炕头”吧,总有人在别人享受温馨幸福的时候,坚守岗位。
比如战士,民警、消防员还有奋斗在一线的交通运输行业的从业者。当别人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正在顶风冒雪,守护着整个国家。这些人不回家过年,不丢人,反而是家人的骄傲!
又比如,饭店、外卖等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当大家在家过年的时候,这些人也许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他们不回家过年是为了支撑起一个家。这些人也不丢人,至少是值得身边的人尊敬。
当然了还有许多的行业在过年期间在为人民服务,不能回家,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也有一些人离家太远,的确时间上来不及回家。
中国毕竟太大了。春节期间,几亿人的集中流动,的的确确让很多人望洋兴叹,有家回不去。这种情况不回家过年,也不丢人。但是还是要在平时多回去,尽尽孝心。
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我和我媳妇,如果工作许可,会每年轮流去一方父母家过年。我想即使我某年没回家过年,也并不丢人。人不能太自私,不仅儿子想父母,闺女也想她的父母。我想父母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是不愿回家的。
有些原因还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孩子太小,农村老家太冷,容易得病。
家里实在没地方住,儿媳妇回去很不方便。
也有些原因让人啼笑皆非。
住的不习惯、吃的不习惯,睡得不习惯。不习惯就不回去了?一辈子不习惯还能一辈子不回去?
如果因为这种原因不回去,就有点丢人了吧?
有些原因更是让人气愤。
我就不想去陪你爸妈过年,就是要回我家。
这种情况,能不丢人吗?
丢人不丢人,重点是孝不孝顺其实丢人不丢人不在于回不回家过年,而在于孝顺不孝顺,家庭和睦不和睦。
如果家庭矛盾严重,见面就吵,即使过年这两天回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情况就真的丢人了,而且丢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脸而是全家人的脸。
不论一个人承不承认,家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相反,不回家过年,不代表儿女不孝顺。平常多回去两趟,对父母多一些关心,即使过年的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回去,父母都会理解的。这并没有什么好丢人的。
再说,如果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我们又何必在乎别人的风言冷语呢?
七夕节有哪些特殊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一,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二,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四,青苗会。
七夕节期间,传说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青苗会”是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举办的一种祈祷活动,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活动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蕴,到了七月七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潮水般的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就跟过大年似的,各种小商小贩、各种节目表演,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五,七夕夜听悄悄话。
传说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会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静静地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如果哪位少女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那她将来就会赢得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