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孙策(太史慈大战小霸王孙策在什么地方)
小霸王孙策,太史慈大战小霸王孙策在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大战小霸王孙策是在庐江附近,讲述了孙策进兵庐江,庐江太守刘瑶手下有猛将太史慈出战,跟随太史慈出战的只有一位曲阿小将,太史慈和孙策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后来二人由马战改为步战,结果还是不分胜负,后来英雄惜英雄,太史慈投降了孙策!
三国演义小霸王收复江东中的四字词语?
主要有: 仗势欺人、浩浩荡荡、 横行霸道、危在旦夕、公正廉明、 肆无忌惮、威风凛凛、轻举妄动、见利忘义、无能为力、仰面大笑、 灵机一动、杀牛宰羊、除狼得虎、人心涣散、愈战愈勇、 英勇无比、无人可敌、不分胜负、乘胜追击、损兵折将、四分五裂、连年不息、 单枪匹马、目瞪口呆、谈笑自若、忧心如焚、万种风情、 百般讨好、泪流满面、深信不疑、 大快人心、名声大振、人才济济、急于取胜、死里逃生、 挂孝举哀、走投无路、自相残杀、 反目成仇、混战不休、破烂不堪、 二虎竞食、驱虎吞狼
他在袁术阵营算老几?
孙策在袁术阵营里,至少是十名开外的地位,与《演义》小说一样并不高。但对袁术来说,既伤人也伤己,是把双刃剑。
演义里,孙策在袁术处因为勇猛甚得喜爱,未单干前任怀义校尉一职。同一时期,袁术帐下,杨弘任长史,张勋、纪灵、桥蕤任都督,后来七路大军征徐州,还有上将陈纪、雷薄、陈兰等等各领一军。
可以看出孙策虽勇,如果不是靠着献上传国玉玺换得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其实际地位如历史一样,都是颇为尴尬。
加入袁术阵营始末历史的袁术也是庸才一个,但巅峰时期的明面实力要比演义和游戏里强得多。
193年,袁术在兖州匡亭兵败袁绍、曹操后,将兵锋指向了江东一带。恰巧头两年,也就是191年,原先与之联盟的孙坚战死在荆州,他的侄子孙贲统率孙坚留下的余部依附了袁术,变成袁术彻底掌控在手中的一股军事力量。孙贲因为率部投靠有功,袁术上表推荐他任豫州刺史。
193年,袁术派孙策的舅舅吴景进攻丹阳,击败周昕后任命为丹阳太守。孙策此时十七、八岁,守孝结束后到寿春投奔袁术,不过袁术没收,让孙策投奔吴景。一年之后,面对孙策再次率部投奔才将其收下,任命为怀义校尉。
197年初,袁术的势力范围横跨扬、豫、徐三州,扬州六郡,豫州的沛国、陈国、汝南三郡,徐州的广陵、下邳两郡,共计十一个郡国在袁术手中掌控,包括富庶的南阳、汝南和江淮一带,地盘大、人口多,成为了明面上实力最强的诸侯。
其中,孙坚族子孙香为袁术老巢——汝南太守、吴景为广陵太守、孙贲为九江太守、孙坚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孙策进军至会稽郡,可见不少城池是掌握在孙氏手中,让袁术的实力只是徒有其表。
袁术僭号天子后,遭受到周边势力的打压,孙策与之决裂,孙贲、吴景、朱治都转投孙策。孙策又令部将徐琨击败丹阳太守袁胤,与袁术划江而治,割据江东。可怜袁术的近半壁江山转眼易手,三年不到袁术势力便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回头再看孙策,在袁术阵营里混迹的时间段,是从194年任怀义校尉起,到197年与之决裂。
两次太守换人孙策在袁术阵营中到底重不重要,两件事可以窥得一二。
第一件:九江太守换人
194年,袁术曾向孙策许诺,让他来担任九江太守,不过事后却反悔,改用自己的亲信陈纪担任此职。
当时袁术的势力还未达到顶峰,手中不过六、七个郡国。一个不满20的毛头小伙,手中只有上千人,还是刚刚投靠,袁术显然没有把他当做心腹培养,也没有伯乐的眼光、看到孙策的潜力。于是,九江郡没交给孙策,而是交给陈纪。
第二件:庐江太守换人
194年,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要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而孙策和陆康又有旧恨。
于是,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庐江郡,再次允诺如果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真正属于你。不过,庐江攻陷后,袁术再次食言,任用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这其中,一方面孙策地位实在太低,不如袁术的老部下受到信任。另一方面是孙策在攻打庐江过程中表现太差。一个儒生执掌的庐江,却花费二年时间才攻克,袁术显然对孙策的表现不够满意,加上年纪轻轻,于是再次换人。
一个封疆大吏都没当上,地位能有多高?
手下重要的文臣武将要说袁术手下有没有能人,或许有、比如华歆、刘晔、袁涣。可惜袁术这眼光太差,不能识人用人、听从好的建议。
杨弘:袁术的长史,虽然没有太多记载,但以长史的职务看,文臣系统名列前位。
袁涣:在袁术处没有职务记载,不过袁术经常向他咨询问题,由于袁涣为人正派,所以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导致袁术哑口无言。不过就是这样,袁术依然很敬重他,对他以礼相待。僭号天子后,与袁术迎击吕布时被俘。
阎象:袁术的主薄,对天下大势有几分理解,面对袁术称帝进言劝谏,可惜袁术未听。
舒仲应:沛国国相,算是帐下的封疆大吏,此人唯一记载是将袁术给的十万斛军粮私自救济给灾民,袁术暴怒将要处斩,舒仲应坦然面对,表示知道是必死的局,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没想到袁术此刻既然也有几分侠气,赦免了他,要与他共享救济灾民的天下美名。
张勋、桥蕤:两人都是袁术麾下的大将,其中张勋称帝后被封为大将军,应该是武将系统的NO.1。桥蕤曾与张勋一起进攻吕布、防守曹操,要说地位估计仅次于张勋。
刘勋、袁胤、陈纪:三人皆为袁术帐下的封疆大吏,刘勋前面说过是庐江太守,袁胤是袁术的从弟,亲戚关系让他接任吴景为丹阳太守,陈纪是九江太守。其中,刘勋谋略太差,虽然兵力强劲让孙策忌惮,但面对孙策的“伪盟之计”没有察觉,出兵上缭城后被乘虚而入击败。
陈兰、雷薄、李丰、乐就、梁纲、苌奴:六人属于袁术手下将领,陈兰、雷薄离开袁术后,两人一起占据安徽的灊山当山贼,并拒绝走投无路、前来投靠的袁术;李丰、乐就、梁纲三人在防守苦城中出现,与桥蕤一同阵亡。苌奴被袁术派遣与卫将军董承一起阻拦曹操西迎汉献帝,导致曹洪的部队被阻。不过后来汉献帝仍被接到许昌,苌奴未再出现。
纪灵:远不如演义中的戏份重,不过辕门射戟一事确实是发生在他身上,后无记载。
像张闿、杨奉、韩暹依附之流,不过是墙头草,袁术想拿来当枪使,没想到反伤了自己,在攻打徐州之际,韩暹、杨奉受吕布拉拢反水,在下邳攻打张勋等人,致使袁术军步骑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简单梳理后,可以看到杨弘、阎象、袁涣是位于政治中枢的人物,张勋、桥蕤是军事系统的大将,舒仲应、刘勋、袁胤、陈纪都是比较信任的封疆大吏,这9人的地位必然是在孙策之前。
孙策与吴景、孙贲等人成为平定江东的先锋,虽然扭转了庐江的不佳表现,但以孙氏集团在袁术阵营的作用发挥看,孙贲、吴景、孙香要更被袁术所看重。孙策要排资论辈至少是十名开外。以其勇猛来看,估计能苌奴、陈兰、雷薄等人相类似。
出身四世五公的汝南袁氏、又是嫡子的袁术,虽有侠义之气,但也有流寇之风,加上个人能力平庸,识人用人远不如刘大耳,最终霸业成空、好似幽梦一场。
江东小霸王孙策和周公瑾实属百年人才吗?
江东小霸王孙策和周瑜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百年人才。如果没有孙策,就不会有后来的江东霸业,如果没有周瑜,东吴还没来得及建国,就要在赤壁大战前草草的落幕了。
孙策,年幼时就跟随孙坚。孙坚去世后,孙策先是依附袁术,勇猛无敌,号称小霸王。袁术多次感慨,生儿当如孙伯符,如果有孙策这样的儿子,他就死而无憾了。后来见袁术不能成事,用父亲留下的玉玺,借兵单独打天下。是孙策打下了后来的江东基业。就连曹操都不得不叹服:狮儿难于争锋也!
周瑜,气度宏伟,远非演义里那样心胸狭窄。“曲有误,周郎顾”。更是让周公瑾再添几分儒将风采。北宋的苏东坡就对其特别仰慕。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是当时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高瞻远瞩,正是由于他力主抗曹,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孙刘两家才能鼎足三分。没有周瑜,就没有后来的东吴政权。这两个人一文一武,一个孙郎,一个周郎,是江东基业的中流砥柱。
至于为什么两个人都英年早逝?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东汉末年,人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周瑜活了三十六岁,基本就是当时的平均寿命。郭嘉当时活了三十七岁,建安七子里的王璨等人,也都短寿。故而直到唐代,大诗人杜甫还有诗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孙策稍微短命了些,这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如果不遇遇刺,不受重伤,孙策的寿命自然会长,而历史也很有可能会改写。
综上所述,正是有了孙策和周瑜这两个百年人才,三国的历史才这么精彩。他们虽然都英年早逝,但是却是两颗闪亮的流星,照亮了整个三国。
吾乃江东小霸王孙伯符?
你说的是三国杀中台词吧。
这只是游卡的设计台词,就是白话的意思,追求气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