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结婚风俗,古代结婚入门礼?
汉族结婚风俗,古代结婚入门礼?
1、纳采
纳采是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送礼求婚。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古纳采礼的礼物只用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纳采仪式基本循周制,而礼物另有规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将欲与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许之,乃后使人纳其采择之。”其礼物用雁。
2、问名
问名,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古代中国婚礼“六礼”之二。男家行纳采礼后,再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以便男家卜问,决定成婚与否,吉凶如何。或以为问名是男方遣使者问女方生母的姓氏,以便分辨嫡庶。后问名范围扩展到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多侧面。问名也须携带礼物,一般用雁。我国广东海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常用槟榔作为问名携带的礼物。把女方庚帖与男方生辰做了占卜,确定可以成婚之后再行纳吉礼。
3、纳吉
纳吉,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之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4、纳征
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纳征,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礼,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从法律意义讲,纳征重在形式,而不在于数量,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5、请期
请期,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中国婚姻礼仪之一,六礼之五。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
你家乡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结婚各地的风俗不同,我们这里第一天傍晚新郎家请媒,即请来介绍人(就是自由恋爱的都要安一位)和锣鼓队,锣鼓队打两三调,告知左邻右舍本家某人要结婚。
第二天(新娘家办出嫁洒)新郎家过礼,即中午时分在锣鼓队的鼓乐声伴随下,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出发。临近新娘家要派一人前去递拜贴,新娘家安排人来迎接,迎亲队伍才鼓乐齐鸣直奔堂屋,摆好礼品,礼房先生(迎亲队伍的领队)大声发言:
某(新娘姓氏)府的老幼尊卑,贵地的帅哥靓女,某某某和某某某(新郎新娘名字)天赐缘分,自由恋爱,结秦晋之好。如今佳期已到,我受某某某(新郎父亲名字)委托,带队前来过礼,礼节多有不周,言语恐有不到,万请海函,这里礼金礼品摆出,请示先发香还是先发烛?新娘家主管一般回答香烛一齐发,迎亲队伍里安排的人把喜香喜烛点好,新娘家派人收取礼金礼品,礼成。
第三天迎亲队伍把新娘接到新郎家,举行结婚典礼,新郎家办结婚酒。
青海门源县汉族定亲习俗?
青海门源的订婚习俗一般是按照由女方的要求,女方要求拿什么就拿什么,一切都是女方说了算。如果女方没什么要求的话,那就是拿三金,就是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各束鲜花礼品也不能少,肯定也是必备的,各色小点心和干果还有水果都拿上更显得有面子。
甘肃陇南的女娶男嫁是怎么样的一种习俗?
在陇南,男嫁女娶的风俗只有在康县南部地方(铜钱乡、阳坝镇)和武都东部山区(裕河乡、五马乡)流行。这种男嫁女娶不是少数民族风俗,也与传统意义上的“倒插门”不同,而是即为罕见的汉族特殊婚俗。
在保持男嫁女娶的地区,当地老百姓都有缠头、束腰、绑裹腿的习惯,而且村里姓氏复杂,甚至一家有好几种姓,孙子的姓随外公或随爷爷、奶奶或随父母.......都有。大多数“男媳妇”都有两个名字。
为什么独有这些地区有这些风俗呢?这还得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说起。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天京失去屏障湘军直扑天京。为挽救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庐州(今合肥)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等西进,远征西北,牵制清军,以减轻天京压力。1864年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兵败川北,在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大山奔命,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决定西去攻占阶州(今 武都),待机由阴平(今文县)直取成都。谁料清军早有准备,启王兵败阶州。1865年5月,启王梁成富突围,在武都北部野牛寺①与四川制台骆秉章、甘肃秦巩阶道台林之望二部合围下,启王及部下全部覆灭。启王部下洪刚率残部仓促渡过嘉陵江,到陕西宁强县燕子砭,在潘家坝中了埋伏,洪刚牺牲。
阶州兵败后,分几路突围,大部分由康县末子沟、柯家河,经陕西玉泉坝向青木川突围而去。其中一路在赖广达带领下,来到今天康县阳坝、太平、武都裕河一带,化整为零,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掩护方式潜伏下来。渐渐昔日太平军后人成了现在康县人民的组成部分了,同时缠头、束腰、绑裹腿的习惯也一直保留下来了。太平,原名大坪,古代为氐羌住地,太平军到此才改名为太平。至今,还留有许多遗址和传说。修宝成铁路时,就挖掘出了许多太平军的刀枪,还有个地名就叫刀枪沟。因太平军大多身强力壮、有勇有谋,与当地女子成家后,所生子女精明强干。周边十里八乡看到,纷纷效仿,这一婚姻方式也就慢慢形成了。在康南男嫁女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男方嫁入女家,一切遵循女方家的习惯和规矩,按女方家的辈分改名换姓,和女方一样称呼族内成员。若离婚,女方提出,男方分一半家产;男方提出,男方净身出户。二是二门俱开,两来两去。男女双方婚后保留原有姓氏,都有赡养双方老人和继承双方父母遗产的权利。若生育两个子女,则男女各自名下各一个,各自成立门户。不同于其他汉族地方习俗,这种婚俗由女方来传递香火、延续血脉,各家基本是留女不留男。因而在今天康南人家的户口簿上户主都是女方。出嫁的男子逢年过节可回娘家看望父母,但大年三十必须在女方家过。
另外有种说法是过去年代战祸不断,躲避抓壮丁导致来陕甘川交界大山,绝大多数被招赘上门定居,慢慢形成这个风俗。但这个说法比较牵强。据统计,康南男嫁女娶的家庭有6000多户,打破了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旧传统。这种婚嫁体现了男女平等,女子留在娘家,调整了家庭关系,避免了婆媳、妯娌、姑嫂关系,哈哈不打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离乡求学、打工,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互联网的介入、经济和收入的增长,这种婚姻习俗也收到冲击,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只能当传说来讲了。①野牛寺据考证,在武都马营乡。
我是陇南之韵,谢谢您的观看,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别忘了点个赞!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汉族习俗差别很大?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
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