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交友群,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
湖北赤壁交友群,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
公元1160年,完颜亮准备大举进犯南宋朝廷,开始大规模征丁掠夺。由于天灾人祸,北方人民生活困苦,这次又“科役诛求,竭其膏血”。
不仅仅是对北方汉人如此,包括契丹、女真、奚等民族共征丁二十四万,使得民怨四起,金国上下矛盾重重。
汉、辽起义一时间遍布整个北方。
年仅21岁辛弃疾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早就发现金国内部矛盾所在,于是在金军南下之际,果断率兵起义。
所谓“盗贼蜂起,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
起义军势力如火如荼,大大小小人数几十万之众,仅耿京部就有二十五万人,极大的限制了金军对南宋的作战。
辛弃疾不仅仅是战斗力彪炳的武人,同时也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文人,但他不同于传统地主阶级,他投奔农民起义领袖耿京,甘愿受耿京部的节制与领导,力求将起义力量最大化。
作为义军中唯一的文人,做了耿京的掌书记,出谋划策,联系各方力量。使得义军发展更具组织,更有战略。
这也表现了他起义的目的,就是单纯的为了救国,为了民族大义,而不是政治投机分子,为了争权夺利荣华富贵。
此时金国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完颜亮被杀,完颜雍继位。开始对北方农民义军进行打击。
此时的南宋朝廷,但凡有一点远见卓识和勇气,就不会睁眼看着义军承受金军的围剿,而不予支援。
当时的形式,宋军北上,即便战役上失败,也必然在战略上取得成功。收复故土,不是不可能。
辛弃疾看到这一战略机遇,向耿京提出南归,投奔南宋朝廷,获得支援,南北夹击,必然能取得胜利。
耿京同意于是派贾瑞和辛弃疾南下觐见宋高宗。
然而辛弃疾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整个南宋上下已经沉迷于和平安乐,无心再战。
不仅如此,宋高宗不修武备,打击主战派,舆论上消磨军民抗战复土的心气。
可以说是君臣上下苟安一隅,毫无进取之心。
宋高宗假模假样的打发了辛弃疾等人,又是封官,又是封职,对于南北联合出兵,只字未提。
就在此时前线传来噩耗,起义领袖耿京被部下叛徒张安国刺杀。张安国携带耿京头颅投奔金军,一时间,义军群龙无首,在金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叛徒张安国为了一己荣华富贵,帮助金军解决了心头大患,北方最大的起义力量就此消散。
辛弃疾悲愤交加,怒从心起,不顾南宋方面的劝阻,毅然率领五十人北上。驰马直奔金军大营,五十人的轻骑队直接冲进金军五万人驻守的军营,并准确找到中军大帐。
此时的张安国和金军头领正在内部喝酒庆功,听闻下人禀报,说有个人高马大的人要见张安国,有要事向他禀报。张安国毫无疑心,便随之走出。
辛弃疾见到张安国后,把他直接横跨在马背,带着五十余人又冲出金军大营,星夜未停,赶到临安,交予南宋朝廷,并将其斩首示众。
金军几万人全程都没有反应过来,人就这么在眼皮底下被掳走,“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不过如此。
这一传奇壮举名垂千古,展现了辛弃疾机智、勇敢和不平凡的军事才能。极大了振奋人民的士气。
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对辛弃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也深受感染。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阮郎归
在我国像辛弃疾这种有着战斗生涯的文人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也多与国家民族有关。他投奔南宋后多次主张北上收复故土,主张练兵。
但投降派占据了朝廷的主流,许多像他一样的主战派,都被打压,武人地位极差。久而久之,辛弃疾看透了朝廷上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北方南归的百姓也逐渐丧失了当初血性与士气。
眼看复国无望,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本领的辛弃疾,整日郁郁寡欢。诗歌创作也没有了当初的朝气蓬勃。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理想团队?
我就呆过一家工厂。大小十一个股东。做到上市。虽说上市后按股值由一个股东收购。在我眼里应该算是个好团队。
刘备摆摊卖鞋?
大家好,我是书生意气,关于刘备摆摊卖鞋,是生活所迫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父亲去世早,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
《三国志》记载: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年少的刘备和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
这里的描写应该是他们为生活所迫,因为父亲去世了,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之主去世了,等于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这也看出刘备的母亲,也是一位贤内助,勇于接受现实,却不甘向生活低头,即便是织席卖鞋,也要生存下去。
2.刘备和母亲一起买鞋,也说明他懂事了
刘备家房子东南角,篱笆上长有一颗五丈高的桑树,长得枝叶繁茂,远远看上去就像车盖一样,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同寻常,都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经常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耍,又一天他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上这样配有羽毛装饰的豪车。”
刘备的叔父刘子敬慌张的说:“你不要乱说话,不要我们一家会遭灭门之罪。”
3.刘备的母亲,也是为他准备学费。
他15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外出求学,拜九江太守卢植为师,卢植是谁?他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东汉末年有名的经学家,将领,他文武双全,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过蛮族的叛乱。
卢植性格刚毅,他的老师是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和郑玄,管宁,华歆是同门师兄,看到没有一个比一个厉害,这就是人生的机遇,可遇不可求,而他的人生将很快改变。
还有同宗族的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觉得刘备不是寻常人,经常资助他上学的学费。
而我们的主角刘备,却不喜欢读书,整天喜欢好马,良犬,音乐,漂亮衣服;喜欢结交豪侠,对待朋友和善,不把喜怒表现在脸上,纷纷都来结交他,争着依附刘备,如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携千金,贩马来到涿郡,见到刘备,于是给其资助,刘备得以用来集结到很多人。
这或许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一个大男人,那时候信息又不发达,能让那么多英雄豪杰来争相结交他,这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真是让人费解,如果他母亲知道,非要好好教训他一番,好好的学不上,结交“狐朋狗友”,老娘我定不饶了你,你忘了你爹的遗言了吗?还好没有被他母亲知道。
4.大丈夫能屈能伸
人生要懂得把握住机会,关键是机会很快就来了,你得把握住。
汉灵帝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州郡纷纷带领义兵帮助朝廷镇压黄巾起义农民军,他因讨贼有功,被任命为(在今定州市区东)安喜县尉,这是县长之类的官。
别人都忙着纷纷逃命,他却聚众讨伐黄巾起义军,当官应该是他最初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来得快去的也快,因为他的上司说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很生气,我的官职是凭真本事得来的,凭什么说没有就没有,他们将督邮捆绑起来鞭打两百下后,随后与关羽、张飞弃官而走。
这段故事可以看出来,他不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也是一位懂得取舍,能屈能伸的人,不就是一个县长吗?我的理想是要比这个官还要大,“此处不留人,自有留爷处”,开始了他带领关羽,张飞一起打天下的曲折离奇,精彩纷呈的英雄故事。
“元芳,你怎么看?”欢迎您的留言和点赞,喜欢的话请关注@书生意气876 。
有哪些关于酒的典故或名句?
说道有关酒的名句和典故,必须吹一波千古诗仙李太白: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太白喝多了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是太白喝惆怅了。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太白喝出了一定的境界。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太白对于喝酒的态度,喝酒一定要喝好酒,还得喝知己喝。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是太白喝得看破红尘了。
6.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都不是看红尘俗世了,已经开始和天地共鸣了。
诗看李太白,词就要看苏东坡:
东坡大佬最流弊的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从数量上不能和李太白媲美,但是人家是一招鲜啊!
就这一首词,大家每逢中秋佳节都会想起它,一想起它都免不了多喝几杯!
说完了文人墨客,我们再来说说武将和豪侠。历史上最有名的下酒菜莫过于关公的温酒斩华雄,别人下酒菜都是鸡、鸭、鱼、肉。
哥的下酒菜是华雄的项上人头,哥就问你门牛不牛逼,这风范、这格调简直牛比爆了!
当然还有比关二哥更牛比的,不过不是阵前杀敌,而是我们的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
喝了这杯酒,你就得乖乖的去过富家翁的生活,一切尽在不言中。额,不!是都在酒中。
套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为啥?因为酒壮怂人胆呗!酒能让人把清醒时说不出的心里话说出来,能把清醒时办不成的事在微醺之间办成了。
要不然古之侠客为什么在临行前都要喝几杯薄酒壮行?那就是激发他们的胆气,荆轲刺秦王时为什么不怕?而秦舞阳却怕的发抖?
就是因为秦舞阳酒喝少了,他的美酒被荆轲喝了!
哈哈,开个玩笑,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其他的和酒有关的优美的诗句,希望与诸君共赏。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8、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曲》
9、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李白《行路难》
1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1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北宋-李清照《如梦令》
1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1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18、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北宋-苏轼《浣溪沙》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眺》
2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唐-李白《客中行》
24、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北宋-柳永《蝶恋花》
2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26、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
2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宋-柳永《雨霖铃》
2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刘曜是如何被石勒打败的?
五胡十六国时,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并存着两个政权,前赵和后赵。他们的君主分别是刘曜和石勒。最终,两人在洛阳进行了一场大决战。这场刘曜和石勒在洛阳的决战,不但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战斗,而且还是五胡十六国时,前赵和后赵之间的决战。这场战役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命运。最终,刘曜战败,前赵随之灭亡。那么,这场战役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这要从两个赵国建立说起。公元318年,刘汉政权的皇帝刘聪病死。他手下的大将刘曜趁机起兵,自立为帝,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它控制着晋南和关中一带地区。
而原本也是刘汉的将领石勒,也慢慢势力强大,占据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并于公元319年建立后赵。这样,前后赵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战役的起因。在随后的时间里,双方在交界的地区,尤其是洛阳、晋南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各有胜负。到了公元328年六月,石勒派手下大将石虎率军四万攻略前赵的晋南地区。石虎顺利占领了前赵五十多县,遂进攻蒲阪,威震关中。七月,刘曜亲自率领精锐出潼关渡黄河进击石虎。石虎被迫撤退。
八月,刘曜在高侯追上石虎,大破石虎军。石虎军枕尸二百里,退往朝歌。刘曜随后转兵南下,渡黄河围攻金镛。
石勒的决策。在当时,石勒手下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不要轻动,坐观其变。另一种意见是,集中主力,南下洛阳与刘曜决战。在《资治通鉴》里面是这么记载的:
冬,十一月,后赵王勒欲自将救洛阳,僚佐程遐等固谏曰:“刘曜悬军千里,势不支久。大王不宜亲动,动无万全。”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乃赦徐光,召而谓之曰:“刘曜乘一战之胜,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帅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擒也。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已北,席卷而来,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行,卿以为何如?”对曰:“刘曜乘高候之势,不能进临襄国,更守金墉,此其无能为可知也。以大王威略临之,彼必望旗奔败。平定天下,在今一举,不可失也。”勒笑曰:“光言是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决策里,坐观成败其实是对当时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才做出的建议。这些人只看到后赵军刚刚大败,想要躲避刘曜的锋芒。因此,想用金镛来消耗刘曜的锐气,为下一步反击做准备。
可是他们没有看到,刘曜在取得大胜之后,不敢跟踪追击,直接进攻石勒的老巢。反而回过头去攻打背后的金镛。这说明,刘曜对石勒是十分畏惧的。他没有勇气在背后有敌人的情况下,直接进攻石勒的根本。
如果让刘曜拔掉了背后的钉子,以乘胜之军来进攻石勒在河北的根本。用石勒的话来说,就是大势去矣。因此,石勒果断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去与刘曜决战。这样就使得刘曜陷入内外夹击的不利态势。
在进军途中,石勒又对刘曜的将来行动做了预判。他认为刘曜有三个可能采取的方案:
勒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上策也;阻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结果,“十二月,乙亥,后赵诸军集于成皋,步卒六万,骑二万七千。”石勒在成皋没有遇到刘曜的军队。石勒高兴的举手指天,又加在额头,说道“天啊!”然后倍道进军洛阳。
这个时候,刘曜根本就没有防备石勒的援军。他天天饮酒赌博,不抚士卒。有劝谏的皆斩。直到得知石勒亲自到来才吃惊色变,撤围预备抵御。
就这样,战役还没有开始,刘曜就已经陷入了被动不利的地位。
洛阳之战。决战的前一天,石勒望见刘曜的十几万人马列阵在洛阳城西,南北长达十几里。石勒大喜,对左右说,“可以贺我矣。”于是率领步骑四万进入洛阳。
次日,石勒部署对刘曜的进攻。主要方式是利用刘曜布阵的错误。兵力分布过广,兵力分散。而自己左有洛阳城,右有金镛城做依托,可以集中兵力突进刘曜的中军,而不必担心刘曜的左右两军的夹击。石勒的部署如下:
中山公(石)虎引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赵中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骑八千自城西而北,击赵前锋,大战于西阳门。勒躬贯甲胃,出自阊阖门,夹击之。而刘曜战前又因为嗜酒而喝得大醉,原来的坐骑又突然无故不能伸腿,只得骑了一匹小马。在石勒军的进攻下,前赵军大溃。曜昏醉退走,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被疮十馀,通中者三,为石堪所俘获。石勒遂大破赵兵,斩首五万馀级。
战后,石勒让刘曜给他留守长安的太子刘熙写信,谕令速降;刘曜却给刘熙与诸大臣写信说,“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于是石勒便杀了刘曜。
结语:洛阳之战,是前后赵之间的决战,它决定了中国北方的归属。在这次战役中,石勒在战略决策上和战役指挥上都高于刘曜一筹,因此取得了应该得到的胜利。
在战略决策上:石勒判明,刘曜打败石虎后,不敢乘胜追击,直指石勒的老巢襄国,与石勒决战,表明他的内心胆怯。而南下进攻金镛又分散了刘曜的兵力,增加了自己的疲劳。石勒自己固守的金镛又能够为自己提供有利条件。因此,石勒定下了正确的决战决策。
在战役指挥上:石勒针对刘曜布阵过宽,兵力分散的缺点,定下了集中兵力,突击刘曜的中军,中央突破的战法。正确的战役指导使得后赵军顺利的取得了胜利。
反观刘曜,麻痹大意,对石勒的动向既不预判,又不防备。在石勒近在眼前才做准备,已经手忙脚乱。而在战役时,刘曜又因为喝酒误事,实际上是放弃了指挥,这一切都最终造成了刘曜的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