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结婚风俗礼仪,有什么事情是你来到河南才知道的?

2023-10-13 02:56:04 33阅读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礼仪,有什么事情是你来到河南才知道的?

1.河南人非常能喝酒,不是酒量大,而是有酒胆!

2.河南人拜年,跪拜是最高礼仪!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礼仪,有什么事情是你来到河南才知道的?

3.河南女人脾气暴躁,喜欢直来直去,但是也很可爱。

4.河南是个大平原,很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绿油油的麦田!

5.河南农村喜欢站街吃饭!

6.河南郑州天天挖沟,到哪都不方便。

7.河南开封的宋朝夜市,是一个网红小吃街,一直营业到早上五点!

8.河南的跨境电商业务做的风生水起。

9.河南没有海,本地人就把各种水库当作海,名字里有浑,但是不浑,比起知名的小浪底水库,少了一些磅礴,但是多了一些温柔。

10.来河南的老君山,最好戴副墨镜,因为雪景反射阳光,非常刺眼!

11.河南人很喜欢用红薯干煮粥。

12.福建人和台湾人的祖籍很多都在河南!

13.河南郑州的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加工基地。

14.河南的豆腐脑,有甜口的,也有咸口的。

15.河南人热衷于地锅,地锅鸡、地锅鹅、地锅鱼!

16.河南是方便食品的集中地,速冻饺子、速冻汤圆、火腿肠和方便面的生产地大多都在河南!

17.河南周口的胡辣汤,汤色靓丽,香辣可口,浓郁的胡椒味,让人立刻从睡意中清醒!

18.在河南,六月初一过小年,河南人会做馒头、饺子等面食庆祝丰收。

19.河南的戏剧幻城是全球最大的戏剧聚落群,这里有21个剧场,包括三个主剧场,非常令人震撼!

20.河南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21.许昌假发是河南的特色产业,在许昌,有5000多家大小假发工厂。

22.河南是小麦第一大省,但河南也种水稻!

23.河南驻马店的确山是中国小提琴之乡,很多高端提琴都出自这里。

24.河南年轻人的夜生活不是喝酒蹦迪,而是品茶、相声、地摊。

25.河南人极为重视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年的中秋节,河南人都会自己动手蒸月饼、做焦馍和铁塔燃灯!

26.河南民风淳朴,本地人勤劳吃苦!

27.在河南,一天可以体验到四个季节。

28.河南濮阳的范县,县在河南,县城却在山东!

29.河南郑州的健康路夜市,有很多特色的美食小吃。

30.在河南喝酒,能坚持到热菜的都是高手!

31.河南不止有烩面,还有炒烩面、捞面、禾络面、焖面、卤面等。

32.全国一半以上的姓氏都起源于河南。

33.在河南,没有什么事是一碗烩面解决不了的!

34.河南人吃面条必须大口吸溜。

35.河南传统美食八大碗,是年夜饭和吃桌必备的硬菜,一锅蒸八碗,越溜越好吃!

36.河南男女比例失衡,男的多,女的少。

37.河南人说菜太甜了,不是糖放多了,而是盐放少了。

38.河南巴奴毛肚火锅,之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顾客,靠的不是服务,而是毛肚和菌汤!

39.河南的胖东来只能在三四线城市看到!

40.绝大多数河南人早饭都会喝玉米糊。

41.葱耗辣椒是河南濮阳最下饭的农家菜,夹着馍吃,越吃越上瘾。

42.煎灌肠是豫北的名小吃,用猪肠和猪血做成,切成薄片,煎好后撒上蒜汁和辣椒,吃起来特别香!

43.水煎包是河南人每天早上必吃的早点!

44.卷尖是河南的特色美食,又名黄袍加身,外皮金黄,柔嫩鲜香,蘸上蒜汁,实在是太美味了!

45.河南人爱吃鸡,道口烧鸡和信阳焖鸡都很好吃。

46.河南人喜欢吃毛鸡蛋,吃法很简单,先将毛鸡蛋煎一煎,然后撒上调料就可以吃了。

47.河南人管知了叫爬叉,炸爬叉是河南的地道美食,吃起来外焦里嫩!

48.烩羊肉是河南登封的风味小吃,肉味鲜美,肥而不腻!

49.酸辣鸡蛋汤是河南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酸爽开胃。

50.河南省博物馆,是中国最值得去的博物馆之一,每周二至周日,都会有华夏古乐演出!

51.蒸卤面是河南特色美食,软香入味,就着蒜瓣,配上酸汤,那叫一个得劲!

52.林州太行大峡谷,是河南的网红景点,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站在太行之巅,可以俯瞰太行山的壮美风光!

53.河南登封的嵩山,是中华五岳之一,也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54.焦作的爱情1号公路是情侣们来河南必打卡的景区,建造在悬崖之上的天空之恋玻璃戒指桥非常浪漫!

55.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拥有中国、印度、缅甸和泰国四个国家风格的佛殿国际寺院,外来文化与风情十分浓郁。

56.河南林州的太峡谷,有全亚洲最大的摩天筒梯!

57.河南辉县郭亮村,有著名的太行山挂壁公路,悬挂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惊险刺激!

58.洛阳的老君山,是来河南必打卡的景点,天气好的话,可以在山顶看到云海!

59.河南焦作的云台山,以山称绝,以水叫绝,是八百里太行最美的峡谷之一。

60.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参照清明上河图打造的地方,来到这里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北宋时期!

五虎将去世的顺序是怎样的?

姑且当成刘备帐下五虎将吧,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翊军将军赵云。

其实五虎将有两种死法,一种是史书《三国志》中的死法,代表着五虎将的历史形象,另一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死法,代表着五虎将的文学形象。

先说《三国志》中的死法。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一个武将崇高而神圣的死法,虽然在正史中并没有五虎将的说法,但是陈寿所著史书《三国志》是将他们五个人放在同一篇传记中的,把五人看成五虎将并无不妥,但如果按《三国志》中的记载,五虎将竞无一人死于战场。

1、前将军关羽,公元220年正月,在临沮被孙权手下的马忠所俘虏斩首。

襄樊之战关羽兵败后,败走麦城,随行的士兵越来越少,只有十几个人,关羽带着自已的长子关平及十几个随从往上庸方向突围,因为前往益州的道路都被东吴军队封死了,东吴军队已打到蜀汉的过境巫山与秭归一带,关羽回益州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向刘封、孟达占据的上庸三郡突围,结果还是逃进东吴军队设下的包围圈,在临沮(今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附近,关羽及其长子关平与随从都被马忠俘虏,然后就地被斩首,一代名将关羽就这样死了,享年60岁。

2、后将军黄忠,公元220年8月病死。

黄忠首次在史书上的记载是192年,当时黄忠是刘表手下的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今湖南攸县),抵御东吴太史慈的进攻。公元209年黄忠跟随长沙太守韩玄向刘备投降,到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黄忠在史书的事迹已有27年,在汉中之战结束的第二年,黄忠便病死了,死时年龄不详,至少比关羽大,估计年近七十岁。

3、后将军张飞,公元221年6月,在阆中被自已的部下张达、范强杀害。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杀后,刘备于221年5月称帝,并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起兵讨伐东吴,并约定与张飞在江州会合,结果张飞在出发前,被自已的部下张达、范强杀害,两人杀害张飞后,并割下张飞的首级,乘船逃离益州,前往投奔东吴。

张飞这个人据史书记载,对待士人君子非常客气,但对待手下则非常残暴,经常用鞭子抽打手下士卒,刘备常常提醒张飞不要这样做,可张飞不听,张达、范强两人肯定是受到了张飞的虐待,愤而杀害张飞报仇,然后再投靠东吴,可怜张飞一代猛将,就这样死于小人之手,享年56岁。

4、左将军马超,222年12月病死于阳平关。

马超前半年英勇善战,投降刘备后,除了迫降成都,就没有太大的作为了,当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马超还在汉中镇守,刘备在夷陵前线大败后不久,马超生了重病,于当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47年。

5、翊军将军赵云,229年病死。

赵云可是五虎上将中唯一的一位两朝元老,从公元191年在史书中开始有记载,到229年病逝,经历了38年,并且还参与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为失利还被贬为镇军将军,在第一次北伐后的次年,公元229年,赵云病逝,史书没有记载赵云的年龄有多大,按照推测来算,估计有六十多岁,应该不到七十岁。

再来说说《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死法。

1、关羽,突围时被马忠俘虏,后送到孙权处,被斩首。

《三国演义》说关羽从麦城突围时,中了东吴军队的埋伏,被马忠擒获,之后马忠将关羽摆到孙权面前,孙权在听了主薄左咸的话,下令将关羽斩首,与历史不同的是,关羽是被押送到孙权面前斩首的,实际上在被抓的地方就地杀了。

关羽死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2、张飞,醉酒后熟睡被部将范疆、张达所杀。

《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死法的前因后果说的很详细,是因为张飞鞭打了帐下末将范疆、张达,两人怀恨在心,趁张飞醉酒熟睡之际,两人进入张飞大帐将其杀害。

张飞死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

3、黄忠,在夷陵之战时中了马忠埋伏,被马忠射杀。

《三国演义》中关于黄忠的死法就与历史有较大的出入,说是刘备觉得黄忠年龄大了,不让他参加夷陵之战,可黄忠不服老,想要证明自已并不老还能打仗,于是偏要参与夷陵之战,而且还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出战,在战争中,中了东吴的军队的埋伏,被马忠一箭射中肩窝,后被关兴和张苞救回,但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于当晚去世。

黄忠死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4、马超,病死。

《三国演义》中说马超在刘备去世后,镇守西平关,令伐蜀西番国王轲比能的五路羌兵不战自退,此战过后不久病死。

5、赵云,病死。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中提到赵云病死,他的两个儿子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向诸葛亮报丧,说明赵云已经病死,赵云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是五虎将最后一个去世的。

河南风俗送扇文案?

“扇”与“善”谐音,所以扇子被寓意“善良”、“善行”,是作为礼品赠送友的最佳物品。而且扇子还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官员会随身携带一把美丽的扇子,在各种会客交往礼仪中常持扇揖让。

另外,扇子还作为吉祥物用以避邪,定情等。河南南阳一代,闺女出嫁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娘家必须派人携带各种礼品扇子探望女儿。

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刘秀开局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刘邦的九世孙,身上有着皇室正统的血液。而刘秀从一个农夫,变成东汉的开国皇帝。这个过程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会用人、会打仗、知进退。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

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 。面对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号称“舂陵军”。昆阳之战,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帝继位,持节治理河北地区,授大司马,册封萧王。更始三年(25年),公开与更始帝决裂,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 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

经过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陆续消灭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中元二年(57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

早年经历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关于刘秀的长相,史书记载说他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眉,大口隆准,比众不同。

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在今河南项城市)县令任上去世, 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农夫变为皇帝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权位,天下混乱,四处盗贼流窜,老百姓的心里惶恐不安。有才能的人,都谋划着起兵,去平定这样的场面。经历过这样的一番混战,最后农夫出身的刘秀登上了皇位,获得众人的拥戴。不要以为刘秀当上皇帝,就是富有心机,阴险狡诈,刘秀可是真真正正的老实敦厚,性格淳朴。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一片混乱,小偷四处逃窜。老百姓的心都慌了。有才华的人正计划发动军队来平息这种局面。在这样的扭打之后,刘秀登作为一个农民出生,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别以为刘修当上了皇帝,就充满了聪明才智和狡猾。刘秀真的很老实,性格很单纯。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刘秀虽然是西汉皇室后裔,但他的祖先有一个地位,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因此,刘秀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小时候,哥哥喜欢和英雄交朋友,吃喝玩乐。不过,刘秀很勤奋,一直在外地工作。他哥哥笑说他只能经营农业。然而,刘秀并非没有天赋。他很英俊,高高的,浓黑的眉毛,高高的鼻子和丰满的前额。

后来,刘秀去长安读书。有个人劝刘秀起义。刘秀没有这个想法。然而,他突然意识到,他的兄弟必须有一个计划,开始他的军队,以便与小偷交朋友。而且,现在世界处于混乱之中,王莽的权力不会长久。于是,刘秀决定征兵养活弟弟。就这样,刘秀和他的兄弟开始为霸权而战。刘秀才28岁。这也是巧合。他们两个都离不开他们。刘秀的哥哥一直和侠义人士交朋友。事实上,他是个强盗,名声很坏。当人们看到他哥哥参军时,他们非常害怕,以为他会来杀他们。幸运的是,刘秀朴实勤劳的名声在农村流传开来,他们对刘秀的印象一直很好。当人们看到刘秀也在军队后面时,他们松了一口气,这是一支正义的军队。刘秀真的很受欢迎。不成功是很难的。

刘秀的哥哥被皇帝杀了,这是皇帝的旨意。刘秀回到法庭上,连葬礼都不敢办,也不敢和密友聊天,只是装作一切正常。当皇帝看到刘秀时,他感到非常羞愧,给了刘秀胜一个官员。一切早就难以挽回,刘秀虽然为官,但皇帝之间一直存在仇恨。最后,皇帝害怕刘秀的伟大成就。然而,刘秀德是高贵的,但他注定要登上王位!

河北称帝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刘玄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合刘秀的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

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取得南栾之战胜利,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谢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 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

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后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结语:

由于刘秀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得当,在他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刘秀吸取了刘邦诛杀功臣的教训,而善待功臣,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善始善终。对其中确有治国才能的邓禹、贾复、李通等,让他们参政议政,其余从南阳起兵以来屡立战功但缺乏治国才能的功臣宿将,则给以优厚封赏让他们安享天年。

后来东汉又把战功显赫的二十八人画像画在南宫云台,借以天上二十八宿星下凡助汉室复兴以表纪念,而功高且谦虚谨慎的画在了榜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云台画功臣”。

为什么会立卞夫人这种倡伎出身的女子为正妻?

魏明帝曹睿的原配夫人虞氏曾说过一句话“曹氏自好立贱”,意思是从曹操开始,到曹睿这一代,都喜欢立一些低贱的人做正室,从来不以德取人,这句话虽然不中听,也不是曹氏本意,究竟是不是符合事实,依我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曹操的背景

提问者一句“曹操的身份虽然不高贵,但也是太尉的儿子”,显然对这段历史并不怎么清楚,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当过太尉,但是这个太尉是花钱买来的,而且时间太短,又是因为看在曹腾的面子上,所以分量并不重。

简而言之,曹操的身份高贵与否与曹嵩并没有多大关系,而他的祖父曹腾才是他身份的真正支撑。

曹腾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是迎立汉桓帝有功,受封“费亭候”,官至大长秋,大概相当于九卿的官位,服侍过四代皇帝,而且没有明显的过失。

拥立之功,加上这么多年的举荐人才,无论在皇帝眼中,还是大臣眼中,都是有相当分量的,所以他才是曹操这一脉的真正开拓者,因此被追尊为“高皇帝”,这可是汉朝开国太祖刘邦的谥号,其地位可见一斑。

因为曹腾的关系,曹嵩才能“买”了一个太尉,曹操也才可以被举孝廉,踏入官场。

当然,曹腾毕竟只是一个宦官,随着灵帝继位,他的影响力逐渐变小,再加上两次党锢之祸,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开始党争,让曹操的身份地位有所降低,不能跟真正的士族子弟相提并论。

可是,曹操毕竟是枭雄,利用“五色棒”,以宦官蹇硕的叔叔人头为投名状,背弃宦官集团,这才被袁绍等士族集团所接纳,真正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所以说,曹操的身份算是不上不下,谈不上高贵,也绝对不低,都是因为他是曹腾的孙子。

曹操的两位正妻

作为三国时期第一雄主,曹操妻妾成群,当时时代背景下,妾室可以有很多个,可是正妻却只能有一个,除非死亡,或者被废,又或者离婚。

古代因为离婚而更换正妻的比较少见,尤其是君主就更少见,我们的曹老板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的原配夫人姓丁,他的母亲也姓丁,所以大概率他们是表兄妹关系,这也是离婚的基础,否则换一个身份,你敢跟曹老板闹脾气,试试曹老板的刀利否?

丁夫人之所以与曹操离婚,其中涉及到曹操长子曹昂之死,曹昂并非丁夫人亲生,但是他生母死的比较早,一直是丁夫人抚养长大,再加上丁夫人自己不能生育,所以将其视为己出。

197年,张绣投降曹操,曹操强纳了张绣的婶婶邹氏,与张绣反目成仇,被张绣追杀,曹操虽然幸免,可是长子曹昂战死。

丁夫人常常说:“你杀了我儿子,都不怀念他!”于是经常哭泣,曹操愤怒之下,将她打发回了娘家。

后来曹操去丁夫人家里看她,丁夫人正在织布,下人传达:“曹操来了。”可是丁夫人还是像之前一样织布,曹操对她说:“跟我一起回家吧!”丁夫人不回头也不作答。

曹操准备离开,走到外面,又问:“真的不行吗?”还是没有回答。于是曹操和丁夫人正式离婚,要丁家改嫁她,丁家自然不敢。

后太祖就见之,夫人方织,外人传云“公至”,夫人踞机如故。太祖到,抚其背曰:“顾我共载归乎!”夫人不顾,又不应。太祖却行,立于户外,复云:“得无尚可邪!”遂不应,太祖曰:“真诀矣。”遂与绝,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魏略》

与丁夫人离婚之后,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便成了天然继承人,再加上卞夫人又生了曹彰、曹植、曹熊三个儿子,就将卞夫人立为正妻。

卞夫人,原本是以色谋生的歌者舞姬,至于是不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娼妓,并不重要,因为除了现代人人平等以外,无论哪个朝代,这种人都是贱业出身,地位低微,差别并不大。

曹操立卞氏为正妻的理由

1.贤内助

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第二年,汉灵帝驾崩,董卓进京,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专擅朝政,倒行逆施。

曹操见状,不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易姓逃出洛阳,一时间曹府一片混乱。不久之后传来曹操死亡的消息,府内更是人心惶惶,曹操好不容易招募的部下都想离开。

这时候,见多识广的卞夫人不顾内外之别,亲自安抚曹操的麾下,让他们留了下来。

因此,卞夫人在曹府内一直是一个“贤内助”的身份,对曹操的事业有相当的帮助。

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2.性格豁达,有容人之量

《魏略》记载,丁夫人早期因为有长子曹昂作为仰仗,对卞夫人母子颇为苛刻,但是卞夫人成为正室之后,不仅不记仇,反而以德报怨。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脩,丁视后母子不足。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魏略》

卞夫人成为王后时,每当曹操离开家里,经常给卞夫人家里送礼物,还私下将她接到王宫,将主位让她坐,丁夫人感到歉意,说道:“被废之人,夫人何必如此呢?”

不久之后,丁夫人去世,卞夫人请求曹操安葬她,于是被埋葬在许城南。

正是因为有这么胸怀宽广的卞夫人,曹操才能安心在外出征,不用管家里的事。

3.卞夫人没有后族

从吕后开始,到大将军何进与何太后不和,导致董卓进京,大汉走向末路,外戚强大一直是汉朝的一大特色,在很多时候都阻碍了皇帝的承继。

而卞夫人出身娼家,没有一个有力的家族支撑,不能扰乱朝政,因此也是她能成为曹操正室的理由 。

以上理由都是胡扯,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

真正热爱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哪怕如《三国志》这等正史,原则上是没有错的,可是不妨碍因为政治因素等原因,有一些春秋笔法。

就比如说卞夫人与丁夫人的关系,真的如史书上所说吗?

要知道卞夫人是曹魏开国皇帝曹丕的亲生母亲,而《魏书》基本来源于魏国官方,记载是否真的客观公正?

比如:

1.史书上说,丁夫人曾苛待卞夫人及其子女,却并没有例子,值得相信吗?

要知道曹操的后妃光有记载的都不下数十,如果丁夫人如此好妒,是怎么活了那么多年的?

2.在董卓进京之时,卞夫人是贤内助,那么曹操的正室丁夫人被置于何地?一个小妾,越过正室夫人,指挥内外,这何尝不是丁夫人宁愿被休在家的一个原因?

3.卞夫人成为王后了,丁夫人被休在家,趁着曹操不在家,卞夫人去看望丁夫人,还送东西。这到底是胜利者的扬威,还是对弱者的同情?

这些也许都只是猜测,但是换一个立场,绝对是说得通的,如此一来,失去了养子曹昂的丁夫人在曹家其实早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这才是曹操与丁夫人离婚的真相!

而曹操选择卞夫人作为继室的原因就更简单了,长子曹丕是卞夫人所生,作为继承人的母亲,天然就应该成为主母,否则必定家宅不宁,除非曹操学汉武帝,赐死卞夫人。

总结:曹操身份确实不低,为什么会立卞夫人为正妻,只不过是“母以子贵”,不得不立卞夫人罢了,如果立了其他人为正妻,焉知不会发生汉前少帝之事?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