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结婚风俗,洛阳的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洛阳结婚风俗,洛阳的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洛阳的清明节有以下习俗:
1、扫墓祭祖: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2、烧包袱: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3、拜“城隍爷”: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4、踏青: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5、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也是流传已经的古老习俗,最早叫荡千秋,后来因为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荡秋千。开始的秋千都是由树枝做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锻炼人的胆量,让人更加勇敢,又能增进身体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6、拔河:拔河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一般都玩过,这个活动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所以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7、蹴鞠:这是我国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塞满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现代足球的传入,传统的蹴鞠活动很快被取代。不过在2004年初,国际足联还是确认了足球发源于中国的这个事实。
8、吃发糕: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吃发糕,发糕寓意是“发财”、“高升”。发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状再加入发粉,蒸三四个小时制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发”,又要“高”,大家吃发糕也是图个吉祥。
9、吃青团: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10、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春季刮风的天气比较多,春光明媚,万物更新,大家都喜欢去郊外玩一玩,放风筝也便成了郊外活动的项目之一,不但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有人放。
结婚前送好的四样东西是什么?
四色礼是指:茶叶,冰糖,罐头,点心,地方习俗不同,也有地区的结婚四色礼为:烟,酒,猪肉,点心。四色礼的东西不尽相同,随着各个地区的差异化习俗,四色礼也有所变化。
1、山东地区的四色礼了就是“粉条,肉,酒,鸡或者鱼”,表示顺利、大吉、大余的意思。
2、陕西地区的四色礼,尤其是西安地区。男方给女方的四色礼就是“肋条肉、酒、烟和莲菜”。
3、洛阳地区的四色礼,男方给女方准备四色礼:糖、烟、酒、茶。
洛阳属于北方还是南方?
洛阳从地理、气候、农业、习俗等多方面都属于北方。从地理上来讲,中国南北方的分界在淮河一秦岭一线,洛阳在此线以北。从气候上来看,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常年温暖多雨潮湿。而洛阳属于北方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干燥少雨。农业方面,南方以水稻、油菜为主,北方洛阳以小麦、玉米为主。所以,洛阳是标准的北方城市。
洛阳婚礼点喜草的习俗现在还多吗?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这种习俗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在旧时的婚礼中是不可或缺的。
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他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扎起捆,立在男方家门口两侧,一边一捆。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一般是新郎的长辈。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经过门口时,喜草一定要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燃起。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红火熊熊,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喜庆。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进家门进了屋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使命,主家会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这和其他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之妙,新娘子和新郎跨过一个盛有炭的火盆,以示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请宾客等。
能拥有比商王还厉害的墓葬?
妇好。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名字。久远到现在的人们,大多以为这只是一个幻影。
不是的。
如果你戳破时空的泡沫,轻拂历史的尘埃。你会惊喜,3000多年前的中国,出现过这样的惊世女子。
她带着一点英气,裹着一丝柔情,凝视着锦绣河山,率领着奔腾策马。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她是大商王后,大祭司,更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位女将军。
妇好并非她的闺名。
在商朝,“妇”是王室女子的称谓,也就是说,只要是商王的妃嫔,便可被尊称为“妇”。
“好”字,则是女性的名字。妇好随父族,是“子”氏人。
而武丁,是商朝第23任君主,他在位期间,有史料记载的妻子,多达60多位。
《国家宝藏》刘涛饰演妇好
其中有三位结发妻子。据甲骨文统计,分别是妣戊、妣辛、妣癸。
各个都是善军事、懂政治的人才。妣辛便是妇好,是最令武丁钦佩的一位。
是的,敬佩。
她出生高贵,是商朝周边部落的首领或公主。自幼聪慧,英勇果敢。
有着常人没有的睿智和胆识。
她在婚嫁年龄,本着联姻原则,成了商王武丁的妻子。
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她呢?
和后宫的妃嫔大不相同,她倾心于做“大丈夫”,不屑于当“后宫妒妇”。
商朝那时信祭祀。
商人信鬼神,他们祭天、祭泉水、祭祖先、祭战事。
祈求庇护和福荫。
根据考古发掘,专家发现过一块“妇好整治”的龟甲,说明妇好是商王朝的卜官。
这在商朝,可是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
武丁每次出巡,必定要求妇好卜挂。
她的卦象变化,便是武丁的喜怒哀乐。
有一年盛夏,大商宿敌羌方又来进犯,双方在边境僵持不下,战事一次比一次告急。
武丁心急如焚,妇好在这一刻站了出来。
她对武丁说:“让我出征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丁不愿,一来战场关乎国家存亡,他不能把未来压在一个女人身上,即便是她的王后。
二来,他也不愿妇好去冒险。
他们在王宫里,对于谁让战场这件事,一直争执不休。
外面,西北边境战况愈加紧急。宫内,大王与王后各抒己见。
最终,武丁让人卜了一卦,妇好懂卦,她接过祭祀手里的卦象,心中大惊:凶。
依照卦象,如若这次出征,定是凶多吉少。
她执意要去。武丁依旧不让。
最后的结果是,武丁带兵出征了。临走前,他对妇好说:“如果我数月未归,你便带兵来支援。”
一语成谶。
他真的没有回来。妇好独自等待,表面风平浪静,内心心急如焚。
她是王后,若是她惊慌了,便会让整个王宫惊慌。
她只有等。
也只能等。
一天、两天、三天……将近一个月,前线来报,武丁被困,危在旦夕。
等到丈夫消息的那一刻,妇好重重呼了一口气,继而又凝住了呼吸。
她是王后,不能倒下。君王性命堪忧,她该如何?
甲骨文记载,得知武丁状况后,妇好手持妇好铜钺,身着战服,对一万三千将士呐喊:“调我封地全部士兵三千,即刻讨伐羌方。”
她出征了。
武丁统领的士兵见援兵到来,士气高涨,与妇好所带领的将士里应外合,大胜而归。
他们赢了。赢得惊心动魄。
妇好用她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奇迹。
在甲骨文里,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
这次战役,对商朝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妇好率领的一万三千人,差不多是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
她的骁勇、果决,在这次战役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重。
尤其是武丁。他对她的王后,由衷的敬佩。
商朝的贵族,大多都有自己的封地。
他给妇好也赠了一块。
妇好做了什么呢?
她在自己的封地上,励精图治,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的经济是完全独立的。
每年,还给武丁交纳贡品。她在自己的封地上,成立了独立嫡系部队,差不多有三千余人。
武丁
这可不是小数字。
在当时,普通小国的兵力,还不一定有这个数。
不说人数,治理起来,也需要很大的智慧。
她做到了。做得很好。
她对武丁的进贡,全部依照君王和诸侯的礼仪操办,不仅自己富足,也惠及了丈夫。
有这样的贤内助,武丁对她的感情,除了夫妻情,更增添了知己、战友的恩情。
他给了她将军称号。
妇好成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有据可依的第一位女将军。
比秦良玉早,比穆桂英真实,比花木兰执着。
据说,马思纯演的《将军在上》,就是以妇好为原型。
只是,三千年后的我们,又怎么诠释得出三千年前她的英姿呢?
崇祯皇帝曾作诗赞誉秦良玉:由来巾帼甘心受, 何必将军是丈夫。
他说:秦良玉作为女子,实在是英勇无畏。
我却觉得,这句话更适合妇好。
战胜羌方后,商朝依旧动荡不安。时常有小国骚扰边境,扰得民不聊生,百姓人心惶恐。
妇好那时已经怀孕了,但为了保卫疆土,她怀着身孕,手持青铜戈,依旧在前线奔波。
危险么?
当然。
为什么还有去?
她是王后,更是将军。
她是人妻,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守护者。
那些年,她有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凶猛,又带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信仰。
步步为营、奋勇杀敌、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
如果不是有史实记载,你一定不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奇女子。
北面鬼方来犯,她带领将士,冲向北方。
东南夷国逼近,在商朝杀人掠物,她又冲向东南。
据考究,夷国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
妇好带兵来到前线,并没有直接攻上去,而是按兵不动,暗中窥探敌军动态。
他们嚣张,她便让他们狂妄。
他们谨慎,她比他们更谨慎。
一直熬到敌军懈怠了,她抓住时机,瞄准机会,在这一刻,猛然出击。
快、恨、准。
只打了一仗,便让夷国元气大伤。他们再也不敢再来边境生事了。
你以为她只会单打独斗?
错。
西南面的巴方,是商朝最头疼的一个小国。时不时扰乱一下边境,掠夺一点财产,令武王非常头疼。
巴方的君主,也是好战之人。
两国经常交战。
有一次,武丁御驾亲征,本无胜算。
但是,在他出发前,妇好和他商量,正面不行,那就用谋略取胜。
如何取?
他们设了一个局,武王带兵猛攻,妇好带兵埋伏。一个在前方使出浑身解数抗战,一个在后面堵住巴方的退路。
局设好了,静等敌军上钩。
打仗那日,武王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精锐部队,去偷袭巴军的军营。
巴军始料未及,没有提前防备,各个惊慌失措,来不及应战便纷纷溃逃。
妇好见敌军落寞逃跑,指挥早已埋伏好的士兵,趁他们军心涣散之时,一举拿下。
结果,这支军队在武丁、妇好的配合下,全部被迁灭。
他们又赢了。举国庆祝。
这些年,她为了国家,为了丈夫,为了臣民,东奔西走,四处征战。
哪里需要她,她便脱下花黄,穿上戎装,奔赴战场。
哪里不需要她,她便穿上祭祀服,为大商祈福,为未来许愿。
或许连她自己都忘了,她也是一柔弱女子,有血有泪有伤痛。
战场上,刀剑无眼,男女力量悬殊,必定少不了鲜血、哭泣、嘶吼。
这些时刻,她是如何熬过的?
怕是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的努力与付出,为商朝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
《史记》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商朝本是战乱频繁的朝代,武丁能开创“武丁盛世”,这里面,少不了妇好的功劳。
可是,因为常年行军打仗,操劳过度,她支撑不住,病倒了。
或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战场上厮杀的自己,竟也会生病。
这一病,妇好只能脱下戎装,躺在床上养病。
武丁心疼不已。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只能占卜祷告。
占卜辞记载,武丁对天祷告:贞,好羸,于祖辛。
他向祖先祈祷,保佑妇好康复平安。
武丁夜夜祷告,妇好的病,依旧没有回转的迹象。
她生病的那些年,他不断的问“妇好不其死?”“妇好延死?”“妇好其死?”
妇好要死了吗?乞求神明能不能延迟她的死亡?妇好真的要离我而去吗?
神明不答。
妇好还是死了。
享年33岁。
武丁痛不欲生。他又一遍一遍占卜祷告。
他希望他的妇好,能够再次回到自己身边。
可是,无论他怎么做,妇好依旧紧闭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王臣劝慰武丁,王后要入葬了。
武丁哀伤不已,将妇好葬在了宫殿内。既然不能相见,那便守护到老。
他怕妇好一个人太寂寞。
又用商朝最高的敬礼占卜,恳求先祖保佑自己的爱妻。
他亲自为她举行冥婚。
甲骨文卜辞记载,武丁三次急切问先祖:
“妇好嫁了吗?”“太甲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成汤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祖乙已经娶了妇好。”
武丁喜极而泣,“好”。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妇好生前,身为君王的他无法给她安康。
死后,他祈愿先祖,望他们能庇护爱妻平安喜乐。
他觉得一个不够,害怕保护不了妻子,便祈祷三位先王,一个个去庇佑自己的妇好。
他所说的太甲、成汤、祖乙,皆是商朝早期著名君主,地位非常显赫。
在他心底,他的妇好,只有尊贵的先王才配得上。
妇好死后,战事依旧频繁。每当武丁出征时,总会忆起妇好。
他不停地占卜,不停地想念,想象在战场上,能见到妇好的身影。
可惜的是,直到他死的那刻,也没能见到她的身影。
那一年,他59岁。
到死,都在想念他的妇好。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座商代王室墓葬。
墓上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
也就是妇好墓。
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文物多达1928件。
有人发现,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妇好的文字,有200多次。
其中一处甲骨文写到:妇好祸风有疾?妇好弗疾齿?贞:妇好嚏,惟出疾?
这是武丁的话,他在问,妇好伤风了、打喷嚏了、牙齿不好了,会生病吗?
他爱她,深入骨髓。
这是3000多年前,一个君王,对他妻子最长情的告白。
历史已经尘封,岁月仍在流逝。一切仿佛从未发生,又好似源远流长。
这是一个惊艳时光的女人,无论是3000年,还是1000年,500年,抑或现在,她的故事,她和武丁的故事,那个朝代的故事,看似已结束,实则仍在发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