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结婚风俗,婚礼一桌5000元?

2023-10-09 06:42:04 27阅读

淮安结婚风俗,婚礼一桌5000元?

我移民上来十九年了,就做了两次酒。一次是儿子考上了大学,一次是公公七十大寿。其实公公大寿我是不想做酒的,但公公说:亲戚都要来,我们也很多年没做过事了,有好多亲戚都没来过正好认个门。毕竟是公公七十大寿,不好拂他面子就做了。

淮安结婚风俗,婚礼一桌5000元?

现在住的地方被称为合民街,全是以前镇上移民来的。彼此都不太熟悉,开始有人办酒席也不怎么去,慢慢地相处熟了就开始走动。人情由最开始的100元到200元,今年上升到了300元,感觉压力越来越大。

我算了一下,搬上来的这十九年有做了十一趟酒的人家,大部分也做了五六趟酒,只有极少数只做了两三趟的。讲实话有的酒真不想去吃,奈何人活一张脸。

我们这里做酒基本是一家搬,就是全家都去吃。我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给主人添喜图个热闹,二是我也不怎么做事就当花钱下馆子了。甚至尴不尴尬,很少人去考虑。

婚礼一桌酒席5000元,说明你是讲排场的人。朋友能拖家带口过来是给你面子,至于礼金他如果不欠你的你就不能嫌他礼轻。你想一想如果你的同事或朋友都微信转帐表示祝福,你钱是省下了那婚礼现场是不是很冷清。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就图个热闹,同事能来就是给你面子,你真的不要计较。

这个世界谁都不欠谁的,你有事人家能来捧场,那是一份情谊。礼重礼轻我们都应感恩在心,一视同仁。

同时生活都不易,我认为有的事能从简就从简,有的酒能不办就尽量不办,既是减轻了别人的负担也是缓解了自己的经济压力。

我妹妹远嫁山东曲阜?

我妹妹远嫁山东曲阜,今天她公公没了,我用去吗?随多少礼?既然你已经知道你妹妹她公公是今天没的,不就说明你妹妹那边已经将她公公没了这件事通知到你们了吗?通知到你们难道不是希望你们过去吗?我不知道山东曲阜那边是什么样的习俗,在我们河南这边,妹妹无论是不是远嫁,妹妹的公公没了,作为娘家人那是一定要去的,至于怎么个去法、需要随礼多少可以通过你妹妹侧面了解一下,它婆家嫂子还有弟媳她们娘家大致随的是多少礼,这样大家都是远近一样的亲戚,随礼应该不相上下才好。

作为你的妹妹,特别是远嫁的妹妹,她的公公没了,你作为妹妹的娘家人,去与不去不仅仅是个礼节问题,而是你们娘家人对你这个妹妹关注不关注的问题,关心不关心的问题,重视不重视的问题。假如妹妹公公没了这样的大事你们都无动于衷,想必你们作为娘家人对你这位妹妹也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是这样,婆家那边对你妹妹也会一样不关注、不重视,也会一样无所谓。想想看,真是这样的话,你妹妹在婆家那边还有地位可言吗?还能被人看得起吗?还能受到善待吗?生活还会幸福吗?

在我们这里,嫁出去的姑娘,婆家那边公公或婆婆去世,娘家这边的兄弟姐妹,还有近亲属等都得要去,除了要随礼金以外,还要买一些纸、炮、烟花爆竹、花圈等,像现在还有那些“别墅”、“轿车”等各类陪葬品等,大家组织一起,开着车,浩浩荡荡的前往吊唁,而婆家那边一旦见到你们过去,大老远的就会敲锣打鼓吹着喇叭在路上接应。那些在治丧现场帮忙的人一看这阵势,就知道是谁谁娘家人来了,显得非常有脸面,有面子,你妹妹心里自当高兴和自豪。

我觉得,你妹妹公公没了,你不仅要去,还要把那些比较亲近的近亲属相邀过去,去的人越多越好,阵势越大越好,这样就能证明你妹妹她娘家人多,有势力,办事大气、大度,而且做事有礼有节。这样做就会让你妹妹婆家人高看一眼,同时,你妹妹在婆家就会有身份,就会有地位,说话就会有份量,这样你们对远嫁他乡的妹妹就会更加放心。

所以说,这趟路不能省,这个钱一定得花。

你们老家过年时有哪些习俗?

过年的习俗每个地方都不一样,现在很多习俗都简化了或者不提了。现在就说说在老家过年那几天的事:

腊月二十四晚上过小年,小年在我们当地还是比较在意的,隆重程度和元宵、端午、中秋相当,过小年基本上标志一年工作的结束,真正进入年关,准备过年。

二十五,二十六,主要是采办年货,打扫卫生,家庭所有相关的都要完善,改修的修,改换的换。

二十七,二十八,年货补充完善,小时候二十七晚上炒瓜子花生等,二十八起油锅,炸酥肉、酥鱼、圆子、果子等,现在基本上都不弄了,现在瓜子花生干果糖果水果都是市场上直接买回来就行,酥肉酥鱼过年也基本不做了。

二十九,白天鸡鸭鱼肉等杀好洗干净,晚上腊肉香肠等腊制品煮熟。

年三十,详细说一下,早上起来洗漱完就要开始干活,主要是早上起的晚,早饭省略。

第一件事就是贴对联,生碳火,炭火一般老爸弄,他起来的早一些,老对联清除掉,贴上新的,之后把贴对联搞得垃圾清扫干净。

之后带不愿在家里卫生间洗澡的人去浴室洗澡,洗过澡回来基本上可以吃午饭了,吃过饭,嫂子和老婆她们配合洗衣机洗衣服,之后把碗筷杯子菜等需要再洗的都洗干净,正月初一包饺子的原材料也准备好洗干净,三点钟左右老妈开始做年夜饭,其他人打下手或者把屋里屋外有乱的地方收拾一下。

五点钟,菜陆续上桌,果盘香烟都整理一下,就开始把鞭炮、香准备好,屋里所有灯都打开,最后一道菜做好后,把手、脸的都洗一洗,一切准备好了,老爸把香点着后放在该放的地方,比如堂屋供桌、大门和院子门边、厨房灶台、院子中间等,然后在院子里把鞭炮放了,放完鞭炮开始吃年夜饭。

吃过饭一般六点多,这时候人都活动起来,本家里晚辈要给长辈辞岁,我们在家接受晚辈辞岁同时,也要出去给长辈辞岁,没毕业的大孩子和没上学的小孩子会得到压岁钱。

由于家族太大,过年晚上一般只去本门长辈家和住的近的长辈家,每家五分钟内,这一圈下来个吧小时过去了,然后有的开始凑一起打牌,有的晚辈们陪长辈烤火看电视聊天吃糖果水果等,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起玩,小孩子玩最多的是烟花,不过放烟花都会有大人看护着。

过年晚上不要求孩子早点睡,什么时候困了什么时候睡,快到夜里十二点,所有娱乐基本上都暂停,放礼花迎新年。聚人多的家庭,一般放过礼花后做个夜宵,大家一起吃,吃过继续看春晚看春晚,睡觉的睡觉,打牌继续的继续。

正月初一早上要早起,吃面条汤圆,吃完给本家长辈拜年,下午和晚上都是娱乐时间。

初二早上吃水饺,之后是走亲戚。老家有句话叫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丈母娘家qiu。

现在过年回家时间短,基本上初一就要走亲戚,一天几家,一直到离开家。

江苏各地区的彩礼都是什么标准?

在江苏,整体的情况是,苏锡常和南京大部分家里是独生子女,所以苏南地区陪嫁的含义是,彩礼全部返还,女方另外陪车甚至陪房。苏北地区大部分家里是非独生,有个哥哥弟弟,因为苏北地区的陪嫁含义和苏南不同,是把彩礼一部分用来买陪嫁,其它给家里的男丁找媳妇用。当然苏北也看地方,苏北城里现在习俗逐渐和苏南接近,家里独生子女多,陪嫁也多,苏北农村,卖女儿依然很流行。 彩礼居高不下的本质是非独生子女,有个坑爹小舅子。独生子女彩礼都会返还。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这是目前多数人对黄梅戏的基本评价。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态度是传承与保护,而不是天天为了起源于什么地方争论。为了证明这种非物质文化是自己家的,就要改名字,实在是没有必要。

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不尽相同的说法,湖北人也湖北人的观点,安徽人有安徽人的态度,甚至安庆下面不同的县都有自己的说法。毋庸置疑,黄梅戏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都非常热门的地方剧种,在其他的一些地方也非常受欢迎,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表演

尽管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是目前多数人都认可的客观事实,但是必须也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的是黄梅调,并非是现在传唱四海的黄梅戏。任何一种戏剧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音调,配上特色的方言(唱腔)才是完整的戏剧。如同京剧表演,不用演员上场演唱,大家一听旋律就知道这是京剧,黄梅戏也一样,也有自己特色鲜明的音调。

随处都能见到黄梅戏票友的安庆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关于它为什么叫黄梅调,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它起源于今天的黄梅县,所以称之为黄梅调,这种说法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黄梅时节,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梅雨较多,山区的村民们无法进行更多的农业生产,就在家里唱戏,久而久之就称之为黄梅调,同时,山区的村民在采茶的时候,喜欢在丘陵与梯田上哼上几曲黄梅调,因而又称采茶戏。

电影《女驸马》

究竟是什么原因,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早期黄梅戏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它应该起源于黄梅县,但是在周边的山区都很有影响力,吸收了各地方言的特色,逐渐发展为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戏表演

为何说黄梅戏壮大于怀宁(安庆地区),因为黄梅戏起源于唐代,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才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影响力。据说清代时期,长江中下游水灾较多,每到灾年,就有大量的黄梅灾民被迫以卖艺乞讨为生,顺江而下,将黄梅调带到了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由于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被称为“怀腔”、“府调”。黄梅调深受怀宁当地百姓的喜爱,结合怀宁的地方方言,很快就形成了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电影《天仙配》——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可能争议很多,但是不管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才是黄梅戏走向全国,成为著名剧种的开端。严凤英、王少舫等老艺术家的演绎,使得黄梅戏声名鹊起,蜚声海外,这一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春晚上马兰演唱《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春晚上韩再芬演唱《打猪草》

而早期在春晚上表演黄梅戏的演员,也基本是来自于安庆的演员。马兰与韩再芬等艺术家在春晚上的精彩表演,让黄梅戏在国内的热度不断提高。

黄梅戏《徽州女人》

新时代的黄梅戏作品《徽州女人》,不仅是一部很好的戏剧作品,更是把历史上徽州女人的贞洁与操守很好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定期举办的黄梅戏艺术节

不难看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但是真正的壮大,确实是在安徽安庆。但是要问为什么黄梅戏不改为安庆戏,这个就完全没有必要了。起源于别人就是别人的,因为在我家流行就要改名字,那就是掩耳盗铃了。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壮大于上海市,但是还是叫越剧,没听说要改名为上海剧的。黄梅戏也一样,它不仅仅在安庆流行,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黄梅戏并非是安徽的戏剧,更是湖北的戏剧,也是各地的流行戏剧。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发展,盲目的争夺什么起源地,完全是本末倒置。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加拿大演出

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热爱家乡的网红,用安庆歌手演唱的《黄梅戏》录着抖音、火山等小视频,开口闭口就是黄梅戏是我家的,你们安庆人唱什么,一个个义愤填膺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的侮辱。

徽班进京

举一个例子,在国粹京剧的发展历史上,徽班进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京剧鼻祖程长庚融合各种戏剧的精髓,创出了全新的剧种,慢慢的发展为后来的京剧。安庆人虽然经常谈到这段历史,但是从没有谁自称京剧是在安庆起源的。

曾国藩

再如清代统治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桐城派,起源于安徽桐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过在桐城派的发展历史上,湖南人曾国藩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被誉为是中兴桐城派之人。“桐城派”这个说法就是曾国藩提出的,实际上到了曾国藩所在的时代,桐城文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湖南籍文人,不过曾国藩依旧提出“桐城派”,而不是“湖南派”或“长沙派”,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湖南人自称桐城派是湖南的说法。

重视它就去传承它

所以说到底,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它是深受多地百姓喜爱的剧种。当下,随着流行音乐热度的持续火爆,以及方言的逐渐退化和消失,还在坚持戏剧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传统戏剧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心保护和发展,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就可以了,大家一起将黄梅戏发扬光大。一味的争了面子,输了里子,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