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结婚风俗,云南的纳西族都有哪些风俗?
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结婚风俗,云南的纳西族都有哪些风俗?
纳西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绝大部分生活在云南滇西北的丽江市,少部分生活在四川盐边、木里等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极高,其绘画、雕塑、诗歌、文字、舞蹈、器乐等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因为纳西族灿烂的文化,所以纳西族的风俗体现在多方面。
第一,文字语言。
纳西族人之间交流有自己的语言,通常使用纳西语交流。而纳西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称作东巴文。
第二,音乐
纳西古乐原本是由内地传入丽江的古典音乐,在丽江融合了汉、藏、白、纳西族音乐和文化的特点,久而久之自成一派,被称作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第三,宗教信仰
纳西族人大多信仰东巴教,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和道教,接近藏区的纳西族人信仰藏传佛教,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丽江和谐共存。
第四,民族节日
纳西族也有自己的民族节日,三朵节也叫三多节是纳西族保护神三朵的生日,除此之外还有正月十五的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
而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汉族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丽江也普遍流行。
第五,饮食文化
说起饮食文化,那是具代表性的风俗文化,纳西族也不例外。纳西族肉食主要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第六,婚庆习俗
在纳西族的所有风俗中,婚庆习俗是最有意思的。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结婚仪式有不见天的习俗,结婚前几天,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上山看来松枝,在天井搭一个木棚,在地板上铺上松针,扎迎亲牌坊。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关于婚庆的习俗除了上述的,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婚礼的前一天,新郎家要布置房子,扎搭彩棚,到处张灯结彩,写贴婚联等,同时要杀猪宰羊,挂一红纸或纸绸裹扎的筛子,上插三枝柳箭,并写"麟麟在此"四字,以阻白虎。
第二,婚房的布置也有很多讲究,布置新房大多由媒人或者新郎的父母布置,在铺新房的床单时需要请儿孙满堂家庭和睦的家族的小男孩在床上滚一圈,当地人称作“压床”。
第三,新娘来到新郎家,新郎家的门是关闭的,这时,送亲的人们在门口唱起纳西调子,让新郎家开门,一番对唱之后,大门才会打开。打开的大门前面放着红纸糊的马鞍,而新娘和新郎必须从马鞍上跨过去,才能进入大门,这时候,东巴法师要念经,同时在新娘的额头上点几滴酥油或者清水,表示新娘已经是新郎家的人。
第四,新娘进屋后,需要送公婆各一双鞋。
第五,拜堂时,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和公婆,再拜见家族中的长辈,接着夫妻互拜。在拜堂开始之前时,新娘手中会握盐巴,新郎则手持一个茶水罐。
第六,拜堂结束,新娘要象征性的看一下陪嫁的嫁妆,把其中的柜子锁上,并把钥匙丢在一旁,这时候,小孩子会一哄而上的去争抢钥匙,因为谁能抢到钥匙,就可以向新娘赎喜糖。
第七,闹洞房。在婚礼的当天傍晚,要在新房里摆上由女方家带来的酒席,新娘新郎由几个孩子陪同共进晚餐,其余宾客则由男方家盛情宴请。
到了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去闹房,也可以在一起跳纳西舞,纳西东巴们则一刻不停地唱(结婚调),而这一天,女方家也同时宴请亲友,请东巴唱(嫁女调)。
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纳西族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纳西族。
河南一些地区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
北方有些事很矛盾,比如女儿嫁出去后就不能在娘家过年,但招女婿后女儿女婿永远在娘家过年就没理所当然了。其实,过去贫穷,来人了,吃饭只能男人陪客上桌吃饭,孩子和女人是不可以的,美名曰孩子和女人同客人一起吃饭是对客人不礼貌,其实是菜少,只供客人吃,陪客的男子也是做做样子,只陪客动筷子,并不吃菜,或象征性少吃点。吃饭也是给客人吃白面,自家吃高梁面。同理,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也是贫穷找的理由,因为贪穷,准备的年饭很少,大年三十和初一吃点好的,初二就一般了,所以女儿们来了年饭就不够吃了,儿媳妇就不高兴了,你是嫁出去的应在你家过年,不该来我家分吃我们的年饭。如果说女儿嫁出去在娘家过年不好,招女婿一辈子在娘家过年没什么不好,因为没媳妇,不分吃她的年饭就没不好了。过去有很多事不可信,如母鸡不敬神,婆姨不顶人。現在婆姨敢不顶人吗?是人上人。所以,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
云南主要的少数民族?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和苗族(按人口数量区分)。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 它们是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基诺族,拉祜族,满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怒族,水族,藏族,佤族,瑶族彝族,壮族,普米族,傈僳族。说以上六个民族是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是因为只有这六个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其中以彝族人口最多!
云南十八怪什么来历?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云南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云南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云南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云南第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成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云南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云南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昆虫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云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姑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云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云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云南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云南第十三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底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云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云南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堆卖:旧时滇省民风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云南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盆。【云南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云南省主要是什么民族?
云南一共有26个民族在此定居。这些民族是:汉、彝、白、哈尼、 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族
云南省面积广阔,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着40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1/3,云南以前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清朝以后民族的分布才稳定下来。不同民族所居住的地区也不相同,彝、哈尼、拉祜、佤、景颇等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各民族风俗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