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依族结婚风俗,达里雅布依是个怎样的地方?
贵州布依族结婚风俗,达里雅布依是个怎样的地方?
首先,谢邀。达里雅布依属于新疆于田县。
新疆于田县:中国最难到达村落!“死亡之海”腹地,消失2000余年
- 大漠寻梦 -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
“死亡之海”、“走进去,出不来”、“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这些形容都在昭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类不宜”。
这是金庸的《白马啸西风》,是《东邪西毒》沙漠后面的沙漠,是《鬼吹灯》摸金校尉的精绝古国,是宁浩《无人区》往西的无人区。
“死亡之海” BY 花瓣网
然而,正是这一片多变的、难以生存的沙漠“肚脐”上,却有着一支来源未知的聚落,他们是中国最大面积村落仅有的居住者,在大漠之中生活了千百年,却在一个世纪前才渐渐被外界知晓。
达里雅布依村 BY XXQ
沙漠把他们生活着的达里雅布依围成了一座「孤岛」,而他们却悠然自得地把旁人眼中的「苦难生活」过成了「世外桃源」……
//////////
沙漠“母亲”的严苛与馈赠
这不得不说是一场生命临界点上的惊心动魄。
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纵深238公里腹地的达里雅布依,承载着沙漠给予这片土地最恶劣的生存环境,突如其来的沙尘暴、随时淹没居所的流沙以及极度的干旱。
油画般的克里雅河 BY 小猫的另一支眼
然而,一条发源于昆仑山之北、缓缓流入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又重新唤起了这片土地的生机。
这是克里雅河为大漠奉上的最后一块绿洲长廊。在约5000米宽的绿洲带上,随着克里雅河涨落、变道带来的河滩与洼地,孕育出参天不朽的胡杨,还有红柳、芦苇和骆驼刺等植被,野骆驼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也时常穿梭其间。
沙漠绿洲上的牧羊人 BY 赵来清
同样的,这片沙漠绿洲也受到了半定居、半游牧克里雅人的青睐。在向当地克里雅人问起是何时迁居于此时,他们已经记不清了,说是几百年前就来到此地。再向年轻一点儿的小孩询问,他们也只会回答“世代居住在此”。
克里雅人BY 网络
只是,即便是这片聚落早在千百年前就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我们却晚至一个世纪前才摸索到它的“冰山一角”。
//////////
发现,达里雅布依
达里雅布依是它的现代维语名字,汉译过来又叫“大河沿”,取自「在克里雅河畔」的意思。
在更早时,达里雅布依叫做「通古斯巴孜特」,意为野猪吊死的地方。
虽然达里雅布依在19世纪才开始真正的被人知晓,然而它的历史却可以被追溯至秦汉以前。
当克里雅河还尚未在沙漠中心断流,当西汉的丝绸之路还尚未被张骞凿通,当达里雅布依还叫做「通古斯巴孜特」,途径这片土地的「玉石之路」早已为此处带来贸易繁荣。
圆沙古城、喀拉墩古城等城市雏形在商贸频繁的年代相继而起,却又随着克里雅河的不断改道与沙漠日益扩大,人们又纷纷弃城而去。
然后,达里雅布依却消失在史书中,近2000年。
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籍西域探险家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北上,横穿沙漠,曾对通古斯巴孜特作过考察。几年后,楼兰古城的发现,最终确立了斯文作为一个探险家的世界性声誉。
他的第一部考察新疆著作《穿越亚洲》也使世人第一次知晓在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的中心,竟然有一个小小的绿洲,而在这片绿洲上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
斯文·赫定在新疆 BY 网络
随后,一些著名的探险家和学者也纷至沓来。除了在通古斯巴孜特留下足迹外,也对周边进行了考察挖掘,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完全可以说,通古斯巴孜特在国际上, 特别是地理、历史、考古界的知名度绝不亚于楼兰遗址、交河古城。
直至上世纪50年代,于田县政府才得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这一支聚落的存在,便派出工作组前往考察。这才确定了达里雅布依这一地名。
达里雅布依 BY 行者
1989年,随着达里雅布依乡的设立,下设派出所、医院、学校等,这片神秘的土地才正式地融入现代文明的进程,而当地的克里雅人也开始由游牧走向定居。
//////////
那群人,生活在“死亡之海”
由于记载较少,时至今日,诸多学者专家们经过上百年的考察研究,依然对克里雅人的来历与血统难有定论。生活于“世外”的克里雅人身上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社会各界对此莫衷一是。
其实并非克里雅人刻意要避世而居,只是这条进入沙漠腹地之路实在难走。
BY XXQ
从于田县城到村子的200余公里路上,需要在沙丘上穿行,全程平均有9个高达40-50米的沙丘,大多数越野车只能望洋兴叹。加上季节性的河水流量变大,把前路堵死,有时只能重新返回县城。
去达里雅布依的奔驰车 BY 关东散人
更不用说,在没有地图能够顺利指明方向的往年,大漠之中能辨识到回家路的,也只有克里雅人了。
早年间,能顺利进入达里雅布依的,只有毛驴和骆驼,进出一趟至少需要半个月。
快70岁的传统牧羊人买提库尔班便是以步行去县城卖羊的来回时日,来计算着一生的时间。
买提库尔班 BY 新纪实
买提库尔班老人从十岁开始放羊,即使如今已有了卡车运送,他却依然固执地步行200多公里路,赶着羊群去城里卖。
在看不见边际的大漠上,从太阳升起到夜幕降临,又从夜晚浩瀚的星空到正午的蓝天白云,库尔班老人耗时10天的卖羊之路,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光景。
买提库尔班牧羊 BY 新纪实
由于沙漠干旱,沙尘乱走,本源于雪山的克里雅河流至达里雅布依时,已是浑浊且有咸味,因此克里雅人鲜有耕种者,大多是以放牧为生。
除此之外,便是在红柳树根下挖大芸了。
大芸是一种极为名贵的中药材,一袋大芸能在于田县卖上近50块钱。双眼失明的牙克甫依挖起大芸来,要比其他人更卖力些。从早到晚,一双粗糙的双手在沙土中不停摸索,每每生怕大芸被挖光了。
牙克甫依背影 BY 新纪实
他说,自己双目失明干不了其他工作,生怕大芸被挖光,也怕上小学的小女儿没长大自己就不在了。
即便牙克甫依隐隐有这样的担忧,但面对着祖辈世居的大漠生活,他依然如同许多克里雅人一样,有着天生的悠然自得与积极浪漫。
在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大多沿河分散而居,一家与一家之间少则距离几公里,远则能有十几公里。
BY 赵清来
曾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如此严峻的环境之下还要相隔甚远?克里雅人却回答“习惯”。
然而,性好离群索居的克里雅人却在喜事上有着无比的热情。每逢家有喜事,譬如结婚,便会提前几个月派出家中男子,骑着毛驴走上数百公里的路途去通知全村的人。
BY 湖光秋水
若遇上婚事当天,本来只有几个人生活的,用红柳围起来的小庭院,能挤上四五百号人,差不多是全村的1/4,热热闹闹地按着习俗庆祝上一段时间。
外界看来严峻的生态环境,却没有为克里雅人带来「苦难的生活」。反而在这片荒凉单调的土地上,找不到危险与恐惧,家家夜不闭户,和睦相处,一切都是文明社会难以企及的简单祥和。
//////////
迁移?还是坚守?
只是,每一位居住在达里雅布依的克里雅人,都终将要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迁移,还是坚守?
随着如今新农村建设打造得如火如荼,克里雅人依然住在红柳枝编织墙体,厚芦苇当屋顶的房子里,显得与外界“格格不入”。
BY 丁丁历险记
抽水机的时常损坏,孩子的教育跟不上,医疗保障相对较弱,与外界难以沟通……都是克里雅人要面对的社会现实。
再加上沙漠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很难再去承受进一步的破坏,当地政府为他们搭建了安置房,迁移的必要已经摆在面前。
BY 网络
只是,克里雅人依旧不愿意离开这片故土。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温暖,就像是达里雅布依乡的传统美食“库麦其饼”一样亲切。用滚烫的沙子烫熟后食用,还带着故土母亲的味道。
库麦其饼 BY 光影
克里雅人的回答,或许就像《最后的沙漠守望者》纪录片里牙克甫依的回答一样:我不愿抛下这片父母长眠的土地。
只是,只是……
-END-
文 编辑 丨新小志
封面来源:XXQ
参考:《神秘的达里雅布依》等
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布依族有哪些礼仪及禁忌?
布依族的礼仪:
布依族人民在社交中很讲究礼仪,其特点是诚恳相待,注重精神文明。
佳节与喜庆,亲友们互相走访,主人必先捧酒招待宾客,客人也尊敬主人,显得彬彬有礼。
吃饭时还要用酒歌来表达宾主之间的相互询问与祝福。
主人在歌中对宾客的来临预示热烈欢迎。
客人也以歌相答,对主人的热情款待预示衷心感谢。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的忌讳和避讳与禁忌:
1、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
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
禁在村前村后埋坟。
禁已结婚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
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人妇女分娩的房屋。
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
2、到布依族人家里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和避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多多少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3、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4、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
5、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由于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丈母娘主动不要彩礼钱?
这是一位真正通情达理的好岳母,仅生一个独生女儿,准女婿思想有所准备,婚前向她主动提起彩礼之亊,岳母说领情了,竟然说不要彩礼,只要你婚后对我女儿好就行。
即使你给了,我也会还给你的。
多好的一位难得的长者啊?
希望你这位既是岳母的女婿,又是她女儿的丈夫,一定要牢牢记住岳母大人的话,好好对待妻子,並一定要把岳母当亲妈一样,孝顺她老人家。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的服饰及习俗?
1、傣族风俗习惯
服饰:傣族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着长裤,多戴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穿紧身内衣,套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着花色筒裙,将长发挽于头顶,上插弓形发梳,或戴花头巾;
德宏傣族妇女婚前穿白色或浅蓝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配黑或花色筒裙,青年妇女多束发于头顶。
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好吃鱼虾等特产,爱喝酒,喜嚼槟榔。
行土葬、火葬和水葬,以土葬为主。
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傣历新年)、关门节、开门节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村寨。进寨家竹楼,要将鞋脱在门外,在屋内走路要轻。不得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越火塘,忌移动火塘三脚架,不许用脚踏火。
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禁止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等。
2、德昂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短上衣和宽大短裤,过去有文身习惯。女子多穿藏青色或黑色对襟短上衣和长裙;姑娘成年后,在腰部佩带五六圈甚至二三十圈宽窄不等,漆成红、黑、黄、绿诸色并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的藤篾“腰箍”。
饮食:主食有大米、玉米,嗜饮浓茶,喜吃竹笋。
普遍行土葬,对患传染病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则行火葬。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和一些祭祀活动等。
禁忌:忌拍摸男子的肩头和妇女的包头、衣物。不能手拉手赠物。客人不得从后门出入。不许用脚碰或跨越火塘。借宿时,即便客人是夫妻也不得同居一室。
被子头尾不能颠倒盖,不许坐在帽子、上衣和枕头上。不能直接喊有子女者的名字,须以其子女的名字称其为某某的父亲或母亲。除晚上谈情说爱时或节日外,禁止随意吹芦笙。禁止砍伐供奉的大青树。刀子不能放在锅、碗和谷米上面。
3、景颇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妇女多穿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和用红毛线编织的艳丽筒裙,戴毛线护腿。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常饮自酿水酒,喜嚼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沙枝”。
有对歌结交的习俗。正常死亡行土葬,否则行火葬。
禁忌:忌讳骑马进寨。进门先拖鞋,进屋后不应久立,要按位置就座。妇女不得托下巴而坐,不能跷二郎腿。不许在长辈面前开玩笑,做怪动作,乱翻动包头。不许外人触摸身边佩挂的刀枪。
4、阿昌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蓝、白、黑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未婚则穿长裤;每逢节日,妇女都要佩戴银饰。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青年男女恋爱、社交自由,若成婚需经父母同意,家中无子,可招婿上门,所生孩子随母姓。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须火葬。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5、布依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妇女大多穿右衽大襟衣,下着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质首饰。
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逢年过节喜吃糯米糍粑,腌酸菜比较有名。
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盛行“赶表”习俗。行土葬。除过春节、端阳节、中秋节以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禁忌:忌讳外来夫妇在主人家中同宿。主人不得从客人面前经过,须从其背后绕行。有的地方还禁止搬动或用脚碰火塘上的三脚架。
阿昌族的主要基本简单生活习俗
生活风俗
一、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
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礼节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阿昌族无论是亲戚、邻居、朋友大家经常往来,谁家办红白喜事、建房盖屋,大家都主动前去帮忙。在阿昌族寨子里,在岁末农闲时,年轻人结婚办喜事的较多,发婚宴喜帖之风气较盛。
人们礼尚往来,守望相助,平时往来互赠的礼物是糖果、饼干、饮料等。在参加婚礼时,可送钱,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
频繁的交往加强了大家的联系。
三、婚姻
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
但婚姻缔结却要由父母包办,由此造成了“领婚”(青年男女私定终身,遭女方父母反对,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抢婚”现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恼。
现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串姑娘”、对歌在一些阿昌族村寨,也被到歌舞厅、娱乐场所交际而取代。阿昌族传统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实行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的通婚却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与兄弟民族之间很久以来的亲密关系。
近十年来,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族际通婚和跨国婚姻有增多的趋势。过去,在阿昌族社会中存在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婚姻形态,以及姑男娶舅女、姨表互婚等风俗,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婚姻习俗已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弊端而不再提倡。
四、丧葬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爷念经,然后择吉日出殡。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
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每个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
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
扩展资料:
艺术
歌谣有习俗歌、情歌、苦歌、山歌等,押韵上口,感情真挚。
乐器有葫芦箫、洞箫、三弦、二胡、象脚鼓、锣、钹、唢呐等。
舞蹈以象脚鼓舞、耍狮子、玩春灯等最具民族特色。梁河阿昌族的传统体育有射箭、武术、打拳、舞棍及青龙大刀等。
工艺美术有刺绣、髹漆、染织、雕刻、银器制作等,图案美观,制作精细。特别是雕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龛上棉,都可看见雕刻着各种动、植物,形象生动。
此外建筑和绘画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阿昌族的绘画艺术,大多与宗教有关。人们在佛龛及一些祭祀器物上彩绘了太阳、月亮、树、花等图案,绘在建筑物上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也较有特色
贵阳南明区婚姻登记处在什么地方?
一、南明区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金龙·滨河湾壹号楼盘(青云路285号),南明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大厅三楼,南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E48号-E49号窗口
工作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09:00- 17:00(中午不休息);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不对外办理业务。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二、花溪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花溪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民政局窗口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09: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三、观山湖区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观山湖区石林西路与丹枫路交叉口观山湖区人民政府政务大厅2号楼5楼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法定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四、清镇市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清镇市清州路数据湖城3号楼 清镇市人民政府政务大厅负一楼B区01号民政综合业务窗口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09:00-12:00,下午13:00-17:00 。周四下午16:00-17:00(业务学习),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不对外办理业务。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一)清镇市王庄乡办理结婚登记网点
地址:贵州省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乡政务中心王庄村王庄街上一组1号
工作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09:00--12:00,下午13:00--17:00;法定节假日不对外办理业务(预约服务除外)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五、修文县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驿南路6号修文县人民政府政务大厅44号民政窗口
工作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09:00-12:00,下午13:00-17:00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六、息烽县民政局联系方式
地址:息烽县永靖镇虎城大道北段鸿森龙城三楼息烽县人民政府政务大厅民政局27号窗口
工作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09:00-12:00、下午13:00-17:00,每周五16:00--17:00业务学习,不对外办公,法定节假日除外。
承诺时限:1 个工作日
网上办理入口:在线申请
七、省市级民政局地址
1.贵州省民政厅
单位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中华北路240号
联系电话:厅值班室:0851-85916000(6102)
2.贵阳市民政局
单位地址:贵阳市指月街9号
联系电话:0851-858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