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人结婚风俗,客家人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2023-10-03 23:28:05 32阅读

福建客家人结婚风俗,客家人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客家人过年习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团圆饭,非常隆重的家族祭拜祖先,杀猪宰鸭的,各种传统祭忌食物,扎纸人,花色糕点等等,烧香祭拜,念念有词,很有特色!具体过程只知皮毛而已。

女朋友广东梅州的客家人?

你这也太巧了吧,1我也是孝感人,2我内人也是广东梅州人,3你贴的唯一的一张图刚好也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即深圳福田区东海花园。你的图让我想起了在东海花园物业上班的回忆,那时候还是戴德梁行在承接这小区的物业管理,开心的瞬间也有,不开心的瞬间也有,总之回忆满满。

福建客家人结婚风俗,客家人过年的风俗是什么?

回到主题:加油吧朋友,你们可以的。既然来到了广东深圳,就干脆定居这里,只要你们俩愿意。买不起商品房可以慢慢排队买安居房,实在不行排公租房也可以啊。

闽语和客家话有啥不同?

闽语和客家话同属汉语七大方言,之所以二者呈现并列关系,并不在于方言的差异有多大,更多的原因是它们分布范围的不同。众所周知,七大方言的划分并未得到统一认可,它们存在的理由和方式或许仅是为了区分差异,而这种差异更大程度上是以政区为单位作为细分的条件,而不是方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如果客家话并未如今天分布的范围那么广大而仅仅存在于福建西部,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客家话必然也会是闽语的一员,然而,正因为闽粤赣及广大西南、华中都有它的身影,才使得客家话能从闽语、赣语、粤语、湘语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汉语方言。

闽语,是七大方言中内部分歧最大的方言,其内部至少可再分成五大类,如闽北、闽东、莆仙、闽南和闽中,而这种分类,事实上在北宋建立之初就已经形成,只是那时的闽语还只有三大类,其中客家话所在的区域便属于其一。根据宋太宗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对福建各州府的记载,当时福建境内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风俗,同一风俗之下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一民系和语言。

他们分别是福州、建州和泉州,而讲到漳州时,其描述是同泉州(当时莆仙属于泉州),这种结果我们很好理解,因为二者就是闽南民系,福州当时包含有宁德的全部,自然是闽东民系,建州对应的是闽北。

而客家首府汀州,竟然写的是同福州,是不是意味着北宋时期的汀州,客家文化还未产生呢?

确实如此,如果说福州、建州和泉州代表的是不同时期进入福建的中原文化,因各时期入闽以及融入当地的成份比重不同,导致了闽语的不同子类的生成,那么更后期进入福建的客家人,是不是应该算是这三种闽语的自然顺承?

是的,应该如此,并且可能成为第四种闽语,正如后来从闽南语脱离而出的莆仙话一样。

只是,后来的客家向南向西大迁徙,使得客家的分布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与之相似的是闽南语,它的扩散是向南、向东,但最终的结果是客家已经脱离了福建为主体的特色,而闽南则是保持着,因此在最后方言的区分时,客家独立,而闽南语仍作为闽语的一部分。

因此,圭海君认为,客家话和闽语的任何一个子类都有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见得比闽语各子类之间的差异大,仅仅只是一个名号之分而已。

...............................

文/圭海四记

客家人过年习俗有哪些?

感谢邀请,这里大美客家,欢迎各路客家朋友关注客家文化习俗,希望客家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下去,喜欢客家文化内容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们!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对于过年(春节)是非常的重视的,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当然啦,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里,很多都从简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客家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呢?那小编就来总结下吧,一起来看看,随着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里,很多都从简了!说的不好还请各位见谅,也希望各地区的客家朋友们能够留言补充!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贴对联: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敬祖先: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早上摘回柚叶或者其它的一些草药等等,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点岁火(点年光):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初一早餐,客家习俗中,大人是一定要要求大家起来吃早餐的,(另外一个很多的地方大年初一是吃素的,要年初二以后才能开荤的),毕竟也算是新年的第一餐,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当然啦,现在基本都是年三十晚上就把红包准备给小孩子们了!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当然啦,现在的社会酒还是要少喝点,特别是开车的朋友们!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有些地方过元宵比过年还热闹,比如广东兴宁等地;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不过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出年界后就开圩了!

客家人的过年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每个地方都把很多节目和一些风俗习惯简略了,所以很多的人都说现在的年是越来越没有意思啦,希望大家可以传承客家传统文化。

网上所宣传的客家是什么?

我老家是广东河源的!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客家妹子! 客家不是指定区域的一群人,客家是一种人文精神!客家人风俗习惯和生活点滴。

都说客家妹子勤劳、善良、顾家,性格温婉、知书达理,其实说的全部都是事实,客家的女孩出的厅堂、入的厨房!

我今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说客家文化! 围绕着出的厅堂入得厨房主题,我带大家欣赏一下属于河源客家特色的美食。

三黄鸡

看到图片口水流一地,我好多年没有回老家啦!我们那叫三黄鸡,很多地方叫白切鸡,这个图里面少了客家人吃鸡的一个标配,那就是酱油葱花调味!

不过我自己就喜欢原汁原味的,不喜欢蘸酱!蘸酱会掩盖了鸡本身的那份香甜!

客家让豆腐

我老爸的拿手菜!跟北方包饺子一样,工序复杂!哈哈!但是味道那是叫绝!

另外,让豆腐衍生出来的,还有让苦瓜、让豆泡(我老家是这么叫的,哈哈),上图

让苦瓜我喜欢,去火不错,我们那让的苦瓜一点也不苦。

让豆泡我倒没有那么喜欢,可能偏油吧!但是哪家办喜事这些都是桌上必有的菜之一!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