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相亲吧百度贴吧,怎样写情书?

2023-10-02 21:28:04 35阅读

洛阳相亲吧百度贴吧,怎样写情书?

看看文学作家都怎么写情书吧。可以说每一位都是教科书级别了。

鲁迅 致 许广平

在世人眼中,鲁迅算得上一名坚毅的斗士。而坠入热恋中的他,一改刻板又威严的文豪形象,变得别扭又柔情起来。他与许广平的往来信件里,情爱话并不多,但一句“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也算得上是教科书级般的可爱了。

洛阳相亲吧百度贴吧,怎样写情书?

当时,他经常是早上写完给许广平的情书后,根本等不及第二天早上,便在深夜就翻出铁栅栏寄信。从刚开始在信里对许广平称呼“广平兄”,后来慢慢变成了“乖姑”、“小白象”、“小莲蓬”……

朱自清 致 陈竹隐

当年,朱自清初识陈竹隐时,其妻子去世,留给六个未成年的孩子。陈竹隐毕业于北平艺术学校、师从齐白石,就算爱慕朱自清的才华,但每每想到一结婚自己便要成为六个孩子的“后妈”,这压力实在是大。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展开了猛烈的情书攻势,爱慕之火热在书信文字中也愈见浓烈。

后来,陈竹隐感动于情书轰炸,最终接受了朱自清,以及他的孩子们,并一直陪伴朱自清,直到他去世。

胡兰成 致 张爱玲

胡兰成与张爱玲,彼时的他们,一个是汪伪政府要员,一个是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乱世中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分手,都堪称“传奇”。张爱玲一生都在追求一种脱离于现实的纯粹爱情,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出身于大家闺秀的她才能有了这样一场和汉奸文人的乱世之情。

记得当初胡兰成与张爱玲聊起她刊登在《天地》(杂志名)上的照片,张爱玲便拿出来送他,还在照片背后写了几行字:“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饶是低到尘埃,胡兰成也终究是负了她。

沈从文 致 张兆和

1930年的夏天,沈从文与张兆和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当时,胡校长夸赞沈从文是中国小说家最有希望的,是天才啊。但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她的倾慕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他爱得默默,却如潮水般一发不可收拾。

要知道,在追求张兆和的队伍中,从偏远湘西来的沈从文真是毫无优势可言。连续三年,他一封接一封地写情书给张兆和,绵延不绝地倾诉着自己的爱意。甚至在其中一封信中,称自己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后来,张兆和终于被他所打动,二人于1933年9月在北京成婚。

新婚不久后,沈从文因母亲病重,离别妻子回湘探亲。在途中,他给张兆和写了许多许多信,图中便是摘自其中一句。

徐志摩 致 陆小曼

《爱眉小札》里结集了徐志摩写给妻子陆小曼的情书和日记,也被后人称作“最肉麻的情书”。里面是毫无顾忌的大胆表白、滚烫炽烈的恋慕、追求幸福真爱和个性解放。以为过去的人很含蓄,才没有呢!这些话至今读来也绝对要让人脸红!

什么“我的肝肠寸寸的断了。今晚再不好好的给你一封信,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就不配受你的爱”,什么“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

陆小曼在19岁的时候遵从父母安排,下嫁少将王赓。而徐志摩与王赓都是梁启超的学生,也就这样成为了王赓家的常客,常与陆小曼一同游玩。王赓专注于伟大前途,对妻子和家庭的体贴关爱自然是少了许多,也就致使徐和陆两人越走越近,最终走到一起。

朱生豪 致 宋清如

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大多都知道翻译家朱生豪。他被朋友笑谑为“没有情欲”的木讷书生,这样的沉默寡言却在面对老婆宋清如的时候尽如孩子般玩闹犯傻。

大家都说徐志摩写的是“最肉麻的情书”,在我看来,朱生豪也丝毫不输。在这些书信里,有经典字句诸如“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是宋清如之上主义者”、“我渴望和你打架,也渴望抱抱你”,真是既懂得撒娇,又十分率真,更是浪漫深情。

朱生豪短暂的人生里常窘于经济上的困顿,唯有爱情带给了他恒久的快乐。

顾城 致 谢烨

1979年,顾城和谢烨在火车上邂逅。上面这段,就是顾城给谢烨的情书中,描写的彼此相遇时的情景。

后来,谢烨这样回复道:“为了能去找你,我想了好多理由,我沿着长长的长着白杨树的道路走,轻轻敲了你的门,开门的是你母亲,她好象已经知道了我,就那么注意地看我……我给你留下地址,还挺傻地告诉你我走的日子,离开那天你去送我,我们什么都没说,我们知道这是开始而不是告别。你会给我写信么?你说会的。写多少呢?你用手比了比,那厚度至少等于两部长篇小说。”

梁实秋 致 韩菁清

在妻子过世两年后,年过七旬的梁实秋对比自己小28岁的歌星韩菁清一见钟情。那个时候,他们的感情并不被世人所看好。但梁实秋并不灰心,在追求韩菁清的过程中,他一日三封情书,就这样写了上千封,还落款署名“小秋秋”。也正是这份执着,令韩菁清十分感动。

最终二人顶住压力、排除万难,在1975年时成婚。

郁达夫 致 王映霞

1927年初,郁达夫在前去拜访留日老同学的时候,对与同学一同从温州逃难到上海来的王映霞一见倾心。于是有了后来的再见、三见。但是,相识之初,王映霞在种种“犹豫、烦恼、困惑、兴奋”中摇摆不定,而堕入情网的郁达夫更给她写了海量的动人情书,王映霞终究没能抵抗住他火热的追求。

在郁达夫与家中包办而结合的妻子离婚后,王映霞投入了他的怀抱。二人的恋情迅速升温,不久后便成婚。只是,这场婚姻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由于各种原因,二人之间渐生罅隙,在结婚12年后以离婚收场。

闻一多 致 高孝贞

上面这封,既是情书,也是道歉信。闻一多与高孝贞夫妻二人吵架,在信件中,先是认错、再是一诉相思苦,满目都是肉麻,麻得人要抖三抖。

1912年的春天,闻一多回到家乡,极不情愿地与自己的远房表妹高孝贞成亲。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这个包办婚姻很不满意,整日闷闷不乐,更是对妻子爱答不理、极为冷落。

但相处不久后,他就发现高孝贞既温柔体贴、孝顺懂事、贤惠大方、通情达理,总之,各种各样的好词都可以用上!闻一多没想到自己居然对自己的妻子“日久生情”,从当初“恨得要死”,变成了后来的“想得要死”,真是极为反差萌。

一个人穷的时候最应该做什么事?

首先得认清自己,知己知彼,方可去实施如何去工作赚钱养家糊口。

原后,保持一颗对生活热爱的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随之,精心制定一份“胸有成竹”的人生未来的计划,制定一本纯洁的生活奋斗宏图。

趋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学习一些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本领,或者说是一技之长。跟着去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对口工作,而且适合自己能胜任的事情,努力专心去工作,积极热情去勤奋拼搏出优秀的成绩来。这样,第一步就可站稳有每月的收入。给贫穷的自己一个交代!同时,给自己的努力辛勤付出一份慰籍。

从而,激发自己的智慧潜能,致使往后的日子里:有信心有能量,有决心有聪慧,去努力工作或积极进一步创业。

那么,你的人生,你的未来,你的生活将成功成为一个“后起之秀”的智仁富有者。

要相信“天道酬勤”古今励志语的应效。人只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老老实实,专心致志去工作,积极去努力拼搏就能够挣到养生的钱。有句话说得好有道理“一天之计在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人地生宝,赖人地生草”。

因此,勤劳虽然未能致富,但却已经获得温饱。俗语说“温饱是致富的先头部队”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谁富谁穷未来时间才可知。保持好一个健康的身体,聚精会神,去为美好的未来而拼搏!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努力去争取早日实现!

2022年5月5日星期四早安吉祥,安康,幸福,快乐的每一天。早上好,全体头条人员创作者。🌹🌹🌹🌹🌹🌹💐💐💐💐💐💐

为何东晋被称为王与马?

话说在东晋,这个王家和司马皇室是平起平坐的,甚至“王”还要在前面,这就很离谱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家族,竟敢排在皇室的前面?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琅琊王氏

司马睿

这事就得从司马睿这个东晋的开国皇帝说起,当时还是西晋,因为分封嘛,司马睿作为皇族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封地。

但悲催的是,司马睿被封到了建康。建康原本是东吴的都城,也就是说司马睿的封地在当年东吴的旧地,西晋虽然统一了全国,但东吴那群士族可一点不给西晋面子,加上八王之乱刚刚平息, 南方士族更是没把西晋放在眼里。

司马睿

也就是说这个司马睿去到建康后可以说是一点威望都没有,根本就没人听他的。当然,如果西晋一直存在着,他在建康做个吃喝不愁的潇洒王爷也不错。

但司马睿才刚到建康没多久,北方就出事了,永嘉之乱,西晋的皇帝没了,这不就相当于是西晋灭亡了。于是这司马睿就开始慌了。

以前西晋还在,就算这些南方士族不正眼看自己,至少自己还是个皇族,表面工作还得做做,但现在好了,自己能不能保住性命都两说。

这个时候,传说中的“王”就登场了。

永嘉之乱

琅琊王氏

这个“王”说的就是琅琊王氏,这个琅琊王氏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非常有名望了。曹魏时期凉州刺史王浑、幽州刺史王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都是出身琅琊王氏。

到了西晋又出了个王乂,官至平北将军,他的儿子王衍在西晋末年更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身为宰相的他想的不是如何把西晋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回来,而是把自己两个族弟王澄、王敦分别安排到了荆州和青州去,自己坐镇洛阳,来了个狡兔三窟。

总之,琅琊王氏在当时绝对是最有威望也是最有势力的大士族。更重要的是,本文的主角司马睿身边也有一个琅琊王氏的人,那就是王导,只不过王导是不是王衍安排过去的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那不得不说这琅琊王氏真是四处押宝。

虽然琅琊王氏在当时已经非常辉煌了,但依旧不是他们家族最巅峰的时期,琅琊王氏的巅峰时期是东晋时期,而将琅琊王氏推到这个巅峰的就是王导。

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

永嘉之乱后,西晋名存实亡,随着北方的皇族一个一个地死去,司马睿这个身在南方的皇族似乎就成了司马家最后的希望。

但上面说过,司马睿在南方那是一点根基都没有啊,那些南方的士族本来就对他爱答不理,现在西晋都没了,他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别看他姓司马,但想在南方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谈何容易,用白手起家来形容都不为过。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这个王导。

当然,王导虽然出身琅琊王氏,当时也还有上面提到的王敦、王澄等人在外手握重兵,但由于琅琊王氏本身就是四处押宝,王导也指望不上这些人,他能靠的也只有自己琅琊王氏的出身和智慧。

王导

随着西晋的灭亡,那些北方的士族在北方也待不下去了,衣冠南渡来到南方成为了难民。这部分北方逃难而来的士族虽然在南方也没有根基,但或多或少都还有点名望。

所以王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部分人先团结到了一起,毕竟他们琅琊王氏也是北方士族,这事倒也简单。

但俗话说不管多少个零相加,最后还是等于零。没有真正手握粮食、士兵、话语权的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和王导都不可能在南方站稳脚跟。

于是王导就开始了他的第二步计划。农历三月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才是正儿八经的中国情人节,痴男怨女们在这天结伴踏青,密林幽会、交换定情信物私定终身等等。

要知道,普通人哪有这闲情雅致,吃饱肚子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所以能出去过节的基本都是那些吃穿不愁的士家子弟。

三月三

王导正是看中了这点,让司马睿在这天大摆车架,盛装出行,自己则带着一些北方士族自己簇拥在侧。

这些南方士族一看这架势,不少都控制不住自己跪倒在地,只要有一个跪了,人群一下子就跪倒了一大片。

王导顺势就收服了一部分南方的士族,司马睿终于有了一点根基,得以在南方称帝,为司马家续命百年。

当然,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手段,更多的史书就没有记载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王导通过拉拢的方式团结了一部分南方士族。

而史书之所以没有记载,是因为王导和司马睿接下来的一些手段有点见不得光,他们虽然没让史官记载,但有些痕迹是抹不掉的。

近些年就有学者和专家发现当时官职的调动很蹊跷,刺史这样省一级的重要职位,原本都是南方士族在担任,但很快就被换成了北方士族。

哥俩一文一武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王导和司马睿可没少用其他手段,再结合琅琊王氏当时还有个手握重兵的王敦在外面,东晋这边王导已经打开了一点局面,王敦全力支持这边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那么南方士族乖乖听话把官职让出去也就说得过去了,毕竟你不让,王敦完全可以打到你让为止。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司马睿之所以能快速在南方站稳脚跟建立东晋,背后最大的助力就是王导和王敦两个琅琊王氏的领军人物。

甚至在司马睿登基那天,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司马睿竟然让王导和他一起坐坐皇位,且不说司马睿是不是真心的,反正王导肯定是不敢坐,但也能看出他当时的一个地位,于是乎在民间就流传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了。

一起坐坐

结语

只是这个司马睿确实也不厚道,人家琅琊王氏辛辛苦苦帮你在南方打下基业,这小子居然卸磨杀驴,为了收权,把人家王导给撤职了,换上了自己人,这事王导自己倒是没说什么,但王敦一下子就跳起来了,你这把王导给办了,下一个是不是就轮到我了?于是直接起兵造反了。

更重要的是,王敦这一造反,朝廷上下就没有多少支持司马睿的,以至于王敦很顺利就打进了建康,由此更能看出“王与马,共天下”绝对不是一句戏言,甚至“王”能排在前面也很正常。

农村娶媳妇儿需要给彩礼吗?

生在山里头,长在山里头,如今三十出头还想回到山里头,我就是那个山里头的山里娃平哥,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针对你提出的问题,平哥认为,彩礼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也是一种文化传统;但是近几年似乎这种传统文化变了性质,变得更加利益化了;平哥的老家在甘肃省通渭县,近几年老家的彩礼是水涨船高,从小时候的几千到后来的几万到现在的几十万,而且还要一动不动;这种现象对平均人均收入只有八千多块钱的贫困县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天大的负担;真不知道是社会进步了,还是人们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在倒退,令人担忧令人愁;农村青年找不上媳妇让人愁,找上媳妇更让人愁,倾家荡产还要四处借钱娶媳妇,媳妇娶上了,日子也就回到了解放前,继续返回到贫困的行列中;综上所述,平哥认为娶媳妇彩礼肯定是要给的,毕竟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我们不能摒弃,但是实在不该像如今的利益化;

我是山里娃平哥,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看完序言你就忍不住想要读完它?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摊淘得一书是《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是清人孙联奎的《诗品臆说》和杨廷芝的《廿四诗品浅解》。两者对唐人司空图的《诗品》进行解说,各有独到之处。本书薄薄一本,可称字字珠玑。

加上孙昌熙和刘淦二位老师严谨的校点,堪称精品。为我最爱之一,一气读完。又每每揣摩,大有裨益。

据《新唐书本传》 载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虞乡人。(今山西运城永济)官宦世家,少有才名。咸通进士。早年为礼部侍郎王凝赏识,后多追随王凝。及在光禄寺主簿任上与罢相的卢携多有往来。深受赏识,后卢携复相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陷长安。表圣推辞加入义军游说,归乡。后闻僖宗次风翔,便去拜见。封中书舍人。广明二年,僖宗狩宝鸡。未及追随,又归故里河中。从此二十余年大多隐居生活。晚年定居祖产中条山王官谷的别墅。颇有世外桃园意趣,每日与高僧名士吟咏为乐,“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昭宗即位,召他为官,推病不受。在庄园内修一小亭,取名“休休亭”,作《休休亭记》。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耐辱居士歌》以表归隐之志。

当时王重荣父子仰慕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开平二年(908)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据载司空图家藏书颇丰,为数不少为道佛两家经典。作于他晚年的《二十四诗品》,以老庄思想为底蕴,讲究诗境自然而得,反对人欲违天机。在诗歌风格上对陶渊明、王维一派大加推崇。属于山水田园派,诗风空灵、通透、秀雅、静美。

《诗品》融易道释思想与诗词艺术为一体,将诗歌风格和意境分为二十四品类,开创了诗论先河。对文艺批评和诗词鉴赏提供了指导论据,对后世影响巨大。后人多有模仿之作,如袁枚的《续诗品》、顾翰《补诗品》、黄钺《二十四画品》、魏谦升《二十四赋品》、于永森《诸二十四品》、许奉恩《文品》、马祖荣《文颂》等。《诗品》为苏东坡等历代文人所推崇。

诗品以洗炼的语言、空灵的立意、近道的幽深历来为文人喜读而难解。正如为《诗品臆说》作序的钟问庵所言:“每苦其意旨浑涵,猝难索解。”师惟曰:“久能自悟。”“迄今四十余年,犹模糊而未得其指归也。”另一为《臆说》作序的刘沄也说:“《诗品》之作,耽思旁讯,精骛神游,”“然而知其说者,盖亦鲜矣。”所以当他们得到《臆说》,大加褒赞。“神与古会,识超笔先”“旁证曲喻,触类引申,于诸品俱能深入显出,悠然有不尽者。”夸作者深得司空图之三昧。

《臆说》作者孙联奎,字星五,号梦塘居士。名不见经传,未入县志。山东淄川人,生平事迹不详,仅从序言中知道他当过塾师。家学渊源,祖父孙树百是蒲松龄的诗友。自己善为诗文,有较丰富的创作经验。热爱读书,涉猎极广,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编校者认为他不仅详尽地注释了《诗品》,而多有创见,能发司空图之所未发,难能可贵。《臆说》也是研究《诗品》的著作。其主要意图在“说”,而非“解”。作者注意了对诗品的全面理解,探幽寻隐、生动畅达、时有新解。从而也窥见作者的文学功力和文学论点。现简述一段《臆说》以领略《诗品》及《臆说》风貌。

《诗品》目录以蔣斗南先生《目录绝句》六章录之:(一)雄浑具全体,冲淡有余情。纤秾无不到,沉著便峥嵘。(二)高古非奇屈,典雅非铺张。洗炼陈言去,劲健力有常。(三)绮丽羞涂饰,自然若天造。含蓄色相空,豪放入高妙。(四)精神自满腹,缜密乃缠绵。疏野谢朝市,清奇别有天。(五)委曲诉衷怀,实境写情事。悲慨对酒歌,形容真得似。(六)超诣出神机,飘逸思旋转。旷达不知愁,流动如珠輨。

正文:(一)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备具万物,橫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为人,气象近于雄浑,故其诗亦雄浑。项王为人,则雄肆矣。而《垓下歌》亦适肖之。语无有不肖其人者:观刘、项初见始皇语,一浑,一肆则知楚汉兴亡已决于此。语见《史记》。]开篇以刘、项诗文和性格类比,使人印象深刻,有助于解释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妙语:[文字意为体,词为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是外腓也。]入理:[返虚入浑:未有题目,理尚虚悬,此犹无极,故言虚。已有题目,约理入题,此犹太极,故曰浑。返而入之,即所谓“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因”者也。]这里引用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形容:[积而为之即所谓“群山万壑赴荊门,”又如“狭巷短兵相接战”者也。] 传神:[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之中必有主人也。”]虚中见实,实中求虚跃然纸上。……

如果《臆说》是以阐发的“说”为主,则杨廷芝的《浅解》主要是诠释的“解”为主。杨廷芝,字祖洲,山东蓬莱人。光绪八年所修《蓬莱县续志》卷十三《艺文志:序类》仅收其《二十四诗品浅解自序》,其他事迹不详。仅据《浅解》序跋知其“潜心训诂,博洽甚,尤长于韵学,”曾为秦锡九“课诸孙”。“性耿介,与人落寡合”。大约是个秀才。校者推断《浅解》对《臆说》有一定影响。原因有二。(一)两者的版本,相较《诗品》的其它版本,非常的一致。(二)释文有相同之处,论述司空图的思想体系和文学观点上也有相近之处。两者都在山东,生活的时代相近。因此《臆说》有可能参考过《浅解》。《浅解》以详实的资料,解释的严密和完整而著称,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缺点是有些机械,缺乏创作理论的升华。这一点不如《臆说》。但瑕不掩瑜,与《臆说》形成互补。 《浅说》释例。

(六):典雅。[典则不枯,雅则不俗。]玉壶买春[典],赏雨茆屋[雅]。坐中佳士[典],左右修竹[雅]。白云初晴[典],幽鸟相逐[雅]。眠琴绿阴[典],上有飞瀑[雅]。落花无言[典],人淡如菊[雅]。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咏叹总结]。 玉壶,酒器。春,春景。此言载酒游春,春光悉为我得,则直以为买耳。孔平仲诗:“买住青春费几钱。”杨万里诗:“种柳坚堤非买春。”诸如此意。曰赏雨,有化机之感,见自得之趣。曰茆屋,无外物之牵,见幽居之情。佳士,气体端宁,学深养道之人。

修竹清韵,则左右宜人。……白云在天,卷舒自如。初晴,锦绣大快文章,何不典而典与?幽鸟相逐,其雅致若有与人相亲者。眠琴绿阴,庄而逸,静而正,其典贵类如此。泉声清,而道心亦清。落花,则红雨乱落,水面回风,无言,而不亵,静而不扰,其神致又岂笔墨所能传?人淡如菊,萧疏出尘之字,就典雅说。岁华承上喻言,而典雅之神毕见。“其曰”二字,见《檀弓》。盖拟议之词也。曰“可”,则实见其典而且雅矣。读,玩索之意,言睹此岁华之景而出以典雅之笔,殆有玩之不尽者乎?……

全书从作者、校点到出版均为山东人所做。(山东大学、齐鲁书社、山东新华印刷厂)堪称山东典范、精品。1982年5月第二次印刷,原定价0.5元。真爱不释手,每有感悟,愿有志者共同探讨。最后以诗品一首结束全篇。

(廿四)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