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结婚风俗女方嫁妆(西门庆娶李瓶儿时)
扬州结婚风俗女方嫁妆,西门庆娶李瓶儿时?
李瓶儿嫁给西门庆,带来的现金约等于今天的150万元,而真正的宝贝,价值难以估量。
故事开始时,西门庆还没有发迹,然而短短六年时间,西门庆就实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华丽转身,当初只拥有一家药铺的他,后来坐拥县上的缎子铺、绸绢铺、生药铺、当铺,此外还有“外边江湖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彼时的西门庆,手下有几十号员工。“大人只顾穿,怕怎的!昨日万岁赐了我蟒衣,我也不穿他了,就送了大人遮衣服儿罢。”
而收到蟒衣的西门庆都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面子。至于玉带,那也是一品官员才能用的东西,西门庆刚上任时,当的是五品官员,他的品级只能用角带,他还特意弄了几件犀牛角带显摆。而帽顶就是帽子顶上的饰品,一般也是金玉制作。绦环也是玉石制作,一般是一个玉环,可以系物品,起到装饰的作用。细数一番下来,我们该看到了,这就是一大堆金玉和限量版华服。这些宝贝都是花太监留给李瓶儿的,花太监当年在宫里也是得过宠的,所以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宫里的宝贝,这就更值钱了。这些宝贝后来一大部分被西门庆送给了蔡太师做寿礼,也确实让蔡太师眼前一亮。再说那一百颗西洋大珠和一对二两重的鸦青宝石这两样宝贝,是李瓶儿从梁中书府逃命时顺手牵羊的,大洋大珠,应是西洋产的珍珠,而且个头比较大,在今天,能称上大珠的直径要有10毫米以上,而这样的天然海水珠子,价值约有10000元一颗。若是按这个价格估算,李瓶儿的一百颗珍珠,就值100万人民币。至于那一对鸦青色宝石,分别是二两重,明朝的一两大约为今天的60克,而一克等于5克拉,那仅仅一颗宝石,就有300克拉重,这是怎样的概念?放在今天,那就是无价之宝,是可以轰动世界的罕见宝石。此外,李瓶儿自己的首饰也足够令人艳羡。来自京都,见识过大世面的李瓶儿,在清河县就是一个摩登女郎,是女性时尚标杆,她的衣着和饰品是县上最时新的。她的首饰,也是旁人无法比肩的贵重,西门府算是殷实之家,可是连正室吴月娘带的鬏髻都是银丝的,她李瓶儿的却是金丝的。为此刚过门,她就让西门庆将金丝鬏髻带出去打别的饰品,因为不想抢了吴月娘的风头。这样的首饰,李瓶儿不知还有多少,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能看到她赏人的赏人,变卖的变卖。总的来说,李瓶儿带到西门府的财产,是无法估量的。有意思的是,那3000多两银子的等值人民币放在今天,似乎不算多,但是如果用这3000多两银子在书中购买房子,那购买力就很惊人了。譬如说西门庆给王六儿买一处房产“门面二间,到底四层”一共花120两,120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56400元钱。四层楼房含两间铺面,用今天标准来衡量,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无论放在任何时代,李瓶儿这样的财富已经是女性中的翘楚,西门庆能娶到她,可谓财色双收,这或许也是西门庆最疼爱李瓶儿的原因之一吧。满族有什么文化特色?
一、民族文化
1、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
2、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3、骑射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4、服饰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5、饮食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6、住房
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如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7、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
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
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8、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
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9、纪念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
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
二、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习俗。
清入关后,满族的岁时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互相吸收,渐趋一致,其间仍然显示出满族岁时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满族春节吃饺子、吃萨其玛,满族的端午节不是祭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等等。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
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王熙凤每日与平儿胡乱睡下?
之所以说“奇”重点是“胡乱”二字,而不是“睡下”。
胡乱的意思就是马虎、草率,不讲究,书中说“王熙凤每日与平儿胡乱睡下”就是“王熙凤每天都睡不好”的意思。
《红楼梦》中还曾写到一个人胡乱睡下,那就是贾宝玉,在晴雯勇补雀金裘那一回,他既担心担心晴雯身体,有担心雀金裘补不好,心事太多,所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
那么贾琏出差,王熙凤睡不好肯定是心事太多,除了担心贾琏在外眠花宿柳,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小夫妻恩爱,贾琏出差晚间少了闺房乐趣《红楼梦》第十三回,写到贾琏奉了贾母的命,护送林黛玉回扬州去了。凤姐因为丈夫不在家:“心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在甲戌本脂批《红楼梦》中,有侧批为:“胡乱”二字奇。其实脂砚斋真是大惊小怪,这有什么奇的呢?人家王熙凤和贾琏,本来就是青梅竹马,虽然结婚多年,且生了娃,还是好的蜜里调油一般。
书中曾写到那贾琏,一日离了凤姐就要生事,可见他在家的时候和凤姐夜间的生活一定不会太无聊了。
那么忽然,贾琏被安排出了远差,而且至少要大半年都回不来,家里少了个这么重要的大男人,王熙凤一时半会不适应还不是很正常吗?
想想贾琏在家的时候,王熙凤上睡觉前肯定不仅是要“浓薰绣被”就钻被窝睡了,说不定还要熏香沐浴,然后画一个淡妆,再选一套贾琏喜欢的睡衣。
那么现在贾琏不在家,这些一概都省略了,所以王熙凤无聊的很,只能“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说笑一回,再掰着手指头算算贾琏今天的行程该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回家来。
算着算着,平儿已经累得扛不住就先睡了,她跟贾琏一年不过到一处一两次,所以肯定没有王熙凤的感情深。
而王熙凤一看平儿睡了就更无聊了,大概只好数数绵羊,渐渐的“星眼微朦”打个盹儿就是了。
江南美人多,王熙凤担心贾琏留连青楼画舫最让王熙凤担心的睡不着觉的是害怕贾琏在外面沾花惹草。
江南是什么地方呢?盛产美女的好去处,南京、扬州、苏州,数不尽的青楼画舫,歌舞楼台。
更别提那十里秦淮河,六朝脂粉地,水光灯影里的销金窟……这些王熙凤简直不能想,一想那就是百爪挠心,辗转反侧。
贾琏是个什么德行的“急色鬼”没人比他老婆王熙凤更清楚了,就连她眼皮子底下都整天偷鸡摸狗的不消停,这一去半年多,简直真成了没笼头的野马一样的撒了欢。
贾琏要是去大西北出差也罢了,好歹那边民生艰难,诱惑少一些。可偏偏是花红柳绿的大江南,真是如鱼得水,飞鸟投林,想怎么策马奔腾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因为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琏二爷了。
更要命的是林黛玉的父亲还去世了,贾琏帮着处理后事,打点林黛玉所得遗产,其中的油水就不用说了,私吞太多是不敢,但是吞的少了也不甘心呐。
连平儿都知道贾琏是“油锅里的银子都要捞出来花”的主儿,王熙凤更加知道。想象看哪家花楼它也不是免费的,反正琏二爷的嫖资总是能寻摸来就是了。
就这些破事儿,王熙凤想想都头疼,白天可以用工作混过去不去想,晚上可就难熬了,越想越气越担心,能好好的睡才怪呢?
但是不睡也不行,明天还要早起来上班儿,一堆的家务事儿等着她处理呢。
贾琏这个狼心狗肺的可以在外面逍遥快活,王熙凤在家可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只好胡乱睡下,好歹养养精神,等贾琏回来还要找他算账呢。
家务事繁杂,王熙凤工作中缺了黄金拍档贾琏和王熙凤不仅是夫妻俩,更是荣国府内外的大管事主子,王夫人和贾政的代理人。
贾琏负责外面的事务,在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得体,能周全贾府的与各世家大族的公关交际,比如请客送礼,迎来送往,跑腿办事等等。
王熙凤负责内在事务,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中,丫鬟善姐曾这样对尤二姐描述王熙凤的工作量:
我们奶奶天天承应了老太太,又要承应这边太太那边太太。这些妯娌姊妹,上下几百男女,天天起来,都等他的话。一日少说,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五十件。外头的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银子上千钱上万,一日都从他一个一个心一个口里调度。
这两口子的工作看似各自分开,其实是内在联系的,他们很多时候需要相互配合,商量着办。比如薛宝钗的生日,还有元春宫里太监出来勒索银子等等,都能体现出这夫妻俩的配合关系。
那么贾琏出差了,贾政是不理俗务的的,外面的事情肯定是找了其它子弟暂时顶一顶,比如贾蓉家、贾蔷,虽然纨绔,但都是挺有心机的。但是他们有都是王熙凤手下办差的,所以有什么的大事,还是要压在王熙凤一个人身上,他们只能负责执行而已。
那么贾琏不在家,每天千头万绪的家务事让王熙凤更加疲惫,忙于应付,遇见为难的事情,连个商议的人也没有,王熙凤要不就只能自己拿主意,自己但责任,要么就要去向王夫人请示汇报。
王夫人那个脑子还没王熙凤好使呢,她能拿个什么好主意出来呢?而且去问的次数多了肯定还要怀疑王熙凤的工作能力,所以凤姐真的很难,只能自己默默的扛着。
尤其是秦可卿葬礼期间,凤姐总揽两府事务,忙的是“日夜不暇”,连打盹的时间都没有了。
在贾琏不在家的每一个晚上,凤姐应该都会想他,虽然这个老公平时在家的时候感觉没什么用,但是一旦离开了,就显出他的价值来了,没这么个人还真不太行。
所以凤姐天天和平儿算贾琏的行程,她是盼着他早点回归工作岗位,自己也好轻松一点。
南山橘暖 / 文
我是南山橘暖,爱读书,爱读红楼梦。红楼梦解读见仁见智,如有歧误,敬请雅正。
身边已经有了王熙凤和平儿?
贾琏是《红楼梦》书中塑造的一个经典花花贵公子的人物形象。他除了拥有妻子王熙凤和通房丫鬟平儿两个女人外,还有过不少与其有过“亲密接触”的女人;比如说,在巧姐出水痘期间与之来往的多姑娘,凤姐生日当天偷偷幽会的鲍二家的,偷娶的尤二姐,早有暧昧的贾赦的侍妾秋桐……
贾琏对女人追求的脚步似乎从来不曾停歇过,就如贾母骂他的那样“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贾琏的不停“偷吃”呢?
醉吟认为,贾琏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贾琏之所以会不停地“偷吃”,完全是逆反心理在作怪;不可否认,早在《红楼梦》第七回中,贾琏与王熙凤这对夫妻还处于蜜月期;曹公用周瑞家的这个仆妇的视角,向我们隐晦地暗示了贾琏与王熙凤之间如胶似漆的恩爱之情。
然而,到了第二十一回,就出现了贾琏借女儿巧姐出水痘之机偷会多姑娘、证据被平儿拿到的情况。从《红楼梦》第七回到二十一回,从“贾琏戏熙凤”到“偷会多姑娘”,贾琏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抑或是说,贾琏和王熙凤这对夫妻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且看原文中贾琏对王熙凤的抱怨:贾琏说得明白,王熙凤仗着娘家的势力和贾琏的疼爱,在夫妻间的相处上表现得十分强势;她对贾琏防范极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王熙凤防微杜渐;
贾琏护送林黛玉回苏州老家,中途贾琏打发小厮昭儿回来报信,王熙凤对昭儿切切叮咛,特特嘱咐他要看好贾琏,“别勾引他(贾琏)认得混帐老婆“,非但如此,最后还不惜以“打折你的腿”为威胁;由此可以看出,凤姐对贾琏极度的不信任,十二分的不放心;
女儿巧姐出水痘,出于迷信的缘故,凤姐与贾琏不能同房;在贾琏搬去外书房独寝十日归来后,凤姐竟当着贾琏的面,示意平儿检查贾琏的寝具,以防在这十天当中贾琏与其他女人有染。
对内,王熙凤严防死守;
王熙凤自从进了贾家后,先是遣散了贾琏婚前房中的丫头,后又将自己的四个陪嫁丫环打发了三个出去,只留下了一个平儿;对剩下的惟一一个通房丫头平儿,王熙凤也常年不许贾琏沾染;平儿只不过是王熙凤对外打的一个显示她“贤良”名声的幌子罢了;而平儿素来深知王熙凤的为人,也畏惧她的手段,为了生存,只能尽量避开贾琏,以求自保;王熙凤不许贾琏与丫环调笑;她曾经当着贾琏的面将一个丫环打成了“烂羊头”,场面十分血腥;可以想像,如此一来,贾琏身边的丫环再没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踩踏这条红线。如此,经过王熙凤内外发力,贾琏身边的可“亲密接触”的女人,实际上只剩下了王熙凤一人。
小结:王熙凤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她为了取得婚姻里的主动权,防止贾琏的背叛,恨不得每分每秒监控他;但是她却忘了,贾琏不是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他是一个食五谷、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所谓“物极必反”,当贾琏感觉到王熙凤对他的控制愈来愈紧,他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就会随之越来越强烈;换言之,贾琏的不停“偷吃”行为,可以视作是他用行动对王熙凤无休止的占有欲和控制欲所做出的反抗。
贾琏生性风流,“偷吃”纯属本能;在《红楼梦》书中的男性角色中,有酷爱读书的贾政,有热衷权力的贾雨村,有痴迷与女孩们嬉闹的贾宝玉,也有潜心炼丹、一心只求飞升的贾敬……而贾琏,他似乎除了与各色女人鬼混外,没有别的个人喜好与人生追求。
从厨子的老婆多姑娘,到下人的妻子鲍二家的;从尚未婚嫁而名声有污的尤二姐,再到父亲那不安份的侍妾秋桐,贾琏对女人似乎并没有特定的要求;这样的贾琏,像极了那奋力扑向灯火的飞蛾;在醉吟看来,无论是不停“偷吃”的贾琏也好,扑向灯火的飞蛾也罢,都只是源自于一种身体里的本能罢了。
小结:《红楼梦》书中的警幻仙子曾提出“滥淫”和“意淫”两种概念;贾琏和贾宝玉分别是这两种概念的代表人物;如贾琏这种“滥淫”之人,他对女人的欣赏和追逐注定与精神世界毫无牵涉,永远只能停留在美色的肤浅范围之中;可悲的是,精神上的追求是有止境的,但对美色的贪欲却永无止境;因此,贾宝玉能求得灵魂伴侣林黛玉,而贾琏却只能永远迷失在对美色的追逐之中,无休无止。
封建社会的礼法决定了男性天然占有优势和主动,使得贾琏的不停“偷吃”有恃无恐;别看《红楼梦》书中王熙凤八面威风,风头一时无两,谁又能知道,剥下“凤辣子”的外衣,王熙凤也只不过是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她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法迫害的弱女子;面对大山一般存在的封建礼法,不信神不怕鬼的王熙凤,也会忌惮,也会妥协。
留平儿;王熙凤自婚后,便想方设法将贾琏身边的女人撵了个干净,惟独却留下了平儿;那么,是王熙凤自愿与别的女人一起分享丈夫吗?答案是否定的。她之所以留下平儿在房中,只不过将平儿做成一个对外彰显她“贤良”名声的幌子。醉吟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迫于无奈,担心外人议论她“善妒”,她甚至连一个有名无份的平儿都不愿意留下!
迎尤二姐;当听到贾琏在外偷娶尤二姐消息的那一刻,王熙凤的心一定在滴血吧?终日相对的丈夫竟然瞒着她在外另娶了别的女人,那么贾琏要将她这个正牌妻子置于何地?这事若被有心人张扬出去,岂非被人耻笑她王熙凤不能容人?左思右想,纵然打落了满嘴牙,也要和血往肚里咽,王熙凤只能强打笑颜,将尤二姐迎回贾家;
收秋桐;这里一个尤二姐还没去,那边贾琏又领回来一个秋桐;王熙凤的心中恨意有多深?但这个秋桐的来头不小,她是贾琏的父亲贾赦作为奖品赏赐给贾琏的!光凭这一点,为了不担上“不孝”的骂名,她王熙凤非但不能拒绝秋桐进门,还要好好地将秋桐放家里供着,以示对贾赦的尊重。
倘若王熙凤生在当今,她想要一个身心都忠诚于她的丈夫,这个要求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不管王熙凤私下里有多悍妒,多么不能容忍与别的女人一同分享丈夫,但表面上,她仍然得违心地做出让步,不能落下“善妒”、“不能容人”、“不孝”等种种不为世人所容的骂名。
而贾琏作为封建社会中男权的代表,他拥有着天然的优势和绝对的主动权。
比如说,贾琏可以在婚前拥有数个通房丫头,这是贾家一直沿用的惯例;
比如说,贾琏可以在婚后娶二房,可以纳妾,并且不需要征得王熙凤的同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父亲贾赦,贾赦妻妾成群但仍不满足,指令妻子邢夫人去向贾母讨要鸳鸯;由此可见,妻妾成群是当时男人所拥有的特权之一;
再比如说,王熙凤虽然掌着管家大权,将荣国府管理得井然有序,但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贾琏的妻子,她的身上有着替贾琏生儿育女的职责;然而,王熙凤与贾琏只育有一女,好不容易怀了个男孩,还因为操劳过度以致中途流产;鉴于这一点,贾家长辈对贾琏在外的“偷吃”行为一直都是视而不见,持纵容态度。
小结:纵然贾琏在王熙凤生日当天私会别的女人,贾琏都有胆子持剑追杀凤姐;而当这等丑事闹到贾母跟前,贾母也不过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一带而过;也正是因为有封建礼法在背后为贾琏撑腰,才让他有足够的胆量一次又一次地、毫不悔改地“偷吃”;《红楼梦》书中通过向读者展示的贾琏和王熙凤之间不平等的婚姻真相,向我们揭露了封建社会中的所谓礼法对女性无情压迫的事实;而贾琏的一次次“偷吃”,则正是对这个事实的最佳佐证。
总结:在《红楼梦》笔下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永远只能是男人的附庸;王熙凤再精明再强悍,却也无法对此做出任何改变;失去了贾琏,王熙凤根本无法在贾家立足;就像孙悟空永远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王熙凤也永远冲不破封建礼法这层禁锢。因此,贾琏一次次的“偷吃”行为,既折射出了男权社会下贾琏贪婪好色的本性,也反映了凤琏夫妻二人之间婚姻中不平等地位的本质;同时,这也成为了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向破裂悲剧的原因之一。彩礼惊人一般十几二十万?
看到这个题目,很是诧异,也很好笑,对彩礼一说这么的武断,感到无语。
首先,出题者所讲的彩礼之事,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不仅仅是苏北地区仅有,许多省的彩礼数额要比出题者所讲的数额大不知道多少倍呢,你就了解一下福建省,会吓死你,你何必这么激动?
彩礼并不是任何女方都要的,关键看你男方是不是够优秀,是不是够强大,如果你很优秀,女方替子女买房、买车的太多了,请问,你优秀吗?
如果你不优秀,又没本领赚钱,你不能养家,不能让女方家长放心,人家为女儿考虑,就是卡你,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
如果你没本领,找老婆都难,你上杆子求人家,受女方牵制,只能说,你活该。
一般来讲,层次越低的家庭,越重视彩礼,层次越高的家庭越不在意彩礼,层次高的家庭在意的是儿女的幸福。
如果你很在意女方提彩礼,请先让你自己优秀起来,如果你很优秀,女方会包一切,完全是可能的。
别牢骚了,先问问你自己,你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