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结婚风俗,安徽过年习俗?
安徽宿州结婚风俗,安徽过年习俗?
安徽春节习俗一、过年只吃一顿饭
在寿县,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必须要有一盘鲜鱼,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中。
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许重新开锅做饭,这也是寿县当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间的每家年夜饭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锅能做多少饭就做多少饭。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罢年夜饭后,年龄最长者将剩下的饭盛出,然后在灶上慢慢烹制锅巴,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一个整体锅状的锅巴就新鲜出炉了。这时,老人虔诚地用双手将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来年大丰收。
安徽春节习俗二、“元宝”放在门槛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安徽春节习俗三、年饭是在中午吃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四、凌晨四点就“完年”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而元宵节却很隆重。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安徽春节习俗五、吃饭之前先祭祖庐江在那里过年,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饭一吃过,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在吃年夜饭之前,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先摆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后,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忙完了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安徽春节习俗六、团团圆圆“团圆饼”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过年了家家蒸大馍,蒸了一锅又一锅,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当地人叫团圆饼。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蒸团圆饼时,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蒸好后,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安徽春节习俗七、硬币放进扁食里在宿州地区,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饭前会放一串鞭炮,菜相当丰盛,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晚饭却很简单,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晚饭后开始捏扁食,全家动手。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素馅,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后,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饭时,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而且硬币面值越大,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在宿州地区,拜年是在年底进行,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晚辈再到长辈家,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安徽春节习俗八、红蜡烛不许灭掉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宿州为什么不与省会合肥亲近?
第一个明显的原因是距离问题,宿州距离合肥大约有243公里驾车的话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吧,而宿州距离徐州大约仅有77公里同样是驾车而行的话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因此在先天地理位置上来说两个城市对宿州的辐射力度显然徐州更大一些。
关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从以下两个城市的历年GDP统计数据来看。徐州长期处于领先的状态,直到近几年合肥才开始追平反超,而二者差距也并不是很大,合肥市的GDP即使现在领先徐州,但也几乎不能辐射到200多公里外的宿州市,甚至都不一定影响带动到周围的几座城市。反观徐州市近两年的经济总量虽没有合肥的高,但对比从全国各大城市的GOP总量来说徐州市的GDP也处于全国城市中的前列,由于相距较近的原因,徐州经济更易辐射到宿州。这也就造成了宿州市更依赖于徐州市,更与徐州市亲近。
还有一个就是文化习俗方面的原因。众所周知安徽省是一个地域狭长的省市,中国境内两大河流穿境而过,以秦岭淮河为一线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安徽省内既有属于北方地区的又有属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自然也就产生了。这两大水系各自孕育出不同的民俗文化,皖北地区受中原文化民俗风情的影响,与江淮地区偏向江南地方的文化民俗风情的影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一般来说,皖北的大部分地区以面食为主食,(像我有一个宿州同学,他就非常吃不惯米饭,每次吃饭的时候只吃一点,会剩下来很多米饭)。语言方面更显得不一样,皖北及部分华北地区都受中原官话的影响,口音相似,江淮地区说的是江淮官话,与江南地区得口音相似。徐州作为九州之一,一直以来受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使得宿州自然更与其亲近。
宿州市那个省的?
宿州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宿州,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被建设成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交汇的新型中心城市,与其他省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邻。地处安徽省北部,长江三角洲,沿海接壤,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徐州接壤,南接蚌埠,西北与淮北市接壤,西与山东省菏泽市接壤。
宿州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区的淮北盆地穹窿部。丘陵地区基岩局部出露,岩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和震旦系白云质灰岩。它含有一些页岩、砂岩和石英岩。由于多次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破碎,裂隙溶洞发育,透水性强。
宿州的饮食苏州的风俗和北方一样,主食是面食,午餐是馒头和糕点。只有夹沟地区的几个山头出产水稻,称为“香米”,以前是贡米。米制品一般端午节只有粽子。春节几乎只吃面食。元宵节做杂油灯,放在门前、鸡笼前辟邪。春联是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早上贴的,做饭炒菜都很忙。家人团聚的晚餐是午餐,通常在12点整放鞭炮。晚上到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第一天的第一个早上,第一盆饺子要带到坟前祭奠先人,而且这个饺子必须是素食非荤,各种食物都要放在饺子汤里,象征五谷杂粮。小吃有炸丸子、焦叶(面条,当地称之为“猫耳朵”)和蚂蚱腿(类似蚂蚱弯腿的小而短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小吃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年夜饭不是年夜饭,一般是饺子。晚餐也是晚餐。准备各种菜肴是丰富的。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安徽闰月给父母买什么?
闰月要给父母买的东西包括:
1.买鞋子。
有句俗语叫做:“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指的就是希望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2.买花糕。
不过现在的人早已经不用再自己制作糕点,大多数都会在西点蛋糕店里定制蛋糕,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孝心。
3.猪脚线面。
我国南方地区在闰月时还有给娘家赠送猪脚和面线的习俗,赠送时也有很多讲究。此外,茶叶、花卉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好吃是哪里的口音?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面积大人口多,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同时,各地的人说话的囗音也不同。比如东北人说那地方叫那圪塔,四川人叫女孩为幺妹,河南人认可某种态度时直接说中。所以,很好吃这种口音一听就知道是我们大河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