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结婚风俗流程汉族,贵州有多少个民族?

2023-10-01 02:35:04 30阅读

贵州结婚风俗流程汉族,贵州有多少个民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

2009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占全省的30%,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6个,占全省的52.3%;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国土面积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

贵州结婚风俗流程汉族,贵州有多少个民族?

扩展资料: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族(2191.17万,占62.2%)、苗族(429.99万,占12.2%)、布依族(279.82万,占7.9%)、侗族(162.86万,占4.6%)、土家族(143.03万,占4.1%)、彝族(84.36万人,占2.4%)、仡佬族(55.9万,占1.6%)、水族(36.97万,占1.0%)、白族(18.74万,占0.53%)和回族(16.87万,占0.5%)

贵州盘州市原盘县苗族的习俗有哪些?

随着历史的尘埃远去,在云贵高原上,有一支红苗人沿袭着苗族古老的习俗,历经时代的变迁,至今都没有改变的礼仪,都在苦苦追寻着亡人的灵魂回归故里——江西苗寨。这千百年来,历经战火硝烟的红苗人,都在大迁徙中度过,那些担架抬尸的老根古,傩愿祭祖的神秘,嫁娶回车马的邪门,怪异的面具艺术,走阴、降神、冲傩、喊魂等所谓的迷信活动,如今都是没有办法用科学作出合理的解析,在外人看来,很粗陋、寒碜、粗犷、神秘,甚至于感觉是不可理喻的,也就是红苗人传承至今的民族宗教事象,以口头传授、行为传承几千年了。

红苗人的根由

在坡背后这个有着四十多户二百多人的村子,距富宁县花甲乡仅有6公里的路程,村民均为麻、龙二姓,都是红苗族。寨子依着高耸的“云盘山”半腰,地势奇特,山路崎岖难行,草深林密,风景宜人。

坡背后,这一个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红苗族的后人,老祖籍江西省,因戍边才来到贵州的火红盘沙县,就是如今的贵州盘县。在红苗的傩愿《路程记》中对红苗人的先祖戍边形象有大致的描述,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人物,他所路过的州郡一一作了描述,后来者通过祖祖辈辈的口头传述中整理出来,用于傩愿开山大将的傩神词段被演绎出来,这也是苗红人唯一的迁徙史料,不过太过于模糊,具体的地名没有记录在案,也无从考证了。

而,麻姓家族人是不能吃狗肉,那是由来已久的,因为在清中期时,麻家人在贵州成了苗王,多与清庭作对多不服管制,皇帝下诏剿灭,九族子弟只剩一人逃脱,在过盘水时,前有大河后追兵,紧跟身后的一只大黄狗被追兵阵式给吓着了,跳入河中,麻家人后人急中生智,也跳入河中紧紧地抓住狗尾巴过了河,至今麻家人立了一个规矩,麻家人不准吃狗肉的,狗是麻家人的救命恩人,麻家人的狗死了是土葬的。而龙家人却是在这一场苗王剿灭战中,灭九族的亲戚之一,据老人们说,当时龙家也只剩下一对母子幸免,母亲用一挑萝兰,一头装甜米酒,另一头装龙家祖宗,那时还是一个婴儿,一边走一边吃甜酒,不停的逃命挑着来到云南富宁的,传到如今龙家人家家时时备有甜酒,甜酒是龙家人的救命之粮,在当地的龙家人管甜酒叫天粮。

红苗人历经的这一次迁徙已过几百年了,也无从考证,不过还是可以从麻、龙二姓的家谱字辈中找到一丝线索,麻家字辈是:运达荣邦启、朝红万世成,龙家字辈是:正友国兴加庆道、文武进朝庭。从麻龙二姓家谱字辈中不难看出,红苗人都有想自立为帝之意,所说的这年代应该在嘉庆道光年间,如今也是唯一能说得上来的时间表了。

红苗人的祖宗牌位一般都不会供奉在正堂,而是伺奉在火坑前面的小宗台,当地也叫“尕哥板”,尕哥也是红苗语中宗祖的意思,老的习俗是每天都要供奉食物,也叫“谢饭”或“叫饭”,有敬请祖宗进食之意,无论食物的好坏,都不例外。

火在红苗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存意义。这是与红苗人迁徙过程中,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在猎食过程当中传承下来的规矩,就是红苗人的子嗣不能随意从火堂的中间跨跃的,否则视为对祖宗的不敬,不然就要罚跪火坑的坑沿石的,目的是谢罪祖宗,祈求祖宗原谅。在红苗人的家中,随时都有存火的习俗,家中的火坑里永远不能断火种,这是红苗人在艰难的大自然生存中对火种形成本能的反应意识,如果火种熄了,上别人家讨火到第三次,人家是不会给的,一回笑二回骂三回就扫地出门了,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火在红苗人的意识形态中渐渐淡漠了,只有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在刻守着这一条古老的戒律。

红苗人的葬礼

红苗人的葬礼,如今已经慢慢的退去原有的原始行为方式,大多已经被汉人同化了,保留下来只是一些表面化的丧葬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红苗人的思想也解放了,担架抬尸这一古老的行为方式已经不存在了,超渡亡人的葬仪依旧保留下来,过程繁琐异常。安葬前后由沐浴、整容、着装、报丧、入殓、守灵、出殡、退魂、烧绳、复山、祭祀等过程。

在老人病危,命在旦夕之际,亲人将其抬至火坑边临时的铺睡,立马派人“赶信”,通知老人的亲人子女到堂“侍后”,也就是量老人的后事料理。当开始断气时,置一盆于床前,烧落气纸钱,焚香三柱,其膝下大儿子将其扶坐于铺,扶之落气,也叫“接气”,子嗣接上气了,后继有人,发财发富一说。落气后,亲人始哭,且鸣火药枪三响报丧,为使之瞑目,随即按死者眼皮,并将双手握成拳头,两足伸直,且幼两个长者去水井取水为死者沐浴。取水时,丢几文钱于井边,烧香纸后在取水,以示将钱买水,随后由孝子替死者洗身。取水于鼎罐烧温,倒入盆中,用一块新白布为帕,洗身极简,主要将面部洗净,身上由则帕子由小腹往肚脐眼抹三下,子女跪呼老人“洗身抹汗”,有族中长者高呼一洗贫,二洗困三洗病,洗毕。就将白帕子放入盆中,在置于床脚下,随后孝子以手在死者胸口抓三下放入自己的荷包,意为把荣华富贵抓回,不让死者带走。如死者牙齿完整,如死者牙齿完整,须敲掉一颗,以表死者年事已高,民俗有称“凿齿之民”。男性死者,还要剃头修面。沐浴后,为死者整容穿衣,寿衣多以棉衣或丝绸为料,精心缝制而成老衣;所穿件数为奇数,男性死者着长衫外套马褂,腰带置于腰上,而不打结,衣合拢而不扣,左襟在下,右襟于上,与活人相反,谓之“敛衣工衽,结绞不纽”,以6尺长的条布包头,足穿鞋袜。穿百褶裙, 上身着死前精心缝制的老寿衣,衣襟着法与男性同,左手握一张毛巾,可佩带银质首饰,禁带铜、铁质东西。着衣毕,停尺于长6尺,宽2尺之木 铺就竹席床瞳,灵堂设于堂屋中,死者头朝神龛,足向外,首部灵床旁点菜油灯一盏,谓之“长明灯”。供桌放有饭食酒肉。奠祭死者,灵床前置一贫,作焚烧纸烛用,孝子及亲友送来布单均作死者垫尺用,孝子置于面,女婿置于里,亲友置于底,孝子之布单为6尺2寸,余者6尺,凡送来布单,均撕一小块布条退给送布单人,系于衣带上,谓为“退魂”,死者不遮蔽面部。停尸毕,请巫师择吉确定葬期时辰后,派人给亲戚朋友报丧,报丧者每路二人,先近后远,每到一家,不吃饭也要喝杯水才离去。亲友闻后,备祭礼物前往悼祭。一般亲友前往悼丧邀约七八人跟随,带几十斤大米,布单一床,鸡(鸭)一只,酒数斤及香、纸、鞭炮等。属女婿者奔丧须抬肥猪一头,大米数斗,糯米饭一挑,以及帐单、酒、鞭炮、香纸等,另请唢呐,吹吹打打前往奔丧。死者为女性,办丧事多征求其舅意见。为死者守我为妇女,灵柩左右两侧安放简易木凳。宾坐右,主坐左,拆右边内板壁给宾客坐之守灵,出殡后三日再请异姓客人修复。凡来吊唁奔丧之妇女,一到灵堂皆哭丧,男人少有哭者,不哭丧之妇女被视为不悲痛或不会歌哭。哭丧歌从来无师教,全是临时触景生情而作。哭歌者,声泪俱下。配偶诉说夫死后,拖儿带女之辛苦,守寡立业之艰难,遇事无人商量之寂寞……表达对死者深情厚意和寄托哀思。姑娘儿媳诉说老辈养育之恩,此后无人教诲、生活难以料理。亲属朋友多哭诉死者生前为人的美德,勤劳一生。哭歌者,悲切切泪涟涟,闻者无不伤心掉泪。深夜守灵,法事毕,男嗣睡于灵左,女嗣睡于右,男守天门灯置灵柩上,女宁地狱灯置于灵柩下,同堂屋守灵。

超渡亡人在入殓后,法师开始启坛、剪纸(关津渡口通牒文书)、开路(开方破狱)、诵经、悬幡挂榜、过炭、请水、打鬼王粑、上祭、发孝、绕棺行道、散花、辞临、发架、打井、下葬、买山纳气、复山等一系列过程。

如果,超渡的亡人也是法师的话,入殓之前还要为其开天门,在开天门时,必须请三位大法师,第一位在正坛支持叫主麽公(地),第二位在楼上设中坛支持叫人麽公(人),第三位在屋顶设高坛叫天麽公(天),三位大法师一起做法,从堂屋灵柩的正上方打开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天梯直至屋顶,在两根长竹竿上绑上三六步用杀猪刀刀刃朝上做成的天梯,由亡人法师的大弟子光着脚背着灵魂升天,如果做法的法力不够的话,送亡灵升天下来双脚血淋淋的滴落在灵柩上,人们说这是亡人法师红升天师,否则是白升天师。

红苗人的发丧是整个葬礼当中最具气势的场面,当辞临过后,也就是红苗人所说的,跟老人吃最后一顿饭,所有是老人这根根脉发出来的子嗣,都跪在灵前用手抓簸箕里饭菜吃,边吃边哭,追悼老人的孕育之恩,接下来就是殿酒,敬酒之意。时辰已到,鸣枪三响,以示发丧。亲朋好友待起灵,在灵柩上放一大碗彤红的火石,法师穿着绣团龙纹法衣,头戴冠扎,手持利斧在震耳欲聋的响器声中,把灵堂内的一切灵柩饰物砍下拆走,斧子又在门柱上下左右各一斧,通告门神让路,用力把斧子往门外一丢,回身持起尖刀站在灵柩后面的神龛前,此时,打击的响器停了,对准灵柩上的火石碗,高声喊道,告诉亡人发丧出门了,手起刀落,锣鼓喧天,火星四溅,起灵人不顾火烫之凶险,孝子各把门边,防刮蹲到灵柩,随着后面扫灵的烟尘,轰然抬出门去了。

红苗人葬礼上的乐器,也叫响器,多以打击乐为主,以锣、鼓、钹、铙、铃等响器为法事伴奏,铿锵有力,节奏明快,震撼人心,而唢呐、芦笙是“八仙”用的吹奏乐器,原本是八位乐手吹奏的,如今大多都已失传了,吹奏的都以哀伤忧人、催人泪下、抚慰丧家等曲调营造丧痛的气氛。响器的打击是有路数的讲究,如长路引的打法,是指引亡人如何上路升天,回归故里的;九路梅花,是再现亡人身前的一年四季变幻;画眉跳架,是重现红苗人自古就有训兽养殖的习俗;山高水远,是反映了红苗人跋山涉水的迁徙途程。响器打击的变幻路数甚多,组合应用,颇为研究,据老者说,共有九九八十一种变化,失传已久,如今剩下的有十余种打法而已。

贵州威宁十大名菜?

1、威宁荞酥 是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生产民间小吃名点,其以原料独特、制作历史悠久而享誉全国。

2、羊肉粉是贵州地区的著名小吃,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历史。

3、恋爱豆腐果是贵阳有名的风味小吃

4、豆沙窝是贵州随处可见的街头小吃,其是以糯米为原料做成,色泽金黄。

5、红油米豆腐

6、雷家豆腐圆子

7、花溪牛肉粉是贵州的特色名小吃,其是用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制作而成,其汤汁鲜美,肉香四溢,只要是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8、丝娃娃 裹好的春卷再配上一碗酸酸辣辣的汁液蘸水,吃起来酸辣爽口,脆嫩美味。

9、旺肠面 旺肠面是贵州极负盛名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其集山西刀削面的刀法

10、黄粑 黄粑制作相当繁杂,耗时也颇长,但刚出锅的黄粑竹香袭人,口感软糯,让人食欲大开。

有谁知道畲族过年习俗吗?

畲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福建北部山区畲族同胞的姓氏有:雷、蓝、钟、盘。由于杂居于汉族地区,汉化程度严重。但是部分畲族老乡在过年有以下特色:

1.畲族服饰。如图.男女服饰不同。

2.畲族美食:乌米饭,随着福建北部地区加强民族特色旅游开发,这个美食日益出名。

3.畲族语言:畲语,只有少数人会讲这种语音。

4.畲族歌曲。对山歌,加入到各种当地的文艺演出队伍。

5.图腾。畲族群众图腾崇拜:狗。因此不用在畲族群众面前谈吃狗肉或有关狗的禁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同胞要举行活动祭拜“狗”图腾

希望民族特殊元素得到传承。

贵州山歌歌名?

贵州山歌的歌名有

01、《梅花》(汉族)

02、《太阳出来照白岩》(汉族)

03、《我在贵州贵阳府》(汉族)

04、《六月太阳大》(汉族)

05、《清水江夜歌》(苗族)

06、《飞歌》(苗族)

07、《好花红》(布依族)

08、《久不唱歌忘记歌》(布依族)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