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儿歌d大调,幼儿需要去早教班吗?
郊游儿歌d大调,幼儿需要去早教班吗?
孩子到底要不要去早教班,其实这最大是取决于父母的早教意识。我觉得你既然有在了解这个事情,就是有了想要去早教学校的意识。
我和我哥哥的孩子都有报早教班,我们也是通过朋友了解的早教,据说是对孩子是思想、性格、思维等的形成很有帮助。
很多人会说,自己在家里也可以早教,这个是当然的,自己给孩子做早教肯定是最好的,而且能更好的培养亲子感情。可是,我想说的是我有几个朋友,说自己亲自早教的,结果都没有坚持下去,因为一件事坚持几天很容易,要长期每天的去坚持真的挺难的。这对一个人的自律是非常有要求的。
其实早教并不是让孩子去学习到什么知识,不过,科学的早教对于孩子的交际能力,对于性格、思维等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
我举一个我朋友孩子的例子,我刚认识她的时候,她和我孩子一样大,都是两岁。可是,两个孩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她非常的内向,完全不敢去交际,见到有比较多的人都要躲起来,说话的声音完全听不到,完全不是一个自信的小朋友。
不是说早教班有多好,不能完全将早教的工作寄托在老师身上,更重要的还是早教课程之后,在家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这是每天都要做的,不是每周上几节早教课就能完成的。
对于自律性不够的父母,我的建议是上个早教班,让老师带领一下,然后你自己再去给孩子一个巩固。这是个事半功倍的事。
不知道我的观点有没有人赞同呢!一起来聊聊育儿知识吧!
1岁宝宝学说话训练儿歌?
1、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2、老母鸡
老母鸡,真能干,会抓虫儿会生蛋,咯哒咯哒叫得欢。
3、三条鱼
一条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鱼,水里游,摇摇尾巴做朋友,三条鱼,水里游,快快活活做朋友。
4、小蜜蜂
小蜜蜂,嗡嗡嗡,勤劳勇敢爱劳动,小蜜蜂,嗡嗡嗡,采花酿蜜有本事。
5、小乌龟
小乌龟,慢慢走,背着房子去郊游,不怕风,不怕雨,是个游泳小能手。
6、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身穿绿衣大嘴巴,一蹦一蹦跳得高,能抓害虫顶呱呱。
7、大公鸡
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鸡冠花花衣,尖尖嘴巴喔喔啼,每天叫我早早起。
8、小小猪
小小猪,胖乎乎,耳朵大呀,腿儿粗,走路摇摇大屁股,唱起歌来呼噜噜。
9、袋鼠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袋袋里面,装着乖乖,妈妈和乖乖, 相亲又相爱。
10、哈巴狗
一只哈巴狗,坐在大门口,尾巴摇一摇,想吃肉骨头,一只哈巴狗,吃完肉骨头,眼睛黑油油,向我点点头。
11、梨宝宝
秋天到了,真热闹,梨树结出梨宝宝,梨宝宝,见了我,个个争着让我抱。
12、大西瓜
大西瓜,圆又圆,绿皮裹着红肉瓤,小宝宝,大口尝,吃的嘴里甜又香。
13、大苹果
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脏手别碰我。
什么样的早教内容适合1到3岁的孩子?
问:什么样的早教内容适合1到3岁的孩子?
在蒙台梭利看来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蒙台梭利研究总结出的儿童敏感期,主要包括0~6岁的语言敏感期,2~4岁的秩序敏感期,0~6岁的感官敏感期和0~6岁的动作敏感期。
如何给孩子进行早教呢?以下有几点建议:一.语言敏感期
1.重视语言的作用,在小的孩子,也会用眼睛和肢体动作和妈妈交流。所以不要低估小宝贝的小地球大能量喔。出生时,宝宝就会追随着妈妈的身影,要抱抱要轻轻,有时候得不到抱抱和安慰还眼巴巴的,怪可爱的是吧。
2.所以这个时候不要忘了和孩子多交流,多读绘本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给初生女儿读物理学“绘本”,这套婴儿板本的物理学“绘本”在亚马逊kindle学前幼儿园读书排行版中排名第十。所以连脸书创始人都给女儿读这种“绘本”了,其实作为家长完全不要担心孩子有没听懂,是在听吧?总总此类问题。你读便是了,孩子听着呢,等到孩子长大后大概两三岁左右就是语言的爆发期,孩子就会给你一个个惊喜了。证明你对宝宝的投资和培养没有白费喔。多读绘本没错!
二.秩序敏感期
1.有时候孩子总要跟你较劲,特别是你会发现1~3岁宝宝对秩序特别敏感,比如说东西一 定要放在某一个特定地方,没有放对就会哇哇大哭;一定要走某一条路,怎么走,绕过哪里,都有个规定,要是你一不小心没有按指定路线走,宝宝肯定又闹脾气,非要你再走一遍不可;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妈妈喂;爸爸穿了妈妈的鞋,不行,非要换回来,哭闹着这鞋是妈妈的,爸爸不能穿等等,都表明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
2.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父母要多些关怀和耐心。
不要制止或打骂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接纳包容孩子,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但不要过于强求。三.感官敏感期
多感官系统训练孩子
感官训练,从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训练孩子。
我们可以给孩子玩一些感官训练的游戏:
味觉嗅觉训练游戏——奶粉味道有很多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味觉灵敏度,分辨不同味道种类。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孩子平时不常吃的奶粉。这孩子略感到饿的时候给他少量喂食。喂奶粉的时候要柔声告诉孩子,宝宝,咱们换一种口味,尝一尝好不好?嗨,喝一喝,这个奶粉的味道不一样哦。
等等游戏。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四.动作敏感期
多让孩子爬行,走走,跑跑,孩子的运动系统就会调动起来。做好手和脚的锻炼和孩子的肌肉锻炼等。平常多和孩子户外做游戏,如:
1.传球游戏
2.跳格子
3.捡豆子
4.宝宝爬行大练习
等等游戏,都是有利于孩子运动系统的发展的。
总结:对于1到3岁的孩子,作为家长要把握孩子的敏感期,有选择的给孩子进行训练,相信孩子的潜能一定会被充分发掘出来喔。我是您身边的英语启蒙老师,育儿实践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分享更多的幼儿英语启蒙知识和前沿育儿知识。如果疫情结束了?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所幸,在我国强有力的防控举措的指引下,在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下,一次又一次的中医与西医联合围剿疫情,一次又一次振奋人心的捷报传来,一次又一次的击败病毒,一次又一次的有重症患者治愈出院,终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解封了,这标志着战胜疫情迈向了新台阶,离全面战疫的决战决胜又近了一步。
在疫情期间,对于老百姓来说,感触最大的就是只能宅在家里,封闭式管理,在这两个月里,有的人在当志愿者,为共同抗疫贡献力量,有的人在运用手机、电脑进行网络办公,有的人在通过网络和书刊进行学习,当然,也有的人无所事事。在被宅在家的那些岁月,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就是何时解封,然而,解封之后,你究竟最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几件事情可以做。
1.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任何事情,都是失去了才知道“遗失的美好”,然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时时刻刻都是现场直播,生命的车轮只会滚滚向前,是无法也不可能倒退的。虽然“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但生命却无法重活一次,在历经这次“刻骨铭心”的疫情之后,我们应该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
人生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我们坚信没有过不去的坎,不要计较太多,不要追逐太多,只要珍惜生命、好好活着,“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当人生走到谢幕的时候,扪心自问,此生无悔,就已经足够了。
2.珍惜工作,奋力拼搏
在这次疫情期间,有人在讨论将来是去大企业还是创业性企业工作,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疫情结束之后,你还能有一份工作。在没有经历这次疫情的时候,有一些人对工作缺乏敬畏感、缺乏敬业感,那么,经历这次疫情之后呢?是否会对以前的工作观念有所改观呢?
美好的生活其实是来之不易的,要想有一个好的生活,自然是期待有一份好的工作,然而,好的工作并不会从天下掉下来。对于现在来说,你现在所拥有的工作,应该感到荣幸,应该好好工作,奋力拼搏,为理想生活打拼。
3.珍惜生态,爱护环境
这次疫情,与野生动物有关,所以在防控疫情时就提到不要食用野生动物。人类和野生动物是需要和平相处的,记得在《主持人大赛》的决赛中,董卿的一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是多么的应景。由此可见,生态平衡有多重要,爱护环境有多重要。
维护生态平衡和爱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身作则,不要乱砍乱伐,不要乱捕乱猎,要养成卫生习惯,要懂得垃圾分类,要节能减排,要低碳生活。有句话说得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好生态、爱护好环境,还大自然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终究你会收获绿水青山、新鲜空气。
4.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古人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劝学诗句,无非是在告诫后人,要好好学习。然而,很多人觉得大学毕业了,可以不用学习了,真的是这样吗?古人曾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名言,古时候尚且如此,现代科技发达,不学习就会落后,而落后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你不可承受的。
对于学习,我觉得需要重磅强调一下,建议每个人都学习一点中医。中医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体系,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以来,一直维护着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上的生灵,这个流淌着中华民族血液、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医学体系,你怎么能不知道?怎么能不去了解和学习一点?
5.珍惜亲情,融化代沟
在春节期间,看到有一个综艺节目,里面有一段台词,让我瞬间泪奔。是一个孩子的呼唤:“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是的,很多父母都因为很忙,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总以为不少吃、不少穿,就足够了。可是,孩子们想要的并不是这些吃的、这些穿的和这些玩的,他们想要的很简单,那就是父母的陪伴。有一句话说得好,“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亲子之间,还是夫妻之间,要想关系正常,陪伴无疑是一剂良药!
当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节目,那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不好,其实造成的原因,很多时候需要反思,为什么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难道自己没有错吗?记得以前《三国》中,荀彧说曹操是“知错改错,拒不认错”,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有时候,认错比知错改错更能打动人心。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拒不认错往往只会雪上加霜。《花千骨》中尊上就明确指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是你是父母还是孩子,错了就要承认错误,并且还要改正错误,这样才能融化代沟、弥补伤害。有一句说得好,“责任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无论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妯娌之间,还是夫妻之间,要想融化代沟,宽恕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以前看古龙的小说,他在一开始都会贯穿复仇理念,但故事发生到结尾,却最终都放弃了复仇,用古龙的话说那叫“爱大于恨”。有仇恨的人,都能宽恕,更何况,亲情哪能有什么仇、什么恨?“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在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还有什么结解不开呢?
6.珍惜自由,君子慎独
在很多古装剧中,皇子做错事了,都会被“禁足”三日,那时候作为旁观者,对于“禁足”没有切身体会。然而这次疫情,很多人被“禁足”家中,成了真正的“宅男”“宅女”。再回过头来看古装剧,仿佛懂了。无论什么时候,自由才是人们最向往的。
要想拥有自由,就要学会“慎独”精神。说到“慎独”精神,突然想到一个典故,东汉名臣杨震,被很多人崇拜为贤人,又一次有一个县令晚上去拜访杨震,并给杨震十两黄金,杨震严词拒绝,那县令说,“晚上了没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这其实就是慎独精神,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的时候,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人,这才是君子所为。
《中庸》曾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由此可见,我们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要养成自主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天,俯首无愧于心,正如明代名臣名将于谦所说:“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那么,疫情结束以后,你最想做的事情又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评论。
孩子六岁前能看电视吗?
曾有一份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汇总报告,提醒我们为人父母者注意: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开学之前,医院里的眼科就诊儿童人数猛增。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像聪聪一样,一不小心,就成了电视迷。
为什么孩子那么容易迷上看电视?
1、父母之爱的缺乏
孩子对电视的沉迷其实仅仅是表象,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之爱的缺乏。
0-6岁的孩子,正是对爱的需求高峰期,一旦需求得不得满足,没有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他就缺乏对他人和世界基本的信任。
内心的需求促使他用自己的办法去寻找,而电视里的节目、动画,设计完美的情节与故事,往往能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
因此,心理学家对无数个电视迷与网瘾少年研究会得出结论:容易成瘾的孩子心理原因,排名第一的是父爱的缺失,排名第二的就是不良的亲子关系。
可以说,如果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比较融洽,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这样的孩子是不太容易出现网瘾问题的。
夫妻关系不和睦,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良好的相处模式,往往会促成孩子成瘾性人格的形成。
2、错误的教养方式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他们的心理需求。我们对孩子错误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空缺。
无论是溺爱还是控制,往往只注重我们成人自己的想法,没有关注孩子内心的实际需求。
孩子的心理始终处于空缺不满足的状态,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
成瘾是解决痛苦的一种方式。
所有的成瘾都是人感到痛苦后,想要找个东西依附,或者依附于人,或者依附于物。而电视里的动画情节,往往能满足他们内心的向往与渴望,成瘾在所难免。
3、家长的错误认知
孩子看着电视能跟着唱歌跳舞做游戏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电视对孩子的智力有促进作用。
而更多的时候,因为孩子在看电视时,能安静不吵闹,让我们能够放松休息,所以不知不觉间,电视就承担了一部分「保姆」的责任。
当孩子吵闹不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一时的偷懒,打开电视让孩子安静下来。时间一久,孩子沉迷于电视就是习惯成自然。
4、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逐渐长大,我们会认为看电视和学习是相矛盾的,看电视必然影响学习,从而严格阻止孩子看电视。
可是10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了青春期,逆反心理重,我们的阻止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强烈对着干的念头:
「你不让我看,我偏要看。」「我明里不看,我暗地里偷偷看。」「我在自己家不看,到别人家去看,反正我会找一切机会看电视。」孩子到底该不该看电视?
几年前,英国就有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政府制定法律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美国儿科协会建议2岁以内的孩子不要使用电子产品,2岁后直到学龄前有选择性地使用。而澳洲明确禁止2岁以下的孩子观看任何电视节目,2-5岁的孩子每天也只能看1小时。诸多研究报告证明,过早看电视,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弊大于利,有很多无形的危害。
影响智力发育
2013年,日本东北大学的神经科研究小组,发表了针对5~18岁青少年每天看电视的时长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语言智商随着他们看电视时间的增加而成比例地下降。
影响创造力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皮特·温特斯坦及罗伯特·J·琼维斯以无可辩驳的方式展示了电视对儿童创造力的伤害。
他们对两组5岁儿童做了「画小人」测试,第一组几乎不看电视,第二组平均每天看3小时以上的电视,结果一目了然。
第一排小人是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二排小人是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的。
第三排,是那些看电视时间和内容不受限制的孩子画的。很显然,他们被电视内容吓到过。
另一项针对0到3岁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只把孩子放在一个开着电视的环境里(即使孩子不看电视),孩子都会有被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是智力发育迟缓的症状(频繁更换玩具、游戏方法越来越简单、提前结束游戏、游戏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引发心理问题
来自日本的一份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每多看一个小时电视,患抑郁症的概率会增加8%。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在英国,因患精神疾病而住院的14岁以下儿童人数已猛增50%,全国学龄儿童已有3%患了严重的抑郁症。
权威专家认为,「电视文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注意力涣散
电视以快速运动的影像和鲜艳的颜色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它的反复刺激下,将影响孩子的自觉注意力。自觉注意力一旦受影响,会让孩子的注意力极容易涣散。
医学专家提出:过早地接触电视,会让孩子患上多动症的几率大大提高。
这也是许多多动症儿童在看电视、玩游戏时能安静,一旦离开电视手机就无法安静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大脑皮层习惯电视影像快速运动的刺激。
让孩子具有更多的攻击性
所有的研究结果都证明了个体攻击性与长期看暴力图片有极大的关系。而60%的电视节目都有暴力镜头。
诸多研究证明儿童的反社会性行为(撒谎、欺骗、不听话、出走,等等)和电视有关。
怎样避免电视对孩子产生危害?
或许我们在看到以上研究结果时会视电视如猛虎,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远离电视。
但事实上,看电视本身并没有错,错在让孩子毫无节制地看电视,无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电视发挥它最大的益处,尽量避免对孩子产生危害呢?
1、我们做榜样
很多孩子爱上电视电脑手机,往往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看电视、玩手机,孩子也学我们:爸爸妈妈看,那我也想看。结果就是大人孩子一起看
而大人能控制,但孩子却无法控制,所以父母应该做孩子的榜样,少看电视等电子产品。
2、控制时间
控制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规划单次的时间。
2岁以下的宝宝,请尽量不要看电视,如果实在要看,每天应控制在15分钟内。2-3岁宝宝,每天控制在30分钟内。3岁以上的孩子,差不多每天45分钟左右。待到学龄儿童,一天看一小时足够了。
必须坚持一个规则:到了规定时间就关闭电视,不再拖延。
哪怕有再好玩的节目,也不能继续,否则就视为不信守承诺,有相应的惩罚:罚写一页课文或增加10道数学题等。
每次被父母骂不许看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时的我!
3、尽量观看高质量的节目
很多儿童视频也充满了暴力和邪恶,那些毒视频与毒游戏让人遂不及防。我们必须学着做孩子的眼睛,他们观看的电视节目,一定要经过我们的筛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题研究显示,有两类节目最适合少年儿童观看:
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像儿童文学名著、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动画片;另一类是知识性作品,如大自然探险、科普专题、科幻题材等。
我们要指导孩子观看这些具有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电视节目,尽量避免那些有消极作用的节目进入孩子的视野。
4、待孩子自控力足够强,再自己掌控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大女儿詹妮弗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她直到14岁才有了第一部手机,还被严格限制使用时间,每天玩电脑也不准超过45分钟。
比尔·盖茨曾告诉《今天》的节目主持人马特·劳尔,他认为,孩子在13岁开始用手机,是最合适的。
5、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
给孩子讲一个故事,陪他一起外出郊游,一起准备晚餐,一起做家务,一起下一盘棋……
陪伴的时间多了,孩子被电视霸占的时间就会减少。
我相信,当我们愿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的时候,即使他是个十足的电视迷,坚持几天,他一定会改变,满心欢喜地接受我们的陪伴。
对我们而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陪伴孩子成长的是电视、电脑、手机那些冷冰冰的电子产品。
愿我们用爱跟随他,陪伴他,让孩子沐浴在我们的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