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证词大全,永结鸾俦共盟鸳蝶什么意思?

2023-09-18 17:42:06 38阅读

古代结婚证词大全,永结鸾俦共盟鸳蝶什么意思?

“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的成语。它表达了两个人相互承诺、准备一起生活、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

其中,“鸾俦”代表男女之间相爱的伴侣,“永结”则代表永久性的结合,“共盟”代表共同的誓约,“鸳蝶”则是祝愿他们的爱情像鸳鸯和蝴蝶一样甜蜜。这个成语一般用于描述婚姻之类的亲密关系,但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人之间的友谊或伙伴关系。例如,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两个商业合作伙伴之间的默契和彼此信任,或者两个朋友之间的忠诚和支持。总而言之,“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是一个非常优美而深刻的成语,代表了爱情、友谊、合作和伙伴关系的强大力量。

古代结婚证词大全,永结鸾俦共盟鸳蝶什么意思?

古代女子如果在新婚之夜没有落红的话?

“落红”是古代判断新婚女子是否贞洁的一种手段,古人认为有落红则代表女子是贞洁之身,无落红则被视为不贞者。新婚夜没有落红的女子,通常会被婆家所鄙视,不但自己今后很难做人,连娘家也抬不起头,更有甚者会被休或者处罚。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用落红来判断女子是否贞洁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但在古代却是判断的方法之一,而且古人对此极为看重。在古代封建礼教的约束下,这也算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一道精神枷锁。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古代女子嫁为人妇的第一道关就是要见“落红”。对于落红其实大家都知道,它就是要看女子是否为处女,和那个守宫砂是一样的效果。古代的男人以娶到贞洁女子为幸事,这可丈夫容颜焕发,家族兴旺。

在古代有限的条件下,落红就成了洞房花烛夜判断女子贞洁的方法。判断落红的方法是,新婚夜提前在铺好的婚床上,放置一个白色的丝巾或手帕。等新婚夫妇洞房花烛夜之后的次日早上,如果手帕上见红,则表示女子是贞洁之身。

男方则会认为是大吉大利之事,新郎一大早会拿着落红的手帕在家人和亲朋之间相互传看。这时大家都会齐声夸赞这对夫妻是天藕佳成,天作之合,这对男方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在全家高兴过后,男方家会专门派人拿着书有“闺门有川,淑女可钦”字样的喜帖前往女子娘家报喜,女子娘家也会因此而感到荣耀,有的还要宴请邻里以示高兴。现代看来这就是对古代女子甚至家庭的道德绑架,也是男权社会的体现。

以上都是有落红之后的喜庆场面,那没有落红的女子会怎么样呢?如果洞房花烛夜,新娘次日手帕上没有落红,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悲伤、遗憾、愤怒的场面,对男方来说娶到的是不“贞洁”之女,颜面扫地。

对女子来说,首先是心灰意冷,然后是百般解释,但下场往往是不太好的。如遇到娶妻不易的男方家庭,女子可能相对好些。但在家中也会因此失去地位,会因婆家的鄙视而抬不起头,娘家人同样在婆家人跟前直不起腰。

但如果男方家是大户财主或有权有势之人,那没有落红的女子通常结局是很惨的。轻则被处以各种刑罚,重则会被一纸休书赶回娘家,从此便很难再嫁人。

所以说,古代没有落红的女子通常有三种结局,一是无法正常做人,有些女子会因此自杀;二是被毒打虐待;三是被休掉赶出家门。第一种情况,无论是男方有娶妻困难的情况还是男方存在缺陷,女子都躲不过被鄙视的命运。

正因如此,古代女子害怕新婚夜没有落红,而出现提前预防的情况。这并不是说她早已失去贞洁,而是在这种礼教的约束下,万一没有落红,则一生就会被毁。所以,有些新娘会事先准备一块染上鸡血的白手帕,如没有落红,则会来个偷梁换柱。

其实这种行为也是在与自己的命运赌博,如果被男方发现,则会百口难辩,下场往往会更惨。还有采用鸡血灌鱼泡的等等方式,好多女子都会因“贞洁”而铤而走险。古代除了落红验贞洁外,还有验体态面相、守宫砂、验血滴等。

比如古人会从女子的眼角鱼尾颜色来判断是否贞洁,如眼尾是粉红色略带红色,表示失去贞洁不久。但如果呈黑色,则表示失贞已久。还有从女子的眉毛来判断,如失去贞洁则眉毛会一根根竖立起来,如眉毛紧贴住眉骨,自然为贞洁之人。

再有就是守宫砂,这个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灭绝师太查看弟子纪晓芙的守宫砂便是如此。这种方法是将守宫粉涂在女性手臂上或其它部位,一旦女子失去贞洁,颜色鲜明的守宫砂立即会退色。

总之,古代查验女子是否贞洁的手段各种各样,这些无疑都是封建礼教套在古代女性身上无形的枷锁。落红就是这种枷锁的代表,新婚夜没有落红的女子,她的一生很难抬头做人,往往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

傣族婚礼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 回族的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倒果子茶”,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或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在鉴定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为所欲为?

以中国古代来说,良家女子,对自己的清白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血海深仇、自己也没有被侵犯,会为了诬陷别人而说自己被其侵犯吗?在这种环境下,女子的证词就非常有分量。

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就比较麻烦。如果认为自己的妻子被人侵犯或者和人通奸,而丈夫想要报仇,不但要亲眼见到这件事发生,在见到时还要邀请邻居和朋友前来作证。不过如果能做到这样,丈夫可以亲手杀死侵犯者或者奸夫,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

在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前期,以及在罗马时代的欧洲蛮族中,有着大量的习惯法存在。你说张三侵犯了谁,张三否认,那很简单啊:你和这个人决斗。神会帮助正义的一方,所以最后赢得决斗的肯定是诚实的那个。而死了的那个肯定是无耻小人,死不足惜。

在很多游牧民族中,女性有较强的自主权。在古代蒙古,如果女性反应有人非礼自己,非礼者应当受到“被用手指弹其下身”的惩罚,很有创意。

除此之外,在古代各地还有大量的私仇谋杀存在,其中不少是牵涉到侵犯的。谋杀当然更不需要证据了。

所以说,古代人对“证据”的态度和定义是和现代人不同的。而且有些报复来得很绝对,甚至连证据都不太需要。

历史上都有哪些白银操纵案?

历史上轰动全球的惊天大案——亨特兄弟白银操纵案!

亨特兄弟

操控市场是每一个有野心的金融家所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同时这也是一件没有人成功过的事情。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时常会发生这些局部性的逼仓或者操控事件,今天扑克投资家整理的就是发生在上世纪7年代著名的白银逼空事件,通过这件事,我们不单可以看到一个家族是如何处心积虑用近乎10年去布一个局,我们更希望更多的人能从其失败的下场学会对市场的敬畏。1970年代,对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业家来说都是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十年。美国在越南战场难以自拔,中东战争导致了石油禁运和产量不稳定,石油输出国组织登上历史舞台,拉美国家出现货币危机,而且苏联在军事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这些都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美国和欧洲经济出现了“滞胀”时期,其标志是石油、黄金、白银等“保值商品”的价格飞涨。在商品市场大牛市的背景下,许多交易商和银行家把大笔资本投入了商品期货和现货投机,期货价格反过来影响了现货。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石油大王亨特家族的冒险奇遇。与亨特家族相比,华尔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在黄金和白银产量大大提高,国际市场流动性很强的1970年代,亨特家族居然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关系,近乎垄断了白银市场,并促使银价飞涨。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决定干预,亨特家族将榨干全世界的空头交易商,成为贵金属交易市场的传奇人物。然而,传奇毕竟终结了。在美国政府、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世界各国交易商的一致打击下,亨特家族损失惨重,甚至被迫放弃一部分石油产业以换取对手的宽恕。石油大王投机白银的失败,也被许多期货教科书用作经典案例。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贵金属投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尝试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01白银的历史与贵金属家族中的大哥――黄金相比,白银的地位是不稳定的。黄金被公认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价物,并被视为货币的始祖,正如马克思的名言:“黄金的本质不是货币,但任何货币的本质都是黄金”。其实白银也具备类似的特性,但它的价值相对黄金过低,物理和化学的稳定性又不如黄金,所以经常屈居不太受重视的位置。经济史学家认为,古代波斯帝国、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采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铸造了标准黄金硬币,并为未来600年欧洲的金本位制度确立了标准;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之后,获取了大量黄金和白银,为欧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银本位和现代的金、银本位存在本质区别,即使是以金币为基础货币的欧洲国家,也会发行银币或铜币。当时的人并没有太多的本位或双本位概念。东亚地区的局面则不一样,白银在官方和民间交易中都占据上风,可以认为实施了银本位或“银铜双本位”,以至于明清时期中国和日本的银价都明显贵于世界市场。18-19世纪,银本位成为了美国和英国的争议话题。实际上,真正的银本位在欧美各国都没有长期实行,实行最多的是所谓“金银双本位”。1785年,美国宣称实行基于西班牙银币的银本位制度,可是这个银本位制度实际由黄金和白银共同支撑,而且白银价格的不稳定使美国经济多次遭到打击。19世纪前期,英国发现自己无法维持银本位(实际也是金银双本位),不得不于1844年宣布采取金本位。银本位无法维持有许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中国的贸易――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拥有巨额顺差(与英国的鸦片贸易除外),而中国采取白银结算,于是欧美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即使在中国已经不再拥有巨额顺差的情况下,与中国的贸易也导致了白银流量的不稳定。黄金完全取代白银作为唯一本位货币经历了复杂的历程,原因很多,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进入20世纪,国际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后屡经颠簸,而白银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随着黄金在国际储备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银的价格也日益滑落。1910年,每盎司黄金的价格是每盎司白银价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则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说,在1910年选择持有白银作为储备工具的人,在30年后的财富将只有选择黄金为储备工具的人的30%。1960年代以后,形势明显有所改观,因为金本位显然难以维持,货币自由浮动只是时间问题。通货膨胀的阴影日益明显,由于美国政府禁止个人持有黄金,希望购买贵金属保值的投资者只能选择白银,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黄金价格。到了1970年,黄金与白银的比价降低到了23倍,这是20世纪以来的最底点。一年多以后,尼克松总统宣布放弃金本位,对美元实施一次性贬值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此后,黄金和白银的价格终于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波动了。02初登舞台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视。这一家族的创始人H.L.亨特于1889年出生在伊利诺州农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经营农场,家境比较富裕,但他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1912年,23岁的亨特开始在阿肯色州经营棉花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农产品价格上涨,亨特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H.L.亨特真正成为巨富开始于石油产业。1950年,他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财产基金会拥有其100%的股份。他坚持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决不对外发行股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族成员管理企业。H.L.亨特有14个孩子,其中就有后来在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巨鳄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1957年,《财富》杂志估计H.L.亨特拥有4亿到7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员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到处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尼尔森-亨特致力于开发利比亚油田,不过后来利比亚政局动荡导致油田被没收,潜在投资损失可能高达40亿美元;卡罗琳-亨特03小试牛刀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广泛用于饲料和食用油生产,还走上了美国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对大豆的高涨需求甚至使大豆现货断货,政府被迫暂停大豆出口――对于一种并非主食的农产品来说,这样的待遇是非常罕见的。政府和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在谈论大豆。既然这种商品如此受欢迎,而且如此短缺,岂不是绝好的攻击对象吗?于是,尼尔森-亨特开始利用整个家族的力量,进行大豆投机。很快,他将与美国政府初次交锋,而这次交锋不过是1980年白银危机的一次预演而已。美国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1974年,美国大豆产量超过12亿蒲式耳,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这些大豆可以换来80亿美元的现金。1977年,美国大豆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7.67亿蒲式耳,虽然市场价格略有下降,但总价值仍然高达100亿美元左右。如此庞大的产量,如此巨大的价值,难道有谁真能够垄断大豆市场,操纵其价格吗?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许多知名的“强盗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进行投机,其中最知名的投机手段就是“囤积居奇”和“卖空袭击”。所谓囤积居奇,就是大量囤积现货,同时买进期货合约,使期货的空头无法找到足够的现货来交割,从而不得不认赔出场,承受巨额损失;所谓卖空袭击,就是以巨大的财力卖出大量期货合约,使期货价格不断下跌,使期货的多头无法承受损失,被迫认赔出场。“囤积居奇”是用来打击空头的手段,“卖空袭击”则用来打击多头。无论哪一种手段,都试图在短期内制造巨大的价格波动,使一种商品的期货价格与内在价值出现严重背离,以牟取暴利。然而,以上投机手段不仅会影响期货价格,也会影响现货价格。尤其是“囤积居奇”,交易商要同时购买期货和现货,这可能造成现货紧缺,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此外,像大豆这样产量很高的农产品,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不可能囤积居奇的――整个美国有数万个农场和数千个仓库都储存着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时间精力才能够垄断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对国计民生实在太重要了,美国政府几乎不可能不干预(我们的政府不是连一碗兰州拉面的价格都要干预吗?)。尼尔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态度开始了大豆投机。他们的手段很简单――只买进期货,不买进现货。也就是说,囤积居奇仅限于纸上的期货合约,并不直接影响市场上消费的大豆。这样的囤积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处收购大豆,又不用租用仓库来储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的交易池里不停地发出买进指令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囤积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大豆其实并没有出现短缺,如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距过大,空头可以从现货市场上买进大豆,然后与亨特家族交割。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将不是现金利润,而是堆积如山的大豆。为了防止单个交易商垄断市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规定每个交易商拥有的期货合约不得高于300万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约的5%。这样小的数量显然不足以操纵价格。于是,尼尔森-亨特发动整个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员的名义设立了许多交易账户,开足马力买进大豆期货合约。不到一年之内,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货已经达到2400万蒲式耳,占当时所有大豆期货合约数量的40%!尼尔森-亨特的投机活动招来了许多跟风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纵,所以纷纷加入交易,试图从波动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货的交易量居然占据了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总交易量的50%,简直是骇人听闻!大豆期货价格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高峰时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虽然亨特家族没有囤积大豆现货,却通过操纵市场心理的方式,制造了“大豆正在涨价”的假象,间接导致了大豆现货涨价。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感到忍无可忍,决定对他们提起诉讼。亨特家族声称,他们的所有大豆期货交易决策都是单独做出的,并不存在家族合谋的问题。此外,亨特家族不仅拥有大豆多头头寸,还持有少量大豆空头,所以亨特家族购买大豆期货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机。最后,尼尔森-亨特指责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说他们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额利润,于是打算强迫亨特家族把利润吐出来,这是彻头彻尾的勒索。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进行的时候,亨特家族已经不声不响地卖出了所有大豆期货。按照大豆期货的升值幅度计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几年的利润。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声称亨特家族违法了管理条例,并且操纵了市场,但是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最后,法庭宣布无法对亨特家族实施任何惩罚。美国期货监管部门的名誉就此扫地。04豪赌的开始在大豆市场的成功使尼尔森-亨特洋洋得意。与此同时他还在进行另一种商品的交易,这种商品比大豆贵重的多――那就是白银。在大豆期货获利了结之后,亨特家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对白银现货和期货的炒作,而且他们这次还找到了可靠的战略投资者,作为其垄断国际白银市场的盟友。实际上,在大豆期货官司结束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经完成了巨额的白银囤积,而且白银价格早在1976年就出现了大涨。现在,亨特家族已经看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打算在白银期货市场上再玩一把豪赌。这次,他们还有获胜的希望吗?19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已经从最低点上升了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部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与此同时,黄金的价格也很低,与白银的比价只有23倍左右,这说明整个贵金属市场都在低点。贵金属低迷可能有许多原因,例如美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限制个人持有黄金,通货膨胀形势温和,股市和债市在1950-60年代表现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没有把贵金属当成一种真正的投资品。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银上进行投机,但不会长期持有;至于黄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分投资者的选择之外。投资者们没有意识到,黄金和白银拥有很强的保值能力,并且与股票、债券市场的相关性很低,可以作为投资组合的一个有益补充。他们不知道,一个通货膨胀严重、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时代就要到来,黄金和白银注定要在这个时代里大放异彩。1973年,尼尔森-亨特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同时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这一决策非常富有战略眼光,亨特家族抢到了白银价格上涨前最后的平静时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仓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这使他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市场上的白银很快出现了严重短缺――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银矿已经因为无利可图而关闭了,人们对开采新银矿的热情也不高。用一句经济学术语,白银这种商品存在较小的“供给弹性”,在价格陡然上升的时候,白银生产商无法立即扩大产量,结果导致价格进一步攀升。许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后面冲进了白银期货市场,在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把白银价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可是亨特家族并不是市场上唯一控制白银的人。俗话说得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墨西哥政府当时也囤积着5000万盎司的白银,而且成本价在2美元以下,远远低于亨特家族的购买价。看到白银价格扶摇直上,墨西哥政府乐的合不拢嘴,急忙决定获利了解。5000万盎司的巨大抛盘立即摧毁了市场,银价又跌落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虽然没有亏本,但账面利润已经大大减少了。亨特家族终于意识到,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一个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这个世界上,有谁既拥有大笔财富,又有兴趣投资于白银呢?尼尔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庞大的关系网。沙特王室已经因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来,亨特家族正好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这些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国家商业银行。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政府和王室吹嘘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笔投资,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大量外汇投资。对比一下今天我国将外汇投资用于“黑石”这样的私人股权公司,历史真是有惊人的相似性。1974年,美国政府终于批准了黄金期货交易,黄金价格很快飞涨,不过白银价格涨幅并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银价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现货和期货筹码,同时做了大量伪装,自称购买白银是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因为白银的价值比纸币更稳定。亨特家族的客户也买进了大量白银,这使得美国监管部门很难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银。而且,尼尔森-亨特这次学聪明了,主要在现货市场向白银生产商和经纪商直接购买,而不是在期货交易所中购买期货合约,这样美国政府就更抓不到把柄了。随着时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且买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尔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可能达到几亿盎司,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颤抖!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和政治局势不稳定已经持续了几年,黄金的价格飞涨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银的价格涨幅较小,只涨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银的涨幅和黄金一样,那么1979年的白银价格应该超过20美元,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必将再次震惊世界,把其他交易商的钱都赚到自己手中――尼尔森-亨特被这种激动人心的前景搞的飘飘然了。过去六年多囤积白银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收获的时刻吗?05总攻!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发动了总攻。他要给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黄金一样发生井喷行情。商品期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剧之一,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与全世界白银交易商的决斗开始了。尼尔森-亨特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实际上只有两组股东,第一组是亨特家族,第二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这个投资公司的性质,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权结构――一个贪婪的董事会加上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投资者,这就是当年“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套路。尼尔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过许多华尔街经纪人完成购买指令,其中包括希尔森、贝奇等大型投资银行。人们发现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调查了交易记录,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国际金属投资公司”,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岛注册。经过更严密的调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后台老板,这个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有趣的是,当亨特家族正在操纵白银的消息传开之后,白银价格反而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涌进了市场。原因很简单,既然亨特家族在为白银“做庄”,那么小投机者当然应该选择“跟庄”,这样虽然很危险,却有机会大赚一笔。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下跌到12倍左右,创下历史新低。期货市场已经完全失去了对白银的控制。究竟要涨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芝加哥和纽约的大型期货交易商对亨特家族的垄断行为感到十分担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纵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委员会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共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当时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经切断了白银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最大的谷物交易商说了一句十分经典的话:“我们宁愿让白银市场倒闭,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垄断。”看样子,亨特家族已经触犯了众怒,美国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经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厂商为此兴奋不已,他们迅速开启了寻找新银矿的计划,许多早已关闭的银矿又重新开采。美国和欧洲的普通居民也对银价上涨感到惊喜不已,他们翻箱倒柜找出了祖传的银质茶器和装饰品,凡是有白银作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犹豫地送去熔炼,制作成标准银块到市场上卖出。于是,市场上的白银供给增加了,亨特家族垄断白银价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战。虽然尼尔森-亨特竭力不断买进,但他已经有点力不从心――无论亨特家族的财富多么巨大,要与全世界为敌还是有些不自量力。况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敌人还没有出手,这个敌人就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白银,其中包括用做联邦储备的银块以及早年发行之后收回的银币,其总数可能有几千万盎司。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持有大量白银储备,虽然任何一个中央银行掌握的白银都不可能超过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们联合对市场进行干预,亨特家族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白银价格上涨到48美元,并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与亨特家族为敌的空头交易商大多已经认赔出场,再也没有人敢大规模卖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压力沉重,因为白银的价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资本已经很难继续拉升价格。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亨特被迫向美国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平均利息高达19%。华尔街的几家投资银行也大量贷款给亨特家族,使他们暂时能够继续玩操纵市场的游戏。根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银期货合约总价值已经高达30亿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总价值可能超过50亿美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个多月之内,向美国各大银行贷款数千万美元,从华尔街经纪人那里贷款2亿多美元,几乎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借款人。他们每月仅仅支付利息就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操纵白银已经成为了一场烧钱的游戏,甚至比战争还要烧钱。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亨特家族不及时住手呢?他们为什么不在白银涨价过程中逐渐卖掉存货,最后在价格高点退出市场呢?经验丰富的庄家难道不应该控制风险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亨特家族要如此疯狂地玩下去,即使在白银价格上涨四倍到八倍之后仍然继续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经不想陪他们玩了,可他们还是在玩,即使砸锅卖铁地贷款也要继续玩。这恐怕已经不能用“利令智昏”来形容了,我觉得他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1980年1月21日,白银涨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从10年前算起,银价上涨了25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商品拥有如此漫长、如此骇人听闻的大牛市!亨特家族和他们的沙特投资者现在成为了市场上唯一的大买家。虽然花费了数亿美元的自有资本,并且举债超过2亿美元,可是亨特家族仍然无法完全控制白银。而且,亨特家族的投机周期太长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期货投机商一般会在几个月之内获利了结,亨特家族却花费了10年时间来囤积白银,即使从1979年夏天算起,总攻时间也超过了半年。当大家逐渐冷静下来的时候,庄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为了制止操纵行为,纽约商品交易所规定任何客户持有的白银期货合约净头寸不得超过500份(一份合约代表5000盎司);尼尔森-亨特对此规定嗤之以鼻,他一次就可以从市场上买进1200份合约,分别记录在亨特家族成员和沙特王子们的账户上。1980年1月,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估计亨特家族直接和间接持有的白银超过2亿盎司,这相当于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全部合约(注意,不是白银合约,而是全部商品合约)市值的70%,或者纽约商品交易所全部合约市值的50%。如果再不采取行动,亨特家族肯定会把所有期货交易商都带进地狱。首先行动的是芝加哥交易委员会,他们重新审查了白银期货合约条款,认为造成目前投机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保证金过低。当时一份白银合约代表5000盎司白银,客户在购买一张合约的时候只需要支付1000美元的保证金。在银价只有每盎司2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10%,看样子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当银价上涨到每盎司50美元的时候,1000美元的保证金只相当于一份合约价值的0.4%,显然是太低了!经过严肃讨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决定将白银合约保证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必须补充大量的资本。虽然亨特家族在白银市场上已经巨额盈利,但那毕竟只是账面盈利,而不是现金,所以他们不得不通过借贷的方式补充保证金。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格林斯潘的前任)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决定大幅度紧缩银根,提高贷款的难度。亨特家族早已背负数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现在要想继续借贷,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从1980年1月开始的仅仅两个月之内,亨特家族又从银行家那里借进了8000万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全国新增贷款的10%!06 Too big to Fail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亨特家族已经左支右绌,濒临失败边缘。但是,华尔街的经纪商们却慌了手脚,因为如果白银价格崩盘,亨特家族肯定会破产,而他们事先垫付的保证金远远无法抵消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大部分损失将由经纪商承担。仅仅贝奇公司(现在已经被保德信金融集团收购)一家,就以保证金和借款的方式,向亨特家族提供了2亿多美元。如果这2亿多美元无法收回,贝奇公司将立即陷入破产的噩运。另一家大经纪商――希尔森公司也感到十分害怕,甚至请求亨特家族把白银期货账户转移到别的公司去,因为希尔森已经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了。亨特家族的沙特阿拉伯背景也成为了美国政府调查的重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怀疑沙特政府通过亨特家族控制白银,于是决定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管理。亨特家族则大声喊冤,声称自己没有做任何非法的事情,美国政府只是看不得聪明人赚钱而已。看到亨特家族软硬不吃、坚持做庄,纽约商品交易所终于失去了耐心。在白银价格达到50美元之后不久,纽约商品交易所颁布了一条临时规定:从即日起,禁止建立新的白银期货合约,只允许旧合约的平仓。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再也无法从期货市场上买进任何白银,而且白银期货合约的总数只会不断减少,谁都无法通过大量买入或卖出来操纵价格。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亨特家族崩溃了。1980年3月25日,白银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按照规定,亨特家族应该补缴大量的保证金。贝奇公司的高层主管打电话给尼尔森-亨特,要求他立即补缴保证金,并归还1.35亿美元的借款,否则将强行卖掉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这意味着华尔街已经抛弃了亨特家族。现在,摆在尼尔森-亨特面前的道路只剩下一条――出卖家族产业(尤其是利润丰厚的油田)以筹集资金,归还欠款。于是,尼尔森-亨特到处联系银行家,希望以家族产业为担保获得抵押贷款。可惜,这一最后的努力还是失败了,因为华尔街等不了这么久。3月27日星期四,贝奇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强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其他华尔街经纪商纷纷跟进。白银价格崩溃了,亨特家族也崩溃了。1980年3月27日在期货界被称为“白银星期四”。贝奇公司抛弃亨特家族之后,其他经纪商也纷纷强行抛出亨特家族的白银头寸。到这一天结束之前,亨特家族已经有850万盎司白银被迫出售,然而要弥补亏空却还是远远不够的。道理很简单,亨特家族的大部分财产都被投入了白银,越是抛出,白银价格就越低,由此导致债务负担更重,形成了恶性循环。仅仅几天前还在高位运行的白银期货,在3月27日日中居然跌到了10美元的低点,而在交易结束前又回升到15美元。事实证明,3月27日交易结束前的反弹挽救了贝奇公司等华尔街经纪商,它们趁着反弹,抛出了一大批白银合约,从而有效控制了损失。然而,除了欠经纪人保证金之外,亨特家族还向银行和金属交易商累计借贷8亿到10亿美元,现在尼尔森-亨特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凑不出这么多钱了。通过卖出手头的原油、汽油等存货,亨特家族总算凑了一笔钱;加上在市场上被抛出的白银期货,总价值大约是4亿美元,但仍然无法清偿借款。亨特家族接下来的遭遇验证了马克-吐温的名言:“如果你欠银行1美元,那么你将有麻烦;如果你欠银行100万美元,那么银行将有麻烦。”亨特家族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把整个家族产业卖掉都不可能立即还清债务,由此将导致一系列银行破产,美国经济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形势严峻,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不得不紧急介入,但是这次的任务不再是打击亨特家族,而是挽救亨特家族,从而挽救摇摇欲坠的美国银行界。美联储和美国主要商业银行决定与亨特家族谈判,以缓和市场的恐慌情绪。在谈判过程中,华尔街股市表现稳定,白银价格在跌到10.82美元一盎司之后也暂时止跌回稳,事态总算没有进一步恶化。尼尔森-亨特接下来的表现完全可以用“恬不知耻”来形容:他和弟弟威廉-亨特飞到了华盛顿,会晤了美国财政部的高官,请求财政部和美联储牵头,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额长期贷款。尼尔森-亨特暗示说,如果美国政府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将抛售手头剩余的6300万盎司白银,彻底摧毁市场信心,并把各大银行一起拉下水。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对白银危机展开了调查,尼尔森-亨特对议员们表示,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笔错误的投资,并且受到了政府的过度干预,所以亨特家族其实是白银危机最大的受害者。这番颠倒黑白的证词居然获得了许多议员的同情。最后,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决定与亨特家族妥协。沃尔克说服美国各大银行组成集团,向亨特家族提供价值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拱手让出了许多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并且把亨特家族最成功的企业――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给银行集团。沃尔克允许亨特家族在财务状况好转之后赎回普拉斯德石油公司,但警告他们在此前不得再进行任何期货投机活动。妥协刚刚达成,尼尔森-亨特的一名高级雇员又向国会举报亨特家族有“更大的阴谋”,包括游说伊朗国王购买白银,控制全世界的白银供给等等。尼尔森-亨特大发雷霆,声称这名雇员说的全是假的。无论如何,由于证据不足,国会和美国司法部最后没有对亨特家族采取任何法律措施。本来想发一笔超级横财的无赖,转眼之间就成了可怜巴巴的“受害者”,而只要政府和中央银行控制着随意印刷钞票的权力,他最终一定会会选择去救援这一个或者数个无赖??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如果他们拒绝了无赖的要求,或者他们任由这些无赖自生自灭,他们自己精心构建的“金融体系”会承受不住而倒下,而他们更担心的是,他们构建在“点纸成金术”之上的那个海市蜃楼,会因为金融体系的坍塌而崩溃!1980年,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这样做了,2008年,我们只不过再一次见识。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做无赖,你也必须得做得足够大!07后记轰轰烈烈的白银危机到此就宣告结束了。亨特家族实际上已经崩溃,只是以“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帮助,延缓了自己的瓦解。1981年以后,随着白银产量的扩大,白银期货和现货价格不断下跌,亨特家族手中剩余的几千万盎司白银大幅度贬值,财政状况更加恶劣。尼尔森-亨特和弟弟威廉-亨特被迫于1987年申请破产保护,并且卖掉了他的所有赛马。作为石油巨头和赛马王子的尼尔森-亨特从新闻中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破产的前富豪。他带着10亿美元来到华尔街和芝加哥,最后变得一文不名。亨特家族抵押和出售的大部分石油产业都没有赎回,所以这个家族的大部分影响力都丧失了。当然,亨特石油公司本部和酒店事业、橄榄球事业仍然保存了下来,由亨特家族的其他成员掌管。现在,这个家族已经不再是商业界举足轻重的角色了。1979-1980年的白银危机是商品市场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操纵事件。在短短12个月里,银价上涨了8倍,要知道,银是多么大宗的商品啊――可以肯定的说,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大宗商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拥有如此骇人听闻的涨幅!亨特兄弟花费了10年来囤积白银,花费了半年时间来进行总攻――这种对投机的执着精神和耐心程度,值得每一个后来的投机分子敬仰学习、深刻领会??问题是,这样疯狂的玩法,等于是要把所有期货交易商都带进地狱,这注定他们是无法成功的。囤积居奇从此成为了历史名词,监管者对期货市场的控制更加严厉,企图将操纵市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后,金融衍生品取代了商品期货,成为了操纵、投机和丑闻的最大舞台。20世纪90年代的悲剧主角,例如巴林银行、橙县政府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都是倒在了金融衍生品的舞台上。归根结底,无论投机对象是农产品、贵金属还是期权或结构化产品,只要有人投机,就必定有人失败,并且有人破产。

世界新霸主——也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 JP摩根大通银行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