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结婚风俗礼仪,滇黔文化有什么特色?
贵州结婚风俗礼仪,滇黔文化有什么特色?
从贵州的历史渊源来看,现代的黔文化渊源于黎、夷文化、夜郎文化和滇黔文化;从贵州的文化发育的自然母体方面看,黔文化又具有鲜明的西部高原文化特色和西南森林文化特征。西部黄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南高原文化形成了中国高原走廊的三大流派,贵州高原文化发育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域环境上,它的原始、神奇、原生、奇异,不仅与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风格迥异,就是在高原走廊中也是独具特色。由于独特的封闭性地理环境,虽然贵州民族文化从古至今一直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贵州民族文化始终未被中原文化完全同化,保存了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许多中原文化早已失传的文化珍品,在贵州的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其踪迹。这使得贵州能将中国的原生文化、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多民族文化比较完整地带进现代的社会。这些特征,孕育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风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烙印,都在黔山与贵水之间的不同断面上留下轨迹。从而造就了贵州文化“活化石”的魅力,使得贵州文化如同中华民族文明的魔方,我们可以从中变换出在中原文化中早已消失的文化瑰宝。通过总结贵州民族文化的典型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再生文化的统一,贵州摊文化即是代表,它是图腾文化、礼仪文化和戏曲的三位一体;第二,生存文化、生产文化、生活文化的统一,贵州节日即是代表,它是婚恋繁衍、经济交往和文化娱乐的三位一体;第三,原始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统一,贵州民族服饰、蜡染文化即是代表,它是古代服饰、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文化的三位一体;第四。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统一,贵州酒文化即是代表,它风行中国,陶醉世界;第五,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区域文化的统一,贵州旅游文化即是代表,民风民俗、大山森林与历史文物交织为一体;第六,生命文化、群落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统一,贵州饮食文化即是代表,吃文化将个体、群体和社会贯穿为一体;第七,高原文化、森林文化、民族文化的统一,贵州芦笙文化即是代表,高原的魂魄、森林的灵气和民族的精神融为一体;第八,人文化、鬼文化、神文化的统一,贵州祭祀文化即是代表,神的世界,鬼的天地和人的精神在此一体;第九,技术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统一,贵州建筑文化即是代表,塔楼、栈桥体现了实用、美观与亲如一家;第十,真(实用、知识文化)、善(道德伦理文化)、美(思想观念文化)的统一,贵州舞乐文化即是代表,它是传授文明文化、强化民族团结、褒扬美好生活动三位一体。
贵州结婚不兴彩礼吗?
我身边有两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是因为彩礼,搞得两家关系很僵。婚是结了,两家父母心里都不舒服,还有一个,证是办了,就是不住在一起,因为男方家不同意给六万的彩礼,还不知道离不离婚。贵州家庭普遍不会把女儿作为奇货可居的商品,不会向男方索要大量彩礼。而在中国个别的地方,结婚索取彩礼这种落后风俗依然比比皆是。很多地方,父母为儿子结婚的彩礼费用要存一生的钱!有些家庭不富裕的男子,娶媳妇就成了大问题。因此,有的地方的男子喜欢娶贵州女子,因为花不了什么钱。而贵州女嫁过去以后,当地很多人则产生了很可笑的想法:他家没花什么钱就娶来了贵州媳妇,可见贵州不知有多穷!贵州女外嫁后,生活幸福吗?满怀着憧憬嫁出去的贵州女,很快就会发现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了!很多嫁到河南河北的女人嫁过去后又逃跑回来,说是根本没有贵州好,当初被欺骗连拉带拐的骗到河南河北。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是因为贫穷出不起彩礼钱才娶的贵州女。而善良的贵州家庭没有考虑钱财的问题,就轻易把女儿嫁过去。这些天真懵懂的女子到了当地,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所想象的世界。
北方农村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富裕,有的地方的农民为了骗娶外地媳妇,很多家合力修座漂亮的楼房,轮到哪个男人相亲的时候,就让他暂时用这座楼哄外地女子。这种拙劣的骗局居然骗了很多女人!
贵州农村家庭对女孩的抚养方式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贵州女孩,很多都是和男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长大,农家女孩从小到处乱跑是习以为常的。而别的地方,尤其是北方女孩,家里管制得很严密,家长非常关心其行动。
归根结底,还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男孩,父母就应该给他买房娶妻;女儿,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了,但是不知道,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女儿在男方家生活的小心翼翼会有什么感想。其实本人很欣赏那种不要彩礼的婚俗,这样小两口的负担不再沉重,可以专心致志搞好家庭建设,过上幸福生活。
我的头条号 兴义那些事 会经常更新贵州一些好玩的事,好玩的地方,欢迎关注。
部分素材分享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回答:兴义那些事
(各大平台搜索可关注)
爱生活爱金州、更爱兴义那些事,兴义那些事、不只是那些事。
一般学生称男老师的爱人都叫师母?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旧事。
我上初三时,是物理科代表,就是平时帮着收作业、考试时帮忙改卷子的那种。物理老师不到三十岁,是个长得好看衣着又很时尚的女老师,我也觉得挺有面子,所以干这份差事总是美滋滋的。有一天上完晚自习,物理老师让把作业送到她宿舍里去,我赶紧收齐作业后抱着就去了,一进门,只见一个男人坐在床上看书,胡子拉碴的,以那时的眼光来看好像很老了。物理老师看到我疑惑的样子,说:“这是我一家子的。”我那时也不知道怎么就犯傻了,连忙叫了声:“大爷,你好!”物理老师哈哈大笑说:“你叫他什么?大爷?他是我当家的!”他老公一脸黑线,好半天没缓过气来。我面红耳赤,赶紧溜了出来。后来知道,她老公比她大了近十岁。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究竟叫她老公什么才合适呢?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种困惑。这个问题似乎成了教育圈里的“不解之谜”。
不妨等来猜测一下吧。如果按照“师母”的格式,那就叫“师公”,可是怎么就听起来这么别扭呢?
有人说叫“师丈”,觉得好像老师嫁给了一位和尚似的。
有人说叫“师父”,哈哈,只怕这一叫,唐僧乐得掀起棺材板儿也要应一声啊。
还有人觉得应该把老师的老公视为如同自己父辈一样,那就叫“师伯”或是“师叔”吧,总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群习武之人论资排辈。
我思来想去,突然觉得,其实这个称谓还是要返朴归真,自然大方就好。
如果老师的老公有一官半职且在职,称其职务最好,如李书记,王科长等,这是永远没有错的。
如果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或跟你十分相熟,可以根据和你父亲年龄大小称其为“X叔”或“X伯”,这是一个通用型的称呼,感觉很亲近。
和你年龄相差十岁之内,我觉得就不好用“叔”“伯”之类了,当然更不能以“哥”相称。这时可以模仿着老师的称呼,称其为“X老师”,他肯定也很开心。
如果,老师的老公是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学识渊博,完全可以称其为“先生”。
“先生”这个词语古老而又年轻。
《论语》、《孟子》中都有“先生”一词,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代,也用来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又称教师为“先生”。
现在,妻子多自称自家丈夫为“先生”。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在庄重场合,人们尊称对
方为“先生”,多含尊敬、仰慕之意,人们甚至把德高望重的女性也称之为先生,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
所以,如果你把老师的老公称之为“X先生”肯定是能表达出一份真诚、尊重之意,既亲近又大气,我觉得这是对老师老公的最好称呼。
如果真是拿不准,还是去请教一下你的老师吧,她告诉你的称呼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农村结婚是去饭店好呢?
谢邀!
在农村,如果家里够宽敞,或者有比较大的场地,在自己家里办酒席,吃那种流水席,是挺热闹、挺开心,挺有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当初,我结婚时,也是在老家自己家里请客的。家里的房子,客厅大,又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大客厅,请客也是挺方便。
然后自己家的亲戚,有开餐饮店的会帮忙掌勺。其他不会做菜的,也会去厨房帮忙洗菜切菜洗碗等。
如此,家里热闹非凡,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可以来家里吃喜宴,沾沾喜气。
当然,如果家里无法摆下太多桌,家人又嫌麻烦的话,找一家性价比高些的饭店请客,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样也干脆利落,家人也不至于太操劳。
结婚是两个大家庭的事情,请客的事情,琐碎的细节也挺多的,还是希望两家人,可以坐下来,好好商量该怎么请客。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事,破坏了喜宴的气氛。
毕竟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情,欢喜就好,既要照顾到新娘新郎的面子等诸多问题,又要让来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开心。
所以应该好好规划,用心安排。切莫因请客之事,闹得不愉快。
节日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龙舟竟渡你知多少?
端午节即将来临,节日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笔者结合河源市区及乡镇实际,回答对龙舟竞渡的认识。
龙舟竞渡,又称扒龙舟、赛龙舟、扒龙船、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指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传统民俗的传承对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舟民俗为切入点,以河源林寨人过端午,举办龙舟竞渡这项活动为例,介绍河源龙舟民俗与龙舟精神对当代继承宗族关系,创新性发扬 龙舟精神 ,强化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龙舟竞渡习俗历史久远,自古流传,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
如:河源市区及乡镇端午节举办龙舟竞渡活动
龙舟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画面很美一一展示团结、拼搏、进取精神
队员很拼
↓↓
河源林寨人过端午,举办龙舟竞渡这项活动
每年端午节,林寨镇石江村数千村民总会相聚在浰江河畔,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龙舟赛)。3艘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龙舟在浰江河溯流而上,以赛龙舟这种传统方式庆祝端午节。
简单的祭拜活动之后,龙舟赛正式开始。阵阵鞭炮声中,40多名桨手在舵手的指挥下,喊着嘹亮的号子挥桨竞渡。浰江河两岸,站满了前来观战的村民,为桨手加油喝彩。
此地彩龙舟最为华丽,不参与竞渡,人人都争着看
据村中82岁的黄观托老人讲,浰江河上的划龙舟,最早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那年,林寨春夏大旱, 村民请来东莞人表演划龙舟以求天降大雨。后来,林寨石江车头村黄姓外出撑船的人多了,见识也广了,受到珠三角龙舟赛的影响,船工们就从顺德引进赛龙舟。
清咸丰九年(1859年),林寨船工成立了龙船会,建起了龙船社,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求龙王爷保佑浰江河两岸的人民平平安安。村民商定,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龙舟赛。
随着村民的喜爱,后来龙舟赛由镇内商家出面组织策划,渐渐地成为镇内传统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