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交友网,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

2023-09-12 06:07:04 33阅读

昌邑交友网,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两个人能否共事?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联,也受其身份地位的支配,更需要天时的加持。

就拿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来看,两人以朋友相称,但是地位和手中所把握的资源却不是对等的。我们现在社会而言:名和利从来都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在古代,钱也可以算稀缺资源,但是毕竟还受制于于权力,谁手握兵权,谁才有说话的权利!

昌邑交友网,袁绍与曹操是好朋友?

两人合作讲究的是资源互换,曹操与袁绍当时的境遇。

我们可以从陈琳檄文中看出端倪,说起来是曹操与袁绍共同参策谋略, 但也是袁绍利用曹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袁绍手中,虽说两人在小时候关系很好,还一起搭伙偷过新娘,但是长大后难免少不了权利之之争。

汴水之战前, 两人实力差距也还不算悬殊,但是这一切都在以汴水之战作为转折点,曹操的实力大不如从前损失惨重,只能无奈沦为袁绍的小弟。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即使是朋友,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大公无私, 很显然在当时的情况下,谁的权力更大自然说话也更管用。

汴水之战,曹操即使后来募兵也只召集到1000余人,转战河内也是无奈之举。

两个人的家庭出身不同,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从而就导致了两个人的最终目标,达不成共识。

仅仅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当时曹操也算是宦官世家的后代,但是袁绍祖上却是文人起家,是当时社会地位很高的士大夫家族。曹操结识袁绍在扩展自己人际关系的同时。也是想利用这层社会关系,将来能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毕竟曹操还是想借袁绍势的, 当然他为了拿出合作的诚意,自然也就愿意,为袁绍赴汤蹈火,一切行动都以袁绍的最终目的,为首要的任务目标。

袁绍负责战略,曹操借助袁绍的资源负责执行,当然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最终的受益者是谁,相信大家也比较明白。

袁绍利用曹操的同时,曹操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他寄人篱下不得不听之任之。

还好曹操后来也算是比较聪明的,他也给自己留了一手,一山是容不了两虎的,一国也是立不了两君的,虽说是好朋友、好兄弟,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争个高下你我,也没有什么不妥。

曹操终究还是不想长期屈服于袁绍,为了摆脱他自然也是和汉献帝顺利搭上关系。袁绍在当时汉献帝即位时持不同的意见,遭到汉献帝惦记。

曹操则不同,还帮助汉献帝迁都,显然是与袁绍唱了反调,毕竟当时袁绍对于曹操的帮助也是挺大的。但是现在曹操却抛开袁绍跟人家对着干,自然心里也明白了,他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他了。

汉献帝虽然没有实权,但有时候还是能说得上话的。

对于曹操给他迁都这回事他很满意,自然也是对袁绍表达了深深的不满,但是毕竟人家还是有影响力和地位的,也就没有故意刁难。

但是在心里也是对曹操更看重一些,本来三个人的关系是很好理清的,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自然也就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即使是昔日的亲朋好友,也难免会产生嫉妒,或者是利益纠纷,亲兄弟也需要明算账。何况他俩还不是亲兄弟。有感情基础是不错,但要面对现实利益,在权力面前没有人能够抵挡得住巨大的诱惑。

我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官场还是在宫廷,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既然他俩在战略上达不成共识,那也就没有共事的必要了。

如何看待武帝晚年太子刘据谋反事件?

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谋反是一个充满了阴谋与巧合的事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事件中的两个主角: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一个根本不想废杀太子,一个根本不想谋反,却因为落入囚徒困境,都被逼入了死角。

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刘彻和刘据这对父子的关系,共经历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亲密期

公元前128年,刘据诞生,他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儿子。此时,汉武帝已经29岁,登基为帝也有12年了。

可以想象,汉武帝当时的喜悦。他立即下诏,令东方朔等人作《皇太子生赋》、《立皇子禖祝》等文章庆祝。同时,择日册封刘据之母卫子夫为皇后。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立年仅7岁的刘据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刘据行冠礼后迁居太子宫,汉武帝为刘据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修建了博望苑,作为太子行冠礼的礼物。允许刘据结交宾客,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对刘据满满的父爱和关怀。

随着太子刘据的地位稳固,他的母亲卫子夫所在卫氏家族的外戚们也愈加显贵。

卫青,卫子夫的弟弟。娶帝姐平阳公主,封长平侯,食邑一万六千七百户(也有说三万户)。拜大司马大将军,节制汉军所有将领。

霍去病,卫子夫的外甥。封冠军侯,食邑一万六千一百户。拜大司马骠骑将军。官阶、俸禄与大将军等。

公孙贺,卫子夫的姐夫。任九卿之一的太仆,后又封葛绎侯,任三公之首的丞相。

其子公孙敬声,后接任其父的太仆之职。

卫氏一门及其亲眷、部属封侯者多达数十人。

在汉武帝的默许下,卫氏外戚几乎垄断了朝廷的军政大权。他们的守护,让太子刘据的地位,看上去坚如磐石。

第二阶段:隔阂期

汉武帝其他儿子的陆续降生,使得围绕在刘据身旁的外戚势力感到不安。

公元前117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死前上书汉武帝,请封太子以外三位皇子为王,时任太仆的公孙贺联合众臣上书附和。

汉武帝同意奏请,各位皇子离京就国,太子刘据的压力暂时减轻了。

但随着刘据的长大,他对朝政有了自己的看法。汉武帝出巡时,将朝政交付太子处理,刘据经常将他认为汉武帝处罚过重的人事进行平反。

皇后卫子夫担心惹祸,告诫刘据要顺从皇帝的意愿。

汉武帝得知此事后,对皇后的说法不以为然。他找来太子的舅舅卫青,让他安抚皇后和太子,皇后因此向汉武帝请罪。

汉武帝笑着说:“我来承担艰苦重任,太子稳重好静,将来做个安定天下的太平天子,有什么不好?”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刘据依然信任,对太子的行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但是,隐患已经露出端倪。

第三阶段:猜疑期

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的逝世,让刘据失去了最强大的保护者。

此前不敢露头的太子反对者们开始集结,针对太子的攻击、陷害逐渐增多。

众人暗中寻找、编造太子过失,向汉武帝报告。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极尽荣宠几十年的卫氏家族,得罪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黄门苏文向汉武帝报告:“太子调戏宫女。”汉武帝下旨将太子宫的宫女增加到200人。

小黄门常融向汉武帝报告:“太子听说皇帝得病,面带喜色。”汉武帝亲自查问后,处死了常融。

水衡都尉江充向汉武帝报告:“太子使者违规使用天子御用驰道。”汉武帝称赞了江充,从此对他信任有加。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刘据产生了一些不满,对刘据的行为不再是无条件偏袒。

不过作为一个英明的帝王,汉武帝的赏罚处理基本公正,坚持维护太子地位的决心也没有动摇。

但是,在太子刘据一方看来,皇帝态度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危机。

第四阶段:决裂期

公元前91年,公孙敬声(刘据的表哥)擅自挪用军费1900万钱,被捕入狱。

公孙贺(刘据的姨父)抓捕阳陵大侠朱安世,意图以此为儿子抵罪。

朱安世在狱中上书举报: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于是,汉武帝末年著名的巫蛊事件拉开了序幕。卫氏一族与太子刘据的末日即将来临。

汉武帝晚年多病,本就疑心重重,听闻巫蛊之事大怒,令江充严查。

江充使用栽赃和酷刑的方式逼人认罪。

公孙贺父子被杀,全族被灭。

诸邑公主、阳石公主(据传是卫子夫的女儿,刘据的亲姐姐)被杀。

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被杀。

卫长公主(卫子夫的女儿,刘据的亲姐姐)此时已死,她的独子曹宗也被杀。

勋贵朝臣及相关人士,数万人被杀。

江充又与案道侯韩说,御史章戆,黄门苏文等人构陷太子,声称在太子宫挖到巫蛊木偶。

公孙贺的被杀,让刘据失去了最后的有力屏障。

众多亲戚,部属的被杀,让刘据悲伤愤怒之余,危机感无限上升。

江充等人的陷害,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刘据陷入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中。

恰好此时,汉武帝离开长安,在甘泉宫养病。太子无法见到皇帝,摆在他面前的选择好像只剩下两个:等死?还是拼死一搏?

刘据最终决定铤而走险,他进宫面见自己的母后,告知了自己的决定。

卫子夫,这个母仪天下三十八年的大汉皇后,一个温婉贤淑了一辈子,从未违逆过自己丈夫的女人。为了儿子,在此刻显出了惊人的决断。她下令收集中宫车马、打开武库、调动长乐宫卫队,向百官宣告江充谋反。

在杀死江充和韩说后,苏文逃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太子谋反。

汉武帝的判断依然准确:太子惧怕、愤恨江充,所以才发生这样的变故。

随即,汉武帝派使者召刘据前来。使者不敢进城见太子(心里有鬼?),回来后向汉武帝谎报:太子造反要杀自己。

汉武帝终于大怒,调兵攻打太子。

刘据打开长安监牢,又武装了数万长安百姓,与汉武帝派来的军队大战五天,死伤无数。

鲜血染红了帝国的首都长安城。

刘据兵败,南逃至长安覆蛊门。城门守将田仁,原是大将军卫青的舍人(家将),放刘据出逃。同日,皇后卫子夫自杀身亡。

刘据出逃后,所有跟随太子的人、帮助过太子的人、表示对太子同情的人,一律被处死。放走太子的田仁也未能逃过劫难,被处腰斩之刑而死。

不久之后,地方官吏围捕太子,刘据不堪受辱,自杀而死,时年38岁。

他的妻子及三儿一女,也都先后遇害。仅剩一个刚刚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中的孙子(后来的汉宣帝),被投入长安大牢。

刘据死后,汉武帝郁愤难平,始终无法接受事实。郎中田千秋上书为太子鸣冤,汉武帝霍然醒悟。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弯,将在巫蛊事件中陷害太子的人、没有维护太子的人、与太子刀兵相见的人,也统统处死。对于始作俑者江充,汉武帝更是启用了从汉文帝时,就已废止百年的夷族之刑,将其灭绝三族。

因思念刘据,汉武帝建思子宫,又在刘据身死的地方筑归来望思台。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因为老病造成精神状态不佳,时常冲动做出极端的决定,事后反思后悔,又采用极端手段来修正之前的决定。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巫蛊事件的自始至终,汉武帝没有主动针对过太子,只是被人利用。从刘据起兵到身死,汉武帝甚至没有发过一道旨意,明确说到太子谋反。可惜,由于皇帝的自尊和阴谋者的挑唆,大错终究铸成,悲剧无法挽回。

好,让我们回到正题,分析一下刘据谋反的根本原因。

江充等人的陷害,只是给了刘据沉重的最后一击和起兵的理由。其实在此之前,刘据的境遇就已经逐渐不堪。

如上文所述,在四个阶段里,汉武帝都没有废太子的意思,相反,他对太子的颇多维护是能看得出来的。那刘据的压力为什么会越来越大,甚至逼得他走上不归路?

这个锅,确实要汉武帝来背。

汉武帝在位事件长达54年。

在他执政的前期,他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前朝重臣,培植自己的心腹,以便大权独揽。这就是他设立内朝,重用卫氏外戚的原因。

在他执政的后期,他的主要目的变成了抑制朝中过大的外戚势力,维持政权的平衡,避免未来的皇帝被架空。这就是他冷藏卫青,重用酷吏,打击权臣,乃至后来杀母(钩弋夫人)立子(汉昭帝)的原因。

非常尴尬的是,太子刘据在汉武帝执政前期,与卫氏外戚的结合太紧密(有汉武帝的纵容)。

当进入汉武帝执政后期,卫氏成为被打击对象时,刘据就无法避免的被一直误伤。

也许,在汉武帝的心里,是把自己的儿子刘据与卫氏外戚区别看待的。但在刘据和天下人的心里,太子和卫氏早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之后的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二位以太子身份登基,最后得到善终的皇帝。在汉武帝的时代,还没有对太子应有的权责范围有清楚的认识,以后世的实践来看,太子结党对皇权的危害极大,很容易造成皇帝,太子之间的矛盾和朝臣之间的对立。

到了刘据的孙子汉宣帝刘询时,历史似乎重演了。

汉宣帝与他的太子刘奭,同样发生了“纯用儒生",还是“王霸道杂之”的政见之争(刘奭的支持力量来自儒家士族)。

好在汉宣帝死的早(42岁),要是活到汉武帝的岁数(70岁),恐怕又是一场悲剧!

如何理解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躬耕南阳?

缺乏史料记载卧龙岗为把自己编造成躬耕地,经常把《后出师表》中指南阳郡的“困于南阳”,强行解释成“困于宛城”,由此企图把“躬耕南阳”的南阳郡,也篡改成“躬耕于宛城”!但这是徒劳的,隆中向来以史为据,拒绝胡扯!下面就以史料说话。

首先东汉的南阳就指南阳郡!这是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共同的记载。

《三国志》记载:“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谢景者字叔发,南阳宛人。”

这里“南阳宛人”足以证明南阳指南阳郡不是指宛城,否则“南阳宛人”岂不成了“宛宛人”?哈哈真是滑稽搞笑的谬论!

《后汉书》记载:“ 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宛、冠军、叶……”

《后汉书》明确记载南阳郡有三十七城,包括宛城。可见南阳就指南阳郡,和宛城是两码事。

其次,困于南阳绝不是指困于宛城。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对宛城之战的描述。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宛城之战”共分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张绣投降,第二阶段张绣降而复叛打败曹操,第三阶段曹操反击,打败张绣,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宛城最后被曹操占据。

卧龙岗说支持者对宛城之战最后结局视而不见,只截取中间一次战斗的失败,就说曹操困于宛城了,这难道不荒谬吗?曹操把张绣从宛城赶到穰城,哪里有困于宛城了?

再有“困”和“败”是一个意思吗?

《三国志》记载“绣败太祖军於宛”《后汉书》也记载“操败于张绣”。可见史书关于宛城之战中的这次战斗用的都是“败”字!没有谁用“困”!

“败”和“困”是一个意思吗?查查字典就知道“败”的意思主要指输,失利,不成功。而“困” 是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或者指包围的意思!显然宛城之战的这次战斗曹操是失利了,没有被包围也没有陷入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因为曹操最终占领宛城!

可见曹操根本就没有“困于宛城”

那么“困于南阳”到底指那里呢?

还是看看《三国志》的记载。

(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建安二年)秋九月,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豊、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建安三年)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建安三年九月)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建安四年)四年春二月,公还至昌邑。张杨将杨丑杀杨,眭固又杀丑,以其众属袁绍,屯射犬…….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还许,分兵守官渡。(建安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

从以上记载可看出从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的三年时间里,曹操一直陷于东西两线作战:西线三次亲征张绣都未能解决,而东线曹操先后打败袁术、吕布,显然西线作战远不如东线顺利,西线明显陷入困境。但是随后东线又面临袁绍强大压力。

《三国志》注引魏书曰:“议者云表、绣在后而还袭吕布,其危必也。”

由此,张绣问题的不能解决给曹操带来极大的危险和困境,这正是所谓“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这种情况直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张绣率众降,才完全摆脱,曹操才能放心大胆的在建安四年十二月亲率大军到官渡与袁绍决战!

可见所谓的“困于南阳”是指曹操在南阳地区三次征讨张绣未果,而造成的战略困境。这三次征讨张绣除第一次发生在宛城地区外,其余两次都发生在穰城及南阳北部的其它地区。因此《后出师表》“困于南阳”指的就是“南阳郡”无疑!

综合以上可知,《后出师表》曹操“困于南阳”是指“困于南阳郡”,那么《前出师表》的“躬耕南阳”自然也是指南阳郡无疑!

历史上著名的常败将军都有谁?

说起常败将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朝大将李景隆。他是明建文帝最为信任的大将,也是建文丢掉皇位的第一责任人。

作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统帅,李景隆光荣的完成了坑死数十万大军的光荣任务,帮助朱棣完成了逆袭,成功的断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后投降了朱棣。

打败仗的将军不可耻,只是坚持打一辈子败仗的统帅就很少见了,何况这个统帅最后还迫不及待的投降了敌人。

一、李景隆其人

李景隆和朱家还是亲戚关系,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大明开国元勋,为大明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曹国公。

李文忠是少数能在朱元璋手下得到善终的开国功臣,死后配享太庙,封岐阳王。可以说,李景隆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李景隆)

李景隆和赵括一样,从小就喜读兵书,讲起军事理论来头头是道,人又长得英俊潇洒,《明史》说他“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侄孙子,亲自赐名“李景隆”,荣宠有加。

李景隆是个练兵专家。

他在练兵中十分注重阵法阵型及部队的配合,将兵书中的战阵在训练中演练,训练出来的士兵“闻鼓则进,闻金则退,进退合一,蔚然有序”。

可以说如果李景隆在军事教学这个领域发展的话,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

(断送江山的建议)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想从藩王手中收回权力归于中央,于是将藩王们举起了“削藩”的大刀。

深得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担任第一个藩王——周王朱橚的削藩总指挥,成功的完成了任务,并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更加得到了朱允炆的信赖。

战场上的李景隆 在建文帝削去几个藩王,把目光对着燕王朱棣后,朱棣决心与这个侄子皇帝斗上一斗。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在北京起兵,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大幕。

作为朱棣对手的朱允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表兄李景隆,让他挑起了带兵平叛的重担。

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帝亲为推轮,钱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在大军出征之时,亲自为李景隆推车,送他犀带,让他便宜行事,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建文这是将举国之兵交给了李景隆,也是将大明国运和自己的命运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指挥的政府军,一开始是占据上风的。因为朱棣毕竟是造反,政府这边占据道德和伦理的高地,出师有名。

何况政府军集中了整个王朝的力量,朱棣仅有区区北京一个地区,所以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也很大。

当李景隆兵临北京城下之时,朱棣正在率军攻打大宁,这正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当政府军发动强大攻势之后,北京几个城门就已被攻破,李景隆手下的大将瞿能正准备冲进北京城时,却接到了李景隆收兵的命令。

收兵的理由是“候大军同进”。 李景隆为什么要收后?很明显他是忌贤嫉能,怕别人拿了第一个杀进北京的头功。

但他忘记了他是大军主帅,拿下北京,功劳全是他的,在这种时候嫉贤妒能,实在是愚蠢之至。

李景隆的嫉妒并不只针对大将瞿能,另一名将盛庸在东昌取得了对朱棣的胜利,李景隆心里便很不是滋味,于是在建文帝面前“谗间之”。

这种气度狭隘的人,怎么能胜任几十万大军的统帅? 由于李景隆的错误收兵,政府军错失了良机。

朱棣回师后,在北京城外的郑村坝大破李景隆,李景隆弃军逃至德州。

做为一个大军统帅,弃军而逃,这是死罪,可是建文帝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一如既往的信任这个表哥。

(建文帝)

建文帝总结失败的原因,认为是李景隆的兵少了,所以又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所部全部交给李景隆指挥,这一次李景隆手下有六十万之众,比朱棣的叛军多了数倍。

但是双方在白沟河决战时,李景隆又是大败,几十万大军又灰飞烟灭。

李景隆的无能,也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弹劾。

黄子澄弹劾他“出师观望,怀二心”,练子宁对建文哭谏:“怀陛下事者,此贼也,请诛之!”

但朱允炆却对李景隆仍然抱有幻想,并将南京的城防全部交给他,只能说朱允炆是“不作不死”啊。

(投降)

深受信任,担一国之干系的李景隆,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城中尚有二十万兵士,粮草充足,城高垒深的情况下,李景隆早早的打开南京城门,放燕军入城,断送了建文帝的江山,朱允炆也自焚身亡。

李景隆有没有能力 李景隆投降后,被朱棣列为第一功臣,封为左柱国、太子太师、光禄大夫、曹国公,甚至超过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

李景隆为什么有这样的待遇?

很多人认为李景隆是朱棣的内奸,否则无法解释。

建文帝手下内奸不少,驸马王宁、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是。只是李景隆隐藏得很深,朱允炆没有发现而已。让一个内奸担任统帅,江山能不易主?

(南京失守)

李景隆在靖难中的表现,非常可疑。他手下有平安、盛庸、瞿能等有勇有谋的大将,也曾数次面临歼灭朱棣的良机。

可是在李景隆的乱指挥之下,必胜也变成了必败,数十万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

朱棣认为李景隆指挥的大军军纪不严,将士不同心;对北方环境不适应,后勤保障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嫉贤妒能,任用小人。

这些都是李景隆的责任。

李景隆一遇到形势不妙,马上丢下大军逃跑,这是最为恶劣的行为。

主帅一逃,大军群龙无首,当然一溃千里。所以主帅是草包,那真是将怂怂一窝了。

(李景隆)

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成为朱棣的大功臣,“默相事机”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寻找时机,暗中帮朱棣的忙!怪不得屡战屡败呢,原因在这。

李景隆虽然出卖了建文帝,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报。

朱棣登基不久后,他被朱棣软禁在家,过着没有自由的行尸走肉的日子。

虽然活了好些年,但没有自由的日子,幸福吗?

参考文献: 《明史-李景隆传》、《明史纪事本末》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冯生

汉宣帝为什么能彻底打败匈奴?

汉匈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大汉数代人长期努力的结果。

然而,化优势为胜势,最终赢得彻底胜利,则与汉宣帝的正确战略分不开。

得势不得分

自汉武帝漠北决战后,“幕南无王廷”,匈奴势力大范围退缩,大汉已经已经在汉匈战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

其后,汉武帝试图再接再厉,彻底打败匈奴。

然而,汉武帝很快发现:他陷入了得势不得分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随着连年高强度作战,大汉的国力已经消耗严重。

在汉武帝早期的对匈奴作战中,主要使用的是骑兵,但到后期,随着国力损耗,已基本是步骑协同了。

虽然步骑协同有自己的优势,但毫无疑问,在这种远征中,其机动性、灵活性已经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匈奴人在连番失利后,找到了应对汉军的办法。

汉军每次北进,匈奴皆立刻迁走,以至于汉军曾有几次北进,“不见匈奴一人”,劳师远征,无功而返。

此后,随着匈奴实力的逐渐恢复。尤其是,在汉降将的训练和指挥下,匈奴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迅速增强。匈奴开始防守反击。

匈奴往往先行远遁,避免与汉军过早决战,然后,集结主力,寻找机会,猛击汉军一路。

结果,汉武帝后期的数次远征,汉军败多胜少。

最终,在国力消耗严重,战绩却越来越不如意的情况下,汉武帝轮台罪己,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

彻底打败匈奴,留给后人吧!

汉昭帝的方略

汉昭帝即位后,霍光辅政。

霍光执行汉武帝生前指定的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内政。

对匈奴,大汉采取以就地反击为主的作战方针。

由于汉匈实力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匈奴的进攻,汉军可以通过就地反击来打击对手。

这一方略,有3个结果。

1、战果不错。

汉军的就地反击,虽然看起来被动,但其效果却在武帝晚年的一些远征之上。

2、大汉的恢复有条不紊的进行。

就地反击对国内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有限,因此,这个阶段,大汉的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3、仍然不能给匈奴致命打击。

不过,这样的方针,毕竟是立足于防守,缺少主动对敌人的打击,因此,对匈奴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事实上,在匈奴与乌桓发生冲突时,大汉曾发2万精兵截击匈奴。然而,匈奴依然迅速走脱,汉军依然不能给匈奴有力打击。

此时的匈奴,实力已弱,内部问题也已严重,只差致命一击,然而,但此时的大汉,依然没有找到给其致命一击的方法。

宣帝的资源和难题

汉宣帝继位时,他得到的遗产是丰厚的。

1、大汉国力已恢复。

经过汉昭帝一朝的苦心经营,此时,大汉的经济得到恢复。“田野益辟”、“百姓益富”、“破有积蓄”。

因此,汉宣帝能够集结的骑兵集团,其规模已经超过汉武帝鼎盛时期。

2、西域经营已见成效。

自武帝以来,大汉一直着力经营西域。

因此,已有显著成效。

尤其是,原本依附匈奴的西与大国乌孙,此时已经与大汉交好,与匈奴离心离德。

3、匈奴国力更弱了。

这段时间,匈奴则内乱不断,不但实力更为薄弱,而且内部已经有了分裂的迹象。

可以说,此时,大汉已经有了给匈奴致命一击的物质条件、外交条件。

然而,如何给匈奴致命一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破解匈奴的套路,大汉要征匈奴,势必要重蹈武帝后期的覆辙。

何况,此时,大汉的将才素质一般(赵充国尚未成熟),不但与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才不能相提并论,就是比之武帝后期的李广利、李陵也难比得上!

汉宣帝的战略1:抓住时机,果断发起大规模进攻

自前90年的燕然山之战后,大汉已经接近30年没有对匈奴大举进攻了。

然而,汉宣帝在其登基的第二年,他就嗅到了机遇的味道。

由于匈奴不满乌孙倒向大汉,数次发起对乌孙的进攻。

乌孙在昭帝后期就已经发出求援,但大汉因为内部问题,没有发兵支援。

前72年,乌孙再次发来求救文书:匈奴屡屡侵犯,要我们断绝与大汉的关系。我们愿出兵5万,与您一起反击匈奴!

宣帝君臣知机遇难得,遂下定决心:立刻对匈奴发起大规模进攻。

此时,生长于民间,缺乏政治资源的宣帝刚刚即位不久,内部仍有不少问题(如其与霍光关系仍然很微妙),这种情况下下定大规模进攻的决心,需要的不仅是敏锐的嗅觉,更需要惊人的魄力!

汉宣帝的战略2:大规模进攻的创造性安排,完美破解匈奴套路

自武帝后期以来,匈奴应对大规模进攻的套路是:后退避战,然后择机选择一路汉军猛攻。

这一招,屡试不爽。

汉宣帝的应对方法是:正月出兵+骑海。

你匈奴不是要后退避我,诱我深入吗?

我正月出兵!

正月,正是匈奴最弱,最不便行动的时候。

匈奴最强盛的季节是秋季,秋高马肥,机动力强大。

到了冬季,草原水涸草枯,沿途获取草料,生长在马背上的匈奴人行动起来很困难。

而大汉则不同。

大汉的马匹,吃的是携带的马饲料,并不“靠天吃饭”,仍能保持强大的运动能力!

因此,大汉出兵,匈奴如果仍然选择“避战”,那么,不需要汉军打,匈奴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你匈奴不是要利用我分路进攻,择机攻我一路吗?

汉宣帝的应对很直接:每一路都足够强大!

此战,光是直接参战的骑兵就达16万之多!其他担任后勤的部队就更不计其数了。

这可是当初汉高祖无法想象的“富裕仗”!

平心而论,这一仗,汉军的表现不但不出彩,甚至还有些拉跨!

除了范明友和赵充国这两路有所斩获外,其余三将“皆不至其还”,结果,聚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意图落空。

反倒是乌孙军打得比较出彩,重创匈奴右谷蠡王部,获三万九千余级,俘虏各类牲畜七十余万!

战后,宣帝将五路主将中的两位将军逮捕问罪,逼迫其自杀!

然而,给匈奴军队致命打击的目标没有实现,给匈奴经济致命打击的目标却实现了!

由于迁徙困难,此战,匈奴被俘获的牲畜有80余万!而在迁徙过程中,民众死伤、牲畜远移死亡,“不可胜数,匈奴遂衰耗”!

然而,匈奴更大的损失,还在后面。

汉宣帝的战略3:外交战、经济战、策反战,促其分裂

巨大的损失,使匈奴对周边部族的威慑力进一步削弱。

于是,大汉加强与乌孙、丁零、乌桓的合作,支持各部进攻匈奴。

于是,乌孙等各部,“趁你病要你命”,大肆进攻匈奴,斩杀匈奴数万人,掠夺马匹数万,牛羊不计其数。

此外,在大汉的支持下,原本依附匈奴的其他各部“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在各部的联合打击下,匈奴的活动范围大幅减少。

漠北的环境本来就恶劣,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匈奴来说,活动范围大幅减小,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大幅虚弱。

果然,匈奴发生大饥荒,“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大为削弱!

这种情况下,原本依附匈奴的各部也纷纷脱离匈奴,“诸国縻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汉军趁机发起小规模出击,出兵3000,分3队,进一步打击匈奴!

这种小规模出击,“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匈奴单于,是草原上的鹰,只有强者才能居之!如今,大汉小规模进攻,匈奴尚不敢交战,单于威望自然一落千丈!

于是,原本就有分裂倾向的匈奴,开始真正的四分五裂了!

汉宣帝,遂开始了彻底摧毁匈奴的最后一个步骤。

汉宣帝的战略4:政治战

不久,匈奴在连续内乱后,五单于相攻,乱作一团。

宣帝一面坐山观虎斗,一面开始展开政治战。

一方面,在单于内斗其间,大汉没有趁机发起大规模进攻。

此时的大汉,当然是有足够能力进攻的。

然而,所谓“急之则相救,缓之则争心生”,宣帝此举,避免了匈奴各部在危机中缓和各自关系,利于进一步瓦解匈奴。

另一方面,汉宣帝抓住机遇,一步步加强与呼韩邪单于的合作。

当时,五单于相攻,你死我活。有的单于投降,有的单于自杀。最后郅支单于击败呼韩邪单于,占领单于王廷及漠北广大地区。

呼韩邪单于为求自保,只得试探性与大汉商议归附事宜。

当时,呼韩邪单于身边反对其依附大汉的声音很大,因此,呼韩邪与大汉的商议本是试探性的,极不牢固。

然而,汉宣帝却抓住机会,步步为营,趁此终结战争。

汉宣帝先是意极高的礼遇迎接呼韩邪单于,让他“位在诸侯王之上”,并颁“匈奴单于玺”,承认其为匈奴族的最高首领。

随即,又以法律姓氏确定其对大汉的从属地位,在汉天子与单于之间建立起君臣名分。

此后,大汉出兵、出钱,全力支持呼韩邪单于北归。

汉军护送,“留卫单于,助诛不服”,既帮助单于控制局势,又监视单于。

同时,大汉屡屡调拨谷米救济匈奴民众,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获取广泛的人心。

如此,呼韩邪单于在大汉的支持上,逐渐安定漠北,并继续保持与大汉的从属关系。

此时,呼韩邪单于请求返回匈奴王廷主持国政。

这可是要脱离大汉的监视呀!

大汉准许了!

大汉之所以准许,是因为:靠控制一个傀儡实现结束战争是不可能长久的,要彻底结束战争,需要对方心服口服!

而要对方心服口服,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一场“虽远必诛”!

后记:虽远必诛,战争结束

前48年,汉宣帝驾崩。

他去世时,匈奴已经基本上被打败。

只是,彻底结束,还是汉元帝时期的“虽远必诛”之后。

呼韩邪单于最初要依附大汉,是为郅支单于。

呼韩邪单于依附大汉之初,郅支单于也派遣使者与大汉修好,试图阻止大汉支持呼韩邪单于。

尽管大汉对郅支单于也十分友好,但是,与呼韩邪单于不同,郅支单于的目标是要亲自统一匈奴,因此,他既不接受大汉同时优待呼韩邪和他的安排,也绝不愿意作大汉的臣属。

然而,在东方,郅支单于知道不能同时对大汉与呼韩邪单于开战,遂决心西去,经营西域。

郅支单于确实厉害,很快就打算乌孙等国,迫使大宛等国纳贡,“郅支单于威名远闻”,成为西域霸主。

此时,大汉西域副都护陈汤知郅支单于“必为西域患”,遂决心联合乌孙等国,共击郅支单于。

陈汤目光敏锐:郅支单于虽然雄霸西域,但其据点郅支城缺乏坚固城池和足够的强弓硬弩,一旦遭到围攻,既难以自保,也无处可逃,可以一举歼灭!

于是,陈汤果断发兵,直扑郅支城。

此时,大汉长期经营西域的效果体现了出来。

原本支持郅支单于的康居“贵人”决心支持大汉,并帮助汉军顺利完成远距离奔袭,完成对郅支的包围。

随即,陈汤击败匈奴军,将敌人重重围困于郅支城内。

郅支单于本打算弃城而走,但左右看去,康居已经做了汉军内应,乌孙也发兵来助汉,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他带兵出城后又返回城内:汉兵远来,不能久攻!死守!

然而,陈汤决心已定,哪里会放过他?汉军火焚木城,奋力入城,彻底歼灭了郅支单于!

虽远必诛!

此时,已经在漠北安定局势的呼韩邪单于得知此事后,知道:无论是论“远”,还是论战力,他都不如郅支单于,郅支单于尚且“虽远必诛”,孤弱的他又如何能得罪大汉呢?

心服口服!

于是,呼韩邪单于进一步加强与大汉的关系,与大汉确立了新形式的和亲关系。

由此,持续一百五十多年的汉匈战争,以大汉的辉煌胜利告一段落!

经过大汉数代人的努力,到汉宣帝时,大汉已经在物质上、外交上,作好了彻底打败匈奴的准备。

在这一基础上,汉宣帝以其创新性的努力,化优势为胜势,赢得战争!

他不顾自己登基不久,内部尚不稳的局面,果断改变武帝生前确定的“休战”策略,抓住时机,再次发起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

在战术上,他果断集结前所未有规模的大军,并创新性的选择正月出征,粉碎匈奴人屡试不爽的套路,使汉军在表现拉跨的情况下依然给与匈奴沉重打击,促使匈奴在经济上崩盘。

此后,在外交上,他拉拢各部联合打击匈奴;在心理上,他通过“侮辱性”极强的小规模出击破坏单于权威,促使匈奴在阻止上崩盘,并走向分裂。

最后,利用匈奴的分裂局面,宣帝在与呼韩邪单于的合作中,充分利用汉匈双方人民渴望和平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型“主从关系”、新型“和亲关系”,开创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局面,彻底结束了战争。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