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交友,学和悟的区别在哪?
泰州交友,学和悟的区别在哪?
谢邀答。
学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
悟,理解,明白,觉醒。
————百度百科
对于这两个概念,我是这样理解的:
学,参照效仿前人经验积累,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这种方式特点是有迹可循,相对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从咿呀学语,邯郸学步等例子来看 ,学的过程都有可供参考或模仿的经验积累。突出一个模仿,效仿的意味。
悟,更多的靠个人思考、体会来感知一些事物本身的特点,规律。这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考和效仿,更多依靠自己内心的体会和感觉。突出一个发明,创新,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意味。
悟,更多时候是一个思考,体会的过程。例如达摩面壁十年,王阳明龙场悟道。
学和悟都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好多时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学的过程中的举一反三,本身也是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俗的来讲,学和悟有点类似于山寨和创新的意味。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死了多少人,是否被夸大?”,我们只能根据现存不多的史料来判断,由于清朝时期的毁灭史料和正史的刻意回避清初的屠城问题。所以现存的史料都来自个人的一些笔记、记录。至于其真实性,也不好做甄别。下面我就讲一下江南抗清的三场代表:“扬州十日”、“江阴屠城”、“嘉定三屠”,选取史料还原屠城真实性,至于真实与否,各位朋友可以畅所欲言,各抒胸臆!
一、扬州十日
当清军击败大顺军,占领陕西后,把把主要精力放在收取江南上。清军三路齐头并进,其中多铎率领的一支清军负责攻打扬州。
当清军初抵城下时,总兵刘肇基建议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史可法却说:“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在城守方面,“旧城西门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势若建瓴,且为兴化李宦祖塋,树木阴翳,由外达内,绝无阻隔,枝干回互,势少得出。诸将屡以为言。公以李氏荫木,不忍伐也。且言,诸将以此地为险,吾自守之”。
二十四日夜间,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刘肇基战死,扬州知府任民育、何刚等壮烈牺牲,史可法被俘后遇难。
清军占领扬州以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他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令旨中说:“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婴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予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
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一日在扬州的暴行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二十七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五月初二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二、江阴屠城
在弘光政权迅速瓦解的大变动中,江阴县的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政府委派的知县方亨上任后遵照清廷法令张贴布告叫百姓剃发。闰六月初一日,生员许用等人在孔庙明伦堂集会,一致决定:“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
正在这时, 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 “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 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把方亨等 逮捕,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陈明遇虽然胸怀忠肝义胆,却感到自己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在他推荐下江阴士民把乡居的原任典史(弘光时调升广东英德县主簿,未赴任)阎应元迎接入城担负守城重任。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
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清军统帅多铎见江阴蕞尔小域竟敢于抗命,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来攻。刘良佐部兵数万自闺六月下旬包围江阴县城,屡攻不利,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入城招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
应元在城头痛斥良佐的背叛明朝,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无言可对。多铎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博洛来到江阴城下,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打了他一顿板子。
刘良佐惭恨不已,督促部下拼命攻城。阎应元、陈明遇鼓励城乡义勇扼守危城,多次派徽商程璧等人出城联络各地义师来援,却始终没有得到江浙救兵。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
陈明遇巷战而死,阎应元负伤后投湖,被清军从水中拖出,不屈遇害。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当时人士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的英勇牺牲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江阴士民的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拼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江阴城守后纪》的作者总结道:“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
在福州继统的隆武皇帝听说泾县和江阴百姓的坚贞不屈,深为感动,说:“吾家子孙即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
江阴战役虽然不像一些野史所记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阵亡于城下,但参加攻城的确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端重亲王)和尼堪(敬谨亲王)、恭顺王孔有德。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竟然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实在是南明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三、嘉定三屠
和江阴百姓抗清同时,嘉定县民也因清政府强迫剃发起兵。弘光朝廷覆亡后,六月十四日嘉定已经沦入清方之手,二十四日清朝委任的知县张维熙上任。闰六月十二日颁布剃发令,嘉定百姓愤愤不平,拒不从命。
有人征询著名乡绅侯峒曾(天启五年进士,弘光时任通政司左通政使)的意见。他毅然回答:“闻徐太史汧护发自裁,何不奋义?即不可为,乃与城存亡,未晚也。”就是说,他反对刘宗周、徐汧的只顾自身名节的消极抵制,主张积极地起兵抗清。
十七日侯峒曾带领两个儿子侯玄演、侯玄洁,进士黄淳耀及其弟黄渊耀入城倡义反清复明。他们同当地士绅会议后,决定率领百姓上城画地而守。“立挨门出丁法,分上中下三等:上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备客兵粮饷,并守城头目灯烛之费;中户出丁若干,衣粮自备,仍出银若干;下户止出一丁,分堞而守,每丁日给钱六十文,衣粮灯烛悉自备。城上分四隅,自某地至某地止,分属各图,每图择一人为长。日入后,当事者亲自巡历,以稽勤惰。其大事专属峒曾、淳燿处分”,城上树立白旗,大书“嘉定恢剿义师”。
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后,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原为高杰部将,曾任明朝徐州总兵)立即领兵来攻。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却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
即如史料所言:“诸乡兵未谙兵势,争裹粮厉兵而来。峒曾、淳耀等亲自临城,勉以忠义,言与泪俱,人皆感奋。因下令诸乡勇能鼓众赴敌者,每人先给白布二疋,仍每日颁折饷银二钱;有能得敌人首级者,每颗给银十两”。
“七月初一日,会兵砖桥东,不下十余万人,排挤拥塞,纷呶如聚蚁,多适为累。清兵每战必分左、右翼;乡兵不识阵势,呼为蟹螯阵。每发挑战,多不过十余骑,皆散落不集一处。诸乡兵遥见兵出,拥挤益甚,手臂摩戛,轧轧作声。”这种乌合之众自然抵挡不了清军。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走者不知所为,相蹈藉而死”,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尸骸乱下,一望无际”。
七月初三日,清军大举攻城;次日城破,侯峒曾奋身投入池中,被清兵拖出斩首,其子玄演、玄浩遇害,黄淳耀、渊耀等自縊。李成栋下令屠城,“兵丁送得肆其杀戮,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苇丛棘,必用枪乱搅,辄呼:蛮子献宝!其人悉取腰缠奉之,意满知无人然后已。丁兵每遇一人方释”,“虽至穷苦,必以等珥系肘间,曰:此买命钱也!”
“遇他兵胁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使然,非一人所致也。子邻人偶匿丛篠中得免,亲见杀人情状:初砍一刀,大呼:都爷饶命至第二刀,其声渐微,已后虽乱砍,寂然不动。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所杀不可计数。其悬梁者、投井者、断肢者、血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弥望皆是,亦不下数千人。三日后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厂满河,舟行石下篙处"这就是史册上臭名昭彰的嘉定三屠。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成吉思汗最后打到哪里才回来?
成吉思汗(生于公元1162年,卒于1227年 ),名铁木真(蒙语“钢铁”之意),蒙古乞颜部人,孛儿只斤氏贵族世家出生。
铁木真少年时,其父也速该被仇家毒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被族人驱逐出部落,一家大小在荒野中艰难求存。《蒙古秘史》记载:彼时,蒙古大草原“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铁木真在艰难困厄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他胆大心细,“敢与人争”,剽悍好斗,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波澜壮阔的人生影响尤其重要。
公元1206年,也是南宋开禧二年,铁木真经过多年艰苦征战,终于削平群雄,统一了攻伐不断、动荡不宁的蒙古高原。
也在这一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源头召开了“忽里台”大会,竖起了一面象征着威严圣洁的九旒白色旗帜,推举成吉思汗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以及蒙古贵族们不断发动对外掠夺战争,用兵的方向主要是南下与西征。蒙军南下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金国与南宋,西征则是攻掠中、西亚以及东欧诸国。
蒙古西征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1217——1223年的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是1234——1241年的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1258年的旭烈兀西征。
在此单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蒙古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和诸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率领,主攻目标是中亚地区的西辽、花剌子模和罗斯公国(今天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悍将木华黎,自己亲率蒙古大军西征,一路所向披靡,首先灭掉了由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两年后,成吉思汗率领四子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召集畏兀尔、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仆从军联合攻打中亚古国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是中亚大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国,疆域广袤,国力雄厚,兵多将广,骑兵更是剽悍善战,称雄河中(指阿姆河流域)。蒙古军入侵后,花拉子模算端(国王)摩柯末犯了战略错误,他将数量庞大的军队分散部署在各大城市据守,遂被蒙古军各个击破,这个强大富庶的中亚古国在蒙军铁蹄的践踏下终于灰飞烟灭。
成吉思汗抓住花剌子模军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连续攻克了占讹答剌、不花剌、撒马尔干以及玉龙杰赤(均在今天的乌兹别克和土库曼境内)等重要城市。花剌子模国王摩柯末兵败遁逃,哲别率蒙军紧追不舍,一路上烧杀抢掠,扰动极大,摩柯末在逃亡路上惊惧而亡,其子札兰丁奉遗照继位。
札兰丁和他优柔寡断的父亲摩柯末不一样,是条有勇有谋的好汉,他组织花拉子模残军奋力抗击,虽然给蒙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与困扰,但他面对的是中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成吉思汗,其败局早已注定。
在蒙古狂飙突进、战无不胜的军队面前,札兰丁困兽犹斗,死战不降,虽也取得过八鲁安大捷,重挫蒙军,但最终还是无法挽回败局,于1221年底在申河(印度河)之役中被蒙古军打的全军覆没,他单人独骑泅渡申河(印度河),逃入印度境内......对于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札兰丁,成吉思汗亦是赞不绝口。从这一年起,花剌子模成了蒙古的一处禁脔(辖地)。至此,蒙古第一次西征结束,成吉思汗率军班师北返,于1225年夏天回到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最远打到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处的印度河巴方一侧。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
扬州和镇江有什么文化上的联系?
镇江、扬州两地自古繁华,如今依旧。两地作为长江下游的人文双璧,在文化方面一直相互融合和影响,也互为补充。
而连接两地的核心就是长江和吴文化。例如两岸凭借长江、运河,水资源十分丰富,两地长江岸线几乎相仿,逾80公里,扬州运河岸线达143.5公里,镇江运河岸线60公里。
扬州境内有三个大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水面面积达150万亩。两市还有许多地下水,镇江的“天下第一泉”、虎跑泉、鹿跑泉、丹阳的“天下第四泉”,扬州的“天下第五泉”都是地下水的外露。这种江、河、湖、泉的可饮、可航、可观、可戏的水资源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将变得越来越具魅力。
两岸皆有山,尽管是丘陵,但都具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优势,仪征的丘陵山区如璞玉未琢,原始原貌,镇江更是依山傍水,枕山凝江,宁镇丘陵横亘东西,茅山山脉贯穿两北,以“山”字形构成城市的骨架。
可贵者既有开发得好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形成山临水的壮丽和水绕山的奇秀。而南山国家森林公园达18平方公里,还未深度开发。这在地少人稠经济发达的宁沪铁路沿线是甚为难得的城市山林。可以说山灵水秀两地互融互补。
两地的文化互连性。以宗教旅游资源为例,同为佛教寺庙,镇江属临江山寺,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北固山寺冠山,以雄险取胜。
而扬州多为丘陵寺和平原寺,丘陵寺的大明寺、观音山以轻灵见长,平原寺天宁寺、旌忠寺则以严整名世。
两地寺庙中几乎都有相同的文人雅士造访,李白、苏轼佳话永存,而扬州的鉴真大师更是唐代律宗祖师,中日友谊的友好使者。伊期兰教有伊期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普哈丁宋代时到中国传教安葬扬州的普哈丁墓,仙鹤寺、江都波斯庄、高邮菱塘乡都是海内外穆斯林向往的圣地。
道教有镇江茅山,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的胜景,不愧为我国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
两地文化的互异性。镇江是以真山真水闻名,扬州以假山假水引人。尤其是扬州园林,瘦西湖是湖上园林代表作,以集景式滨水园林群落自树江南园林一帜,尤其是在1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蜀冈——瘦西湖名胜区是“目前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区。”已通过了国家AAAA级风景区的评定。
市区尚存私家园林住宅三十多处,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官邸园林何园、富商园林个园,另有逸圃、汪氏小苑、小盘谷、匏庐等,自古即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的美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两市都注重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而两地的街区各有其特色。
镇江的西津渡古街区是“千年古渡,百年老街”,全长450米,有四道券门,一二道券门刻有“同登觉路”和“共渡慈航”,之间是古代祝福摆渡平安,江上救护的遗迹,中间有元代过街石塔,石塔下的观音洞是过渡人礼拜之地。救生会则是江上救护的慈善机构,另两道券门则刻着“层峦耸翠”和“飞阁流丹”,显现古渡古街背倚云台山麓的风景特色。著名美藉华人韩素音称“是一座待开发的旅游金矿”。
扬州的东圈门、东关街、盐阜路、工艺街历史街区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历经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近1300年时间跨度。宋代的双瓮城被称为1999年国内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处街巷体系保存完整,园林建筑星罗棋布,城楼牌坊,古树名木,古井古巷保存完好。
以汪氏小苑为主的地方传统民居,以个园逸圃为主富商园林,以武当官、准提寺为主的宗教建筑,以刘文琪、包世臣等故居为主的名人故居,以漆器玉器制作为主的工艺品区。
两地文化的互借性。长江天堑并未割断两地文化的联系,而是互相借取又能因地制宜。扬州有景观文昌阁、御码头、钓鱼台,这都是体量较大的景观,镇江在焦山、金山内也仿效建御码头、钓鱼台、文昌阁。
扬州也仿效镇江,如在瘦西湖内建小金山,直言不讳地说“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只是经过活化改造,比原来景色多了不秒妩媚之气。扬州大明寺有宋代欧阳修创建的“平山堂”,即因堂上看到江南诸山,于是有“远山来与此堂平”之誉,连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也认为借景之妙,挥毫写下“过江诸山到此堂下”之联。
这种互借更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学术交往,比如我国最早的造园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吴江人,他长期生活于镇江、扬州,总结扬州、镇江、常州等地的造园经验在扬州仪征建造寤园,并写成了《园冶》,本世纪初传入日本、西欧各国,计成被国外专家学者尊称为造园鼻祖。
林则徐在流放新疆伊犁时,特在镇江停留,把自己所译《四洲志》交给在扬州任职的魏源,魏源编写出《海国图志》,叙述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介绍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革新,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昭明文选》在镇江南山,由昭明太子会同当时文人钟嵘、刘勰等编成,现今在镇江南山有文苑、读书台、增华阁,而研究《文选》的文选学却由扬州的曹宪、李善开创,至今扬州还有文选里,文选楼,编刻有《文选楼丛书》27种。
扬州、镇江两地仅从文化资源中的园林资源、山水资源,学术资源、聚落资源几个侧面,就说明两地文化的相同相异,互融互补。如此则意在说明如何培育这些资源,使这些本来分属两地的文化资源,重新组合,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发挥联缀的功能,层递升华优势。说什么西部大开发项目现在回来给我洗脑?
从目前的来看确实不太好劝
根据你的描述你的堂哥中毒不浅啊,关键是你目前的能力,能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以毒攻毒
针对你堂哥的问题,我觉得你要考虑的是,如果他说西部大开发,你如果能清醒的话,可以忽悠他让他加入你的项目,然后等他交给你钱后,你再告诉他,这是骗局。将钱还给他。让他吃一堑长一智,否则,她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被骗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
如果以毒攻毒你还没发掌握,那就只能苦口婆心的告诉他,还去啥西部搞大开发,好好留下来,开发开发家乡就行,毕竟西部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好好地为家乡做点事,不要再去西部凑热闹了,毕竟那里再好也不是老家。所以看看他的说辞吧。
避免被洗脑
如果上面的还是无法说服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你可以要远离她点,毕竟哪天你要是意志力不足,可能被忽悠上路。
最后总结:
传销其实本质就是抓到人人性中,对成功对金钱的渴望,从而针对这些渴望,制定了陷阱一样的讲课课程,让很多人都被洗脑后,成为忠实的赚钱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