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故事白话文,何为君子?

2023-09-10 18:56:04 78阅读

交友的故事白话文,何为君子?

一、君子意含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交友的故事白话文,何为君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传》

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韩愈《师说》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5.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清 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6.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吴所谓贤良,齐所谓士。”

明 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越王勾践闻吴王已出境,乃与范蠡计议,发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从海道通江以袭吴。”

7.美酒。

《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8.竹之雅号。

宋 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君子竹”

二、君子词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三、君子标准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四、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处。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并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运用。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权”。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通过权衡而采取的一种最优化的、适中的措施。因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所以,“权”最为难得,与“权”相关的中庸,也最为难得。《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并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实在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显得更为可贵。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五、君子之乐

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何晏的解释是:“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刘宝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为证。“君子固穷”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时回答子路的话。《荀子·宥坐》篇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综合考虑,程颐的解释显得更为准确。“君子固穷”,并非君子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君子穷亦固”。君子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六、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七、君子追求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八、君子价值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确立礼仪法度也可以有别的路向,比如实行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立场,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张。在韩非看来,使人不得为非的具体方法,就是严明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

孔子反对这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齐之以刑,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却使民众没有羞耻之心。所以,依靠此法,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道德的力量。并且外在的礼仪规范,本来就是根基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本来就是根基于人本有的仁爱之心的。所以,孔子虽以“复礼”为己任,但孔子更是把力量用在“兴仁”上。只有“兴仁”,才可以“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孔子的高明所在。

一些女生说男生都是大猪蹄子?

听话听音,还要悟弦外音,看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辨语气轻重,睇眼神动作等等。女生说男生都是大猪蹄子。用我这里的土白话讲就是大猪脚的意思,大猪脚,一般理解是粗糙马虎大意不会关心人。这是形象比喻,女人又爱作婉转不转不直言,因而在理解上往往就各有千秋了,更因场会对象等之不同,各人的见解自有差异,就是女生说的,有时有贬意,有时又有褒义。有时充满埋怨,有时又饱含爱意,有幽默感。

男人没女人委婉细腻敏感,男人多急躁又粗枝大叶,人的性格是有两面性的,男女是有差别的。性格两面性有优劣,女人说男人似大猪脚,就是说男人性格劣质那部份。优劣是可以转化的,男人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尽快的扬长去短,既刚又柔,粗中能细,顺应女心思,多关心体贴女生,获得女生最大认同好感与爱恋就最好了,就不再是大猪脚,不再是那个梗了。男人要讨得女人欢心,在刚强之上,添多点柔情,多些细心和爱意,不那么急躁粗鲁,学文雅有气质一些就好了。女人是感性的,喜欢爱装的男人,所以有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男人不装,不使点"坏",女人就看不上眼,男人不仅要嘴甜表现脾气好,肯拜于裙下,就易取得女人认可,所以,好色男多会伪装,女人被骗不可全赖在男人头上,自身也是有原因的,男女各自都要检点。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

解读:

从诗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点明了送别的对象——辛渐、送别的地点——芙蓉楼。辛渐是谁?从诗的内容来看,是从洛阳来看望诗人的亲友或者是要去洛阳的亲友。辛渐与诗人到底什么关系,为什么离开镇江去洛阳,那要查阅资料。但是,关于辛渐的资料很少,都是根据这首诗来判断他是诗人的一个朋友。查《唐才子传》,也只有在王昌龄的传中提到这么一句话:“与文士王之涣、辛渐交友至深,皆出模范,其名重如此。”但《唐才子传》中并没有辛渐的传。实际上,《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另外一首写的是头天晚上在芙蓉楼饯别辛渐的情景——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当时任江宁(今南京)丞,送别辛渐,头一天即送到了润州(今镇江),晚上在润州芙蓉楼饯行,第二天天亮才真正分手。由此可见,辛渐并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果然“至深”。从描述头天晚上饯行的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心情是很落寞的,所以眼前的景是“秋海阴”“楚云深”,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上,是“不能醉”——没有兴致畅饮,最后直抒胸臆是“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寥,惆怅似水,但一颗对友人的真心却如朗朗明月。

大概,践行酒过后,席散了,夜深便下起了雨,所以,就有了第二天清早送别时的“寒雨连江夜入吴”。昨夜遥望的是“寂寂寒江”,今晨是“寒雨连江”,总离不了一个“寒”字。为什么“寒”,季节入秋,天气转寒,再添夜雨,更觉寒凉,这是其一;王昌龄自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后,一直仕途蹭蹬,此时正在江宁丞任上,心情比较落寞,好友即将北归入京,想起今后身边无一知己,落寞心“寒”,这是其二。天气寒凉,内心亦寒凉,平明送客寒雨中,抬眼望,“楚山孤”——这山,和自己的心一样孤寂啊。李白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目光,追随着孟浩然远去的帆影,久久凝望,依依不舍;王维送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惦记着的,是元二离开了自己这位好友后的寂寞;而王昌龄送辛渐,目光不是落在即将踏上行程的友人身上,却在楚山上。楚山是不会移动不会离开的,就像自己只能留下来一样,写“楚山孤”,其实是写诗人自己“孤”。

为什么王昌龄“送客”,而自己更像是怀着一颗落寞孤寂的“客心”呢?前面讲到这些年他心情一直比较落寞,再加上辛渐离开,要去的是东都洛阳,而洛阳有很多他们共同的亲朋好友。可以说,辛渐离开江宁,是回家,留下来的王昌龄,自然就是“客居他乡”了。分析至此,“楚山孤”的落寞感,也就很好理解了。

因此,后面两句也就显得自自然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一定会问其他,这是诗人心里盼望着的。真要问起来,那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玉壶,皆有来由。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玉壶冰”比喻的就是清白的操守。王昌龄要辛渐替他向亲友们告白,无论他在哪里,都是大家曾经熟悉的王昌龄,心还是那颗心,性情还是那样的性情,冰清玉洁,坚持操守,从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

王昌龄的落寞,不仅仅是与亲朋好友山川相隔的落寞,还有遭受谗言被人谤议的落寞。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亲朋好友对他的担忧,担忧他意志消沉,所以才特别叮嘱辛渐告诉洛阳的亲朋好友,让大家放心,他初心不改,“一片冰心在玉壶”。

两首诗,都是由景入手,再转到直抒胸臆,景由情牵,情由心生,情景相融,意绪绵绵,两首送别诗,一腔真性情。由是,“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成为了名句。

《塞下曲》

解读:

卢纶的《塞下曲》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讲了一个故事,刻画了一群形象,表现了一种情怀。

一个故事——御边退敌的故事。在一个无月的黑夜里,一群大雁突然鸣叫着飞向高空,将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敌人趁着夜色要逃跑了。将军提刀上马,率领骑兵,奋勇追击敌人。这时候,天空中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弓刀上,仿佛是为将士们呐喊助威。

一群形象——唐朝御边杀敌的将士们,他们行动敏捷,武艺高强,斗志昂扬,信心满满,他们是一群保家卫国的英雄。读着“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仿佛看见了将士们英姿飒爽的模样,听见了马蹄萧萧的声音,令人心潮澎湃。

一种情怀——当然是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

读这首诗,即使没有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会有一种豪情油然而生,因为诗歌的节奏、韵律里,就蕴含着一种昂扬的气势,让人感到一种豪迈的胸襟。

细细品味,则故事、形象、情怀就可触可感,令人胸襟激荡了。第一句,“月黑”营造了肃穆紧张的气氛;第二句,接第一句而来,但写的不是一眼能够看清的景象,是结合第一句的信息推断出来的——月黑而雁惊飞,一定是受到了惊扰。第三句,主角走进了镜头里,一队轻骑兵,弓刀整齐,英姿勃勃,飞身上马,急速追击。第四句,又一次将镜头拉开,天地间,突然大雪纷飞,很快就落满了将士们的盔甲和弓刀,但这样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止将士们的决心,他们顶着风雪,朝着敌人遁逃的方向骑马飞奔……天地雄浑,把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衬托得更加鲜明。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一共六首,这是第三首。这一组诗都表现了御边将士粗犷豪迈的形象和保家卫国斗志昂扬的精神。其中第二首,很多小学生也很熟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墨梅》

解读:

王冕的《墨梅》,借梅花来抒写自己的品质追求。

一二两句,晓白如话,用白描手法,将墨梅的样子呈现在读者眼前:洗砚池边,一棵梅花迎风而立,隆冬时节,朵朵花开,不是鲜艳的红色,而是如点染了淡淡的墨痕,朴素优雅,高洁俊逸。诗人描绘的应该并非屋外真实的梅花,而是画中的梅花——花朵没有着色,用淡墨点染而成,形神兼备,高洁端庄。

这两句里,还有一个典故:洗砚池。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的运用,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画家王冕对书画的热爱,同时也借王羲之之名,表现出自己书画境界的不俗——王冕与王羲之都是姓王,诗句开头称“我家”,用意巧妙。

三四两句,还是“白话”,明写墨梅的高洁品质,实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清气满乾坤。

王冕写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的是自己人生态度和情操追求。他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所以仕途不顺,终于厌于追求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靠作画易米为生。他正是在九里山自营的梅花屋内,写下的这首《墨梅》。

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这是很多诗文作品的表现方法。梅花形象,往往都是高洁不屈的象征。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梅花绝句》《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皆是如此。

出去旅游时交的朋友安全吗?

我来说下2011年在南京的一段经历。

当时是在中山陵,

有一段上山的路,可以选择电瓶车,

当然我是步行。

一路上走路的人不多,我是一路走一路拍。

不多时我发现了一个穿白裙子的姑娘,因为她也是步行。

可能当时的想法就是想超过去看看长什么样子,

于是用了大家都知道的方式,快步超过去假装回头。

个子不高,颜值还算可以。当时就盘算要不要搭讪。

可是你懂得,勇气这个东西不常有,尤其是对自己颜值不自信的时候。

后来到了中山陵门口就忘了这事儿了。

接下来就是一路爬楼梯一路拍照,

重点来了!!

当爬到一半休息,准备回头拍一下山景的时候,

突然发现她也在我的镜头里,而且也是费力的向上爬。

没想到这么多的游客,还是能一眼看到她。

仍然没敢主动去搭讪,主要实在不知道说什么。

暗下决心,如果爬到山顶还能见面一定要去搭讪。

终于到达山顶,已经没有心思去拜祭孙总理了,

急切而期盼地回头寻找,

当时那一瞬间可能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她也即将到达山顶。

不知为什么,一切发生的都那么自然。

我冲她笑笑,她也冲我笑笑。

那个笑容我现在还记得,

然后就是我帮她拍照,她帮我拍照。

然后又一起照了个合影。

好像老熟人一样,之前考虑各种搭讪的困难都没有发生。

之后我们一路同行,一路畅谈,坐小火车下山,

一起坐地铁去总统府,

晚上又去夫子庙看秦淮夜景,吃各种小吃。

后来她要回同学家了,

当时没有微信,我们互留了qq和电话号码。

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也没有艳遇那么浪漫。

就是一路上多了个玩伴,

一个人旅行,多了一个偶遇,一切都变得不再孤单。

可是旅行终归是要结束的,

每个人还要回到自己的生活,

没想过安不安全?靠不靠谱?

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当成美好的经历和回忆吧。

就像我们现在还在对方的朋友圈点赞,

可是却从没有主动的交流,

看上去像老朋友,其实却真的很陌生。

附上几个照片,自行找亮点。

如何戒掉色心?

如何戒掉色心呢?思想斗争为什么最后会输给欲望?

因为理解不够深刻,也许会有人说色心一点好处没有,理解色心各种坏处,戒色养生各种好处都知道,那和欲望斗争为何会如此焦灼?

因为从心里你依然能感受到色情给你带来的吸引力,所以大脑会屏蔽掉你不想要的,大脑会屏蔽掉你在感性的情况下,不想要的。

如果是在理性的情况下毫无疑问会是戒色念头的胜利,可是人不是靠着逻辑,和理性过一生的。

感性是占据大部分人的思维的,比如护犊子,偏袒,听了一辈子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往往思想斗争时感性的一方会赢过理性, 那么这个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与欲望争斗时快速让自己从感性变为理性,可以用到“白骨观”和“不净观”,让自己一下回过神,再马上做几个俯卧撑深呼吸,让自己放松,进入理性的思考。

那么欲望就会被压制下去最后消散掉,这时可以鼓励自己成功抵制心魔,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信心。

那么第二点,就有点难了。

那就是让自己感性的一面都能达到无欲之境。

就是说不管理性或者感性都是阳光健康的思想,所以悲伤,失落,兴奋,甚至是冲动,所有的情绪都不会有影响,因为内心深处都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追求的境界。希望能帮到你

最后给大家说一下戒掉色心的一些方法

1.适当吃些莲子心,冬瓜,竹笋,芹菜,能降低淫欲(但别吃太多,否则也伤身)。尽量不吃辣,不吃葱蒜等刺激淫欲的食物。

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就尽量吃清淡点。

2.转移注意力,可以看一些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读物,如《空中英语教室》系列杂志,这样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你还能学英语。

或是看一些笑话书,笑能释放大量的多余能量,降低淫欲。但别看情爱方面的书。少看手机少上网,远离黄源。

3.多和生活积极健康的人交往。少和沉迷网络或游戏,生活缺乏目标,颓废的人来往。

个人认为戒色的最好状态是彻底忘了手部活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用各种有意义的事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如当志愿者,努力学习或工作。

4.每次想撸时就想想要付出的代价,因果是避免不了的,想想今后的前途,这种时候也可以念念心经,或做俯卧撑举举哑铃跑跑步,运动到有些累为止。平时多培养自己体内的正气,一有淫念就赶紧提醒自己

两法宝 第一,断念法,针对淫欲心重的时候!!! 断念法对淫欲心重的人是特别有效果的!!!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