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交友群,军阀混战期间统治湖北地区的是谁?
长春交友群,军阀混战期间统治湖北地区的是谁?
民国的北洋时代,一共有十六年历史,在这十六年里面,湖北的统治者前后出现过七位,分别是:黎元洪、段祺瑞、段芝贵、张锡銮、王占元、萧耀南、陈嘉谟。
首任督军黎元洪在任时间:1911年10月—1913年12月
离职原因:受段祺瑞打击,被迫进京
从属派系:前清军官,非北洋系
湖北省的首任督军是黎元洪,他最早是海军出身,先服役于北洋水师,后来经提督丁汝昌的推荐,转到了广东水师。甲午战争爆发后,黎元洪所在的广甲舰被抽调,编入了北洋舰队参战。结果在黄海战役中,广甲舰被日军打的触礁搁浅。黎元洪在搁浅后跳海逃生,从此脱离了北洋系统。
离开北洋后,黎元洪投奔到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账下(当时是两江总督),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和重用。一年后,张之洞从两江调到了湖广,黎元洪也跟着张之洞回到了老家湖北。在湖北,黎元洪算是真正的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关于他对湖北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
第一:保护了不少革命人才
当时的湖北新军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革命党。之所以会这样,跟黎元洪对新党人士的包容有很大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行为客观的保存和积累了革命党的力量,也使黎元洪本人赢得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后来武昌起义时,湖北新军几乎全部参加了造反,并且在起义成功后还推举黎元洪当督军。这就足以证明,黎元洪在湖北新军中很得人心。
第二:打造了湖北的新军系统
清末新军之中,只有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的水平是最高的。不管是外国人,还是陆军大臣铁良来湖北参观视察时,都称赞黎元洪训练的这支湖北新军,练得不错。正因为如此,当时湖北变成江南练兵的中心,比如安徽、湖南、广西、贵州在训练新军时,都要派人到湖北学习新军训练,这些来学习的军官,或多或少都受过黎元洪的教育。所以说,没有黎元洪,湖北新军的水平不会达到跟北洋新军齐平的程度。
第三:建立了湖北的军政体系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在武昌提出军民分治的概念,开创了民国党政分开、军政分开的政治体制。并且他还率先实行省长制,为湖北的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后记:黎元洪是湖北本地人,最有机会割据武汉当军阀。辛亥革命后,他也是这么想的。结果没想到袁世凯逼垮了孙中山后,立刻就集中力量对付黎元洪了。为了向袁世凯表功,黎元洪和袁世凯合伙杀掉了一些革命党人。这使得黎元洪牢牢掌握了湖北军政大权,但同时也遭到了革命党人的敌视,失去了民心。后来段祺瑞逼迫黎元洪进京时,黎元洪的胳膊拧不过段祺瑞的大腿,只得进京担任副总统,从此失去了军权。
第二任督军段祺瑞在任时间:1913年12月—1914年2月
离职原因:回京供职
从属派系:北洋系元老,皖系大佬
段祺瑞在湖北督军的任上只干了两个月,他当这个督军主要是为了过渡,将黎元洪在湖北的势力铲除掉。后来在他的操作下,湖北新军一部分被解散,一部分并入皖系。从此之后,湖北新军就不再是独立体系了,而是沦为了北洋系的附庸。
第三任督军段芝贵在任时间:1914年2月—1915年8月
离职原因:调任奉天督军
从属派系:北洋系元老,皖系成员
段芝贵在湖北主政了一年半,完全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政绩,反而在开倒车。因为他这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能耐,完全是靠攀龙附凤,比如曾拜袁世凯为干爹才上位的。(其实他比袁世凯小不了几岁)
后来段芝贵在湖北期间跟《大汉报》的编辑起了一点矛盾,便公报私仇的诬陷报社,派军队将《大汉报》封禁,并且逮捕了报社经理胡石庵及编辑、理事、发行、访事等十多人,将他们发交给陆军审判处讯办,欲置报社工作人员于死地。结果,此举遭到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抨击,因而搞的段芝贵大失颜面。最后被调到了奉天当督军。(最后也被张作霖给偷偷整下台了)
第四任督军张锡銮任职时间:1915年8月—1915年12月
离职原因:受王占元排挤,自动离职
从属派系:前清官僚
张锡銮是老牌军阀,但是没什么实力。他在被任命为湖北督军前,原本是奉天军务督办。因受到张作霖的竭力排挤,很憋屈的回到了北京养老。(当时已经七十岁了)
袁世凯不想用他,但是又不能明说,就让他负责督理湖北军务的工作。但是在暗中,袁世凯让湖北第二师师长,北洋系小兵出身的王占元公开抵制,导致张锡銮一直滞留在北京,没有到湖北赴任。袁世凯称帝后,将张锡銮的职务改为参政院参政,撤掉了他的督军一职。于是他也就没有到过湖北,对湖北也就没什么贡献了。
第五任督军王占元任职时间:1915年12月—1921年8月
离职原因:民心尽失,被政敌逼迫下野
从属派系:北洋系出身,直系大将
湖北省的第五任督军王占元,跟湖北有一些渊源。早在辛亥革命时,他率领的北洋新军第二镇就是镇压武昌起义的主力军之一,从此他就盯上了湖北这块宝地。
只不过当时湖北有黎元主政,他还没有机会染指湖北的军政。后来黎元洪被段祺瑞排挤出湖北后,王占元的机会就来了。他先是乘着镇压白朗起义的机会,巧取到了湖北军务一职,排在督军段芝贵之下。等到段芝贵被调走后,王占元又不让新任张锡銮就职,最终逼着袁世凯承认了他在湖北的地位。袁世凯死后,王占元正式就任湖北督军。
当上湖北土皇帝后,王占元也很苦恼。因为他的靠山是袁世凯,现在袁世凯挂了,他需要找新靠山。起先他在府院之争中支持段祺瑞,但是没搭上皖系的线。后来又找冯国璋,加入了直系。在冯国璋的支持下,王占元坐稳了湖北督军之位。冯国璋去世后,曹锟成为直系新领袖,王占元跟着曹锟又混了几年。一直到民国十一年,他终于被挤下来了。而挤下他的也不是别人,正是同为直系军阀的吴佩孚。
当时王占元在湖北督军任上干了五年多,在这几年内,湖北军政被搅的乌烟瘴气,上至官绅阶级,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不恨他的。于是湖南军阀赵锡桓抓住了这个机会,组织了一支名为湖北自治军的部队为先锋,以解救湖北相亲,驱赶王占元为名义出兵攻打王占元。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给赵锡桓打先锋的人,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夏斗寅。王占元见赵锡桓气势汹汹而来,也派出了部队迎战。那支被王占元派出迎战部队的首领的名气也很大,就是后来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
王占元和赵锡桓大打一气,不分胜负,因此双方都开始找外力帮忙了。赵锡桓找的是四川军阀刘湘,当时刘湘手上有八万川军,赵锡桓许诺刘湘,如果事成,可以把湖北的西南部分给刘湘;王占元找的是吴佩孚,因为他们都是直系。于是赵锡桓驱赶王占元的运动,变成了四方混战。
结果是刘湘为了利益,真的派兵了。而吴佩孚见王占元太不民心,就让支援王占元的部队故意按兵不动,坐视王占元兵败。等到王占元被迫下野后,吴佩孚赶紧收拢他的部队,收买了孙传芳。湖北的直系军队和吴佩孚派来的直系军队联手,先打败了湘军,后来又调兵西进打败了川军。因此,这场湖南军阀发动的驱王运动,最后以吴佩孚鸠占鹊巢,赶走王占元,收买王部人马而大获全胜。
那么,王占元在湖北的六年期间有没有什么贡献呢?可以明确的回答:没有!
据当时人的统计,王占元下野后,仍然是个巨富,身家高达三千万大洋。而这些钱全部是在湖北督军任上巧取豪夺来的。另外王占元还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的人,他占据湖北将近六年多,大部分时间都与南方军阀开战,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湖北人被搞得苦不堪言。这种人真的谈不上有任何贡献。
第六任督军萧耀南任职时间:1921年8月—1926年2月
离职原因:心力憔悴,病死
从属派系:北洋系出身,新直系代表
王占元下野后,湖北的乡绅提出了鄂人治鄂的口号,拒绝外地人担任湖北督军。当时恰好奉命前往湖北增援的直系军队总司令萧耀南是湖北人,于是他也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湖北的第六任督军。
萧耀南担任督军后,为了巩固统治,同时也吸取了王占元的教训,采取了一些缓和措施。比如不再过度克扣部队的军饷,部队应发的军饷与给养一律补齐发足。对武昌首义的将领,以及赋闲在家的军人,都一律给予厚待,让他们在省府挂闲职,领干薪。使得湖北的元老,个个对萧耀南心悦诚服。除了政界之外,对湖北的商界名流,萧耀南也是极力笼络。很多湖北的商界名人,比如周五常、徐荣廷等人,都是萧公馆的座上宾。商会会长周星棠更被聘为省署顾问,以显礼遇。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萧耀南获得了湖北商政两届的一致认可。没过多久,第二次直奉大战大败,最后吴佩孚兵败告终。兵败后的吴佩孚打算到湖北东山再起,结果遭到了萧耀南的极力抵制,拒绝吴佩孚入鄂,搞得吴佩孚当时很丢脸。
他抵制吴佩孚,有两个原因。一是怕吴佩孚来了不走,抢了他的湖北军政大权;二是吴佩孚当时是个光杆司令,他来湖北肯定要借湖北的力量兴兵反击。而当时吴佩孚的两个对手,一个是坐拥东四省,拥兵三十万的张作霖。另一个是坐拥西北四省,拥兵二十万的冯玉祥。对付这两个人,仅靠湖北一个省的人力和财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萧耀南极力抵制吴佩孚,坚决不参加倒冯或者倒奉的战争。
但是,后来时局出现了变化。一是张作霖和冯玉祥闹掰了,两方都在争取吴佩孚;二是萧耀南的部下,比如陈嘉谟、寇英杰、宋大霈、于学忠等人,都是吴佩孚的心腹。这些人支持吴佩孚出山。最后,萧耀南胳膊拧不过大腿,说了一句『江山本来是他的江山,给我江山的是他,要断送江山也只索性由他』的话后,便不再抵制吴佩孚,将湖北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吴佩孚。
后来的事态发展,果不出萧耀南所料。吴佩孚出山后,先是发出通电,把直系将领主张的联冯讨张变成了联张讨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湖北全省立即开始整军备战对付冯玉祥。各种战争所需要的军需、兵役负担,全落在了湖北老百姓的头上。前面也说了,吴佩孚当时是个光杆司令。他要跟冯玉祥开战,仅靠湖北一省是不够的。但是吴佩孚又只有湖北一省,于是吴佩孚在湖北大发军用券,并还想把食盐加价,每引盐加征四元,企图用杀鸡取卵的办法跟冯玉祥死磕。但是这样一搞,湖北老百姓的负担就大大加重了,老百姓普遍怨声载道。
萧耀南虽说是军阀,但他也是湖北人,对老家有感情。吴佩孚拿湖北给自己垫背,他自然是不能同意的。因此他挺身而出,亲自率同省议会及各机关法团,以鄂民资格到总部请愿,迫使吴佩孚取消了军券发行和食盐加征计划。但是战争的计划没有取消,湖北的军队还是大规模的开拔到北方与冯玉祥开战。随着战争的深入,湖北的军费开支越来越大,筹措是难上加难。这些都使萧耀南日夜不安,精神萎颓,最后暴毙而亡。(据说是一次吃了三倍剂量的安眠药,不治而亡)
关于萧耀南在湖北的施政,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偏正面的。虽说他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实事求是的说,在客观上还是造福了一方百姓的。
第七任督军陈嘉谟任职时间:1926年2月—10月
离职原因:战败被俘
从属派系:北洋系出身,新直系代表
陈嘉谟的资历不深,没什么亮点。他能当上督军,是因为他支持吴佩孚复出,同时也是萧耀南的第一心腹。当萧耀南暴毙之后,吴佩孚首先想到了让陈嘉谟继任督军一职。但是他继任督军后没多久,北伐军就打到了湖北。陈嘉谟率军拼死抵抗,搞得武昌城被北伐军围了几个月,军民都死伤惨重。最后武昌城破,这厮战败被俘。
所以要论陈嘉谟对湖北的贡献,我觉得应该是负数。因为他就是一个职业军人,完全不懂政治,也不懂该怎么治理地方。并且他刚上台就碰到了北伐战争,跟北伐军大打一通,害得湖北老百姓跟着受罪。
总的来说,为湖北的近代化贡献最大的人是张之洞。不过,他不是军阀时代的人。而军阀时代的湖北七任督军,应该是以黎元洪和萧耀南的贡献最大;段祺瑞属于打酱油的角色;张锡銮根本就没赴任,只是挂名;而段芝贵、王占元、陈嘉谟都是负的,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还祸害一方百姓。
什么是富人思维?
什么是富人思维?或许你应该先了解一下世界顶级思维!
对我们而言,顶级思维究竟有何意义?我们先来看一个常见的情景:一位着装精致打扮整洁的求职者能给面试官留下美好的影响,而那些装扮随意不注重细节的人常常会给人留下负面的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里运用到的就是选拔思维中的美即好效应。
19种世界顶级思维,50种经典定律法则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可以发现各种心理学定律,只是你不曾发现而已。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用MindMaster思维导图整理了世界最为受用的19种世界顶级思维,以及具体的50个定律或法则,来帮助你了解各种事物的底层原理。
这些世界顶级思维分别是:统御、参谋、创新、竞争、财富、素养、目标、计划、决策、信息、沟通、选拔、协调等19种;常用心理学定律分为是:波特定理、定位效应、小池定理、酒井法则、马蝇效应、巴菲特定律等50种。
效应、定律、法则、理论要么是一个自然事件,要么是一个简单的状态,要么就是非常微小的事情。善于思考、整理思维的人,总能在生活中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大多数的一般人,看到一个现象脑袋里几乎不会产生问号,见惯了,就习惯了。
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快速、有效的整理凌乱、模糊的思维,但是最终能够让他最大化起作用的,还是在于你的思维方式。
希望以上这19种顶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清楚自已以后要走的路、从哪走、到哪去、怎么走。
我已经将这份顶级思维的原始文件发布在MindMaster导图社区,你可以免费克隆模板,并且在我的思维导图模板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修改、收藏或打印。
通览世界顶级思维的精义和奥妙,掌握开启人类思维大门的钥匙,愿你能控寻世界思维殿堂中的无穷宝藏。
头条里那些大龄剩女征婚是真的吗?
1、大龄剩女多了起来是事实的,我外甥女38岁,研究生毕业的,小学教研室主任,去年屈驾嫁给了一个没有文凭的小职员。我表外甥女40岁了,也是研究生毕业的,某省厅的机关干部,省城里面还有套二手房子,至今连男朋友都没有,表哥66岁了,急傻眼了,说是年后就到省城去,陪着姑娘找对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
2、头条里面剩女征婚应该是真的,没必要跑到这个平台上骗流量的;最少,都是剩女们想多一个机会、多一个选择的,头条现在几乎就是顶流的平台了,天天都有一两亿的流量,一两亿人中,不定找对象的男人也有的,是不是,为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至于说个个都说想找个人嫁了,这话有点夸张的,是个人就嫁了吗?如果真是这么不讲究的,也许现在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不至于沦为剩女了。
郭松龄为什么要背叛张作霖呢?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人(今沈阳)。据说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毕业于北京中国陆军大学。1917年受革命感召南下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返回奉天任督军署中校参谋。1919年张作霖创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像)
郭松龄任职期间遇到张学良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经常纵论天下事互相引为知己。郭松龄得到张学良赏识开始发迹,郭松龄的地位随着张学良在奉军的地位上升而水涨船高。张学良被张作霖刻意培养不断的委以重任,而张学良公子哥儿脾气不怎么管理军中具体事务。一般军中大小事务都由郭松龄打理,张学良曾说:“我即茂宸,茂宸即我。”
(郭松龄与张学良剧照)
郭松龄开始也对张学良忠心耿耿,帮助张学良训练部队剿灭吉林“胡子”立下汗马功劳。第一次直奉大战张学良郭松龄率军在奉军全线崩溃的情况下顶住了直军的追击,为奉军重新构筑战线保住山海关争取了时间。
此战过后张作霖深感奉军暮气沉沉战斗力低,开始大力整军经武。郭松龄由于出色的表现和张学良的关系开始受到重用,张作霖将精锐主力部队交给二人训练统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主力十五万编为六个军。第一军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第二军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这三个军是作战主力。尤其是郭松龄率先突破直军防线截住直军退路,为战胜吴佩孚立下大功。
(第二次直奉大战形势图)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军一路南下占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奉系军阀势力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浙奉战争爆发,直系后起之秀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起兵反奉。一经接触奉军就一路溃退到山东,张作霖准备任用郭松龄南下攻打孙传芳。
郭松龄趁机和直隶督办李景林国民军冯玉祥达成密约共同反奉,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在滦州发表通电倒戈反奉。郭松龄将所部改变为东北国民军开始向奉天进军,郭松龄自任总司令。郭军一路势如破竹突破山海关直抵离奉天不足60公里的巨流河,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方面军和郭松龄隔河对峙。
(冯玉祥像)
由于日军的阻拦和奉军援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再加上天气寒冷郭军士气低落大部不愿意和张学良作战。冯玉祥也暗中观望没有履行承诺,郭军形势十分不利。12月22日奉军骑兵偷袭了郭军位于白旗堡的弹药库,张学良乘机加紧策反郭军。郭军上下人心涣散参谋长邹作华将炮兵调离向张学良投诚,郭松龄大势已去和夫人化妆向关内逃走。1925年12月25日上午郭松龄夫妇在老达房附近遇害,郭松龄夫妇死后被暴尸三日方才收敛入土。
(东北王张作霖像)
郭松龄是奉军里最重要的一员战将,长期统帅精兵颇受张氏父子重用。何以会突然倒戈反奉呢?
首先,郭松龄个人性格问题。郭松龄性格耿直倔强,做事固执己见和同僚关系紧张得罪人多。张学良曾说郭松龄是一个宁折不弯的人,这样的人脾气倔强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走极端。平时张学良也得哄着供着才能让他死心塌地的出力,这样的人受不得委屈一遇到委屈不公就容易做出极端事情。第二次直奉大战时郭松龄率军攻击山海关受阻,张学良让郭松龄带领五团精锐会同第一军攻击九门口。第一军军长姜登选不愿意郭松龄抢功又不好拒绝张学良,便出口讽刺了郭松龄几句。郭松龄自尊心很强便赌气擅自率部返回山海关,张学良闻讯上演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追上郭松龄。两个人在一起直说的抱头痛哭,郭松龄激愤之下一鼓作气突破直军防线攻入秦皇岛。
(郭松龄剧照)
战后奉军论功行赏主力军长都得到了一省地盘,扩编了部队。立下大功的郭松龄什么也没得到,而自己的老对头们都升官发财了。郭松龄心理大为不满,为倒戈反奉埋下伏笔。
其次,奉军内部的斗争。奉军内部有“老派”与“新派”之分,老派多是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兄弟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新派又分洋派和土派,洋派又叫士官派大多数是日本士官学校的留学生,这一派以奉军总参谋长杨宇霆为首包括常荫槐、韩麟春、姜登选、邢士廉等。土派又称陆大派大多数是本土军校毕业生,比如陆军大学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等。这一派以郭松龄为首包括霁云、刘伟、魏益三、范浦江、刘振东等。(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自视甚高的人物,加上双方主张不同所以矛盾很深。杨宇霆主张出兵关内争霸天下,郭松龄主张保境安民开发东北。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瓜分地盘,张宗昌山东督办、李景林直隶督办、姜登选安徽督办、杨宇霆江苏督办。立下大功的郭松龄只是被任命为津榆司令部副司令的空衔,有传言本来郭松龄是被任命为安徽督办的,由于杨宇霆想当江苏督办便把姜登选挤到安徽郭松龄就啥也没有了。
(杨宇霆像)
不久浙奉战争爆发,杨宇霆姜登选一触即溃不仅丢失了两省地盘还丢掉了奉军三个精锐师。杨宇霆回到奉天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处罚反而重新担任奉军参谋长,而郭松龄被命令率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大为不满多次公开抱怨张作霖用人不明赏罚不公,表示不再为张作霖当炮头。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形势图)
郭松龄后来还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张作霖,并规定打到张作霖后东三省归郭松龄,直隶热河归李景林,西北归冯玉祥。郭松龄通电反奉后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惩办杨宇霆,和杨宇霆的矛盾是郭松龄反奉的主要原因。
最后,郭松龄所受到的革命思想的影响。郭松龄参加过同盟会的反清行动和护法运动,深受孙中山革命精神影响。本人虽然是军人却反感内战,一直希望张作霖能保境安民开发东北建设发展东北不要入关作战。两次直奉大战给北方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仅第二次直奉大战钱张作霖为筹集军费就在东北商户百姓摊派4800万元。张作霖入关争霸搞得关外经济停滞民生凋敝,郭松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郭松龄的夫人韩淑秀是个进步女性,一直和郭松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韩淑秀反对内战主张发展东北的主张也对郭松龄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奉军照片)
1925年10月郭松龄作为奉军代表到日本观操,日方询问郭松龄是否还有其他的秘密使命。郭松龄才知道张作霖和日本定有密约,以出卖东北权益换取日本军火贷款进攻冯玉祥国民军。郭松龄十分反感张作霖的卖国行为,于是同冯玉祥的观操代表韩复榘相商共同反奉。
(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郭松龄反奉有个人性格问题,内部矛盾斗争赏罚不明和郭本人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三方面的原因。郭松龄长期以来被看做张学良的左右手,是张学良最倚重的人物。张作霖也将郭松龄看做张学良的良辅,所以对其委以重任把奉军精锐交给他统帅。没想到郭松龄倒戈反奉,差一点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少帅张学良)
郭松龄一死反而促进了张学良的成长,也加深了张学良与杨宇霆的矛盾。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枪毙杨宇霆常荫槐,未必没有给郭松龄报仇的因素在里面。郭松龄和杨宇霆都是东北地区杰出的人才对张学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两个人的死是东北军的一大损失。如果他们任一人在,日本人的九一八事变未必能发动起来。
被称为秀才将军的吴佩孚?
他是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
1924年,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出一个中国人面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陆《时代》封面。杂志对他的介绍是“中国的风云人物”以及“Biggest man in China”,也就是中国最大的大佬。
此人便是北洋军阀吴佩孚。
我们先了解一下北洋军阀这个群体。北洋军阀的根在袁世凯那里。
当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新军,后组建北洋六镇,这便是北洋军阀的起源。
袁世凯练兵还是很牛的,英国《大陆报》的记者称:“袁被认为是那个年代里最伟大的军事改革者,他把清朝军队中存在的缺陷降到了最低限度。”
当时,袁世凯挖掘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号称北洋三杰的王士珍、段祺瑞以及冯国璋。王士珍是袁世凯的第一参谋,是为龙目。段祺瑞脾气暴烈如虎,是为虎瓜,冯国璋多智善变,是为狗头。这三人合称王龙段虎冯狗。
袁世凯死后,北洋分裂为很多派系,最厉害的就是张作霖的奉系,冯国璋的直系以及段祺瑞的皖系军阀.。
为了抢地盘,大家经常打架,有一对一的单挑,有多打一的群殴。
一开始是段祺瑞占了上风。段祺瑞利用自己掌控北洋国会的机会,搞得冯国璋下岗回家做生意去了。
但冯国璋死后,直系不但没有落败,反而实现了大逆袭。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吴佩孚。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小时候读过书,中过秀才,所以这是一位有文化的北洋军阀。大家平时看电影,总以为北洋军阀都是糙汉子,其实北洋军阀里确有像张作霖那样的莽汉子,但也有吴佩孚这样文武双全的。
年轻时,吴佩孚是个愤青,看到一群人抽鸦片看男女同台爱情剧,他一气之下把人家的摊子给掀了。搞得秀才的功名被革掉。只得流浪到北京。算是现在北飘们的祖师爷。
在北京,吴佩孚给人算过命
写过春联
最后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搞军事,从此开启辉煌的戎马生涯。
经过不断打拼,吴佩孚成为直系的事实首领,为什么说是事实呢?因为名义上,在冯国璋倒台后,直系大佬是一个叫曹锟的人。
这个人也是袁世凯小站出来的人,当时排在北洋三杰之后,也是袁世凯的得力干将。但此人志大才疏,天天想当总统,但能力总是在拖他的后腿。好在呢,他当年将吴佩孚招为部下。吴佩孚又是一个文人出身,受过四书五经的教(dú)育(hài)。一直都支持曹锟。
冯国璋倒台后,吴佩孚就拉起直系的兵马跟皖系大佬段祺瑞开打。吴佩孚找到东北的哥们张作霖来帮忙。
两个人一南一北夹击之下,四天就把段祺瑞打趴下了。
这一战称为直皖战争,吴佩孚打响名头,成为“常胜将军”。
打完了段祺瑞,直系跟奉系这两位亲密战友马上就利益分配问题搞得感情破裂。张作霖也不是吃亏的主,马上领着兵马进关。
结果,老张雄心壮志的进关,被吴佩孚一顿猛揍,灰头灰脸地从那来回那去了。这一战,老张损失了十万兵马。
从此,北方基本就是吴佩孚唯我独尊了。名义上,曹锟是上司,但办大事,首先要到驻扎在洛阳的吴佩孚去征求一下意见。
一统江湖了二年,这时,在东北的老张又补了点血,再次杀了出来。吴佩孚还是老办法,带着直系小弟冲了上去。本来胜算也是很大的。但吴佩孚一是犯了轻敌的错误。二是交友不慎,后院起火了。
直系的后面,负责储备攻击的是冯玉祥。
冯玉祥也是著名的北洋将领了,但这个人跟北洋三杰不同。人家是自己混出来的。所以没有什么山头概念。谁牛就跟谁混 。比如以前是清军系,武昌起义后,他也起义,后跟着袁世凯混。当袁世凯要当皇帝时,冯玉祥又跟蔡锷联合讨伐袁世凯。袁世凯死后,他投靠了段祺瑞,但在直皖战争中,他倒向曹锟吴佩孚的直系。因为换台太快,所以冯玉祥有个称号叫“倒戈将军”。
这一次,冯将军又习惯性倒戈了。本来是最后面押阵,冯玉祥突然下令,前队变后队,把电线割断,一路杀回了北京,把直系精神领袖曹锟给抓了起来。据说,这是孙中山做了策反工作。
吴佩孚本来在山海关大战张作霖,突然传出消息,大老板被抓了。后院起火,那里还有心气打仗啊,一路溃败。吴佩孚的精锐也损失殆尽。
战败后,吴佩孚隐居起来,后面也曾东山再起,比如再次跟张作霖合作,打得冯玉祥宣布下岗。吴佩孚跟张作霖两人还结拜为兄弟。
但毕竟大势已去。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一起,吴佩孚在湖广大败,东北大哥张作霖也见死不救。吴佩孚就彻底退出了逐鹿大舞台。
这里,脑洞老师说的是他退休后的一件事情。
1939年,吴佩孚隐居北京,当时日本人多次让他出来当汉奸。汪精卫以及日本大间谍土肥原贤二前来游说,拍他马屁,想让他开一个记者发布会,向日本献忠心。
吴佩孚欣然同意,在记者会上,吴佩孚先亮出一个对联:“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这里面表露了吴佩孚四不原则:“不怕死”,“不积金钱”、“不出洋”、“不入租界”。
吴佩孚当场向记者表示,中日要想和平,只有先做到三条:一、日本无条件的全面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的交涉对象。
日本人当时就气坏了,不惜吓唬吴佩孚。但北洋军阀出来的,哪里是吓得倒的。吴佩孚请土肥原贤二到他家去参观。一去,发现屋里摆了一口棺材,上面写着“孚威上将之灵位”。 连日期都写上了:中华民国二十年×月×日。
想杀我,我早准备好了。什么时候来吧。
后面,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利用给吴佩孚看牙齿的机会,将吴佩孚杀害。
在吴佩孚将军的追悼大会上,蒋介石致祭并送挽联:“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