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交友,刘备和宋江是不是一种人?
新野交友,刘备和宋江是不是一种人?
刘备和宋江是不是一种人?
我觉得自然不是一种人,而且将宋江和刘备放到同一个位置上,无疑是不合理的,宋江归根结底只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从内在上并没有拜托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依然是江湖草莽,而刘备则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也是能够与曹操,孙权并立的一代枭雄。
首先在正史上宋江只是一小批未成气候的啸聚山林的草寇,简单的来说,不过是一个山大王,不要说和刘备相比,即使是和同处一时代的方腊相比,都相差甚远,而刘备则是真正拥有一方领地,割据一方的王侯,最后也是称帝。
即使是在书中,宋江也没有从根本上拜托农民起义者的桎梏,最终的政治抱负也仅仅止步于入朝为官,而刘备则是白手起家,以“匡扶汉室”为口号,最终真正成为一方霸主,所以从格局上来说,相差很多。
再来看看两大集团的构成,宋江集团虽然号称108条好汉,但是真正雄才大略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并不多,大部分只是绿林草莽,这也注定了梁山浩瀚的最终结局。
而刘备集团则是真正建立起一个国家,其中不乏诸葛亮,法正等真正的济世之才,堪称是一代名臣的人,所以从集团构成来说,刘备集团的阶层,意识更高,所以最终虽未统一天下,也算是建立起一番基业。
最后来说一说刘备和宋江本人,刘备很多人认为他只是靠“哭”赢得一番基业,这无疑是片面的,即使是曹操,也曾发出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的感概。所以刘备的志向,抱负,政治手段,都是非常不错的。否则白手起家也难以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建立功勋。
而宋江的才能就颇为有限,武力也难以恭维,唯独被人所称道的仅仅是“及时雨”的扶危救困,善于结交好汉。但是庸俗一点来看,县城小吏,善结交江湖草莽,并且乐善好施,无疑是有贪赃枉法的可能,尤其是在山东这种民风彪悍的地方,结交的所谓“好汉,“大多也不过是”李逵“这般喜欢惹是生非,成天大鱼大肉的江湖闲人罢了。
这就是我的观点,那么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呢?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如何被官军彻底围剿?
“我就是洋人的老子!”张庆听不得别人吹嘘洋人,遂将洋人贬为儿子。由此“老洋人”这个外号,逐渐取代张庆原名,并成其留在历史上的一个符号。
只是张庆万万没想到,自视比洋人更厉害,却最终因绑架一名美国女传教士,而遭军阀围剿、兄弟内讧火拼而亡。
1893年,张庆出生在河南宝丰县一个贫苦农家。张庆10岁时,父母相继亡故,遂其不得不跟着哥哥张林艰难度日。
张庆的家乡位于豫西地区。当地山高林密,土地贫瘠,粮食亩产尚不足100公斤,再加上官府盘剥,引得百姓纷纷破产,所以那里简直就成为土匪的天堂。
张庆在这样的环境熏染下,自幼就胆大包天,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911年,豫西地区又连番遭遇天灾,可清政府却依旧疯狂征敛不休,于是百姓迫于生计,纷纷投奔当地大匪首白朗,其中就包括张庆兄弟俩。
白朗原来家财万贯,因遭人诬告才落草为匪。要说这白朗也确实是条响当当的汉子,竟敢公开与袁世凯对着干,并将前来镇压的袁世凯军队团灭。
随着白朗手下兵马越聚越多,袁世凯也越发忌惮,遂派段祺瑞率20万重兵围剿白朗。而白朗即便颇具军事指挥才能,可又怎能与科班出身的段祺瑞相比。
1914年,白朗战死,张林也在混战中毙命。白朗队伍树倒猢狲散,张庆没了哥哥倚仗,只得返回老家宝丰,并改名张廷献。
后来张庆在朋友引荐下,投到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麾下,到驻守灵宝县城的巡缉队,成为一名参与剿匪的马兵。
张庆摇身一变由土匪变身官兵。有一次,张庆随队出征,谁料30多人的巡缉队竟遇到150余名土匪。张庆率弟兄们拼死突出重围,却被子弹击中臀部受了重伤。
灵宝县令核准张庆是因公负伤,也算剿匪有功,于是决定给其发放一笔抚恤金。张庆欢天喜地等着发钱,却未料这笔抚恤金,竟被巡缉队长截胡。
张庆到处申诉无门,一气之下串通几个脾气相投的队友,一起返回宝丰拉起队伍重操旧业。
当时的河南督军赵倜出身毅军,算是北洋军阀的旁系部队。毅军相继参与过剿灭捻匪、左宗棠西征、甲午中日战争等重要战事,算是清末比较重要的一支武装队伍。
毅军的统领姜桂题是袁世凯叔父袁保恒的拜把兄弟,也算是袁世凯的世交长辈。再加上赵倜对袁世凯的命令绝对服从,又因剿灭白朗有功,所以赵倜虽不是北洋嫡系,但也深得袁世凯重视。
于是赵倜就想组建宏威军,扩充实力大干一场。张庆与土匪王振(王老五)率队投靠宏威军,又由土匪摇身变回官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内讧。奉系张作霖与直系的吴佩孚、曹锟都对河南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赵倜虽想在直奉之争中渔翁得利,但碍于实力尚差一大截,终被吴佩孚麾下的冯玉祥打败。
赵倜的宏威军溃不成军,张庆头脑灵活,又借机在中牟县挑起兵变,顺势攻占扶余县城,然后扯起独立大旗跑回老家宝丰安营扎寨。
张庆的身份在兵与匪之间轮番变化,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也变相反应出,民国时期兵匪难分的突出特征。
譬如当时一支汉阳造步枪可以卖七八十元钱,而一亩中等旱地才值18元钱。于是许多被打溃散的士兵,靠着手中几杆破枪就有了拉杆结匪的资本。而那些人马众多有实力的土匪,又成为各路军阀竞相拉拢的目标。
所以民初军阀混战时期,许多人将当土匪视作可以吃饱饭,有机会升官发财的路子,甚至河南民间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闹得越大,得官越大。”
难怪黎元洪描述当年军阀部队时,曾说:“几乎每一支正规部队中都有土匪出身的士兵。”
由此以来,许多土匪变身官兵,一旦队伍被打散,又凭借手中枪拉杆成匪,待时机成熟再度变身官兵。
1918年,赵倜兵败后,张庆在宏威军中纠集300余人,马匹200余骑挑起兵变。
1922年6月,张庆联络宝丰的李明盛与王振、临汝的姜玉明、鲁山的陈青云等各路土匪结盟,组成“河南自治军”,并推举军界人士任应岐为自治军总司令。
当时河南是直系吴佩孚的地盘,任应岐想靠自己在军界的威望与人脉,获得反对直系的军阀支持。
于是任应岐就派心腹楚正太、解琨携带自治军名册,以及500大洋赶赴山东,联络奉系军阀张宗昌,以便获得枪支弹药以及粮草援助。
谁料楚、解二人在郏县被吴佩孚手下活捉。吴佩孚知晓任应岐的意图后,迅速派冯玉祥对河南自治军发起围剿。
张庆一看苗头不对,又听王振提及刘镇华的“镇嵩军”,正在豫、陕交界处招兵买马,于是就率匪众从中牟出发,一路向西经宝丰、鲁山、栾川以及卢氏等地,然后再向北直插陕州(现在的陕县)。
张庆率部所经之地都是偏远山区,所以一路上总有走投无路的贫民,以及势单力薄的土匪队伍补充进来。张庆到达陕州时,人马已经扩到数千人。
当时驻守陕州的守备叫丁保成,原在张庆所在的灵宝巡缉队做副领官,是张庆的副手,当初两人合作还算融洽。
所以丁保成一听说张庆来到陕州甚喜,赶紧打开城门邀请张庆进城叙旧。随后丁保成率部投降张庆,又上演一出兵变匪的重头戏。
张庆此后对丁保成信任有加,几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却做梦也未料到最终会死在丁保成手中。
随着张庆的队伍逐渐壮大,匪众鱼龙混杂不易管控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张庆麾下既有被打溃散的士兵,也有临时入伙的小股土匪。
张庆虽三令五申不得扰民,但这些人不受约束惯了,总是趁着张庆不注意之机烧杀抢掠。最先扛不住的就是当地那些富裕人家,拿钱换命不知何时才到头,所以这些人就找到吴佩孚与冯玉祥哭诉张庆手下的恶行。
当时吴佩孚驻守洛阳,地方被张庆搅得不安宁,再加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吴佩孚与冯玉祥商定兵分三路合剿张庆。
但张庆也非等闲之辈,他率河南自治军分南北两路,进入陕州区域汇合,不仅一举攻占观音堂火车站,而且还俘虏了陇海铁路雇佣的法国工程师米克尔,以及4名中国助理工程师。
法国使馆对此向北洋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以最快速度救出被抓的法国工程师。最后,张庆勒索3000元钱以及4支手枪,才释放了米克尔等5名肉票。
张庆这次和洋人过招,也许就是他被称为“老洋人”的开端。尤其是张庆身材魁梧,而且长得黄发深目高鼻,自带一点儿洋人的意味,所以“老洋人”这个名字得以广而告之,成为张庆的代称。
老洋人遭到吴佩孚三路围剿,不得不一路向西挺进潼关。但老洋人在西进的同时,还不忘专门派出一个暗杀小分队,绑架洛阳城关小学包括校长在内的41名人,以便扰乱吴佩孚的清净。
还有更令吴佩孚打脸的事,就是老洋人小分队竟完全掌握吴佩孚每月初一、十五到洛阳关帝庙上香的作息规律。
那天,吴佩孚刚到寺庙就遭到老洋人小分队暗杀。吴佩孚虽眼疾腿快,仓惶逃出重围,但其丢尽颜面,彻底被激怒。
但吴佩孚这一仗打得很糗,老洋人竟在10天时间内,在宝丰、鲁山、临汝等地撕开吴佩孚的重围,向东横穿河南,由豫西一路挺进皖西。
更绝的是,老洋人在突围途中竟又打着孙中山的旗号,将“河南自治军”改称“河南建国军”,一路穿越京汉铁路,又攻下上蔡、项城、沈丘、新蔡等地。
然后老洋人又瞄准皖系军阀倪嗣冲的老家阜阳,一举攻下阜阳,并从倪家搜出3000支步枪、13挺重机枪、200余万发子弹以及数门重型火炮。
老洋人缴获如此巨量的枪支弹药,觉得还不过瘾,遂又顺手将阜阳县知事陈祖荫,以及阜阳天主教堂的意大利神父马福波掳走。
老洋人在安徽满载而归,进入河南地界,又攻下息县,顺手绑架美籍基督女传教士巴牧林夫子。紧接着老洋人又率部攻下正阳县,绑架英籍基督教牧师贺尔门。
老洋人挖断信阳至明港的京汉铁路轨道,继而沿京汉铁路北上,攻下遂平、郾城等地。只要遭遇军阀围剿,老洋人就将手中的外国人质往前一推。军阀们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老洋人率众扬长而去。
老洋人一口气绑架多国洋人为人质,惹得英、美、法、意以及瑞典等五国驻华公使,向时任外交部长顾维钧提出抗议。同时在华的外国人还联合举办万国公民大会,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加强剿匪力度。
老洋人的土匪行径引发众怒,北洋军阀在内外一片指责声中,只得开始全面围剿老洋人。当时驻守保定的直鲁豫三省巡阅使曹锟,委任靳云鄂为河南剿匪司令,全权负责河南全省的剿匪事宜。
像老洋人这般拿起武器就是匪,放下武器就随时变身老百姓的狡猾之辈,他们作战机动灵活四处逃窜,哪里有什么顾及。
所以靳云鄂深知剿匪责任重大,更何况老洋人手上还有许多外国人质,急了眼就有可能撕票引发洋人更大反响。于是靳云鄂不得不第一时间考虑招抚手段,先把洋人以及其他人质救出来再做打算。
靳云鄂一面从保定调来两架战斗机,对老洋人的巢穴实行火力打击,先从气势上压住老洋人;一面又派黑白两道都有些声望的樊钟秀,赶赴宝丰与老洋人进行招安谈判。
老洋人在此前一个月转战过程中,除了枪支弹药大量损耗外,人员也由之前的万人缩减到3000余人,几乎到了兵困马乏崩溃边缘。
老洋人迫于形势再度接受招安。靳云鄂在邀请老洋人的接见仪式上,希望老洋人能像关羽、岳飞那般忠心报国,遂为老洋人改名“张国信”。
不过吴佩孚这次也做了一些妥协,允许老洋人依旧驻扎在郏县与宝丰一带。
其实老洋人几次反复都与当时河南的局势有关联。1922年,吴佩孚为应付直奉战争,只能调大军赴前线,但又担心河南兵力空虚,给予赵倜宏威军反攻机会,于是将非嫡系的冯玉祥由陕西调至河南。
谁料冯玉祥打败赵倜后,并不听吴佩孚的指挥,竟一路向东攻占开封。冯玉祥不仅缴获宏威军大量枪械,而且还派军中河南籍士兵回乡宣传扩充兵力,可以说冯玉祥明目张胆在吴佩孚的地盘上壮大势力。
所以吴佩孚与冯玉祥各怀心事,彼此利益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给了老洋人等土匪留下生存空间。吴佩孚打完直奉战争,回头重新收拾河南局面,老洋人顺应情势再次被收编。
可是吴佩孚不给老洋人发饷,老洋人只能按照靳云鄂“就地筹饷”的命令,打着剿匪的旗号,一边吸收人马扩充实力,一边向当地的地主士绅们要粮要钱要武器。
老洋人的手下白天当剿匪的官兵,晚上做回持械抢劫的土匪,影响之恶劣无人堪比。吴佩孚为此将老洋人调到豫东地区,但老洋人依旧不知悔改。
1923年6月,熊克武部与吴佩孚支持的川北军阀大战。吴佩孚欲将老洋人调到四川前线参战,实际上就是想借刀杀人,借机削弱老洋人的势力。
老洋人久经沙场,岂能看不透吴佩孚的这点儿小心思,于是拒绝听从吴佩孚调遣。吴佩孚随即调集4万兵马围剿老洋人。
老洋人又与孙中山取得联系,被委任为河南第一师师长兼任河南总司令,并欲在洛阳、开封、郑州等三地建立秘密联络处。
谁料事不机密,吴佩孚获知消息后,立即开始部署围剿老洋人的计划。老洋人原想避开与吴佩孚军队的正面冲突,走湖北进入四川,趁四川军阀混战的乱局重整旗鼓。
但吴佩孚这次对付老洋人也用尽全力,不惜调集皖、鄂、苏、鲁、豫等五省兵力,合力驱逐围剿老洋人。
老洋人从1923年11月开始南下四川,到1924年1月又返回河南。整整两个月时间,老洋人率部连续昼夜行军,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奔窜达3000余里。
沿途百姓坚壁清野,老洋人的队伍得不到粮草补充,不仅人心涣散,就连其铁杆心腹丁保成都被吴佩孚的人策反。
1924年1月上旬,吴佩孚军队将老洋人部围困在陕州西北的老爷顶。老洋人还未来得及突围,就被丁保成杀害。
老洋人虽因绑架外国人,迫使吴佩孚在舆论压力下全力围剿他,但其之死也算罪有应得。
老洋人虽说最初拉杆为匪是为生计所迫,但其后续行径与恶匪无异。
譬如老洋人在1923年11月决意南下的途中,遭遇吴佩孚与湖北军阀两面夹击,竟杀心大起。老洋人攻陷南阳淅川县李官桥镇后,不仅焚毁房屋2.6万间,而且见人就杀,共杀害当地民众4326人。
所以当老洋人从四川逃回豫西途中,百姓不再为其提供粮草补给,足见老洋人惹得天怨人怒,失去民众根基,其自取灭亡也算民心所向吧。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笑点?
三国演义中笑点不少,我来举几个例子。
一、变色龙李肃丁原、董卓均为吕布所杀,但也和另一个人关系颇大,那就是李肃,丁原和董卓开战时,董卓军中无人能抵挡吕布,此时还是董卓手下的李肃自告奋勇去策反吕布,和劝降吕布时,李肃把董卓夸成古今第一忠臣,什么“天子暗弱好欺,陈留王精明强干,众臣为一己私欲迎立天子而不立陈留王,唯董公不然,敢负不忠不孝之名,敢担篡逆废主之罪,董公之心何其光明,董公之行何其磊落”。
但李肃为董卓立此大功却得不到封赏,于是怀恨在心,在王允、吕布找上他时,此时李肃换了一副面孔,变成“肃欲诛老贼久矣,恨无同心者”。李肃和吕布真是灭霸二人组……
二、骂战必败的曹操曹操在演义里是舌战弱鸡,从吕布到孙权,四次骂战全败,只要祭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句话,曹操就无话可说,只能大怒,说起来也挺搞笑的。vs吕布:操指吕布而言曰:“吾与汝自来无仇,何得夺吾州郡?”布曰:“汉家城池,诸人有分,偏尔合得?”VS袁绍:曹操以鞭指袁绍曰:“吾于天子之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今何故谋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操怒,使张辽出战。VS刘备:玄德出马于门旗下。操以鞭指骂曰:“吾待汝为上宾,汝何背义忘恩?”玄德曰:“汝托名汉相,实为国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遂于马上朗诵衣带诏。操大怒,教许褚出战。VS孙权: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此言岂不羞乎?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操大怒,叱诸将上山捉孙权。
三、东吴出品,必属次品演义中的东吴兵器,不知道是残次品还是什么,动不动折断,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被华雄劫营,孙坚对华雄连射两箭,均被华雄躲过,在射第三箭的时候,因用力太猛,把自己的鹊画弓给弄断了。
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再放第三箭时,因用力太猛,拽折了鹊画弓,只得弃弓纵马而奔。
孙坚
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的时候,孙策急忙取佩剑自卫,却剑刃坠地,只剩剑靶在手,也正因为如此,孙策遇害一直有阴谋论。
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靶在手。
在第一次合肥之战时,乐进突袭孙权阵地,孙权的保镖宋谦、贾华用画戟抵挡,却被乐进一刀砍断两戟,这质量也忒差了。
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只将戟杆望马头上打。
四、诸葛亮两次让刘备躺枪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经常让刘备躺枪,典型的有两次。
第一次,周瑜采用假途灭虢之际,准备借口攻取西川借道荆州,在刘备出城犒军时拿下刘备,夺取荆州,刘备不知道周瑜是什么意图,问计诸葛亮,诸葛亮却说:“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 过!”问题是这个计策已经瞒过刘备,不然也不会问你诸葛亮,你却说这等计策连小儿都瞒不过,这不是公然讽刺刘备不如小儿吗?
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 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牧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 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也。”
第二次是夷陵之战时,刘备连营七百里,命马良将图纸送于诸葛亮观看,诸葛亮看到后,第一句话为:“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当听说是刘备自己的主意时,瞬间无语~~想起一句名言——“陛下何故谋反?”
五、哥哥何不使水去?刘备三顾茅庐后请得诸葛亮出山后,经常说是如鱼得水,而关羽、张飞则不服,后来曹军南下攻打博望坡,刘备召关羽、张飞议事,张飞说:“哥哥何不使水去?”
这句话嘛,可谓一语双关,一方面,大哥不是说如鱼得水吗?那就让诸葛亮去打吧。另一方面,张飞认为诸葛亮就是骗子,没什么本事,想让诸葛亮出丑。
张飞
一句话怼死人演义中那些经典的怼人话语,我认为有三处有笑点。
第一处是李儒识破王允的连环计,让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董卓本来也这么打算,但在貂蝉的软磨硬泡下又舍不得,于是这么怼李儒,“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电视剧改成爱妾),这个李儒的妻子可是你董卓的女儿啊,这么送女儿可好?
第二处是刘备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时,说了自己一大堆头衔,什么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结果童子一句“我记不了那么多”怼了回去。第三处是马超大战葭萌关时,与张飞对垒,张飞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马超回曰:“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可谓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大······怎么看三国的次数越多?
答:我觉得可能是提问者您的错觉吧!
首先,对于易中天先生对于曹操的评价“可爱的奸雄”可以认可,毕竟通过辩证看问题,也让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有一定的衡量价值。不过通过下文,着实要列举下曹操的一些人生污点。
一.杀故人旧识,吕伯奢,孔融,许攸。。。
1.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2.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二·背盟偷袭:袁绍有恩于曹操的情况下,两次趁袁绍不备偷袭袁绍。
1.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2.操围吕布於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3.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4.往岁伐鼓北征,讨公孙瓚,强御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欲讬助王师,以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瓚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5.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三·祭奠袁绍,凌辱袁绍家人
1.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2.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四·屠城杀降
1.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2.公前屠鄴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3.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五·不敬皇室
1.承女董贵人,操诛承三族,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而不能得,故亦为操所诛。2.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杀之。后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我们再来看看刘备,刘备仁不仁德,有两件事情别人做不来。
一件是从樊城南逃,襄樊一带有十万民众跟随逃离(大家未必是追随刘备,但一定是害怕曹军屠城)。背后追兵将至,刘备一众日行数里,情况万分危急,刘备却说当以人为本,不忍弃离民众而自己先走。
第二件,刘备称王上表,只字不提“衣带诏”事件――这本来是他奉旨抗曹、匡扶汉言最确切的依据,“衣带诏”为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都有确切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刘备只要一提这件事,曹操所谓奉辞伐罪的政治优势倾刻化为乌有,刘备则可以由此占具天下道义至高点。如此重大、重要意义的东西,刘备为什么宁肯自称汉中王受到质疑而仍然闭口不提?因为他要照顾远在许昌、被曹操控制的天子(汉献帝)实际感受――“衣带诏”这件事,天子是断然不会向曹操承认的,参与密谋的董承、王子服等都被诛杀,唯一漏网的就剩一个刘备。现在如果刘备公开昭示天下,“衣带诏”确有其事,天子就是要密诏诛杀曹操,那将势必推陷天子于更加险恶、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或许刘备是伪君子,但是伪君子至少比真小人好,毕竟前者还装一装。
一个社会全是伪君子还能和谐共处,一个社会全是真小人那就完蛋了。
望采纳~
习凿齿是否说过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
白费功夫瞎争论不休!臣本布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古人已经有定论,现代人瞎求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