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被电信诈骗23万?

2023-09-02 21:35:03 38阅读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被电信诈骗23万?

被骗23万,损失不小,教训深刻!

电信诈骗,花样很多。公安网安部门,常常发布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大家要认真学习,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被电信诈骗23万?

电信诈骗,骗子的手段并不十分高明,但往往有人“自投罗网″,心甘情愿“送钱上门″。重要原因,就是有的人警惕性不高,或被骗子花言巧语诱惑;或被骗子“许愿″,给“甜头″,上勾;或被骗子冒充“公安″,“银行″人员,莫名奇妙骗你“入翁",转账。或是自己爱贪小便宜,步步失算,落入陷阱。

防范电信诈骗,重要的问题,就是一旦对方涉及到钱,立即停止操作,应声“刹车“!

题主被电信诈骗23万,的确心痛,毕竟不是小数目。现在的问题,你也不用太多自责,而是要认真反省自己被骗的经过,吸取教训,防上重蹈覆辙。同时,要及时向公安报警,希望尽可能追回部分损失。

如果收到反诈骗中心提醒意味什么?

意味着代表对方账户存在欺诈行为被投诉或举报过,要谨慎转账。

警方提醒有可能你的信息已经被泄露,近期不要点击陌生链接和相信陌生电话,登录网站或者下载app也都要保持谨慎,任何资金方面的可疑都要去核实,一旦不幸造成损失要第一时间报警。

平台里每天都有超多的防诈骗信息新闻为用户免费提供,用户随时在这里学习各种防诈骗知识。

可以帮助用户主动识别哪些信息和电话是诈骗信息且自动拦截各种骚扰电话和信息,对那些疑似诈骗电话的号码或信息快速向平台举报,帮助他人减少遇到类似的情况。

能够帮助用户随时监控各种恶意软件,让各种骗局无路可走,给每个用户带来一个非常安全的生活环境。

大一学生遇到网络诈骗了该怎么办?

遇到诈骗,最重要、最首要的事情就是立即报警、止损!然后再设法追回已经损失。

大一新生遇到网络诈骗的概率还是相当高的,因为大一新生有这么两个特点容易让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盯上。

第一、大一新生较为单纯,很多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监管,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不能轻易分辨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容易利用这一点。

第二、手里有钱,被犯罪分子惦记。现在的家长往往不会委屈了孩子,会给孩子带上比较充裕的生活费,有的还开通了一些网络信用支付等。

应对网络诈骗首先要从预防开始。只要预防得好,犯罪分子就无从得手。大一新生预防犯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层防范:提高自身防骗安全意识

广泛学习,不要只知道自己的专业学科,社会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防骗的根本。

要多进行现实中的社交,不要闷在自己的世界里,特别是不要一个人沉迷网络,生活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

遇到诈骗,犯罪分子往往会利用催促、警告或者所谓的善意提醒,让上当者不要和别人接触,不要告诉别人。

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他们清楚,一旦有别人知道了,诈骗伎俩很可能会被识破。被骗的当事人由于一直受犯罪分子引导,很难自己发现骗局,但是局外人没被引导,处于冷静状态,很容易识破骗局。

而人们一旦有很多的社交,除了大家平时聊天会谈到一些诈骗手段,起到预防作用外,而且社交多了,朋友就多,人们习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身边的朋友,特别是有什么“意外的好事”,往往喜欢和身边的人分享。

比如,有同学发现有家商场进店免费送礼品,他可能会约上朋友一起去。同样,他如果发现网上有个挣钱的渠道,他也有很大可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一起挣钱。在这过程中,一旦遇到了诈骗,告诉了一个朋友,识破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一般来说,网络诈骗当事人,在付给对方资金前,一旦告诉了两三人,这个诈骗基本就流产了。

不参加社交,生活在网络世界里的人,特别是大量浏览游戏、博彩等不良信息的人最容易成为被骗对象,也最容易中招。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刚才提到的那些网站网页弹出的诈骗信息最多,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没管住好奇心就有可能上当。

现在几乎人人都上网,大部分都是关注一些新闻,一些短视频,经常接触新闻和防诈骗的宣传,接触面比较宽广,不沉迷于一种领域,这样就不容易上当。

一个人不经常社交,不在现实中交朋友,沉迷于一类信息,比如游戏、比如如何快速挣钱,这类人最容易成为受害者。

第二层防范:遇事防范

凡涉及较大额度的财物或者涉及隐私(比如对方要求发什么隐私照片、视频,或者身份信息,这本身可能涉及犯罪)等重要问题,自己不太能拿定主意的,特别是如果通过思考,觉得这件事一旦出问题产生的后果自己很难承担,那就要征询父母或老师或朋友的意见,为自己把关。

比如一个学生家里本来很困难,父母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这时候得到一个信息,如果付出自己的生活费,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收益翻两番。

很多人有可能会心动吧?这个时候就要想想,对方说的那百分之九十有多大可信度,自己一旦赔了生活费,会面临什么后果,这个后果能不能承担的起。

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和父母等人商量,特别是征询一下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也许父母不知道情况,一般情况下,老师知道的更多一些,如果是诈骗,老师的分辨能力相对更强。

第三层:中途止损

有的人开始没意识到诈骗,中间突然觉得不对,这时候可不能慌了神,不能马上告诉对方,我知道你们是骗子了,你们还我钱,不还我,就报警……这些操作都是错的。

应该马上报警,同时不能向对方露出自己已经识破的信息,而是在不继续付出钱财、隐私等的情况下与对方周旋,以便警方掌握更多的线索和证据,最大限度追回自己损失。

第四层:事后追损

已经被骗,马上报警,尽可能把经过和和证据交给警察,后面听警察的安排就行了。

而所有这些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青少年在发现自己被骗后,一时间惊慌失措,以为自己的错误会毁了家庭,毁了前途,整个人生从此都完了,于是很有可能自暴自弃,走上比如自杀、自己去犯罪、报复社会等不归路。

孩子一定要知道:不管自己被骗的有多惨,一旦事情发生了,千万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对于父母而言、对亲人而言,没有什么是比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钱失去了可以再挣,其他的损失也一样,只要人没有出事,一切都可挽救,我们做万全准备,尽量不被骗,但一旦真的被骗,交给父母,交给警察,相信会有正义,相信后面的人生依然有无限精彩的可能,万万不可因为自己被骗而放弃人生,走上不归路。

反电信诈骗内容?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方式,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的犯罪行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愈演愈烈,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长沙市反诈中心整理了以下五种高发类案,请您比照识别,谨防上当受骗。

一、虚假投资平台诈骗

骗子将受害人拉进微信或QQ群。群里的“专家”“导师”以推荐股票和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式诱导受害人登录虚假交易平台、下载投资APP充值转账,群里其他网友会晒虚假盈利截图。

警方提醒:投资理财请选择合法正规的平台和机构,切勿盲目加入未经核实的投资理财群,不要轻易相信QQ、微信群里所谓的“专家”“导师”,更不要在一些来历不明的网络平台和APP上投资。

二、兼职刷单诈骗

骗子通过招聘平台、社交软件等渠道推广发布兼职信息,以开网店需要快速提升信誉为由,招募人员进行网络兼职刷单,承诺在交易后立即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并以“零投入”、“无风险”、“日清日结”等诱骗受害人。

警方提醒:刷单本是违法行为,网上发布兼职刷单信息都可能是电信网络诈骗。

三、网络贷款诈骗

骗子通过网络或短信发布办理贷款、代办信用卡等虚假信息,并附带“无抵押”、“零门槛”、“低利率”等诱导性语句,吸引受害人关注。

警方提醒:办理贷款、信用卡等请选择正规渠道或机构。任何在未放款前就要求先行缴纳费用的网贷行为都是诈骗。

四、“杀猪盘”诈骗

骗子假扮单身高富帅、白富美等身份,在多个婚恋交友网站注册,寻找有婚恋交友需求的单身网友,迅速确立男女朋友关系后,声称某赌博或理财网站存在系统漏洞,可以利用该漏洞挣钱,并制造虚假的高额盈利记录,诱导受害人投入资金。

警方提醒:网络交友需谨慎, 验证真实身份、见面后再投入感情。对方如果要求投入资金,必是诈骗。网络博彩是违法犯罪行为,请洁身自好、遵纪守法。

五、冒充客服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取网购信息,冒充客服人员给受害人打电话,准确说出受害人购买的物品、购买时间等信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称其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等,将对受害人进行退款和高额赔付,但无法原路退回购买账户。

警方提醒:接到自称客服的来电,请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可以联系电商平台客服或在线联系网店客服确认。电商平台的官方客服不会添加你的微信、QQ好友。交流和退赔等一切流程请通过官方平台操作。对方一旦让你转账、扫码、提供验证码或者使用网贷产品,必是诈骗。

预防电信诈骗“五个五”

一、“五不信”

1、高额回报不相信;

2、积分中奖不相信;

3、刷单赚钱不相信;

4、退税返利不相信;

5、未经核实不相信。

二、“五不露”

1、不透露银行卡号;

2、不透露各种密码;

3、不透露身份信息;

4、不透露亲友情况;

5、不透露手机验证码。

三、“五不做”

1、陌生链接不点击;

2、陌生微信不添加;

3、陌生平台不投资;

4、不参与网络刷单;

5、不参与网络赌博。

四、“五不转”

1、未经核实不转账;

2、陌生账户不转账;

3、“安全账户”不转账;

4、陌生二维码不转账;

5、网络贷款先不转账。

五、“五谨慎”

1、慎入投资理财群;

2、慎加微信、QQ好友;

3、慎接没有来电显示的电话;

4、慎接标记为诈骗、骚扰的电话;

5、慎接00或者“+”开头的电话。

越来越多因电信诈骗获刑的人?

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必然措施。坚决保护和守护好每一位中国人民的人身和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人民警察的职责所在。不管有多少人从事电信诈骗犯罪行为,公安机关必将予以重拳打击和严惩。但是,对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打击和惩处,也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依法查处,关进监狱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也是有法律的规定和标准的。

一、执法依据

1、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为公检法机关依法办案提供更加明确具体的适用法律依据。四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适用刑法、相关司法解释以及《意见一》侦查、起诉、审判了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及其关联犯罪案件,95%以上的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对于有效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结合最新国家法律法规,2021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以下简称《意见二》)正式公布。其特点是,(一)继续坚持从严惩处方针,强调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二)继续坚持全面惩处方针,突出打击“两卡”犯罪重点。(三)继续坚持依法惩处方针,注重加强办案程序性保障。

二、量刑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电信诈骗罪量刑标准如下:

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第二条 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 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第五条 诈骗未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诈骗目标的,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定罪处罚。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

(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实施前款规定行为,数量达到前款第(一)、(二)项规定标准十倍以上的,或者诈骗手段特别恶劣、危害特别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第六条 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诈骗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费用结算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八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九条 案发后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诈骗财物及其孳息,权属明确的,应当发还被害人;权属不明确的,可按被骗款物占查封、扣押、冻结在案的财物及其孳息总额的比例发还被害人,但已获退赔的应予扣除。

三、结论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凡是触犯刑事犯罪数额巨大的犯法者将被从重从严处罚,被判刑后关进监狱服刑。依照法律法规,罪行较轻、且有重大自首、悔过情节的犯罪分子,在法院量刑后,根据量刑情况而定。与此同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该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发力、各社会职能部门履职配合,社会各阶层齐心协力才能把电信网络诈骗率降低的结果。

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