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信息网,赵国拥有6万强悍的胡人骑兵?
高平信息网,赵国拥有6万强悍的胡人骑兵?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所以,两国交战,最终的胜负也不是单凭武力的高低就能决定的。
更何况,赵国有精锐的骑兵,秦国也有牛逼的大风弩啊。弩对骑兵,再合适没有了。
秦国打败赵国的最关键一仗,就是长平之战。
起因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最终,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攻占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廉颇固守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将廉颇兵败,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数次战败,恐一败涂地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固守不出,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然而没想到秦国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却相反,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拖了两个月,但农事在即,一直僵持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同时将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用于防守战,让秦军顺利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同时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注:魏、韩、楚皆畏秦,齐恨赵曾参与乐毅伐齐,燕国与秦国交好),导致赵国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地。
赵国议和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两军换帅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名将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远离朝中。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一部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白起用计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秦军获胜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战役之后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赵国元气大伤,国内几乎没有青壮男子,国家战力丧失殆尽。
即使单单比较武力,战略战术的水平也左右着一场战争的胜负。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名将白起为何禁止士兵吃羊肉?
这个问题,九州君为你解答,绝对不落俗套,合乎逻辑和情理!
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之所以下令禁止士兵吃羊肉,更改为酱熟牛肉,其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因羊肉膻味浓烈而提前暴露秦军的举动,进而影响战略和战术的部署。
有些朋友提出质疑,认为几十万大军或行或驻,其行踪早就被对方派出的斥候发现了,哪还需要通过闻羊肉的气味来暴露?
这个观点乍一听觉得有理,但其实是这些人读史不细仅凭借常规认识予以猜测所带来的错误之见。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真相,我们必须先来还原一下彼时“长平之战”的战前态势。
秦赵对峙之下,两军相继换将长平之战最早是因韩国上党郡的归属权争端而起。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率领秦军向驻守长平的赵国军队发起进攻,与其对垒的是赵国名将廉颇。老成持重的廉颇在初战失利之后便开始坚守不出,想让秦军不攻自退。无奈之下,秦国便派细作到赵国国内散步流言,说秦军最怕的并非廉颇,而是精通兵法的赵括。不料赵王果然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着实窝囊,于是临阵换将,用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换下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
而当秦国知道赵军换将之后,心里乐开了花,悄悄的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秦军这边严令:换帅一事作为最高机密,泄密者格杀勿论。
长平之战的战术还原赵括坐镇前线之后,一改廉颇龟缩防守的持久战策略,四处寻机与“王龁”一决高下,企图一战击垮秦军。而赵军这样的意图和心理,恰恰是白起所希望的。
于是,白起命秦军主力与赵军稍一交锋便佯装败退,且战且退的“咬敌”战术成功将轻敌的赵军引诱至预先埋伏好的地界。同时又偷偷派出一支两万五千人的精兵绕道突袭赵军的后方,截断他其退路,此外还命一支五千人的轻骑兵不断的穿插和搅局,最终将赵军分割成两个孤立的单元,并分而围之。最终,赵军主帅赵括突围失败后被射成刺猬而亡,45万赵军悉数被坑杀。
实际上,秦军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三支队伍外,还有另外两支,提前埋伏在两侧山林之中,只待赵军入瓮之后,便得令杀出,协助中军主力合围赵军。
隐蔽奇兵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之战术需要“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始计篇》综上两点,我们知道了白起之所以被称为战国第一名将,他绝不是把所有部队集合一处,傻傻的和赵括拼杀的,而是按战前预设的计划,分兵多处,正奇结合,最后实现战略合围。
这样的情况之下,除了正面对垒的部队可以旗帜鲜明、大摇大摆的暴露给赵军之外,其他的“奇兵”和“埋伏”必须要做到极度隐蔽,才有可能实现战场上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因此,回到楼主所提出的问题上,白起在安排用于埋伏和突袭的部队之时,特意下了一道军令:
军兵只配发酱干牛肉,而不配发羊肉,更不得私自带有羊肉。其目的,正是为了避免这些“奇兵”因为万千人众一起吃羊肉,而导致膻味随风飘散,进而被敌军斥候察觉而暴露行踪和战术意图。这个道理,其实和前文所述的白起悄然来到前线替换王龁一样,都是为了隐蔽自己的意图,制造敌人的错觉,从而在敌人失去戒备的地点和时间,给予敌人以突然袭击。
《孙子兵法》云:多算多胜,少算少胜,不算无胜。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绝不是偶然所得,而是真正的做到了算无遗漏、兵者诡道。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侵请删!
欢迎关注@九州历史杂谈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
只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无论是敌我双方,都会尽可能的将阵地上的尸体处理掉。
如果放任这些尸体不管,那么用不了一两天就会腐烂、且会发出很大的一股难闻气味,甚至还会因此滋生、传播疾病,会让活着的士兵受到牵连。
而在真正的战争当中,处理阵地上的尸体也有很多方式,下面我就简单的列举几种。古代时期对战场上阵亡士兵尸体的处理方式、是比较“残忍”的
据了解,我国古代军队在作战结束之后,面对阵地上大量阵亡士兵的尸体时,获胜的一方也不会对尸体放任不管。
首先会把自己人与敌人的尸体分别集中收集,自己人的尸体会得到相对较好的处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般都能做到“入土为安”。而获胜方对于敌人的尸体处理方式就不一样了,在战争结束之后会把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然后会简单的在上面覆盖泥土,越往上堆会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土堆。
而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战败的敌人炫耀自己的战绩,古人也称之为筑“京观”、也有另外一个较为恐怖的名字——“骷髅泰”。
古代时期,对战死的敌人尸体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残忍的,虽然说是敌人士兵的尸体,但还是透露出一种“没有人性”的味道在里面,根本没有做到“死者为大”。
而步入近代后,这种对尸体不文明的处理方式,也慢慢被淘汰掉了,各国军队在战争结束之后,都会尽可能的想办法将阵地上的尸体掩埋、或是火化处理掉。这样做的原因,首先就是避免尸体腐烂、不但气味难闻,更甚者还会滋生传播疾病,这对于还想继续驻守该片阵地的军队来说,绝对不是件好事。
近代爆发的各场战争中,世界各国军队在战斗结束后,对于敌我双方阵亡士兵尸体的处理方法大概有这三种。第1种
如果在战斗结束后,战败的一方是全军覆没、或者是全线撤退,那么战场上牺牲士兵的尸体只能由获胜方去处理。
因为这个时候的战场已经进入热武器时代,所以一场战斗下来阵亡士兵的数量会非常多,而获胜方也会考虑到下场战斗的准备工作,所以不会有那么多精力去掩埋尸体。
一般都会命令战俘去挖一个大坑,然后将战败方阵亡士兵的尸体收集起来,然后全部往坑里丢,之后再简单的掩埋起来就完事了。
当然,敌我双方士兵的尸体肯定会分开掩埋的,自己人应该还会在己方士兵尸体掩埋地点上立个碑、或者做个标志。
第2种
这也是一种战场上比较常用的处理尸体的方式,那就是对尸体进行“火化”,同样是会优先命令战俘将尸体收集起来,不过不会挖坑,而是会将这些尸体在地面上堆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浇上大量的汽油,再点上一把火就可以收工了。
用这种方式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也算是比较简单省力的了,毕竟不需要花费人力与时间去挖坑、填坑,只要将尸体收集堆积起来,一把火就能烧得干干净净。而这样做,也能够让阵地上的尸体避免腐烂变质、从而可能会引起瘟疫传播,也算做是一个比较省力又安全的方式了。
第3种
如果发生战斗的附近有村庄、城市,再加上战斗结束后敌我双方因为情况所需,必须要在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到下一作战地点。
那么这个时候战斗中所阵亡士兵的尸体,就只能由附近村民或者红十字会的人员所处理。
毕竟这些村民也知道,如果这些靠近村庄的一大片尸体,不能够得到掩埋或者有效处理的话,很可能会因此发生瘟疫席卷附近村庄,这可不是件好事情。
当然,这些村民处理军队阵亡士兵尸体的方式也很简单,不外乎是就近挖个大坑将尸体掩埋掉而已。除此之外,如果发生战斗的地方荒无人烟,再加上军队下一步的作战、转移命令紧急,那么这些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只能够被遗弃荒野。
这些被遗弃的阵亡士兵尸体,要不就是被荒野中的野兽叼走,要不就只能在野地里慢慢变成一堆白骨。
当然,在近现代战场上还有一种较为人道的实体处理方式,那就是在战斗结束后、或者是战斗的间隙,双方会同意对手派出少量人员、但不能携带武器,前出阵地收集己方士兵的尸体。比如曾在“对越作战”的一些战斗中,越军因为遭受到了我方猛烈的进攻,付出了非常大的伤亡,甚至是很多越军士兵的尸体都已经堆在我方阵地眼前了。
没过两天,这些尸体就开始腐烂发臭,这让我军当时许多士兵都吃不下饭,于是我军开始命人处理这些腐烂的尸体。
由于需要提防越军的偷袭,我军只能够在阵地前二三十米内的活动,可由于阵地前面的尸体数量实在太多了,我军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可也不能让这些慢慢腐烂的尸体放任不管吧,气味难闻还好说,如果发生瘟疫那可是真不得了了。
于是乎,我居然只能够给对面的越军发出通告,通知越军:“允许他们到我军阵地前将阵亡的越军士兵尸体运回去,以告慰他们的亲属,但每次过来收集尸体的人不得超过50名,也不可携带武器,且必须高举红十字会的旗帜”。
只要越军按照此些要求,那么阵地上的我军士兵绝不开枪,会确保前来收集尸体的越军士兵生命安全,我军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符合人道主义的。
而步入近二三十年,各国之间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最多只是一些局部的小规模冲突而已,像这样的战斗阵亡的士兵数量也不会太多。
所以,近些年在局部冲突当中阵亡的士兵尸体,大多数都能够被很好的对待,一般都会被所在部队很好的收容、然后进行冷藏运回国内、家乡,而阵亡士兵的遗物也会随遗体一起交给死者家属。到达国内后,国家会为这些在战场上阵亡的士兵,举行非常庄重的葬礼、追悼会,这应该是最为尊重、对死者最为体面的方式了。
总结一下,各国军队对阵地前阵亡士兵的尸体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古代时期会将这些尸体用来炫耀自己的战绩。
而到了近代,为了避免这些尸体腐烂产生恶臭,或者是滋生疾病、细菌,甚至是爆发瘟疫,各国军队大多时候都会尽可能的将这些尸体收集起来,要不是就地掩埋、要不就是进行火化。当然,如果情况允许还是会好好安葬的。
而到了现代,各国之间所爆发的只是小规模冲突,战场上的局势也没有那么紧张、阵亡的士兵人数也不多,所以每个国家都能够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阵亡士兵的遗体。
而处理方式,一般都是会运回国内、家乡进行庄重的安葬,魂归故里,这也是一名士兵荣誉的象征,毕竟对于他们的国家而言,他们是英雄、是勇士。
“军器战位”
烟台的公交车都是一元钱就可以坐了吗?
因为我们是自豪的烟台银~
长平之战影响?
在秦国统一天下诸侯国的战争中,白起采取了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方法,指挥了几十场重大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平之战是白起指挥的最杰出的大规模歼灭战。公元前260年,秦军派兵进攻赵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地区),赵国老将廉颇知道秦军强赵军弱,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军利于持久战,就是退守长平,根据这里的地形优势修建堡垒坚守,等待秦军筋疲力尽,以逸待劳。廉颇坚持了几个月,秦军也一直久攻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巧妙地将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结合起来,一方面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粉碎了赵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另一方面实施离间计,诱使赵王撤换了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却用“纸上谈兵”而闻名的赵括来取代了足智多谋的老将廉颇。
根据这一变化,秦昭襄王秘密命令白起为主帅,集中其优势兵力进攻赵国。针对赵括缺乏战斗经验和情敌的弱点,白起采取了先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吃掉赵军的方法。赵括到长平前线指挥战斗,否定了廉颇老将军制定的克敌方法,并替换了一些将军。战役的指导思想从防御转变为进攻,并命令部队发起进攻。
白起命令部队假装溃败后撤,赵括立功心切,带领部队乘胜追击。这时,白起以两万五千的兵力出人意料地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并派出5000名骑兵分割了赵军,使得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无法首尾相顾,全部被困在秦军的包围圈里。
赵括不得不让部队在现场筑垒坚守,从进攻转变为防御,等待增援。秦王得知包围赵军的消息,即动员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孩全部到前线,切断赵军的援兵和后勤,从而形成了一种合围阻援的局面。赵军孤立无援,还没有粮食,处于绝境,赵括率领精兵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惨败,40多万人投降。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激发了秦军称霸的信心和决心。结果,公元前211年,秦国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